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肺炎疫情,從明日開始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許多公司則在本週實施遠端工作,我也不例外。
想起平常工作日,中午、晚上部分時間都待在電影院看試片、特映,此模式瞬間消失,才進入居家工作第二天,就有點懷念在電影院做夢的時候。不過,防疫期間在家時間變長,也總算趁上週末開始看《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一季,希望追完第八季之後,台灣的疫情也穩定受控了。
在暫時沒有新片能看的狀況,且相信大家目前都在串流平台找片子,有鑑於此,這陣子就不定期上來和大家聊聊我非常喜歡,且能在串流平台看到的電影,推推舊文,刷刷存在,提醒舊雨新知這些電影或重溫,或新看,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今天推薦的第一部串流電影,是 #Netflix 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關於離婚的故事,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在 2005 年拍出《親情難捨》,以孩童、青少年視角,遙望父母的分居與離異,側寫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失能,同時散發濃厚的紐約情懷,奠定日後創作「諾亞鮑姆巴赫式」城市悲喜劇的基調。
14 年後,2019 年,諾亞鮑姆巴赫似乎再度回憶童年往事並深刻挖掘過往婚姻(與珍妮佛傑森李的離婚),透過成年人視角(同樣是知識份子),緩慢描繪一幅分崩離析的當代美國家庭肖像,這次擦掉稚氣、糅合不解,洗滌出的是成熟、餘韻綿延的《婚姻故事》。
此作開頭第一場落淚戲便十分出眾,飾演劇院表演者的史嘉蕾喬韓森表示表演舞台劇感覺不對,無法掉淚,但經過亞當崔佛在家中的「筆記指點」後,一轉身、一別頭,眼淚潸然落下──諾亞鮑姆巴赫透過此場戲道出現實生活的情緒比偽裝演戲更為真實的寓意。
兩人搖搖欲墜的關係對比這場戲中戲更教人鼻酸、更值得落淚。情緒穿過景框,透向觀眾,看戲的我們立刻感同身受,角色頓時立體鮮明。從此細節探究,諾亞鮑姆巴赫的劇本、場面調度令人印象深刻,這場戲同時揭示片中角色處境,揭開往後風暴的帷幕。
《婚姻故事》是一部匠心獨具的作品,諾亞鮑姆巴赫不斷透過場域符號映照角色心境,東岸紐約、西岸洛杉磯兩大城市的對比自然顯而易見,高大的亞當崔佛在擁擠的紐約反而怡然自得,嬌小的史嘉蕾喬韓森在寬闊的洛杉磯才有一片天地。甚至亞當崔佛在洛杉磯停車場的格格不入、小孩周旋在父母間的拉扯(趕時間與殺時間)、紐約地鐵與洛杉磯家中的對坐等細節,都不斷塑造角色的尷尬與對立,這點在過往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愛上草食男》中也有相同設定。班史提勒從紐約移至洛杉磯,中年人不合時宜的感觸油然而生。
很多人會說諾亞鮑姆巴赫與伍迪艾倫的神韻極其類似,兩位名導同樣是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猶太人,在伍迪艾倫的作品中也總是能窺見紐約和洛杉磯的兩地對比,皆帶著知識份子的焦躁與呢喃(艾倫更偏好碎念),聚焦於個人對生活的不滿及渴望。
伍迪艾倫的《曼哈頓》遙相對望諾亞鮑姆巴赫的《紐約哈哈哈》(也有賈木許《天堂陌影》的味道);我認為《婚姻故事》也有些許《安妮霍爾》的影子──不同的是,艾倫完全放棄洛杉磯,遠走而避之,鮑姆巴赫雖然委屈,但終究接納了洛杉磯(因為兒子)。
事實上,除了伍迪艾倫,諾亞鮑姆巴赫與好友魏斯安德森也相互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將魏斯安德森的《海海人生》(諾亞鮑姆巴赫編劇)看作鮑姆巴赫執導《青春倒退嚕》的前身,兩片同樣以「紀錄片導演」做為主角,並帶出「拍電影」的人生代價──不論是錢財、青春、家庭還是婚姻生活,更宏觀來看是生命的消耗。只不過《海海人生》與《青春倒退嚕》場域分別在「海洋」和「紐約」呈現,但從劇本來看,無論是「原始」或「文明」,兩片都交出精彩敘事。
話說回頭,《婚姻故事》中場域與心境相呼應的設計,真正精彩的還是在亞當崔佛於紐約工作室中,接到蘿拉鄧的那通律師電話。亞當崔佛聽著蘿拉鄧一字一句冷冽地描述事態發展,同時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踏下一層接一層的階梯,階梯的隱喻在此也可窺見導演筆觸(《小丑》、《寄生上流》也做了同樣設計),暗示離婚態勢的急轉直下和一觸即發,人物在錯綜複雜的場域中巧妙呼應剪不斷理還亂的事件,諾亞鮑姆巴赫精準地利用影像說故事。
這場戲收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人聲、車聲鼎沸的大街讓「語言」喪失其功能(正如往後的言語爭執都毫無功能),諾亞鮑姆巴赫的鏡頭也瞬間與角色拉開距離,頗有《愛情,不用翻譯》結尾「失語感」的神來一筆,只不過地點從東京置換成紐約,人物從史嘉蕾喬韓森變成亞當崔佛。
