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不錯的文章
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印度最強輸出是什麼?CEO!印度裔統治下的美國巨頭:2家市值破萬億,掌舵30%五百強
印度出口的最佳商品是什麼?
江湖戲言:是CEO。
納德拉接任微軟CEO,皮猜在Google真正登峰造極,而今,又一家美國科技巨頭——IBM也迎來了一位印度裔CEO,阿爾克溫·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
印度裔CEO一次次被提起,華裔高管也一次次被相提並論作對比。
然而,美國巨頭公司步入“印度裔CEO”時代,可不只是個例。《哈佛商業評論》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0%的掌舵人來自印度。
都是鼎鼎大名的巨頭公司。還不止於科技圈,更是涉及製藥、餐飲、快消、銀行業等等諸多領域的巨頭公司。
今天,我們就盤點列舉十位代表性CEO,他們在職期間所領導的公司,市值最高破萬億,最低也有近百億美元。若是將他們的公司市值加起來,可高達數萬萬億美元……
也想通過個中經歷和履歷梳理,更加清晰地看出印度裔CEO的上升路徑:從何而來?因何成功?
也想提出思考題:印度裔不斷上位,真的完全是因為“比華人更會搞關係”嗎?
▌Google CEO is an Indian
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1972年7月出生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今年47歲,現任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 CEO。
他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讀的是冶金工程專業。之後在斯坦福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上,獲得了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又拿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
畢業之後,皮猜先是在一家半導體公司Applied Materials工作,任產品管理崗位,後又加入麥肯錫,從事管理諮詢工作。
2004年,32歲的皮猜加入Google,對Google的產品業務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首先是帶領Chrome一舉打敗當時市場上還占主要份額的IE流覽器,其後建立了Google在Android系統中的強大優勢。
2014年10月,Google又進行了一波管理層調整,皮猜的權力範圍進一步擴大:除了繼續負責核心 Android 和 Chrome 業務,還接管了研究、搜索、地圖、Google+、商務和廣告產品,以及基礎設施等業務。
這個時候的他,加入Google十年,成為“二號人物”。但這並不是他在Google內部晉升的天花板。
2015年8月10日,Google宣佈進行組織重整,皮猜出任新Google公司董事長及CEO。
2017年7月,他又向前踏了一步,加入了Alphabet董事會。此舉也被認為是佩奇培養其為接班人的體現。
到2019年12月,Alphabet正式官宣,皮猜升任,以Google CEO的身份,同時擔任Alphabet首席執行官職務。
2020年剛開年,Google母公司Alphabet在皮猜治下,市值首次突破萬億美元。
▌微軟 CEO is an Indian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1967年8月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的Nizams市,今年52歲,現任微軟CEO。
他在1998年畢業于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獲得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留學,在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攻讀電腦碩士,後來還在芝加哥大學獲MBA學位。
畢業之後,先是在SUN工作,1992年加入微軟,歷任線上服務部門的高級副總裁、研發以及業務部門的副總裁、微軟伺服器和工具業務群擔任總裁等等。
是微軟多項重要技術的開發者之一,比如資料庫、Windows伺服器和開發者工具等等,也曾負責Bing搜索業務,向陸奇彙報。
2011年接手雲計算業務,推出雲計算版Office軟體——即Office 365,並推動微軟雲服務Azure快速增長。
2014年2月,接替史蒂夫·鮑爾默,成為微軟CEO,當時微軟股價為31.76美元,市值2413億美元,備受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困。而且那時候,華裔高管陸奇同樣擁有超高威望和呼聲,納德拉面臨內外壓力。
納德拉上任之後,在微軟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發力雲計算與企業級市場服務,逐步不再只聚焦Windows業務,推動微軟“刷新”。
2018年4月,入選《時代週刊》2018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2019年11月22日,名列2019《財富》年度商業人物榜單第1位。
到2019年12月31日,微軟股價為157.7美元,市值近12000億美元,是上任時的5倍。
▌IBM CEO is an Indian
阿爾克溫·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1962年出生於印度安德拉邦,今年58歲。
1985年,他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與谷歌CEO皮查伊、哈曼國際CEO迪內什·帕利瓦爾(Dinesh Paliwal)是大學校友。
隨後他前往美國,1990年在伊利諾州立大學巴納-香檳分校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之後,他便加入IBM,從工程師開始做起,至今已經工作了30年之久。2015年,他晉升為高級副總裁,負責雲計算、認知軟體等業務。
2018年,推動IBM以3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Red Hat,完成IBM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交易,也是開源史上最大的交易。
2020年1月31日,他被任命為IBM首席執行官,接替IBM首位女性首席執行官維吉尼亞·羅曼提 (Ginni Rometty)。
2020年4月6日,他正式就任IBM首席執行官一職,並發出首份員工公開信,宣佈了上任之後的“三把火”:雲、人工智慧、客戶。
疫情當前,近年以來IBM又為核心業務增長乏力、服務部門冗員等問題所累。克裡希納的上任,能否複刻印度老鄉納德拉在微軟創下的成就?
