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相忍為誰的40號閘門》
我的40號閘門,一共被啟動了兩次,個性與設計都座落在土星的位置。占星學中,土星象徵勞動和忍耐,代表一個人最深層的壓抑,也是一生中的主要命題,只有做完題目的人,才能往更進階的天命走去,否則,生命會週而復始地不斷出題。
好可怕。怎麼會到四十多歲才看清考題呢。也許隱約曉得,但故意逃避吧。手心汗涔涔的,不管重考幾次,40號閘門的題型一直很明確,尋找歸屬,求取認可,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家人與別人,自以為歡喜做卻無法甘願受。
難怪我一直很喜歡稱某些職場為「娘家」,聽過這句形容的人無不側目,「你把公司當成家喔,難怪你被形容成拼命三娘啊!」但我說的是真心話,在那些職場的位子裡,我是中流砥柱的女兒,也是力挽狂瀾的女兒,上位者對我的禮遇和相惜,比我的原生家庭更讓我有回家的感覺。
對於多數人習以為常的「回家」與「成家」,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對於我來講,卻是功課。該認真作答了,不逃避,我願意回來面對。
#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
看《區分的科學》中40號閘門的解釋,一時之間會覺得很難懂,甚麼叫做「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點」? 如果用前陣子對岸火紅的陸劇《都挺好》搭配伴讀,一下子就會完全明白。內心渴望完整和愛,外人卻只看到蘇明玉反叛逃家、豪奢涼薄。無數次金援父兄於水火,苦求超越重男輕女的桎梏而不可得,在施予前每每質疑自己是否值得,轉頭仍義無反顧去給,給了之後二哥並不領情,明裡暗裡嘲諷她:「蘇明玉有錢有甚麼了不起!她在我們家就是個妖精。」,加倍的給、也交換不來一半的感激;太想向曾經怠慢女兒的家庭,證明能拯救蘇家的只剩我這個女兒了。因為「期待獲得」所以「過度給予」,這叫做掙扎。
最苦的,並不是一直得不到對方的感謝或肯定,而是明知得不到,仍然拼命給。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而所謂的解放,是一種和解。逝者已矣,無論是否出自幻想,蘇明玉在新年的胡同裡,看到了曾對她投以溫暖懷抱的母親,糾結於過往的心魔被釋放。蘇家的每個人都看似歸位了,除了父親,受困在失智的叢林中永遠回不了家。這一次,蘇明玉選擇回家,現在她已經不需要證明甚麼了,她回家,單純為了愛。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像蘇家如此極端,在傳統的年代,我和三個堂妹妹都入了族譜,承襲爺爺最愛的蘭花,做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我分配到的筆劃最多,家族給我的期待也最多。
做為被祖父母養大的孩子,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更接收了意韻深長的文人養成,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學校裡拿小天使牌鉛筆描繪大中小,回到家提腕臨摹的是小楷。畫畫象棋京劇都得有點品評的根柢,小一我就知道「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在孔融讓梨之前,我先記得了爺爺告誡我的,長姐如母。
這個提醒,影響了我迄今的人生。在任何場合裡,習慣扮演面面俱到的人,如同一個母愛過剩的長姐。記得誰愛吃甚麼菜,誰的感冒太久了還沒好,誰的工作遇到挫折需要鼓舞,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把自己忙碌像個陀螺,圍著許多人團團轉,陀螺停下來想要別人陪伴的時候,身邊總是沒人。
因為覺得真心換絕情的尷尬(30歲以後這種情緒變成了憤怒),所以責怪自己太軟弱,為什麼會被這種莫名其妙的感受擊敗,於是更加重了武裝,然後也沒甚麼好結果,每一次情感的失敗,對方總是無辜地說,「我覺得你並不需要我。」