而「嗅覺」與「聽覺」的影射,在《婚姻故事》中也值得一提:當一行人在蘿拉鄧的律師事務所中對峙拉扯時,蘿拉鄧吹捧了亞當崔佛的執導作品,能將「吐司」香味具象化,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緊接下一場戲,亞當崔佛與律師在密閉空間商討對策,不尋常的靜默則透過滴答聲提示角色的焦急心境,「時鐘」聲響同樣具象化,也讓觀眾有了身歷其境的效能,強烈感受現場僵局。吐司與時鐘,我視做諾亞鮑姆巴赫的高明自捧(雖然可能也無此意)。
此外,諾亞鮑姆巴赫在《婚姻故事》中,一如既往地成功掌握悲劇裡的喜劇元素,將兩者的轉折與戲劇性拿捏得恰如其份。諸如亞當崔佛開頭首度到洛杉磯,與妮可的妹妹在嘲笑英國腔調時,才終於「碰巧」發現離婚聲明;又或是近尾聲時,在過往取悅小孩的滑稽魔術中,「碰巧」失手將利刃劃開皮肉,頓時血花四濺,在純淨白門上留下血污(與白牆破洞的暗示相呼應)──正如同這場婚姻中的離婚官司,令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忽視,只能胡亂止血,並留下疤痕,束手無策地倒下。
悲劇總是在喜劇中誕生,人們也總是笑著笑著就哭了,諾亞鮑姆巴赫舉重若輕地將喜劇轉化成悲劇,刻骨銘心,血淋淋的烙印在角色與觀眾腦海中,揮之不去。且這些設計,並未有鑿痕過深、過於匠氣之感,因為這些正如同你我生活般,如此貼近。
《婚姻故事》的好,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如手術刀般的犀利的對白,以及兩位演員各自交出影史留名的演技。藍迪紐曼譜寫的原創配樂也有畫龍點睛、烘托情緒的效能,演技的部分以及蘿拉鄧揭露「父權」的台詞便不再贅述,畢竟每個人都能感受那樣的強大演出,且對此讚揚演技的文章應該也夠多了。
而諾亞鮑姆巴赫曾說:「在寫作時盡量不分析角色,但我對我的生活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我認為生活是電影的素材。」細膩觀察自身經驗,同時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堆疊出影像作品,且不顯得枯燥與乏味,正是編導的功力──最令人喜歡的是透過法律攻防,進而提煉出真實人性及失能的婚姻生活,如同《從前,有個好萊塢》以及《愛爾蘭人》,各自用細節換來強勁的敘事力道,不嫌笨重。
觀看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時,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致敬:《紐約哈哈哈》我們感受到楚浮的《夏日之戀》,配樂則用了李歐卡霍在《壞痞子》中使用大衛鮑伊的〈Modern Love〉,也能在廢青們的家中看見楚浮《零用錢》的海報;而《親情難捨》中在對白中出現高達的《斷了氣》,這次的《婚姻故事》則能看見英格瑪柏格曼《婚姻場景》片名的壁掛和《芬尼與亞歷山大》的相似構圖。諾亞巴赫在小地方從來不吝於展現自己的品味與喜好,也替影迷增添另一層趣味。
從首部劇情長片《瘋狂二十年華》開始,諾亞鮑姆巴赫的電影就流露出一股知識份子的氣質和獨有的焦慮,或許是爸媽皆為文學家的薰陶,培養出的深厚文學底蘊。而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諾亞鮑姆巴赫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諾亞鮑姆巴赫此次梳理「人」的核心,同時拆解「兩性」,透骨入心。
最終,片尾重返「萬聖節」,在孩子獨白中念出開頭的告白信,完整收束,同時透過史嘉蕾喬韓森的溫暖善意(讓出孩子的一天),給出這對男女有可能的和解,並且於本該狂歡的節日提醒世人:該繫好鞋帶,拍拍鞋身,縱使曾經親情難捨,仍須各自轉身,踏往未知的遙遠彼方。
擁擠城市遊戲天堂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報復性XX應該算是今年熱門關鍵字之一,連政府文宣裡也看得到這個詞。當然,但是對平常就天南地北到處跑的你來說,也許不會採取「報復性旅遊」——反正平常都去慣了。可是,「報復性發行」跟這些報復XX不是同一個等級,今年遊戲界的報復性發行,非常非常恐怖——好像突然在身邊冒出了好幾個迪士尼樂園那麼恐怖。
一個月市場上推出一款大作應該還能忍受——況且某些大作是主機限定,你也未必玩得到。但是,今年11月的大作特多,而且還多是跨平台發行,擺明掃射大部分玩家,毫不留情。現在,連發行頻率也不算密集的任天堂一起加入戰局,讓這已經過於擁擠的戰場更加臉貼臉。
9、10月有很多作品發行,但都比不上 11 月:
《#看門狗自由軍團》:10/29發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e5DJcDejs
自由派、碼農、反政府主義者的純粹春藥《看門狗》又要發行新作,這套沙盒遊戲系列,可以讓妳使用駭客手段與槍械攻擊達成目的,一個駭客就能顛覆一座城市,真的是資訊業的完美A片。當然,這只是遊戲,所以不需要你背熟shell指令與記牢0-day漏洞,你只要玩些益智小遊戲就能完成破解與侵入(就像A片不會告訴你站立背後式有多困難),人人都能變駭客,超級歡樂;遊戲還要反諷當代資訊業等等巨頭(比如渣柏格),更加歡樂。
