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缺憾來自於沒有痛苦
這星期終於排到疫苗注射,知道可以上網預約的當下,我很熱心的跟老婆說:「我們一起去登記好不好?」,結果她點連結進去看完後帶著意味深長的笑跟我說:「這個要38歲以上才能優先登記哦,我還太年輕。」,於是我默默接受自已在她心中已經是個大叔這件事,快快完成手續準備去接受「真.年輕人」測試。
其實是否要打疫苗我原本很猶豫,因為正反兩面不同的意見紛雜,但考慮到未來「疫苗卡」很可能會是許多場所或是活動參與的必要通行證,也考慮到給自已跟家人們多一層的保護,最後還是決定儘早面對。
早上十點半打完,大概到傍晚開始覺得左上半身開始輕微的痠痛,頭也開始有那種發燒前的膨脹感,就知道再過幾個小時應該不妙。果然到了凌晨開始高燒,39度以上,一向秒睡的我一整夜翻來覆去,其他像頭痛、全身無力、骨頭與關節痠痛…等等,症狀一個沒少,折騰到看見窗外有微微的陽光,乾脆起床,迷迷糊糊走到客廳,小小一段路卻花了比平常多五倍的時間,感覺很像前一天進行了12個小時全力對打(而且一直被打到頭跟左肩)的那種精疲力竭。一整天體溫大概都在38-39度之間,一直昏昏沉沉到晚上九點吃完老婆貼心熬的香菇肉粥後,才瞬間有了復活的感覺。
在發高燒的當下其實心裡一直在滴咕,沒事自已幹嘛找罪受?不打疫苗其實小心一點就好,但是精神恢復後想想,其實打疫苗這件事跟我們所有人一直以來都必須思考跟面對的問題是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人生透過受苦而成長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打不打疫苗是一個選擇:有人基於防疫效果有待觀察、擔心副作用、覺得自已是低風險族群等等因素而選擇不打疫苗;有人覺得COVID-19的威脅與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遠大於可以承受的水準,所以接受打疫苗的副作用與不確定性。不管是出於感性或理性,每個人對這個行為的期望值不同,驅使每個人的動力也因而不同,而這不就是人生的一個小小縮影?
人生這張考卷,幾乎永遠都是選擇題+申論題:先做出決定(選擇),再用想法跟行動填滿答案卷,然後一題一題再一題,永遠是滿滿的選擇申論組合題。在未來不可知的前提下,選擇題裡的答案通常都包含至少「當下輕鬆」「猶豫不決」「接受困難」三個選項,而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也都有自已的邏輯,每個人在自已的世界裡都是正確的,畢竟「未來不可知」這個最重要的設定是對一切反對意見的最大駁斥,所有人在做了選擇的當下都沒有足夠的佐證去否定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透過「做選擇」這件事,也可以回頭思考「打疫苗」這個行為。打了疫苗,正常狀況下,身體會回應,免疫系統會啟動,過程中會產生副作用(各種痛苦),但是痛苦過後「理論上」免疫力會針對特定的病毒產生抗體,等於是經歷過痛苦,抵抗力會變得更強。雖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不受感染,但如果不幸被特定的病毒攻擊,至少不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在人生當中所做的選擇也會讓你的心靈免疫力有不同的回應。如果選擇接受痛苦(磨鍊與挑戰都不會讓當下的你感覺舒服,可以視成追求成長的副作用),你會比之前的自已更強壯一些,你的適應力比之前更好,而毅力跟骨氣,就是在選擇面對與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苦難之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自尋煩惱或自我傷害,不在我們討論的「選擇接受痛苦」這個定義內,為人生帶來成長的痛苦,我覺得應該定義為「為了未來做準備而犧牲當下的副作用」。)