令人拭目以待。
▌百事可樂 CEO was an Indian
盧英德(Indra Krishnamurthy Nooyi),1955年10月出生於泰米爾納德邦馬德拉斯,也就是現在的金奈,今年64歲,2006年擔任百事公司董事長及CEO,2018年退休,現在也是亞馬遜董事會成員。
1974年,從馬德拉斯基督教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化學和數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印度加爾各答管理學院。
1978年,被耶魯大學錄取後移居美國,當時她23歲,只有500美元。1980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盧英德的職業生涯起于印度,曾在強生公司和紡織公司 Mettur Beardsell 擔任產品經理。1980年從耶魯畢業之後,以戰略顧問的身份加入波士頓諮詢集團(BCG) ,然後在摩托羅拉擔任副總裁兼企業戰略與規劃總監。
她與1994年加入百事公司,在其建言下,百事公司於1997年10月必勝客、肯德基和Taco Bell從公司分離並獨立為百勝全球公司,2001年,被提升為百事公司總裁兼CFO。
在2006年10月,正式上任公司CEO,是百事集團的首位亞裔女CEO,同年,他也名列《財富》美國商界女強人50強榜首、華爾街日報”全球最值得關注的50位商界女性”第二名、”福布斯權力女性榜”第28位。
在擔任CEO的數十年中,她帶領百事完成了一系列重組,負責全球的戰略發展,在2018年10月3日離任首席執行官職位,工作12年,在她任職期間,公司的銷售額增長了80% ,市值增長255%,達到1400多億美元。
▌諾基亞 CEO is an Indian
拉吉夫·蘇裡(Rejeev Suri)是現任諾基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印度裔新加坡人,1967年10月出生於印度新德里。今年52歲。
蘇裡是微軟CEO納德拉的校友,同樣畢業于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
他在諾基亞工作了超過20年,2014年開始擔任諾基亞CEO。
這一年,諾基亞已經在手機市場宣告徹底潰敗。在完成與微軟公司的手機業務交易,將設備和服務業務出售給微軟之後,正式退出手機市場。
也就在交易完成的同一天,蘇裡上任了。
此後,諾基亞的經營重點轉移到了通訊業務上,而蘇裡被稱為“諾基亞轉型的直接推動力”。
諾基亞和西門子的電信設別合資企業——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從虧損部門轉變為占諾基亞收入90%的子公司,就是他的手筆。
2015年4月,諾基亞斥資166億美元(約合1029.2億人民幣)收購法國通訊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朗訊。這家公司給諾基亞帶來了固網、核心和IP網路技術方面的能力。
依靠這些能力,諾基亞大大拓展了在美國通信市場中的份額,並超越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二大通信運營商。
蘇裡表示,這場收購對諾基亞發展5G通訊技術帶來了戰略性優勢。
來到5G大幕已經緩緩揭開的現在,諾基亞在蘇裡的領導下,已然是商用5G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今年1月9日,諾基亞公司在官網發佈聲明,宣佈已經在全球簽署了63份商用5G合同。
並且,諾基亞還表示,他們是唯一一家5G技術被美國所有四大主要運營商、韓國所有三大領先運營商以及日本所有三大全國運營商選中的網路(設備)供應商。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諾基亞市值207.88億美元。
▌Adobe CEO is an Indian
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Adobe現任董事長兼CEO,1963年5月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今年56歲。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商管理學碩士,也是鮑林格林州立大學電腦科學碩士。還曾代表印度參加亞洲帆船賽。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蘋果。離開蘋果之後,曾任矽谷圖形公司桌上型電腦和協作產品總監,其後又自己創業,創立了開創互聯網數位照片共用的Pictra公司。
1998年,納拉延加入Adobe,擔任全球產品研究高級副總裁,後又晉升為全球產品執行副總裁。