當然,被娛樂的不只碼農,更多是針對自由派與反政府主義者:大政府透過資訊系統監控並奴役人民,你必須拿起扳手與電腦與無人機打倒政府!《看門狗:自由軍團》更邪惡之處,在於暗示你不是只有你喜歡顛覆政府,你能在街頭透過網路招募各地路人甲——包括前情報員、遛狗阿嬤、建築工人、叛逆滑板妹……他們各懷技能,但跟你一樣,都想要成為反抗軍。
預計破關時間:長(對主線支線任務都要解的練功狂來說,Ubisoft推出的遊戲都只有「長」或「超長」或「靠北我這輩子怎麼玩得完」的差別。
《#天穗之咲稻姬》:11/12發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3yimjQ0Q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YohNRopCQ
2D動作、和式畫風、和式配樂,這三個元素就要逼人掏錢,所以《天穗之咲稻姬》外加的「開心農場」經營要素就是錦上添花。
預計破關時間:中等或短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11/17發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UTP8ex4D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xPZdRRHn_0
Ubisoft這次真的充滿惡意,兩大沙盒遊戲系列就在半個月以內連續發行新作,這兩塊都可以讓人玩個150小時不過份的遊戲,就這樣無情肆虐玩家。
《刺客教條》一直是至今遊戲界獨一無二的動作遊戲指標,也是遊戲界最棒的歷史教科書,能親手攀爬百花大教堂、金字塔、參與伯羅奔尼撒戰爭,那種刺激與自我滿足的感覺不是電影與書本能夠帶來的。當然,一款名叫刺客的遊戲絕對是限制級的,主角能夠使用許多看來就很痛的招式——比如從後背用槍頭貫心,然後從前胸拉出槍頭。討厭血腥者要注意。
預計破關時間:超長(上一代我玩了175個小時還沒結束
《#電馭叛客2077》:11/19發行
https://www.youtube.com/c/CyberpunkGame/videos
這個不介紹了。
預計破關時間:我確定無法破關(或是400小時)
《#ZELDA無雙災厄啟示錄》:11/20發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4l2lqzVLc
幾乎每一代無雙遊戲我都會玩,即便我沒有PS3 PS4(我討厭PS),在上面發行的遊戲我還是會在幾年後移植到其他主機時繼續找來玩。《三國無雙》系列經常被嘲諷為割草遊戲,譬喻其無腦與無聊。這種批評不無道理,不過割草的作業感還是能滿足我——連出一刀都要斤斤計較時機的遊戲很累耶,會讓中年大叔的現實壓力爆發XD
《薩爾達無雙》就很累,非常累、非常農、非常.....不是能讓玩家好好放鬆的遊戲。但是,這款基於《曠野之息》的無雙,應該能讓所有人一見鍾情——《曠野之息》不只是當年年度遊戲,至今他仍然是動作沙盒RPG的經典,《刺客教條》也無法製造出那種天地悠悠、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氣魄。
預計破關時間:我確定無法破關(無雙的破關定義很不一定,對練功狂來說當然是角色全練、關卡全破、要素全收集,而對農要素滿載的無雙來說,近年來收集要素多到令人手軟,近百個角色要練到等級全滿,想到就噁心)
看看, 11/17、19、20,一週內就有未來駭客、遠古刺客跟奇幻劍客要同時上市,不論你是PC、PS、XBOX、switch玩家,通通都有得玩。這種陣容,幾乎能保證到聖誕節都還玩不完,這不叫報復這叫什麼?遊戲公司是不是因為疫情而被迫延後到此時發行?還是真的因為機緣巧合通通擠在一起?這都不重要了,被報復的玩家根本無力回答。
擁擠城市遊戲天堂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話說在20幾年前,有位爸爸常常在吃飯的時候對兒子說:「你不好好吃飯,以後就把你送到『灰』洲去。」結果20幾年後,這位兒子不等老爸送他,自己就跑到『灰』洲去了,而且到達的第一天就發現那裡的食物其實挺好吃的,還有著規模不亞於美食天堂台灣的夜市。
Sill remember 20+ years ago, my dad used to tell me at dining table: if you don't finish the food, we'd send you to Africa. Unexpectedly, 20+ years later, I voluntarily came to Africa without my parents sending me; furthermore, I found the food here surprisingly good, and the night markets here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in Taiwan.