當然,因為未來不可知,即使你做了一個其它人覺得辛苦或不必要的選擇,這個選擇卻不必然會帶給你勝利或成功。很多勵志作品與商業管理書裡面常常提到,某個成功人士或是企業家,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決定縱身一躍,傾全力投入,費盡千辛萬苦之後成就傳世功業,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很動人,但如果你選擇面對困難、接受痛苦時有這樣的期待,請不要忘了「生存者的謬誤」,聽到一個成功故事的同時,可能有100個做出相同選擇的失敗者,那些縱身一躍卻粉身碎骨的勇者們,請問有人替他們立傳出書嗎(如果有的話其實我也很想看)?做了選擇不代表一定會出現我們心裡預期的結果,這是事實。但與其被動接受,我寧願主動面對,況且在我們的人生裡面,其實不常出現這麼極端、重大又不可逆轉跟修補的決定,上天雖然不會仁慈到能包容所有人都功成名就,但也不至於殘忍到永遠不給你失敗之後重新振作的機會。如果你對人生抱持著成長型心態,你知道這一路走下來,不論成敗,你會變得不一樣,每次都會接近你心目中想成為的樣貌一點點,而這種小小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不是透過「當下輕鬆」跟「猶豫不決」兩個選擇可以得到的。你無法預測未來也不知道結果,但你的心靈之眼所注視的,是那個你可以控制的,承受各種跌倒、挫折、淚水、無助、刺傷、疼痛、暗夜啜泣、身心俱疲…後,仍然慢慢前進的決心,你知道這個申論題必定會寫得很辛苦,但是你在面對未來不可知的龐大無力感之下,至少你有了一些可以掌握的東西:韌性、小小的勇氣,還有你對自已的肯定。
傳奇教練/奧運舉重選手Dan John說:「我們在無心的情況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如果面對困難時你養成了接受痛苦然後繼續前進這樣的習慣,相信對於人生當中很多不可控的風險與傷害,你不見得能免疫或是毫髮無傷,但的確會演化出相對堅強的免疫力與復原能力,而這是比祈求一個永遠沒有挫折與失敗的人生更務實的期許。
換個立場,選擇逃避痛苦,當一個風險規避者,或者不做選擇,把結果交給命運決定,這些行為是錯誤嗎?回到人生無常這個出發點,既然未來不可知,選擇「當下輕鬆」或是「猶豫不決」,也都是理性的行為,畢竟冒險犯難或是勇於面對,不代表風險會因此降低,也不代表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但如果面對人生,永遠做出消極或是被動的回應,那可以肯定的是,也不會有回報,因為零風險,所以零報酬(甚至可能會有負報酬,也就是失去一個機會),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遺憾,因為後悔比失敗更可怕。失敗了還可以重振旗鼓捲士重來,但除非你可以控制時間,否則後悔是無法逆轉的。
如果可以確定有不用吃苦的享樂人生(過去十輩子都燒了好香,然後照三餐行善積德,修來這輩子享不盡的福氣),的確是無法抗拒的選項,但歷史上仍然有眾多不吃這一套的漢子。天賦異稟的悉達多王子有一個好爸爸淨飯王,裁培他文武雙全,讓他可以娶到美麗賢慧的王妃耶輸陀羅,為了讓他不要胡思亂想還為他打造四季宮殿,讓他每天吃著山珍海味還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宮女侍候他,但二十九歲那年他還是選擇走上求道之路,經歷六年苦修不成,最後在菩提樹下立誓不悟道不起座,最後才突破困難成佛。有了王子選擇困難與痛苦,我們才有釋迦牟尼,沒有痛苦,沒有收獲。自已在做出困難決定時,想到佛陀的故事,心裡就會大大放鬆,因為相較之下我的機會成本非常非常非常低,所以與其活在想像裡、活在逃避或消極的心態裡,我選擇在每次面對困難的時候放手一搏(想到我不用放棄一座宮殿、一個王國跟一個美滿的家庭就可以接受挑戰,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就算常常要面對精神上情緒上的發燒與痠痛,至少每天晚上我可以不帶愧疚的對鏡中的自已說:「辛苦了,謝謝你的勇敢。」
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也沒有回憶,
人生的缺憾,往往來自於沒有痛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10的網紅紐約沒有斑馬,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1:00 稟賦效應:為什麼家裡都是丟不掉的東西?正妹都跟渣男在一起? 16:05 損失規避:比起想贏,人更不想輸!如何成功戒掉壞習慣?職場提案密技 28:10 倖存者偏差:成功者沒告訴你的事、為什麼紅顏總是薄命? 37:15 Chase vs. Iris:兩人的工作觀念差多少、創作者的瓶頸、紀律的...
