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廟前再現釣魚台風雲!
蘇澳聖湖社區在南方澳南天宮演出「拚無人島」小戲
小時候常常聽爺爺、叔公輩訴說他們在無人島海域補魚,在島上揀拾像球那麼大的鳥蛋,聽起來充滿奇幻冒險的故事,題材往往都是討海人的血淚,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漁民口中的無人島就是釣魚臺。
漁民將全家的生計寄託在詭譎多變且不可預測的海上,拿命與海拚搏換得一家溫飽......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那個臺灣魚民賴以維生的海域,漸漸變成別人的海域,而政府的態度卻是越來越不在乎。
釣魚台教育協會選在保釣50週年的同時,透過小戲的方式,讓大家可以重新認識這個曾經魚民口中的無人島,讓大家更重視漁民的生存權、漁權及主權,整場活動在大夥高喊「釣魚台咱ㄟ!」後劃下完美的句點。
#釣魚台咱ㄟ
#聖湖社區
#拚無人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
揀拾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學的時候沒有跟同學一起做學製和畢製,因為在外面的劇團實習演戲。
真要說起來是有遺憾的。
《一夫二主》像是我近年,遲來的學期製作。
劇本的挑戰、精實的份量、喜劇的節奏切換和技藝的修煉。
在時間裡穿梭,在劇場裡移動,我依舊貪婪地揀拾每一個角落裡的云云種種。
但七個月的排練加上巡演,在社群的限制中還是只能篩瀝成十張畫面。
尚無能忘,於是好好記著。
失守的嘴角,夥伴的支撐,耗竭的喉嚨,溢出的男性荷爾蒙,景片的震動,古人的裝束,擊劍的聲響,巨大的澎澎裙,一夫二主。
「最幸福的人是什麼呢。」
是爸爸媽媽姐姐和喜多來看中壢最終場,我還在場上聽到喜多豪邁的笑聲,感謝和感動都在一瞬間同時到來,我自以為擁有的並不絕對,但絕對值得。
我想那是一種全新的舞台共振。
#一夫二主
表演工作坊
揀拾 在 逗留幸福地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被遺忘在山林間的臺地-山月村
IG追蹤網址 :
▼▼▼▼▼▼▼▼▼▼▼▼
https://www.instagram.com/totoromen5376/
==========================================
這次旅行從花蓮走台8線行經太魯閣國家公園往台中路線行走,中途我選擇了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布洛灣台地中,唯一一家合法與政府單位ROT經營的民宿 : 山月村 這一家渡假村特別之處在於他處於立霧溪的峽谷中,所以站在渡假村的草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360度零死角的環山峽谷景觀,同時村內經營模式也堅持著 : 生態、環保、部落文化歷史傳承的方式運作。
特別要跟讀者說一個好消息唷!!
這是一間【寵物友善】的渡假村,毛孩寵物不但可以入住,還可以跟主人同房不需要另外被隔離,但要收清傑費,(大廳需有牽繩或寵物推車)
山月村地理位置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的布洛灣台地中,也剛好跟最近開落成啟用的【山月吊橋】相隔不遠,要前往 : 山月村必需先經過布洛灣遊客中心的停車場,旁邊有一條向上斜約25度的山路,地面上有寫很大的字 : 往山月村,車子沿這條小山路往上開經過幾個髮夾灣以後,就會到達山月村的園環廣場,第一眼就會被廣場中的 : 太魯閣戰役的總頭目 哈鹿閣納威
的雕像所吸引住。
渡假村的迎賓大門就已經充滿了滿滿的原住民部落味道了,進入大廳的採光通道採用了原木與採光玻璃,再搭配著當地部落員工親自手工畫製的畫布與飄流木組合的純手吊燈,讓入住的我先融入了當地濃厚的原始部落的風味之中。
度假村的圓錐型迎賓大廳非常特別,尖錐型屋頂從中間頂端點以圓弧狀垂吊當地原住民以特有編織工法編織而成的彩色布條,讓我站在大廳check in空檔抬頭往上看就先被吸引住目光。
大聽的左右2側渡假村的餐廳,是以圓弧型玻璃屋的風格去設計,園方在窗台上擺滿以當地溪谷揀拾的飄流木雕刻的部落風藝術品,讓人在有部落風格藝術品與立霧溪峽谷窗景的玻璃屋中用餐,我想這一種用餐環境氣紛與感動應該會讓渡假的旅客永生難忘,這家渡假村的村長真的用心良苦。