的確,我享受且需要40號閘門帶給我的孤獨景深。這和我需不需要你無關,而是有了這樣的距離,你不會被我的期待需索而抽乾,像我這麼一個不斷打鼓的金頂鹼性電池兔,也會需要充電的時間啊。
但沒有人理解。他們離開。妳讓我覺得窒息。他們說。
寫到這裡,即便我現在很幸福,還是流下苦澀了四十多年的淚水。
#圓融與抽離之間的選擇
展現在職場上,40號閘門相對沒有那麼悲情,因為座落在四爻,我一直很相信圓融足以成事的道理,也總是很能換位思考,盡量找到大家都滿意或受益的方案。明年部門的大策略,只有很簡單的一個字:Hub。是的,我希望成為大家的熱點,不斷媒合新的資源、建立起可靠的資源補給站、接著拓展更多聯外關係,讓組織內外人人受惠。是一種,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的慈善信念。
對,就是這個字眼,慈善。我不需要很多的錢,也不用多高的職銜,但這種單純投身與回饋組織的意志,構成了我工作的目的和意義,令我由衷快樂。
(《區分的科學》40.4-組織:轉換的力量,為了持續供給,以直觀的智慧來選擇並管理。自我的力量在於全權管理,同時保有其機動性,適時抽離。)
其中的缺點,大概是我雖然長得很佛系,卻有著狷介的mindset,「撿盡寒枝不肯棲」,是我還年輕的時候,常常會做的傻事。我只和理念相合、頭腦靈光的老闆或夥伴敞開心扉,否則不是選擇抽離、就是封閉自己。
#妳好就好
好,那40號閘門究竟要如何答題,才不會被留級察看呢?
絕對不是《都挺好》的短秒預告台詞,挺過了,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想像自己是一個精通廚藝的掌杓人,為周遭的人煮了一輩子的菜,日子在斟酌拿捏個人喜好中渡過,久了就忘了自己的口味是甚麼;慢慢地,當越來越少人坐上餐桌,妳也不再想上菜了,覺得一切都是徒然。
40號閘門的魔咒並非牢不可破,妳仍然可以煮食,因為付出就是妳的天賦。當妳不在乎有誰會來,只做自己愛吃的幾道小菜,不需討好、也不必乞求,妳吃得津津有味、笑逐顏開,別人看著妳給得起一桌豐盛,又開開心心和和氣氣,自然就會覺得,都挺好的。
過度的愛和付出,對別人是制約,對自己是浪費,適時回收與平衡一下,用那些多得滿出來的愛,先照顧好自己,就好。
*圖片摘自網路
#看影集電影寫閘門系列之一
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 在 人類圖每日靜心- 太陽循環20160903 單獨、撤職、社群 的推薦與評價
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 點。社群的存留有賴於持續且強大的意志。 ... 總是在移動或搬遷的人,為下一個社群或村莊帶來進步、發展及改變。 ... 在解放之前,必須 ... ... <看更多>
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 在 [好雷] An Education 名媛教育- 英國的青春成長電影-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本片上映時我沒注意過它,最近看了 Never Let Me Go的Carey Mulligan後才回頭找出這
部來,Carey Mulligan真的是凡人面孔超人靈氣的明日新星呀!
名媛教育這個譯名,其實如果只看一半或只看預告片很容易就這樣翻譯了,還好最後沒被
教育成名媛 -不論是傳統教育的上牛津嫁好丈夫、還是像Hellen那樣穿金帶銀出入派對,
都可能是一種「名媛」;前者是Jenny非常排斥的,後者Jenny走了一遭後也發現這絕不是
她的道路。
關於 Jenny個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女性的社會狀況,前面已經有很多文章分析過,我且來從
時代劇的角度解讀一下本片。這是一部青春成長電影,但是成長的不只是 Jenny一個角色
而已,放在時代背景下看,這是英國從1950s變成1960s的成長電影。1961是個蠢蠢欲動的
時期,因為英國(或著說倫敦好了)開始重登世界文化時尚舞台的Swinging Sixties即將
到來!