損失規避謬誤 在 羽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會對外遇的偏見,女人不得不的選擇》
看到某些平台討論外遇新聞的方式,還有許多的網友留言,有很多的想法實在是不吐不快。
有人說這就是男人一再外遇的理由,因為有這樣為愛痴狂的傻女人,一次偷吃演推翻不了他平日全部的好,接著就會有兩次、三次,反正他平日的好總是比較重要。
也有人很快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嘆氣說這真的不是好選擇,因為自己小時候就是在媽媽隱忍著丈夫外遇的環境下長大,比起眼看父母夫妻失和,卻還是為了給孩子「完整家庭」而不分開不離婚,孩子也跟著過的緊張壓抑,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我覺得他們還是離婚比較好…」
也有些平台是分享兩性專家的文章或書摘,用犀利或者是「警世」的口吻在告訴讀者觀眾,「女人要看重自己,千萬別用隱忍、賢慧來縱容男人!」「勇敢追求單身的幸福,不要害怕一個人!」
看到後來我真的頭痛了(但是又忍不住看實在是手賤),不是說這些想法都不對,而是說全部對一點點的想法湊在一起,也不是完整的真實。
可能是念社會學的關係吧,我覺得這件事情,大家討論和呈現的方式,真的展現出人對於社會制度、社會壓力對個人行為和想法的影響,真的是不知不覺…
一個女人為什麼要原諒丈夫的外遇,為什麼要大器、為什麼要賢慧,因為她傻嗎?她不懂得追求個人的幸福嗎?完全是因為膽小,害怕恢復單身過一個人的生活嗎?還是愛情真的有那麼偉大,偉大到女人總是為其奮不顧身,一旦愛上了就死心踏地,完全失去了判斷力,寧可跟無法信任的人一再重新來過,承受可能再度遭遇背叛的風險嗎?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的。但是對於有小孩的媽媽來說,賢慧和隱忍,不一定是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或者說,「不完全是」。
社會制度的影響是非常龐大的,它造成的不只是個人心理上的壓力,還有更現實、更血淋淋的,是生存壓力。
***
母親一旦恢復單身,不只是自己,連孩子也會遭遇歧視和困難
我們時常在談托育制度、談高工時、低工資,談職場的性別歧視,討論的方式好像「那只跟職業婦女有關」,但實際上並不是,它會影響到所有的人,男人女人,工作或家管,還有,各種牽涉到婚姻和家庭關係的選擇。
如果我今天生在北歐的福利國家,政府重視孩子的人權和受教權遠超過其他,孩子是國家政府養到十八歲,無論我跟孩子的生父處於甚麼關係,結婚、離婚、分居、同居、我都不用擔心會不會突然沒錢給孩子吃飯、突然沒錢念好的幼稚園,我在職場上也有可以盡情使用的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可以在有需要時就選擇在家工作,單身也可以好好的照顧小孩。
那麼當婚姻裡發生了外遇這種事情,或者是其他像是家暴、個性不和、精神出軌,總之就是影響兩人能否繼續共同生活下去的事件,我就可以單純的只考慮我跟這個人的感情、這項選擇可以只是我個人感情觀的實踐,還有我認為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可不可以再給一次機會去修補關係。