我每到一個新的國家通常都會有一段撞牆期,等撞牆期過了才能真正開始享受這個國家的一切。或許是因為觀光太發達,我在摩洛哥的撞牆期相當短——機場入境人員竟然都認得台灣護照,幾乎所有商家攤販都通英文,市區公車雖然擁擠但至少路線清楚,夜市攤販也有著標價清楚的菜單,換錢也相當容易。相較於中亞,這裡對自助旅行者來說非常友善。
It always takes me some time to adjust to a new country and fully enjoy it. Thankfully, Morocco didn't take too much time for me. Due to its vibrant tourism, the country is very friendly to tourists -- the airport immigration recognized my Taiwanese passport, most stores and vendors speak English, city buses are crowded but at least running on fixed routes, restaurants menus have prices, and currency exchange is hassle-free. Much easier to get used to than Central Asia.
馬拉喀什(Marrakech)是摩洛哥的觀光大城,市中心是個超大的市集,白天有橫跨好幾個街區的攤販,幾乎什麼都賣;晚上則變成像台灣一樣的夜市,有各種路邊小吃,還有許多傳統樂器或雜技表演、手部彩繪、遊戲等等。最可貴的是,這個市集並不是為了觀光客而存在,而是當地人真正會去購物或尋找娛樂的地方,難怪幾乎所有旅遊指南都把在這裡逛市集列為摩洛哥前五甚至前三必做的事情。我的午餐是夾著炸魚、蕃茄、茄子、薯條的麵包,晚餐則是有著大塊牛肉、胡蘿蔔、黃瓜的塔吉鍋(Tagine,一種燉湯料理)。要是我爸知道非洲的食物這麼好吃,不知道他當年還會不會說不好好吃飯就要把我送到非洲這樣的話XD
Marrakesh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popular tourism cities. At its center occupies a giant bazaar, which encompasses dozens blocks and literally sells everything. At night, numerous food vendors are available, and street arts, games, and performances are everywhere. And most amazingly, this market is not created for tourists. It's an actual market that locals would come to eat and shop. I got a bread filled with fried fish, tomato and fries as lunch, and a Tagine (a beef stew with carrot and cucumber) as dinner. Both very delicious, which probably contradict my dad's impression on the food of Africa, haha.
摩洛哥的建築和去年在西班牙南部所見相當類似,不像中亞有著許多洋蔥形尖頂,但卻到處都是洋蔥形拱門;此外,這裡比西班牙南部更加貫徹用磁磚把牆壁和地板全部貼滿的精神。記得大概30年前台灣曾經流行過使用大量小片磁磚的裝潢風格嗎?今天在摩洛哥所見頗有似曾相識之感(所以說原來北非才是「中華民國美學」的始作俑者?XD)。
Moroccan architecture is similar to those in southern Spain, but different from Central Asia. Here the onion shape exists as door frames, instead of domes. And they also love to cover the floor and walls with numerous tiny tiles. This really reminds me the popular furnishing style in Taiwan 30 years ago, which is similar but later considered ugly and weird. In Morocco, however, this style seems to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the typical architecture.
擁擠城市遊戲天堂 在 擁擠城市一開始玩的心很累後面因該會玩得很舒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