2007年11月,他被任命為Adobe首席執行官。2017年成為董事會主席。
就任CEO之後,納拉延開創了Adobe延續至今的基於雲的訂閱服務,建立了數位文檔的全球標準。
Adobe稱:納拉延作為首席執行官,帶領Adobe轉變為行業創新者,釋放了人們的創造力,推動了Adobe數字業務的發展。
2011年,納拉延被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任命為總統管理諮詢委員會(PMAB)成員。
2018年,納拉延在《財富》雜誌的“年度最佳商人”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二位。還被印度《經濟時報》評為2018年度“年度全球印度人”。
2019年,他獲得了印度政府頒發的蓮花士勳章,嘉獎其在貿易和工業領域為印度做出的傑出貢獻。
截至2019年12月31日,Adobe市值1596.54億美元。
▌萬事達 CEO is an Indian
彭安傑(Ajaypal Singh Banga),萬事達卡(Mastercard)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1960年,今年60歲。
彭安傑的中學時代在海德拉巴公學度過,這同樣是微軟CEO納德拉、Adobe CEO納拉延的母校。
此後,他在德里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在印度管理學院讀完了MBA。
1981年,彭安傑進入雀巢,從事銷售、市場行銷和管理工作。
1994年,他離開雀巢,加入百事公司。期間,他把當時在百事
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帶到了印度。
在百事決定剝離其餐飲業務之後,彭安傑也做出了改變:從餐飲業轉向到銀行業。於是,他接受了花旗銀行提供的工作。
到2009年離開花旗時,彭安傑已經是花旗亞太業務首席執行官。這一年,他加入了萬事達。
2010年,他從萬事達首席運營官(COO)升任CEO和董事會成員。
彭安傑有一句名言:
創造一個超越現金的世界。
在彭安傑的管理之下,萬事達從一個銀行所有的組織轉變為一個盈利企業。在數位支付領域,仍同Google、亞馬遜等新巨頭積極競爭。
2015年,時任總統的奧巴馬任命他為總統貿易政策和談判諮詢委員會成員。
2016年,印度政府授予他蓮花士勳章。
此外,他還擔任著美印商業委員會(USIBC)主席,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商業理事會成員等職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萬事達市值為3008.33億美元。
▌美光科技CEO is an Indian
桑傑·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美光科技集團( Micron Technology)CEO,印度裔美國商人,出生于1958年6月27日,今年61歲。
Mehrotra早年在德里(印度首都)的一所學校接受過幾年教育。他先是在彼拉尼博拉理工學院(BITS Pilani)上大學,後來轉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Mehrotra在此完成了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的本科和碩士學位。
並于2009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商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高管教育專案。
1998年,Mehrotra和其他兩位合作人共同創立了閃迪公司(SanDisk),並在2011年至2016年擔任總裁和首席執行官。
閃迪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閃速資料存儲卡產品供應商。
2017年2月,他被任命為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2019年,還被任命為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
Mehrotra擁有的專利數達70多項。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光科技市值597.43億美元。
▌摩托羅拉 CEO was an Indian
桑傑·賈(Sanjay Jha),摩托羅拉前CEO,是一位印度裔美籍商人,出生于1967年,今年53歲。
Sanjay Jha生於1967年,分別在利物浦大學和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被授予 D.Sc 榮譽學位。2018年,選入美國國家工程學院。
