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立法委員林佳龍於針對「十年長照計畫」質詢內政部部長李鴻源,林佳龍痛批,10年長照至今已經推行5年,馬英九於2008年總統大選時宣示的:「推動長期照護保險與立法,4年內上路」政見,承諾正式跳票,「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法」規劃的千瘡百孔,需要通盤檢討。 林佳龍表示,目前衛生署規劃的「長照服務...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龔成問答信箱】(Q14061-Q14080)
Q14061:
龔sir, 2019年最想多謝既人係你,由年初谷底的我,直至年中留意到你的文章,依半年多得你的啟發,幫了我一家走出困局,帶領我哋由谷底走到積極!
有時當一時低落時再看看你的文章,即時好像差了電,積極起來。希望2020年除了更積極外,還有大躍進啦。預祝龔sir 2020年新年快樂,繼續作育英才。我報左班,上堂見!
龔成老師:
可以幫到你地,實在太好!
人總有高低,這是好正常,但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分別,就是面對高低時,成功者能沉著應戰,明白中途的挫折好平常。
我過往都有上落,這好正常,但我睇翻,每次我面對最大挫折時,就是我最大突破的時候!每一次都是!
所以,你要保持動力,更進一步!上堂見!
----------------------------------------------
Q14062:
龔成老師你好,本人37歲 月收入大概3萬 有2個估值300幾萬細單位 銀行貸款有350萬 2個物業 一個出租用途 一個自住
由於加按 手持現金有200萬 近期開始買入股票目標買100萬左右 請問而家入市股市是否一個合適時機?
另外本人新婚太太沒有收入但想換一個大單位 ,這樣的情況是否現在可以換樓還是繼續持有單位並且增持資產類股票 有足夠現金流去租比較大的單位 ? 謝謝!
龔成老師:
如果從理財的角度出發,持有現時的2個細單位,是較好的,因為當你換入一個大單位,你每月的現金流自然會減少左,你好易進入了「無法儲錢的循環」,要小心。
因此,要睇你換樓的逼切性,如無有太大逼切,就唔好換住。
所以,現時應好好運用手上的$200萬,當增富增值後,再換樓,這樣會比較好。
現時的$200萬,暫時只能動用$80萬,因為大市唔算平,你要分注投資,同時留下一半資金。長線投資。
你可以分注投資平穩增值股,例如盈富(2800)、金沙(1928)、長建(1038)、中銀(2388)、港鐵(0066)、恆基(0012)、港交所(0388)。
另外,你在這段時間,要多增加投資知識,在選股、企業估值、投資時機上落功夫,對你長遠財富有好大影響。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4063:
你好呀龔成
我冇乜股票經驗
我想問下收息股每月供款平均係幾多?
借錢買收息股好吾好?
我見而家息好似好低
龔成老師:
你月供股票多少,好視乎你的個人情況。
如果你現時每月能儲到$10000,你供$5000-$8000都可以,只要保持每月長期進行就得。
至於供那些股,這要睇你的年齡、風險承受能力,如果是年輕,可進取少少,中年則平穩,年長則保守。所以,如果較年長,收息股會較多,若較為年輕,收息股較少(或不供)。
如果你未有投資經驗,不建議你借錢買股。
------------------------------------------------
Q14064:
成哥你好,經常睇你嘅Facebook 覺得你對投資嘅理解非常有見地,有少少野想請教你,想問下你點睇未補地價嘅居屋?
其實算唔算係資產呢?定係純粹只可以滿足自住需要?同埋建唔建議補地價呢?因為其實唔補地價係加按唔到。。。多謝解答
龔成老師:
未補地價居屋,因為無法出租,因此只能自住,嚴格來說,這不是資產。
因為這項目無法為你每月產生正現金流,不過,居屋有自住的價值,因為我地每個人,都要有地方住的,這是每月無法避免的支出。
比起租私樓,往居屋就可以用較少的現金流支出,去解決到住的問題,因此,都有當中的價值。
------------------------------------------------
Q14065:
你好,想問-下,香港社會動盪,會否不適合買股票?
