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醫學中心以後,我能夠自己做研究發論文嗎...?」
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離開醫學中心之後,有整整三年多的時間,一篇論文都沒有發表。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每問自己一次,心中的負能量就多累積一次。
日子久了,內心漸漸被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所壟罩。在這一段時間,呈現半放棄的狀態。當初想要做研究的雄心壯志,一丁點都不復存了,不但如此,心中接踵而來的負能量不停積累。
👁🗨 茫茫學術路,新思惟帶我突圍。
「我到底做錯什麼?」不斷地質疑自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這種負能量的累積,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後來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擺脫這心態,並且思考著如何去突破困境與泥沼。
這需要安靜下來做大量思考,盤點手邊有哪些優勢可以來突破重圍,未料,我所得出的答案是「完全沒有」,甚至連最基本的寫作能力在當時都不具備。
很幸運的是,新思惟剛好就在那個時候,開辦了一系列論文寫作的研究課程。於是我毫不猶豫,立刻手刀報名,所幸課程的內容極為扎實,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給我滿滿收穫。
--
🎊 [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的相關研究獲頒 Best of Asia 2019 Award!
--
回想起來,突破研究發表論文困境,在加強心理素質上,我做對了四件事:(內文僅擷取部分重點,完整內容請見連結。)
☑ 強化動機
課程中聽到吳昭慶醫師精闢剖析論文的寫法,從標題、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該如何著手去寫,給了我明確的方向與學習的榜樣。
吳醫師在異鄉中,為了研究與生存打拚,那種艱困的日子,培養出「決心,走自己的路」的強大心理素質。他的經驗分享,讓我學習到正確的寫作方法,縮短學術起步的煎熬期,也將心理層面往上提升。
☑ 尋找夥伴
在《健保資料庫工作坊》裡,除了接受陳育群醫師的指導,同時,我也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研究團隊。在團隊合作的打拚之下,從零開始,一篇、兩篇持續發表下去。
☑ 進修博士
發表了幾篇學術論文之後,感覺到自己遇到瓶頸,久久無法突破。這時候決定去進修博士班,透過再次學習基礎理論,強化臨床研究所欠缺的這一塊。同時,接受師長們的指導與學習,讓自己的眼界更佳開闊。
☑ 堅持不懈
即使剛開始寫得很爛,寫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是中式英文,完全看不懂想要表達的語意是什麼,但還是堅持一直寫下去,不間斷地寫快三年。憑藉著一份執著,就埋頭打拚下去,在反覆練習之下積累出成果,對於研究論文的結構與寫作,領略出自己的一套手法。
而這套寫法,應用在後續的論文投稿,順利獲得許多期刊的認可與刊登。到今天,獲得亞洲與世界肯定的夢想已逐步實現,唯有真的努力去做,一步一腳印,才會得到成果與尊重。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想要開始,總要有個起點。
瞭解課程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學員回饋
🗣「我是一名兒科醫師,雖然講師皆為外科,本來以為會聽不懂,課程內容卻讓我收穫很多,了解到審稿者的思考,並知道為何自己會一直被 reject!」
🗣「久仰大名的新思惟,課程果然名不虛傳,讓我畏懼的統計,在實作時間終於變得平易近人,研究中該知道的實務策略也收穫良多。」
🔹 課程內容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攝護腺醫學英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離開醫學中心以後,我能夠自己做研究發論文嗎...?」
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離開醫學中心之後,有整整三年多的時間,一篇論文都沒有發表。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每問自己一次,心中的負能量就多累積一次。
日子久了,內心漸漸被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所壟罩。在這一段時間,呈現半放棄的狀態。當初想要做研究的雄心壯志,一丁點都不復存了,不但如此,心中接踵而來的負能量不停積累。
👁🗨 茫茫學術路,新思惟帶我突圍。
「我到底做錯什麼?」不斷地質疑自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這種負能量的累積,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後來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擺脫這心態,並且思考著如何去突破困境與泥沼。
這需要安靜下來做大量思考,盤點手邊有哪些優勢可以來突破重圍,未料,我所得出的答案是「完全沒有」,甚至連最基本的寫作能力在當時都不具備。
很幸運的是,新思惟剛好就在那個時候,開辦了一系列論文寫作的研究課程。於是我毫不猶豫,立刻手刀報名,所幸課程的內容極為扎實,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給我滿滿收穫。
--
🎊 [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的相關研究獲頒 Best of Asia 2019 Award!