1994年,Jha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開始了他在高通公司的職業生涯。
他在高通超大型積體電路集團工作,研究Globalstar衛星電話。
後來,他又著手於第一個13k 聲碼器的研發,該專用積體電路集成到了高通公司的MSM2200晶片組中。
1997年,Jha被提升為工程副總裁,負責領導積體電路工程集團。
他領導並監督了五代數據機和基站晶片組(數位基帶和射頻)以及系統軟體的開發。
1998年,被提升為高級工程副總裁。
2002年,高通科技創業投資公司,Jha擔任高級副總裁和總經理,管理科技投資組合和新技術集團。
2003年成為高通執行副總裁和高通 CDMA 技術公司總裁,並于2006年12月被任命為首席運營官。
2008年8月4日至2012年5月22日,Jha成為摩托羅拉移動設備業務的新任 CEO。
2014年1月7日,他被任命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鑄造企業Globalfoundries的CEO。
2018年3月9日,他辭去了Globalfoundries CEO的工作。
2011年8月15日,Google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
2014年1月30日,聯想宣佈以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智慧手機業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摩托羅拉系統市值275.26億美元。
▌哈曼國際 CEO is an Indian
迪內什·帕利瓦爾(Dinesh Paliwal),哈曼國際(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CEO,是一名印度裔美籍商人,出生于1957年12月17日,今年62歲。
哈曼國際是一家旗下擁有包括Revel、 AKG、harman/kardon、Infinity、JBL、Lexicon及Mark Levinson等16個全球領先品牌的母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音響產品製造商,處於全球音響的研發和製造領域裡的領導地位。
除此之外,他還是雀巢公司董事會成員。
Paliwal曾在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新加坡、瑞士和美國生活和工作。
他在印度理工學院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在邁阿密大學獲得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碩士學位和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9年,邁阿密大學還授予 Dinesh 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為推進邁阿密大學在商業、技術、創新和創業活動方面的領導地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在加入哈曼之前,他曾在 ABB 集團擔任全球市場和技術總裁。在 ABB 工作的22年中,他在5個國家擔任管理職務。
ABB集團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領導廠商,位列全球500強企業。
Dinesh可謂是榮譽無數。
2010年,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評為紐約都市年度企業家,並獲得了全球印度裔人組織頒發的印度裔美國人成就獎。
2014年,《財富》雜誌將Paliwal評為“年度商業人物”。
2017年,Paliwal 被提名首屆 Recode 100,以表彰當年在科技、商業和媒體領域中做出的貢獻。
2016年11月,三星宣佈以大約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哈曼國際,Paliwal 在收購後繼續領導公司。
▌共性:理工科高材生,重視MBA教育
以上,就是十位“最有權勢的印度裔CEO”,但也再次說明,他們,還不是印度裔CEO的全部。
還有Palo Alto Network、利潔時集團、星展銀行、高知特、Conduent、帝亞吉歐以及NetApp等世界頂級公司的CEO,均是印度裔。
而且如果把統計放到高管層面,或許還有更多的傑出印度裔會被納入其中。
所以回到開頭之問,印度裔CEO的職場成功之道,是否有跡可循?