另外,應否避開大陸股呢?
是否仍可做月供股票?
謝謝老師啊
龔成老師:
如果你短炒股票,當然不適合,不過,我一向不建議短炒的。
我地長線投資,原理就是買入企業,著眼於企業多年後的發展,香港的情況只是中短期,因此只會對企業造成中短期的影響。
只要我地投資優質股,長線投資,現時仍可以投資的,同時,不用刻意避開大陸股,只要這股優質,長遠有發展,就有投資價值
而月供股票,更是可以保持進行。
------------------------------------------------
Q14066:
老師,咩叫「投資價值率」,係什麼?
龔成老師:
這是一個機會率、回報率等的問題,原理就如同賭錢,如果你去買大細,買「大」或「細」,買$100賠你$100,這就無投資值博率,因為有圍骰,根據數學的「期望值」計算,你長遠只會不斷變少錢。
但如果經過計算,有一定的回報率,而當中的機會率顯示在長遠理論上,我地能贏多過少,這就是有值博率。
我在股票進階班都會有講的,因為涉及一些期望值、機會率等的計算。
------------------------------------------------
Q14067:
我參考你的建議暫時入了
2000股(2800)
6000股(0778)
800 股(0005)
1000股(0066)
龔成老師:
上述的4隻股票,都有一定的質素,你可以長期持有,唔好理中短期股價上落。匯豐(0005)增長力會較一般,你要著重收息,唔好對股價有太大期望。
------------------------------------------------
Q14068:
我在2x歲的時候是已經打算一邊打工一邊投資去達到財務自由的,但我現在發現除了要早起步,都要有知識,勇氣,恆心等等先會有機會成功。
在適當時機買入好股,還要長期持有才能賺錢。
我持有過最長的股票亦不過3年,可能就係賺唔到錢的原因之一。
龔成老師:
在香港,要財務自由並不容易,因為物價指數高,而單靠打工,根本好難。
不過,香港仍有好多機會,睇下有無把握的能力,知識、勇氣、堅持,的確都是重點,這條路並不易,但就要睇你會唔會相信自己行到。
我唔知你的決心有幾大,但我打工時,就是一邊打工一邊建立資產,基本上一星期7日都工作,亦試過為慳錢,一個月只用$700,我將財務自由視為極重要的目標,我會因這目標而付出最大努力。
加油呀!
------------------------------------------------
Q14069:
龔成老師你好,本人今年42歲, 希望可以 提早退休和達致財務自由( 目標 希望每月被動收入有三萬或以上)
但是不懂投資, 但有儲蓄習慣.
現時資產與資金 :
一層自住物業 ( *還有120萬要供)
股票 : 20萬
現金 : 500萬
人民幣: 135萬
收入 : 5 to 6 萬元
基本開支 : 3.5萬~
見到很多投資分析師都建議賣一些穩陣嘅eg
美國三大指數基金:
1) S & P500 ( 標普500) > SPY
2 )Dow Jones ( 道瓊斯指數) > DIA
3) Nasdaq納斯達克指數 > QQQ
每年7% 回報率 ~
如果把我這些現金平均放在這些美國指數
可以達到財務自由嗎?