--
回想起來,突破研究發表論文困境,在加強心理素質上,我做對了四件事:(內文僅擷取部分重點,完整內容請見連結。)
☑ 強化動機
課程中聽到吳昭慶醫師精闢剖析論文的寫法,從標題、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該如何著手去寫,給了我明確的方向與學習的榜樣。
吳醫師在異鄉中,為了研究與生存打拚,那種艱困的日子,培養出「決心,走自己的路」的強大心理素質。他的經驗分享,讓我學習到正確的寫作方法,縮短學術起步的煎熬期,也將心理層面往上提升。
☑ 尋找夥伴
在《健保資料庫工作坊》裡,除了接受陳育群醫師的指導,同時,我也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研究團隊。在團隊合作的打拚之下,從零開始,一篇、兩篇持續發表下去。
☑ 進修博士
發表了幾篇學術論文之後,感覺到自己遇到瓶頸,久久無法突破。這時候決定去進修博士班,透過再次學習基礎理論,強化臨床研究所欠缺的這一塊。同時,接受師長們的指導與學習,讓自己的眼界更佳開闊。
☑ 堅持不懈
即使剛開始寫得很爛,寫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是中式英文,完全看不懂想要表達的語意是什麼,但還是堅持一直寫下去,不間斷地寫快三年。憑藉著一份執著,就埋頭打拚下去,在反覆練習之下積累出成果,對於研究論文的結構與寫作,領略出自己的一套手法。
而這套寫法,應用在後續的論文投稿,順利獲得許多期刊的認可與刊登。到今天,獲得亞洲與世界肯定的夢想已逐步實現,唯有真的努力去做,一步一腳印,才會得到成果與尊重。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想要開始,總要有個起點。
瞭解課程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學員回饋
🗣「我是一名兒科醫師,雖然講師皆為外科,本來以為會聽不懂,課程內容卻讓我收穫很多,了解到審稿者的思考,並知道為何自己會一直被 reject!」
🗣「久仰大名的新思惟,課程果然名不虛傳,讓我畏懼的統計,在實作時間終於變得平易近人,研究中該知道的實務策略也收穫良多。」
🔹 課程內容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攝護腺醫學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癌症新治療及免疫療法特別專輯系列(首播)
【趙坤山享譽國際放射腫瘤醫學專家 投入新醫療科技不止步】
趙坤山是全球最頂尖,享譽國際的放射腫瘤醫學專家。2008年,當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兩大醫學院,決定共同投資8000萬美元,聯合發展<放射腫瘤中心>(Radiation Oncology Center)時,這所全美最大的醫院想到的是請Professor K.S. Clifford Chao(趙坤山),擔此重責大任的主席一職。
他手中發表具影響性的學術論文 超過100篇,兩本出自他手的教科書,是全球"放射線治療癌症"的專業臨床和學術界中,最廣泛使用的必讀書籍。
60歲,沒有我們想像中國際頂尖醫者的嚴肅和不言苟笑,四年前他從美國回到台灣擔任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以及中國醫大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在美國和國際醫學領域裡,他是人人都要他留下來的珍寶,趙坤山為什麼幾乎在人生最巔峰時,轉身落腳台灣。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母親有中風,然後不斷反覆的中風,然後我父親有開始有阿茲海默症,變成他沒有辦法互相照顧,我那時候幾乎是常常往來回這樣跑,我已經離開家鄉已經26年了,我決定說,還是回來好好的陪爸爸媽媽
他人生的每個決定都很純粹,他不是選擇最快 最捷徑的解決辦法,反而像海綿一樣是"求知若渴"的心,帶著他接下挑戰往前走。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啊 別人不會 我一定要學到會,我在高中的時候物理不好,所以那時候想說,啊 重來一次,搞不好有機會證明一下我沒有那麼笨,你知道嗎?