其實在這之前,本來就不如法國人會享樂的英國,已經壓抑很久沒能好好享樂了。能不能
享樂和經濟很相關,英國輝煌到維多利亞時期結束後,其他國家也工業化並狹著優勢天然
資源超越英國,接下來一次大戰、大蕭條、殖民帝國漸漸瓦解、二次大戰... 1945年工黨
壓倒性擊敗邱吉爾的保守黨後,英國長期轉型為福利國家,並艱苦地實施了樽節政策,大
家好好縮衣節食努力工作期待未來。
未來在哪裡呢?就是經濟轉好後的 1960s。不過畢竟整個 1950s已經壓抑很久了,一整代
英國人其實很樸實、很保守、充滿危機意識。 Jenny爸爸說: All my life I've been
scared, I don't want you to be scared. 對六七年級的我們(不知道八年級是否也有
這種感覺)來說這句話非常熟悉,許多我們的父母都是苦過來的,含辛茹苦縮衣節食成家
立業,希望我們好好念書考大學考公務員(或嫁個公務員或有錢人)等等... 希望我們走
一條平穩的道路,不用像他們一樣擔心受怕吃苦。
1961年,沒有遭受戰火嚴重破壞的巴黎比起倫敦來恢復得更快,就在距離不遠的海峽對岸
夜夜笙歌;大戰後唯一經濟受惠蓬勃發展的美國,正在凱迪拉克的年代。這時享樂的生活
在倫敦不是沒有,只是集中在市中心西區某些角落,集中在少數有錢時尚的人身上,住在
大倫敦西部Twickenham郊區住宅的 Jenny一家人只是樸實的中產階級,距離中心的心理距
離非常遙遠,連如何接駁到陌生的 Westminster都可以讓老爸擔憂個半天。
片頭一開始就是 Jenny的學校生活加動畫,學校生活儘管嚴肅、認真、無趣,但也不至於
扼殺了 Jenny以及女同學們的創造力,他們還是從有限的來源中知道外面的世界,學習法
語儘管是嚴肅的菁英教育一環,女學生們卻拿它來開一扇窗嚮往對岸的花花世界。聽法語
歌唱片、抽煙、下課跑法式咖啡館閒聊、參加音樂性社團... 這些很簡單的娛樂,我們在
1980s-1990s的高中生活中也差不多呀,去Tower音樂城買選擇有限的英文唱片、下課跑泡
沫紅茶店、參加校內社團、酷一點的學生下課抽根煙嘗新鮮、有些看日劇的同學自學一口
流利日文... 但更酷的生活也有,都在校外,許多學生不熟悉而父母也不鼓勵去的老西區
歌廳、冰宮或新東區MTV、Karaoke等。美妙的生活對一般中學生是遙遠的存在,抱著心癢
癢的想像卻又不真的知道它有多美妙。
當David出現時,就是個活生生的Westender跑到了Twickenham,下雨天把妹的那句話,心
花怒放的Jenny可能這輩子從沒聽哪個男人這樣說過話吧!David放電還放到家裡來,初次
見面油嘴滑舌一下馬上就電倒Jenny媽媽了。雖然這部片主要演員名單沒有強調Jenny媽媽
,但對我來說她比起 Jenny爸爸更是個關鍵性的角色,因為她對有點遙遠的享樂生活一樣
充滿想像與期待,興奮地就像個青春期少女一般,這明確地點出了:本片的青春成長故事
不是專屬於 12-18青春期少女的,而是屬於跨世代1960倫敦人的,他們即將進入一個充滿
叛逆、活力與創造力的 1960s。
Jenny、同學們與Jenny媽的演出,展現了滿心嚮往的好奇心;這個好奇心也很成功地由配
樂傳達出來。本片的選樂就是那個他們嚮往的,在不遠的他方有點頹廢、不太規矩、充滿
迷魅的歌曲,猶如浪漫的拉威爾對比一味堂皇嚴肅的艾爾加一樣;新創配樂則成功地勾勒
了午後課堂中想像漫步在他方(譬如賽納河畔)陽光綠蔭下的浪漫情懷。即使是傳統保守
的 Jenny爸,他也不是頑石一顆,他只是 1950s前的典型家長,他隱隱知道有個新潮流要
發生了,但他不知道那是什麼而帶點惶恐,這時他的女兒 Jenny成為他的入門導師,從女
兒身上他一步步看見不遠處新世界的樣貌(儘管大多是 David給他們看的樣貌),也一步
步卸除心防轉為開明。
從突破枷鎖到叛逆、再回頭從花花世界中看到本真,這是個不論中外不論任何時代都有的
時代過渡期特色。1960s的Swinging London絕對有它的內涵,許多種族解放、性解放、媒
體解禁、前衛文化、反戰思想都在這背景下孕育了出來,這些是花花世界令人感到踏實的
美好。但當花花世界還只在想像的遠方時, Jenny可能誤以為那些無拘無束、無憂無慮、
甚至無法無天的瘋狂享樂就是這個花花世界的迷人之處吧!她儘管多所猶豫,還是一步一
步地卸除自己的原則,為了著迷於這個表面的美妙生活,可以一起偷畫、不惜放棄學業,
但她心裡那個真實的美好從未消失,當她發現 David已有家室還準備娶她時,這是最後一
個考驗:妳對那個真實的美好棄守這麼多次,這一次還要棄守嗎?