希望 老師可以指點一下
龔成老師:
以你的收入及財富情況,我相信你可以在50歲,做到財務自由這一步。
你現時42歲,財富仍有增長的能力,這刻要好好運用你的財富,唔好單單持有現金(除非你好怕風險),否則,只要投資穩健、優質的股票,建立一個平衡組合,咁就得。
你可以利用$350萬,以一年時間,分注投資一些指數基金,你上述所講的美股基金,可以投資。
不過,你唔應該只集中投資美股,應該同時投資港股及中國股市,你唔需要擔心中短期股市不太好,因為目標是一個8-10年的投資,到你50歲時收成。
你可以考慮加上盈富(2800)、南方A50(2822),去平衡你的組合。
至於餘下的現金及人民幣,就留作等機會,如果股市、樓市車位市場大跌,你就可以動用這些資金,去買平貨。
另外,你每月可以儲到$2萬,你可以每月$2萬去做月供股票(如你不想月供,就自行分注,久不久入市)。
平穩增值股,例如金沙(1928)、長建(1038)、中銀(2388)、港鐵(0066)、恆基(0012)、港交所(0388)。都適合你,如不懂選股,就買盈富。
只要你保持上述的儲蓄,加上投資的合理回報,你到50歲時,會滾存到大約$1000萬總財富(未計物業)。
到時,你可以賣出上述的基金及股票,集中建立一個收息股的組合,目標是5%、6%的股息率的收息股,例如港燈(2638)、深高速(0548)、香港電訊(6823)、工行(1398)、匯豐(0005)、置富(0778)、陽光(0435)等,到時再建立。
每個月平均會收到$50000的股息,相信能完成到你的目標。
------------------------------------------------
Q14070:
你好,如果現在每月可儲12000元
應該拿多少作月供股票比較理想?
龔成老師:
要睇翻你的個人財政等情況,例如你本身現金較多,可以將$12000全部用作月供。
另外,我地都會睇翻大市平貴情況,去決定點入市。現時大市處合理區,而我假設你本身現金適中,你可以用「一邊月供,一邊儲現金」的模式進行,例如月供$6000-$8000。
至於餘下的現金,就會先儲現金,同時等投資機會。
------------------------------------------------
Q14071:
您好!本人55歲,有1間細屋1房1廳舊屋自己住,不用供樓。另外,有大約$380萬現金。
有一份工作月入約2萬5千元,但是由于我年大,這份工作對年紀大的人風險極大,因為有好多高級經理想"整"走咗的年紀大的人,然後呢就安排佢地自己的人來坐我們年紀大的位置"……
我這$380多萬元放在3間銀行,我想買穩陣的收息股收息,請教您我應該如何分配這些錢去買穩陣的高息收息股呢?
我應該先睇咗你寫嗰本50高息收息股先~
龔成老師:
以你現時的情況,投資上一定要保守,投資收息股是其中一個策略,你可以考慮,同時間投資其他穩健資產,以建立一個平衡的組合。
你可以將這$380萬,分成5部分。
第一部分投資收息股,你可以建立一個收息股組合,你可考慮港燈(2638)、香港電訊(6823)、匯豐(0005)、工行(1398)、置富(0778)、陽光(0435)、深高速(0548)等,大多有5%股息
另外,有些更有超過8%的高息股,但股價就略有風險,你可以小注考慮,例如佐丹奴國際(0709)、中石化(0386)、必瘦站(1830)、互太紡織(1382)等(記住,股價略波動,不能太過大注)。
(你可睇下《50穩健收息股》當中仲有好多)。
你平衡的投資這些股,除了可以得到穩健的收息收,同時可有效的分散風險。
第二,投資債券,你可以選擇A評級的債券,年期較長都可以,但利息卻不高。你可以到銀行問問。
第三,投資年金,你可以睇睇,這是適合你們的產品,零風險,可以有穩定回報。
第四,你亦可投資銀行低風險類的產品,你可自行到銀行了解下,總之是「低風險,持續現金流」的。
第五,持有現金,除了可做定期外,現金亦可以為你的後盾,以備不時之選。同時,若投資市場大跌,你可以在這時買到更多的收息股,股息率會進一步上升。
你可以將$380萬資金,平衡地分配在上述的項目上,對你來說是最好平衡風險,同時有穩定的現金流。
------------------------------------------------
Q14072:
龔成老師,想問一下中國聯塑現價適合買入嗎?還是佢仲有回調空間,再等到時先入?