住宿區總共分為2個區塊,這2個區塊都以日式木屋建築工法方式搭建而成,每一個區塊各以日式木屋環繞著一塊超大綠色草皮建置,背景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的高山凌線,我的人都還不用進入到木屋,光站上草皮上感受午後山谷間的雲霧飄過來,就彷彿感受到了:旅行到這裡時間都停止了!讓人不知不覺的很自然的時間步調變的緩慢、放鬆、舒然。
這2塊超大草皮超級適合帶寵物毛孩或全家大小一起渡假的團體旅遊,可以讓寵物毛孩盡情的在草皮上奔跑,更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在草皮上作休閒活動,達到放鬆渡假又同時可以凝聚家庭成員之間的向心力與歡樂氣紛。
我這次選訂的房型為 : 《 景觀山月套房 》房間內以木屋架高木地板上2頂單人床為主體擺設模式,床位採非固地式是可以移動的,也可以選擇將和室小茶几移動到窗邊,2頂單人床合併成一大床的擺設模式,坐在床邊泡茶欣賞窗外的草皮與太魯閣群山峽谷間的景色,這無非是人生中一大享受,更是一般民宿或渡假村中所享受不到的原始與獨特的部落文化渡假時光。
房間內的吊燈也是當地部落員工親自手工畫製的畫布,與飄流木組合而成的吊燈,床頭牆壁上擺上最原始的漂流木,與臥室門口的斗笠,將臥室內的原始部落文化生活感覺完整的表現到極致,就光是房間內左右2側窗景看出去綠色草皮與山谷間的雲霧,就足以讓你就算不出房間那怕選擇只是坐在窗邊泡茶沉思,都是你好好拋棄平常工作壓力與煩燥的最佳方式喔。
但是!!!千萬別躺著沉思!因為太舒服了~怕你會睡一覺起來已經錯過很多美景與晚餐時間XXXDDDDDD
園區內的餐點分為中餐與晚餐2種,中餐是以套餐制以每人400到600元的套餐(需要事先預訂)如果非入住房客也可以預訂喔,用餐後園區開放入村參觀,真的非常超值。
晚餐是他們山月村最著名的太魯閣原住民風味餐:【山豬遇到巴黎鐵塔】採吃到飽自助BUFFET用餐方式,菜色非常豐富融合了當地食材也很有特色
這一間渡假村經營的模式,讓我看到了同理心與回家的感覺,他們的村長讓員工採自願參加分組練習,分成A組B組C組3組團隊組團之後利用在旅客晚上用餐完後,選在他們的活動中心跳他們傳統的太魯閣族慶點舞蹈,給入住賓客觀賞更精心設計小活動與賓客互動,讓賓客更加深入融入與了解原住民傳統與文化演變史之中,當晚我10點多到園區散步時,還看到他們好多員工竟然在表演活動結束之後,還在檢討排練隔天的舞蹈,我看到了他們與眾不同的用心與想讓賓客有回家的感覺。
我在這邊住一晚後想說一句話 : 《這是一個被世人遺忘在山谷間的台地》這個形容詞一點都不為過,清晨我特地6點一大早起床,我出動了我的MAVIC 2 PRO空拍機,空拍整個渡假村才驚覺!!!這根本是台灣版的合掌村,被世人遺忘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山谷台地之間,除了拍到最感動的日出探頭陽光射進渡假村的一瞬間美照,更拍到布洛灣的山路壯闊與翡翠色般的水庫,襯托著山月村的稀有與獨特,更利用空拍機將這3大絕美元素整合在同一張照片之中。
滿滿的收獲與感動觸動著我再度到訪的悸動
※重點提醒:
要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飛空拍機是要事先向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的喔,申請通過之後管理處會發一張空拍許可證,你必須把這張證照列印下來帶在身上以備查驗,不然罰款金額是很嚇人的喔!!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空拍申請網址
https://www.taroko.gov.tw/zh-tw/Service/AerialPhotographyApplication
FB社團 : 台灣民宿飯店大玩咖
請點擊下列網址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73790494059725
#太魯閣國家公園
#寵物友善
#小木屋
#渡假
#花蓮景點
揀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bK8SGj6ag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OAPRLXf1HIlVu89VLqTkUQA-t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