我可以不用那麼賢慧、不想隱忍就不用隱忍,因為我知道,無論我做甚麼選擇,不只是我,更重要的,是不會影響到我孩子現在的生活。
他會念一樣的幼稚園、一樣的學校、平常一樣有人接送、生病一樣可以有我在家照顧。
如果這個社會不是對單親家庭的孩子還是有著歧視,就像那些單親爸爸、單親媽媽,每到父親節或母親節就得面臨學校教育僵化的節日安排,一定要寫張卡片給爸爸或媽媽,讓單親的孩子總是在煩惱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好像爸媽離婚就表示自己沒有「健全家庭」,被同學甚至是老師說是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那麼,就算父母因為無法維持婚姻而選擇離婚,這個決定也不會蔓延到孩子身上,我不用擔心他會受到歧視、承受不公平的待遇。
回到「女人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這個命題,還是一樣,如果我無論到了甚麼年紀,只要我覺得和這個人已經無法再維持伴侶關係了,我恢復單身而且有著小孩,可以像單身男人一樣,還有充分的機會可以再和另一個人建立伴侶關係,可以再組一個家庭,我不是除了容忍眼前這個有裂痕的家庭以外少有其他選擇,換言之,我不需要害怕離婚以後,這個社會對恢單女的歧視和偏見,會讓我從此再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
補充一下:娘家會是女兒永遠的依靠嗎?很難說,我想舉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如果是媳婦外遇,公婆絕對支持自己兒子離婚,會說小孩的媽可以「再找一個」,但是如果是女婿外遇呢?娘家爸媽絕對會說「妳就忍一忍吧」、「哪個男人不是這樣」,因為害怕女兒會從此一個人,也沒有把握能夠幫忙帶孫子孫女。只有人力財力俱足、也不那麼重男輕女的娘家能夠真正做到支持和鼓勵女兒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因為對女人就是要有「歸宿」的強大成見,說真的,即使是有充分的能力支援女兒的娘家,也未必會支持女兒做出重返單身的決定。
更不要說這個社會對血緣關係的重視,單身母親還要擔心自己的子女很難能夠得到繼父同等的愛和重視,自己的愛情已經被丈夫踐踏過一遍,但孩子無辜,在華人社會裡,有多少男人可以愛妻子與前夫的孩子一如生父?(我知道不是沒有,但是不會很多吧。)
如果不隱忍、如果不勉強賢慧,如果不用愛情催眠自己「這是真愛、這是親情、我可以的、我可以的」孩子的一輩子和自己的一輩子,都很難再是自己原本規畫和嚮往的那個樣子了。
夫妻信任產生裂痕的家庭,就像一張被撕破的畫,那畫上原本都是自己對幸福家庭的夢想,和伴侶、和孩子一起,快快樂樂的,而且非常安全。現在卻被另一半狠心撕破了,可是如果不把它縫補起來,不接受這張在某處其實無法縫補,也有可能只是虛有其表的圖畫,等待著自己的可能不是「更好的可能」,而是甚麼都沒有了。
***
錢很重要,卻也不是萬能
有人說所以女人就是要會賺錢,沒有錯,錢多少是個保障,但是有錢一定能給孩子安全的成長環境嗎?那麼多雙薪家庭把孩子交給托嬰機構,被保母虐待傷害甚至致死,他們有少給托育費嗎?
