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攝影術發明初始,「攝影」是否為藝術(或藝術性)的辯論,一直都是極火熱的話題(有點類似今日攝影的本質,與能否容許後製的爭論)。這類爭論在各種社會科學領域屢見不鮮。
至今仍有許多藝術或藝評家,並不把攝影視為獨立的藝術形式,而是當作其他藝術領域創作過程中的「媒材」或「工具」。我也忘記是在哪本書看過上面所舉的一個例子:許多人也許嘴巴不說,但就從藝術市場上的操作與包裝觀察,「藝術家」的攝影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往往遠高於「攝影家」的。這是很殘酷的現實~一般認知上,「攝影家」與「會拿相機拍照的藝術家」就是不同。
好慘......!
待續...~
#街頭攝影 #streetphotography
#黑白攝影 #blackandwhite #bnwphotography #blackandwhitephotography
#手機攝影 #mobilephotography #Nokia #NokiaMobile
#nokia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介紹 訪問作者: 簡永彬 內容簡介: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
攝影術發明 在 TEEPR 亮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超巨大魟魚!(貞德編)
攝影術發明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德國杜塞道夫學派在台灣系列活動,5月好評加碼!
繼3月底【典藏王道論壇】後,五月份好評再加場,5/1力邀藝術家姚瑞中老師從德國杜賽爾道夫藝術學院「貝歇爾攝影學派」(Becher School)緣起與影響談起,漫談師出二人門下的著名攝影藝術家,以及其他德國重要攝影家,兩小時完整認識一定要認識的攝影創作者! 5/15則邀請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曾少千老師從觀念攝影和挪用藝術談起。
📌影片回顧典藏王道論壇>> https://bit.ly/3cvon4Y
【#姚瑞中主講】全面認識貝歇爾學派重要攝影創作者&德國攝影家
時間:5/1(六) 14:00-16:00
地點:典藏咖啡館長安店(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8之1號4樓)
講師:姚瑞中(藝術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Bernd and Hilla Becher(貝歇爾夫婦)是杜塞道夫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精神領袖。深受他們的影響,杜塞道夫學派強調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以及冷靜而理性的紀實態度。通過貝歇夫婦的創作,更通過他們的學生引起強大的杜塞道夫效應,從而引領了當代攝影的方法論、技術美學與風格潮流。貝歇夫婦培養了多位當今攝影領域著名的攝影藝術家Thomas Ruff、Andreas Gursky、Candida Houmlfer、Jörg Sasse、Andreas Gursky)等人,史稱「杜塞道夫學派」。本堂課姚瑞中老師從德國杜賽爾道夫藝術學院「貝歇爾攝影學派」(Becher School)緣起與影響談起,漫談師出二人門下的著名攝影藝術家,以及其他德國重要攝影家。
講座報名>> https://bit.ly/3uG4kXT
【#曾少千主講】影像之生:淺談觀念攝影和挪用藝術
時間:5/15(六) 14:00-16:00
地點:典藏咖啡館長安店(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8之1號4樓)
講師:曾少千(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在1839年攝影術發明之初,攝影是為藝術服務,僅做為紀錄與再現真實之用,它被視為一種工藝,地位完全不如繪畫或雕塑。而在1960年代觀念藝術興起時,藝術的媒材產生改變,攝影的藝術地位也藉由觀念藝術得到提升,是觀念藝術家意圖反藝術、反美學,而又能客觀傳遞意念的媒介之一。
攝影的藝術地位提升,主要可從1970年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舉辦的「訊息」展覽觀察到,在這一個展覽中,展出100件歐美藝術家的動態影像與裝置藝術,探討訊息該如何被傳遞,並開始有大量的藝術作品以攝影作為媒材來呈現。 挪用(Appropriation)在藝術領域的含義就是利用預先存在的對象或圖像,對它們沒有或很少轉換之後用於新的創作。使用挪用創作手法在藝術歷史(文學、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視覺藝術領域,挪用意味著對人造視覺文化的整體或部分樣本進行適當地採用、借用或循環利用。
講座報名>> https://bit.ly/2RsLzJh
攝影術發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介紹
訪問作者: 簡永彬
內容簡介: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蔚為風潮,官方也委託民間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逾300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
西方攝影術發明至今已18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治時期臺灣有一群攝影師,這些人可不是拿著大砲拍小模的外拍部隊,他們是受過專業攝影訓練,埋頭研究技法的家裡蹲。「三原色碳膜轉染印畫法」、「漆金祕法」是他們與日人寫真館分庭抗禮的不傳之祕。這些攝影專家平時喜歡在寫真館內玩自拍,也喜歡拍攝扮裝的女人。他們是臺灣攝影技術的源頭,將生命的熱情與精力注入鏡頭中,刻印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致。
這是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豐富而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再度凝視那個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改編自2010年《凝望的時代》展覽專書,重新編輯並增補數篇從臺灣史角度書寫之專文,以及作者新近的採集和研究,如業餘攝影家李火增、謝金俊等,以臻至完整。
本書從臺灣攝影的源流和先行者開始追溯,繼而敘述日治時期攝影術和寫真館的蓬勃發展、寫真館的特色與庶民記憶,並詳述臺灣總督府如何藉由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本書也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探討寫真師的創作,將寫真師與攝影名家並列,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寫真館攝影的獨特定位。這本少見綜觀臺灣寫真歷史圖文並茂的著作,堪稱臺灣攝影史詩鉅著。
作者簡介:簡永彬
1958年生於基隆。1985年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修了。1988年創立臺灣第四家攝影藝廊「夏門攝影藝廊」。1992年開始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研究中心整理蒐研臺灣攝影發展脈絡。2008-2015年陸續在臺北巿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前輩攝影家回顧展。2013年自創「意象.台灣」品牌,啟動「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劃」,並獲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團隊,持續梳理和蒐研臺灣攝影文化各階段重要攝影家的作品及文獻資料。2017年起擔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