#台東部落旅行 #土板五年祭
土板部落祭司焚燒小米梗告祖靈
參與叉球祈福儀式、排灣族祖靈屋
祈福竹筒彩繪部落圖騰
玩著玩著,餓了期待部落晚餐😋
#原民部落之旅 #土板工作假期 #排灣族 #東海岸部落工作假期 #盧卡斯 #盧卡斯美食地圖
#一起pupicul #台東部落工作假期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重返舊筏灣 守護祖靈的傳承》 ~高金素梅 2020.6.18 瑪家鄉舊筏灣,排灣族古老的發源地。 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是2002年開始參選立法委員的時候。當年我一進到部落,就和今天一樣,先要跨過火堆、用部落的樹枝拍打身體,去除厄瘴,然後再喝下部落族人準備的泉水,戴上族人準備的花冠,成為部落族人...
排灣族祖靈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重返舊筏灣 守護祖靈的傳承》
~高金素梅 2020.6.18
瑪家鄉舊筏灣,排灣族古老的發源地。
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是2002年開始參選立法委員的時候。當年我一進到部落,就和今天一樣,先要跨過火堆、用部落的樹枝拍打身體,去除厄瘴,然後再喝下部落族人準備的泉水,戴上族人準備的花冠,成為部落族人的一份子。
這是排灣族人的禮數,對待客人既要隆重,也要有自家人的親切。
2002年我進入立法院之後不久,再一次回到舊筏灣。這次,我不再只是一位親如家人的貴客了,我正式成為排灣族的女兒,我的排灣族母親給我取名Muni。Muni,原來是150年前帶領排灣族人擴大領域的頭目,我排灣族的姊姊Zulje Zulje(蕭惠美)說,這位女頭目外表看似柔弱,其實內在卻有巨大的能量。我的母親看到了我身上這個相似的氣質,所以給我取名Muni。我衷心希望十八年來的部落實踐,沒有辜負當年母親的期望。
也在這一年,我協調民間資源,用石板在部落的山坡上舖建了一條步道。Zulje Zulje姊姊(蕭惠美)說,自從這個步道建成之後,部落就重新動了起來,有了新的活力,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2009年八八風災,舊筏灣部落的聯外道路,都受到了土石流的侵襲,公共設施也被破壞。然而,在這個山谷部落裡,按照百步蛇祖靈模樣興建的石板屋,卻毫髮無傷,繼續守護著祂的後代。
族人們的石板屋雖然躲過了風災,卻逃不過歲月的打磨,部落裡的家屋很多都因為年久失修而損壞了,水源的問題也一直得不到徹底有效的解決,困擾著在部落土地上耕作的族人。
這次我回來部落,特別邀請了文化資產局的施局長和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的傅分局長,一起來勘查舊筏灣部落的現況。
兩位局長在聽取了Zulje Zulje姊姊(蕭惠美)的簡報之後,都同意針對部落當前的問題和需要,給予協助。舊筏灣損壞的石板屋將會得到修繕,部落將會建造蓄水池,解決用水和灌溉的問題。兩位局長的鼎力相助,我和族人都非常謝謝。
儘管這一天屋外很炎熱,赤腳走在石板屋裡,還是可以感到它特有的清涼。這個原住民獨有的建築,冬暖夏涼,在黝黑光滑的石板之間,屋頂的天窗把光陰打在地板上,用部落的時間節奏,計算著日夜和季節。屋樑的祖靈柱,長幼有序的空間,把排灣族的歷史和倫理安排的井井有條。
大武山,是排灣族人景仰的聖山,從山谷間仰望,這座大山的頂峰經常是雲霧繚繞。但我們來的這一天,天氣晴朗,聖山露出了全貌,部落的頭目在呼喚台上,對著聖山和祖靈報訊,回音繚繞山谷,好像山川和祖靈都為這次的重逢感
到欣慰。
聽著vuvu老人家的歌聲,我內心感到激動,也許當年Minu頭目巨大的能量也是這樣被召喚出來的吧!願祖靈與我同在,鞭策監督我,做好振興民族的工作!
排灣族祖靈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排灣族祖靈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
排灣族祖靈屋 在 祖靈屋 的推薦與評價
我對於台灣的部落文化所知有限,除了這趟才知道阿美族是公認的除草機(嗜吃各種植物),而階級制度嚴謹的#排灣族,可是男女平權的先驅,最好的證明,是長嗣無論是男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