沒錢萬萬不能,但錢也不是萬能,照顧孩子需要的是人,以現在的托育環境來說,沒有比自己的伴侶、公婆家或自己娘家這些家人,更能夠信賴託付孩子了。職業婦女自己再怎麼會賺錢,也需要有這樣的人能在自己工作時代為照顧,或者上學幫忙接送一下,不管丈夫再怎麼傷害自己的心,只要他還是個好爸爸,如果跟他離婚,等於這些人力就少一半了。
女人自己可以吃苦,反正不過是重返單身,但是帶著孩子重返單身等於是讓孩子一起吃苦,說選擇隱忍和賢慧的女人真傻,這選擇其實一點也不傻,是非常理智,是因為理智和理性,所以知道輕易選擇分開,不只是自己要面對社會對女性的單身歧視、年齡歧視,更重大的是孩子的損失。
只要孩子的父親還算是個不錯的父親,公婆家也是個正常愛孫的公婆,那麼自己一離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因此少掉多少人的關心和照顧,換言之,這個選擇不是只有自己要擁有什麼家庭的選擇,還包括代替孩子選擇並且為之負責。
虛有其表的幸福家庭可能會讓孩子心理蒙受陰影,是啊沒有錯,但除了精神層面以外現實面也全部都存在,沒有平行時空可以讓媽媽充滿信心的知道,孩子離婚後跟著我,我單身,孩子單親,我們雖然窮雖然忙,但是「還是非常幸福」。
窮跟忙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是什麼,最基本的就是照顧品質,孩子從好幾個人可以分攤照顧,變成只有自己一個人在照顧,可能他的生活,馬上就會從下午四點半就能離開幼稚園快樂回家,變成一個人在幼稚園等到七點半天都黑了,才看見媽媽下班匆忙趕來的身影。
小孩大了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到了那時候,其實自己也知道,不再年輕的恢單女子,要再遇到一個良人,重新建立一個家庭的可能性就更低了。但不管怎樣眼前的難關要過,在伴侶關係中對方不負責任,自己就有雙倍、甚至是三倍的責任要負。
***
犯錯的一方,總是知道可以規避懲罰才去犯錯的
講到這裡真的覺得很難開心起來。我覺得這麼多的社會後果,讓自己的妻子面對這麼困難的抉擇,而且幾乎是別無選擇,除了努力做到賢慧、隱忍、感覺沒了愛情還得相信愛情以外,她也沒有太多空間去選擇別的,做出這種事情的人還要說自己深愛妻子,偷吃只是一時糊塗,我其實不是很相信。
我總覺得人在內心深處,對社會長久下來處理各種事情的方式,對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是優勢還是弱勢,都是知道,而且非常清楚知道的。
如果這個社會有了顛覆性的改變,是男人如果偷吃外遇,就幾乎都會妻離子散,從此一無所有、孤老終身,那麼我相信男人也可以做到克制自己,因為人有理智,知道後果無法承擔的時候,就會知道要克制自己。
打個比方就像你知道對方有性病,那麼再怎麼火熱的慾望也會瞬間冷卻吧,這可是攸關性命的問題。
所以之所以敢玩、敢這樣踐踏伴侶的尊嚴,就是知道自己身為男人在這件事情上有絕對優勢,就算一時被評為渣男,風頭過了,「後果自會有人承擔」,自己「什麼都不會失去」。
對方太弱勢了,是經濟上的弱勢,也是性別角色上的弱勢、更是家庭中的弱勢,對方根本沒有籌碼跟自己談「不愛了就離婚、傷害我就離婚」,所以可以盡情地去做不愛對方、傷害對方、純粹自我滿足的事情,反正最後會得到對方不得不的勇敢和包容。
既不會失去孩子,也不會失去家庭、也不會失去伴侶,甚至社會地位,因為這個社會對「偷吃是男人天性」有一種近乎信仰的確信,那麼自己不過是做了男人都會做的事,不會像女人搞不倫那樣,總會搞到整個社會的人都拿石頭丟她的下場。
就從名人外遇,妻子總是選擇公開原諒開始,輿論的壓力就已經全部轉到受害者身上,討論她這麼做該或不該、是不是短視近利、是不是傳統作祟、是不是對自己缺乏自信和價值感,才會用隱忍和賢慧來「留住男人」…突然間好像她還犯了比另一半更多該被批判的錯誤,「渣男就是被這種聖母寵出來的!」我同為女人,看到這種無意識的把錯誤又推回女人身上的言論,實在是不忍到快要哭了。
完全忽略社會制度和社會壓力對個人行為和意志的箝制,把一切都化約成當事人「自己的選擇」,偏見基本上就是這樣形成和被強化的。被外遇的女人特別是母親,因為社會結構性的不公平,不得不做的顧全大局的選擇,被反過來說就是她自己傻、是女人不夠勇敢、是女人害怕孤單(話說害怕孤單有什麼不對嗎)、就因為這些而「自己選擇」受苦…
這些說法都是變相的支持了原本的結構性不平等,因為只要說這是她個人的謬誤,就不會有人發現背後的體制,原本就在支持這個犯錯卻不用受罰、十二道天雷全打到女人身上的男人。
***
愛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愛則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知道自己擁有絕對的優勢可以做偷雞摸狗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偷情的快樂,回來之後還是什麼都不會失去,即使如此,還是會克制自己不會去做,這才是對另一半的愛情。