仲有一隻長飛光纖值得投資嗎?(現黎緊相信會受惠於5G) 如果想買入,要等佢去到再平啲(14左右?)還是現價可買入?Thanks much:)
龔成老師︰
中國聯塑(2128)有一究的質素,這股在我的《50值博倍升股》都有推介,但推介後已升了一倍,投資值博率大減,不過,這刻仍未算貴,仍有投資值博率。
但會否回調,無人會知。我地投資唔會去"估走勢",而用策略去做"資金配置"。現時佢已經唔平,如果無貨,可以買入,但注碼就唔好咁多。
長飛光纖光纜(6869)有質素的,因為全球光纖光纜市場,仍會保持向上,智能手機、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成為了行業的推動力。
長飛光纖之前受惠三家國有電訊營運商發展網絡基礎,所以生意不錯,但這亦令這公司出現風險。之前中移動的中標結果,佢排名唔算前,這反映市場競爭有所加劇,佢的賺錢能力有可能略有減弱。
整體上,佢仍有質素,但增長與賺錢能力就有可能略略減,投資價值仍在,但這刻只是合理區較低位置,你可以投資,但由於未到平宜區,故只能分注,不要大手。
------------------------------------------------
Q14073:
Hello龔成老師~~比起月供股票,我比較傾向慢慢儲錢一手一手買,想問問0012同1211現在算是平宜區嗎?值得入市嗎?
謝謝您的解答!
龔成老師:
其實月供或分注都得的,重點是「平均買入價」,所以,如果你可以造到自行分注,將買入價平均,有效將風險減少,咁就得。
恆基(0012)現時處合理區,分注投資可以,至於比亞迪(1211)可以話初步進入平宜區,小注投資可以。
其實佢早前出左業績,有點弱,除左中國車市競爭大,中國經濟轉弱,補貼減都是其中一個因素,相信佢業績、股價中短期仍會弱。
但要留意,我地分析時,唔需要太著重中短期的數據。佢出來的數據的確有點失望,但一年前,都開始預中國車市有不利情況,因此都是預期之事。
中國車市放緩、外來競爭、行業競爭加劇,都成為不利的因素,相信中短期仍會對佢不利,這會影響整個行業。
長遠來說,企業仍有潛力,發展仍是正面,因為這企業正在靜靜起革命,好多大型投資仍在進行中,例如超大型的電池廠等。加上中國政府對行業仍支持,佢長遠會慢慢有野睇。
可能你會問,補貼減,仍是支持行業嗎?
其實,中央的政策只是有所調整,而不是全面改變,減補貼是希望行業不會永遠依靠政府,而可以自己出到「市場化」的產品。另外,中央將來政策方向,會調整至補貼一些「有技術」的電動車企,而不是胡亂資助,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行業發展技術,這是令行業長期更健康發展的方法。
同時,中國因為能源問題,長遠一定要發展電動車,這是大方向,行業成功是遲早的事,只要技術不斷提升,行業發展一定會更強。不過,一切都是長期的,而比亞迪這類潛力企業,總存有不確定性,所以,這企業長遠雖然正面,投資亦要注意風險,不能太大注,這是一直所強調的。
股價波動,如投資要分注(最好是小注月供),不能大注,同時一定要長線投資,車市要慢慢才好轉為這股要好長線先有野睇,所以要著重分析長遠的因素,唔好太理會中短期的情況。
同時,潛力股存有風險,你要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年齡較大的投資者亦不適合。
預期佢中短期有可能進一步弱,但所有野,都是有危有機,如果想買入後1年就有利潤,咁就買錯股了,這股從來都是長期的,預期3年、5年、7年,後先有真正的爆發情況。
------------------------------------------------
Q14074:
想問880澳博,點睇?
澳博還是美高梅好?