趙坤山說的是自己在25歲那年,對"高能物理"好奇又熱情的心情,那時,高雄醫學院畢業,他在長庚醫院任住院醫師時,腫瘤科林芳仁教授從美國最大私人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attering帶回來,用放射線精準殺死癌細胞的嶄新知識,而馬偕醫院著重整合照護的英國式醫療制度,這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最新醫療,都讓趙坤山著迷又大開眼界。後來,從澳洲回台的陳泓凱教授和趙坤山一起照護一位攝護腺癌擴散到骨頭的病患時,給了他當頭棒喝。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從書上講的就是,你要用女性賀爾蒙來把身上的賀爾蒙要壓下來,我馬上把那個賣癌症,那聖經那麼大本的書才剛剛出版出來的,我就 把這個書拿過來翻給他看,說這個就是要這樣治療,那時候很得意,然後他看看我 然後說 來 我告訴你,你查查看,它這個論證,後面的參考資料是什麼,我就查一下,然後看到說,它說這個參考資料,是五年舊的東西,那個時候是另外一次的震撼,他就說 "你需要走出去,更多的學習",一棒就敲醒了,那次我那時候決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說,我需要走出去,第二件事是,有一天我要出版教科書來教導其他人,我要出去,但另外一個目的是,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寫教科書來教導更多的學生跟住院醫生
"到國外去","有一天寫出教科書",這是趙坤山的初心,是一位醫者渴慕為病人,學習到最好 最先進的治療。
到美國的第一站,趙坤山在全美排名前三大的醫學院Washington Uni. 修習M.D.(Medical Doctor),為了學最尖端的醫學常識和技術,他一邊做臨床,一邊進了最"苦"的實驗室。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們都是在run drill*,每天就是在養細胞,這條路還真的很辛苦,做研究的路
但就也看見了他的肯吃苦,當時的系主任(Dr. Carlos Perez)對趙坤山提出一個,從此改變他人生的問題,"想不想 留在美國當醫生"。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嚇了一跳,我說 啊 留下來是什麼意思,因為留下來我要重頭來,我說我已經走到這裡了,你還要再重頭來,他說這樣子,在美國的訓練一般來講要五年,第一年你要先去內科 做一個輪流學習,接下來才是四年的專業的訓練,你如果願意留下來的時候,我讓你五年的訓練 讓你兩年半就可以走完
一位30歲的博士若留在美國當醫生,就得一切從"小實習醫生"開始重來,或者回到台灣當主治醫師 繼續一路往上走,若是你,你選擇哪一條路?結果趙坤山選擇了最不容易的路。
他選擇在30歲時在美國重新接受醫生訓練,而且還自請將2年半延長到3年半,多花一年在內科當實習醫生,因為"我得知道美國藥怎麼開 怎麼寫處方"這樣還不夠,他晚上還上大學部的英文課學論文寫作,並和私人老師 上了整整兩年的英文發音,因為"有病人抱怨 聽不懂趙醫師的英文"。
他把身段和靈魂壓低,別人認為是挫折或羞辱的事,他認為是繼續學習的動力,後來,趙坤山捨棄了在外開業薪水多2倍的選擇,而是拿到華盛頓大學副教授職,一頭鑽進台灣當時還很陌生的"分子生物學"領域,八年後,趙坤山以"如何以非侵入性的生物影像","知道腫瘤缺氧狀況"的研究,不但一舉拿下華盛頓大學的終身職,更掀起了醫療界第一波"將生物影像用在癌症治療"的成果和趨勢。