由表及裡,或許可以從履歷中先歸納幾點共性:
第一,基本是理工科出身,但非常重視工商管理類的教育,看重MBA。
谷歌CEO皮猜、微軟CEO納德拉,都是理工科出身,但都專門研習了MBA方面的課程和經驗。
並且據納德拉在《刷新》中的自述,1992年獲得微軟工作機會,同時自己還面臨MBA課程的挑戰,但納德拉並沒有二選一,而是周內在西雅圖微軟工作,週五下班就飛赴芝加哥,一連2年皆如此,最終獲得芝加哥大學MBA學位。
其次,職場忠誠度高。
上述幾位印度裔成功CEO通常在一家公司慢慢升職、積累勢能,而不是為了薪水頻繁跳槽,這對於後來被委以重任也有重要助力。
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和布林在交接班信中就說:皮猜已經在Google的CEO職位上證明了自己,而且他15年來兢兢業業,帶領上下攻克難關解決問題,謙虛又技術範,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帶領Google和Alphabet走向未來。
最後,赴美深造,其後落地紮根。
跟諸多外來族裔一樣,印度裔CEO們基本都是在國內完成本科教育——也基本都是國內名校高材生,然後赴美留學深造。
但或許是印度過去一個時代的發展原因,這些印度裔CEO的上升路徑中,沒啥“後路”可言,想要發展更好,就需要在美國全身心融入打拼,甚至拖家帶口,落地紮根。
比如微軟CEO納德拉,家境不錯,父親是印度高級官員,但最後在微軟掌舵,完全憑藉的是個人努力,甚至最初帶妻子去美國,還未能獲得移民許可。
而更多華裔人才,因為中國經濟和科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面臨機會,也會錯失另外的選擇。
這無關對錯,都是個人選擇,但如果回到那個喜聞樂見的話題:為什麼是印度裔而不是華裔?
或許也要對印度裔在美國管理層的崛起,更加見賢思齊。
之前公開討論時,有說過語言的原因——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裔語言上天然在美國優勢。
也有表達種族性格的因素,常見的印象說法如“印度裔團結、拉幫結派”、“一個印度裔進公司會招攬更多印度裔進來”,“一個華裔進公司會排擠走另一個華裔”……
但印度裔高管們自身的努力和優點或許會因此而遮蔽。
是時候更全面、客觀地看待成功的印度裔了,偏見只會加大傲慢,進一步忽視學習進取之心。
你說呢?
提耶利亞名言 在 葉漢浩 Alex I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夾縫時代要保守的四個靈性
在今天讀尼彩的名言:「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是何等的真實。活在一個黑處未算黑,深處未算深的夾縫時代,昨天以為721警察的不作為是十分黑暗,今天會發現831警察親自動手才是真正的黑暗,黑處未算黑,蒙面法是更黑的第一步。政府的無能以使很多香港人十分氣憤,再看見他與黑勢力的「合作」更使很多香港人徹夜難眠。活在這個一天黑過一天的香港,很容易不自覺地為了尋找「解決方法」而忘記了靈性的重要。這一類「盡快尋找方法回復原狀」的思維是危險的,因為我們忽略了可能已沒有原狀,只能使狀況不致太壞。同時,當我們當我們過份著意尋找出路或水泡時,我們會只求「就手」忘記了尋找「對及公義」的出路。
最近看這一套很感動的舞台劇「潘霍華的情書」,我們很多時候提及潘霍華都是提及他作了什麼,如何在二戰中,不單沒有順服政權,更是在行動上反抗希特拉至死。他的一生無疑是我們的榜樣,但當劇中再一次把熟悉的潘霍華一生立體地呈現出來時,帶來最大感動的是,他對靈命的著緊。他的一生無疑是一個「激進又有愛」的生命,但他更是著重人內在的生命,他每個激進的行動內在的動機都是來自愛。再讀他的講道集,更深的感受到他對信徒靈性要求的重視。沒有「愛」的「激進」是可怕的,沒有「激進」的「愛」是沒有溫度的。在這夾縫的日子,我們都不仇沒有激情,但不可以失去同時操練愛的靈性,我們的激情可能帶來與黑暗勢力同樣可怕的後果。
辨別的靈性