如果 Jenny只是一個膚淺的拜金少女,那其實嫁給花心大蘿蔔過著紙醉金迷生活也沒什麼
不好,而且青春少女要和大老婆爭寵一點都不困難。但 Jenny心中是有個真正美好生活的
:有意義、有真愛、有自我成就、有自由思想... 這些事情也許被 1950s保守的樽節社會
壓抑了,但真正風起雲湧的Swinging Sixties正準備孕育這個夢想。
相對地,可惡的花心 David其實很值得憐憫,他不像 Jenny經歷了一次表面的美妙生活後
就繼續往前追尋真實的美好,而一直沉浸在這個表面中靠著享樂麻醉自己; Jenny這樣一
個還沒長大姿色也普普通通的小女生為什麼如此吸引他呢?只因為她新鮮、她好奇,她會
看到這輛車說 It's a nice car, isn't it? 她會聽到要去巴黎時開心地叫Paris is a
great city, isn't it? 紙醉金迷到疲乏時,這個好奇熱情的小妹讓他又活了過來,我相
信 David對 Jenny的真心,只可惜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心有多麼淺薄,走不下去到真
實生活,只能一次次找新的小妹妹陪他重新享受一次浮華世界的新鮮。
儘管David 比一般人更早搭上了新時代的列車(不只是一味膚淺的浮華生活,沒受好教育
沒有好血統的他也想翻身,也想閱讀、聽音樂、看電影、見識世界、享受人生),但他陷
在懵懵懂懂的1950s 末期不停地原地打轉,始終無法嘗到 1960s豐盛的文化果實。在這個
新舊交替的education 中,Jenny 過了關繼續走下去,有些人卻像 David還是不明白。
--
放在時代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 Jenny的轉變,不如許多觀眾所疑惑的:「怎麼最後十分
鐘,女主角又回歸了傳統的讀書考牛津之路呢?」同樣是考牛津,同樣是走條傳統道路,
女主角已經不再是那個簡單地在束縛和解放間掙扎的叛逆少女了,這一次她走的有信心,
她知道她再也不會被任何傳統所囿。到文學老師家中我們才發現,單身的文學老師儘管日
復一日改著無聊的考卷,她的私生活與心靈仍然自由奔放,家中擺設充滿活力,還擺著一
幅複製畫,她與 Jenny一同看著這幅畫,驀地心有靈犀了起來:
這幅與日前 Jenny在拍賣會上得標的畫都是Edward Burne-Jones的作品 -拉斐爾前派,不
為繁文褥節充滿匠氣的學院派所囿,過去Jenny 嚮往它的反叛與解放,今日要回到正軌時
,"I still like it." 她終於體會到拉斐爾前派的真義:不是要打破一切回歸中世紀的
原始野性,而是要找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時那短暫的、百花齊放的自由創造力。
--
說實話真的要感謝 Jenny這代的人,他們就是我的英國朋友的父母們,他們年輕時掙脫了
前一代的桎梏而得到了新的自由與開放,其中許多開始當父母後也很開明,才教養出了自
由有創造力的當今英國30歲左右世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93.190.253.1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