因為不忍看見另一半因為自己,受到各種心理和社會上的壓力和痛苦。做任何事之前,內心都會浮現「另一半會不會因此受苦」的考量,以此作為能不能這麼做的判準,這樣才算對另一半有真實的尊重、對關係有責任,尊重與責任加在一起,才有資格說是真實。
至於表面上懺悔的痛哭流涕,實際上也是知道自己「玩得起」就去玩了的人,可以知道他所謂的愛不過如此,雖然未必不是個好爸爸,也可能回頭了會做個好丈夫,但是只要自己擁有絕對優勢,就可能會踐踏另一半。而最令人悲傷的是,對這個社會的女人來說,這不是可以只考慮「我想不想給他一個機會」、「想不想再嘗試信任一次」的問題…
當網友討論、媒體平台,都紛紛的借用當事人的公開原諒,來評論這就是傳統、聖母養渣男、完美正宮、女人的盲點、呼籲女人要勇敢、或者看似眼光長遠的在討論「硬撐對孩子的影響」時,我覺得她作為妻子、感情上真正遭受背叛的人,現在還好像代為吸收了各種的負能量,矛頭都指向她了。
各種事情都不能忽略社會結構就是因為這樣,談外遇,我一直覺得要把眼光放在結果也是這樣,因為這個社會一直用同一套方式來解釋外遇的原因和結果,說外遇是因為女人沒有讓男人得到滿足,而外遇一再發生是因為女人的包容,可以說全都歸咎於女人自己做的不夠或腦袋不清楚的這種討論方式,其實是在強化男人犯錯、女人負責的偏見。
在旁邊看著的女人都會覺得可怕,為了不在這種時候被迫扛起好幾人份的責任(不負責任的老公和年幼不能為自己負責的孩子),真的不想婚也不敢生了。
#說不想談外遇議題還是談了orz
#因為我真的覺得沒有看到一篇指出我覺得重要的…
#可以分享
#但是我真的不是兩性專家
#只是看了覺得心裡難過...
如果是我就算不得不如此選擇,也會希望有人理解,而不是說媽寶就是我寵出來的吧😩。拜託挖這種坑給老婆跳的人是誰啊!
損失規避謬誤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01:00 稟賦效應:為什麼家裡都是丟不掉的東西?正妹都跟渣男在一起?
16:05 損失規避:比起想贏,人更不想輸!如何成功戒掉壞習慣?職場提案密技
28:10 倖存者偏差:成功者沒告訴你的事、為什麼紅顏總是薄命?
37:15 Chase vs. Iris:兩人的工作觀念差多少、創作者的瓶頸、紀律的重要性
46:55 滑坡謬誤:人真的會「輸在起跑點」?胸不平何以平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紐約沒有斑馬》是一個無所不聊的Podcast,Chase和Iris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和你聊聊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歡迎按下收聽鍵,和我們一起以思考為樂。
Chase-教育顧問、哈佛研究生、《Juicy Baskets 就是籃球》主持人
Iris-旅行作家、品牌行銷人、講師、《流浪而後生》作者
IG: http://www.instagram.com/NYZebra
各大平台收聽/收看: http://www.linktr.ee/NYZebra
Email: thenyzebra@gmail.com
*小額贊助我們,請我們喝咖啡!: https://pay.firstory.me/user/nyzebra
損失規避謬誤 在 行為經濟學-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損失規避 : 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3個原理,也是最有用的發現之一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 ... 投資人在交易時要怎麼避免「沉沒成本謬誤」及時止損呢? ... <看更多>
損失規避謬誤 在 run/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md at main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损失憎恶”也叫“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洋文叫做“loss aversion”,英文维基百科的页面在“这里”。 前面说过了,千万不要只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概念。因为即使是傻子也明白,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