夾縫的時代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不是黑暗而是灰暗,黑暗可容易地被分辨出來,但灰暗卻容易使人有辨別的怠惰,但在現實的世界中,黑暗的政權或是壓迫制度中的既得利益者會盡力把黑白模糊化,以巧言令色把黑的化為灰色,把應負的責任用各種語言偽術來推卻。另一個使我們失去辨別的靈性是來自害怕付代價,在警權被濫用的日子,有時我們會有一個誘因去不分黑白,因為一旦我們分了黑白,我們的良知便會驅使我們去回應,使我們要離開自我平安的安舒區。有時我們不單害怕去辨別,更不想我們所愛的人去辨別,一方面別人的追求會為正在享受安舒的人帶來壓力,另一方面也生怕他們一懂辨別便一去不返。久而久之不單這些人自己,這些人身邊受他影響的人都開始黑白不分。是的,辨別黑白是要付代價的,愛又何嘗不是。所以保羅在羅馬書12:9節清楚的說,愛要真誠,善要親近,惡要厭惡。為何愛會與「真」拉上關係呢?因為沒有真相與真理,那些不是愛,也不是包容而,是包庇,是坐褻慢人的座位。愛不能沒有善惡黑白的觀念,因為神最大的愛就是要拯救我們離開黑暗,愛又如何可以與黑暗同坐呢?當然,保羅在同一段落,12;16節同樣提醒我們,愛亦驅使我們:「若是可能,總要與人和睦。」所以,在大家都怒火中燒的時候,我們也要懂得辨別,哪種對抗極權與黑暗的表達手法才是合適的。
尋找真平安的靈性
近日到不同教會講道都不約而同地聽到主席語重心長地祝福會眾平安,因為很多個星期六的晚上大家都感受到那份不平安。追求平安不是錯,但必須尋索正確的平安。主耶穌清楚地說,衪留下平安給我們,只是衪留下的平安不是世人所賜的。衪留下什麼平安給我們呢?衪又為何要留下平安給我們呢?衪留下平安給我們不是要我們獨善其身,繼續享受活依靠世界而建立的安舒區而來的平安,而是給我們平安好讓我們能在不安的世界中活出召命。黑暗政權不斷以各種方式來威脅我們,但他們可以用的威脅都是世界的平安,他們恐嚇我們,若說出真相或指出他們的黑暗,他們就會取去我們在地的平安。若我們以地上的事為念的話,我們或許會被嚇倒,選擇順服這地上的政權,但保羅再一次提醒我們,那些以地上的事為念的人,他們的結局就是滅亡。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我們要選擇的,是主所賜的平安,不是捉緊地上的平安。
愛鄰的靈性
這是最自私的時代,這是最愛鄰的時代。在太平盛世教導人愛鄰如己感覺並不容易,因為世界的價值是把人訓練成為一個自私的人。但在極權臨近,我們看見很多無私的人,年輕人、醫護、社工、教牧、律師、銀髮族及很多平日不上街的「街坊」,當他們看見在街上年輕人無故被打或拘捕時,他們都有那份勇氣來挺身而出,不畏就在面前的槍與棍。這種無私的愛鄰是過去的香港很少見到的,就是聖經好撒瑪利亞人教導的,看見、動慈心及行動的榜樣。可惜,同時香港亦有一些如建制派的政權寄生族,不單沒有盡作議員的職份,更是尋找每一個機會破壞香港原有的自由。同時又有一群永遠站在當權者角度思考與教導的牧者。他們會為同性戀議題上街,但不會為警察性侵或性羞,辱示威者而發一句聲。他們會教你們要順服掌權者,但不會向你提及今天的基督教就是來自抗命,抗地上政權的命,抗羅馬教廷的命。他們為了維護個人的平安,選擇放棄愛鄰的教導。很多批評示威者是暴徒的牧者,從來沒有嘗試理解他們的心、付出、思想與需要。這些牧者,在這條路看見受傷者,便在那條路走了。
不失盼望的靈性
盼望就是穿透現實困局的力量,面對夾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因為現實的荒謬及惡人當道而失去盼望。但事實是,在現實充滿了困難與荒謬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尋找盼望。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20節提醒我們:「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縱然我們是活在地上的國度,這國度當然會使人失望及氣餒,但我們不要忘記我們天上國民的身份,這身份給予我們夾縫中的盼望,因為我們不在受限於面前的困局,而是多了一份在夾縫中的使命。盼望不是解決困難的方法,盼望就是價值與意義,失去盼望就是失去價值與意義。但保羅的提醒,我們卻是天國國民的身份,就是提醒我們尋找在夾縫世代中,我們的使命。有夾縫就有使命,這就是保羅對腓立比信徒,其中一個最大的提醒。不要把眼目單單放在現時的困局,更要在困局中尋找來自天國國民身份的使命。
最後,在這個夾縫的時代,我們有最美好的榜樣,也有最壞的。有最激昂的榮歸香港,也有最難聽的道。也許我們沒法尋到解決方法,但我們必須保守我們的心,我們必須在黑灰白中作出分辨與選擇,在世界與主的平安中作出取捨,也要在愛鄰與愛己中,作出選擇。最後在十分困難的現實中,我們要捉緊天國的盼望與召命。因為,有了盼望與使命,現實才有機會改變;不是有機會改變才有盼望。
提耶利亞名言 在 杜震華粉絲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金河先生 趕快去看醫生!