他因此寫下了兩本教科書,第一本(Radiation Oncology Management Decision),至今是放射腫瘤領域最暢銷的書,第二本是IMRT為當時最棘手的頭頸癌,清楚寫下一步步 安全的放射治療流程。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第一次我們發覺說,一個技術 一個放射計算的一個技術,可以改變了整個治療的一個生態,而且能夠讓全世界那麼多的病人去受惠,所以當它的技術出來的時候,Old school people 就是這些老教授,他覺得說怎麼可能,這種東西太危險了...一大堆的理由,當然現在回頭看,我們現在看說那時候是這樣,怎麼會那麼沒有遠見,但是你要知道,這放射治療 癌症的治療都是一種進化,都是要花上數十年,也在那個時候的整個IMRT變成一個趨勢,發覺說 哇 這次真的是有發展前景了
對的Timing,原來需要這麼久的等待和基本功的訓練,它需要趙坤山18年的時間"打掉重練"醫生訓練,不被高薪誘惑地留在醫學院和實驗室探索最新研究和技術,更不恥下問的 磨好英文寫作和發音。
(陳文茜\主持人vs.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你應該謝謝你當時願意),(屈身回去學英文的寫作對不對),的確因為那個抱怨,如果沒有那個抱怨,老實說我不會去把寫 聽跟講這件事情,好好的打好基礎,這個基礎在往後的日子 對我幫助甚大,因為到最後當你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你所需要的事實上是到各處去傳遞,(當時在)2001(年的時候),因為我做的這兩個領域,IMRT跟分子影像,剛好是那個時候 我們那個領域裡面最熱門的主題
(2001.09.11 紐約發生九一一事件)
(陳文茜\主持人vs.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本來就是要去紐約(Sloan-kettering)了,911發生了以後 就糟糕了,那時候我跟我太太講說,我從來沒有作過惡夢,不知道怎麼夢到說,紐約被放了核子彈了。所以最後沒有去Sloan-kettering,沒有去紐約,決定選MD Anderson,你太恐懼卻也太幸運,真的太恐懼,對核子彈太恐懼
九一一後,趙坤山到了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擔任放射腫瘤科主任六年,後來在康乃爾和哥倫比亞兩大醫學院聯合"挖角"下,他再擔任新成立的<放射腫瘤中心>的主持人兼系主任,2002-2014年的12年間,趙坤山44歲到56歲的年歲,他沒有停歇,還拚命三郎的完成兩項創舉。
一是使用MD Anderson在臨床研究的強項開設生技公司,讓治療技術能在短時間內 拿到FDA的認證上市,幫助更多的病人,二是他居然還當了"醫生工頭",跑工地看管線的,蓋好康乃爾和哥大醫學院斥資8000萬美元,為發展下一代放射腫瘤的新院區。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蓋的那個地方(以前)剛好是Yankees的洋基隊,那個下面就是石頭,但是旁邊都是像這樣子的建築物,四面都是建築怎麼去挖這個東西呢?結果不是怪手 是火藥,我們那時候要用火藥,去把石頭炸掉,所以那時候必須要把所有的地方保護了,一炸的話其他的大樓都倒了就不得了。
趙坤山曾經這麼形容他所熱於研究的目前最新的質子治療,形容它"像焰火","焰火的特色是它可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引爆","還能默認引爆時候的顏色和亮度","質子治療也一樣","人類也可以決定在身體的什麼地方引爆它","同時控制它引爆後的顏色和大小”,於是達到更精準治療的目的。一如趙坤山的人生。
醫者三十年的歲月,所有的選擇都來自最原點的初衷,學習最新的知識,寫出教科書以幫助最多的人。於是他不疾不徐的預備能量,直到一定的高度才全然引爆,爆出對這個世界和患者 最大的貢獻,但我們不能忘了,集榮耀於一身的光彩背後,是多少個睡在實驗室的日子,或許還有他難以避免的低潮 沮喪 他人的揶揄。我們很期待趙副校長下一步對台灣的眼光,和對新醫療科技不止步的投入。
採訪撰稿/李怡慧 攝影剪輯/陸念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