謝金河先生在臉書發文,題為「搞殘台灣經濟的…到底是誰?」
文中提到「唱衰台灣幾乎成了大家的共識,尤其是藍營的政治人物,都不約而同以唱衰台灣為己任,像高雄市長韓國瑜最經典的名言就是『3個台大法律系總統,把台灣經濟搞殘。』…他們看台灣經濟都套上最負面的形容詞,但是大家都沒有說台灣到底是怎麼樣陷入今天的窘境?其實最大根源是台灣的人流、物流、金流都流往中國大陸。」
謝金河先生雖然被認為是財經專家,但對於搞殘台灣經濟這件事情的認知,卻存在著三大問題。怎麼說呢?首先,在兩黨互鬥之下,唱衰台灣經濟的不是今天才存在啊-3年以前綠營天天在唱衰馬政府,當然現在就輪到藍營在唱衰蔡政府。謝金河選擇性失憶,只記得目前,忘掉3年前的狀況,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才是。
其次,謝說「最大根源是台灣的人流、物流、金流都流往中國大陸」,好像沒錯耶!但我們不禁要進一步問,那麼它們為什麼要流向中國大陸?老謝就不說了!其實很簡單,因為兩岸相互比較,台灣生產成本太高,根本無法和陸貨在國際上競爭;如果不去中國大陸,那韓國、日本、美國、歐洲、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去了,台灣如何競爭?
所以,再追下去,問題就在於;因為1978年底中國大陸進行了「改革開放」,結果整個世界變了,台灣的競爭優勢不見了。因為台灣企業的科技含量不夠,只能去大陸壓低成本才能在國際上競爭;但其實台灣企業也將高階產品留在台灣生產,進行產業升級,只是相形之下需要的勞工較少,對勞工需求較弱,造成薪資難以上升。
但是沒辦法,世界變了,而且不只中國大陸在變,1986年越南改革開放、兩德1990統一、俄羅斯1991年崩解、印度1991年改革開放,拉丁美洲也進行經貿自由化,全部都加入自由世界和我們進行貿易和生產競爭。不了解全球大變化的人將焦點完全放在兩岸,即使不是完全錯誤,至少是遠遠不足的。例如,現在歐洲企業來台灣投資的大減,為什麼?因為到東德、波蘭、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投資,文化、語言、地理位置都比來亞洲要方便嘛!
但是,新加坡和澳門,可能是惟二可以處理這個嚴重問題的國家或經濟體,您看,兩地的人均生產還是扶搖直上,新加坡人均生產已經超過我們一倍以上,澳門還發放大量「紅利」給百姓,羨煞人也!這表示他們的政府還是很行,我們政府顯然還是有責任,沒能與時俱進、引導投資,所以「做衰」了台灣。
最後,要請問老謝,台灣若人流、物流、金流不去中國大陸,要去哪裡才能保持全球15到20名的人均生產?賣給老美?它不會要那麼多!歐洲?日本?胃納都有限啦!對了,聽說老謝賺了不少錢,可否賣給老謝?
所以,老謝看台灣,一來選擇性失憶,二來沒有看清楚源頭,將搞殘台灣經濟的責任怪到台商,三來無法指引台灣去路,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老謝,請趕快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