龔成老師:
兩隻都有質素,但質素不及金沙(1928)、銀娛(0027)。
如果是上述兩股,澳博(0880)會較有投資值博率。
相信「上葡京」是佢的最大增長力,項目會令澳博的酒店客房接待能力增加約五倍,購物、餐飲、娛樂,以及活動設施,將提升澳博的地位(過往澳博較集中在賭場,較少發展這類大型渡假村項目)。
「上葡京」將提供一座總樓面面積達521,435平方米的綜合建築物。超過90%的總面積將提供一系列的非博彩設施,包括具有「上葡京」、「Palazzo Versace」及「Karl Lagerfeld」標誌的酒店大樓,合共提供約2,000間房間。還有會議、購物、餐飲及娛樂休閒設施,以及一個娛樂場,總項目成本約$360億元。將是澳博的潛力所在。
以過往的發展布局來說,澳博的確只屬一般,市佔率近年由31%跌至16%,正是布局的問題所在,第一,太集中在澳門半島的發展,忽視了路(乙水)的發展力量,因此錯過了市場增長的份額。
第二,太過集中賭場,沒有發展大型娛樂設施,其他競爭者不斷發展「娛樂+博彩」模式取得成功,因此令澳博市場佔有率不斷減少。
「上葡京」將會成為澳博重要的資產,之後的市佔率,收入及盈利,都將會出現明顯的改善。
------------------------------------------------
Q14075:
龔成老師你好!本人36,月薪2萬左右,先生44自僱不穩定收入,有一小孩讀幼稚園。
有一按揭供淨100萬,月供6000,現值550萬的物業,本來自住,但兩年前租出,自己則租大些少及近工作地點樓住,補租金差價5000。近日有感香港樓市升幅已達不合理level, 想賣出吐現,但又怕做錯決定
請教現況應該點好?
方案1. 賣出物業,換兩至三間外國物業,外國租金收入抵香港租金收入
方案2. 賣出物業,換一間外國樓,其餘資金投資穩健的債券/基金等收息,補香港租樓費用
方案3. 保持現狀,keep住租出租入補5000 方法
方案4. 換樓,心水換的單位預計補150萬,按揭多100萬另用現金50萬,每月供款同現時差不多供樓加補貼租金差額差唔多
好擔心做錯決定,因為以我人工如果落左車應該好難再上返車
希望可以幫我分析下,謝謝
龔成老師:
唔建議賣樓,因為這會令你處於「無樓」的狀態,如果之後的樓價與租金不斷向上,對你會處於不利(記住,無人可以正確預測樓價,而我地只能以平衡資產的角度,進行配置,減少自己的風險)。
如果你賣出香港樓,買入外國樓,的確在租金上會多左,不過,如果外國樓租金唔升,而香港這邊租金不斷升,就會對你不利。
除非你打算日後會到外國長住,否則,未必是最好的做法
至於換樓,除非你換樓有好明顯的生活改善及需要,否則,當中的一買一賣成本,已去到幾十萬,未必值得。
因此,暫時都是保持現狀先,就算香港樓不合理,你都要有自住的需要,你持有一個香港物業,這是最穩陣的,因為你有基本的住需要,無論香港樓平貴,你都要解決這問題的。
------------------------------------------------
Q14076:
你好呀! 成哥
請問港股 1316,288,941 可以作長遠投資嗎?
謝謝
龔成老師:
耐世特(1316)近年的業績,的確有點弱,但又唔算好差。我相信佢中短期仍會面對不利的經營環境,見佢生意並無增長,盈利都是。
相信要過一段時間,先會慢慢進入正常少少的時期。這股都算有投資價值,股現價合理,但就未必值得投資太多,因為質素始終不強。
萬洲國際(0288)有質素,但增長力不是好強的類別,長線投資可以。
中移動(0941)有質素的,但賺錢能力就比過往略有減弱,因為中央對電訊業行「提速降費」的政策,對佢長遠的賺錢能力將有影響。
這股可投資,但只是平穩增長型,以及有股息的類別,增長力不算強。
------------------------------------------------
Q14077:
龔sir你好,之前睇你介紹月供股票覺得好岩自己,唔駛日日睇住個股市,跟住就去左做月供,揀左中銀黎做,因為可以用信用卡儲分,暫時月供$3000盈富(2800)。
但問題係,中銀每個月要收$50手續費(係最低消費),然後每半年要收$150存倉費,呢的都係做左幾個月先知(因為佢全新客戶係免一年手續費,之後會扣返,但之後第二年就要收),咁計既話,一年既手續費係$600,加存倉費$300,一年要收$900。
咁月供$3000,一年$36000,$900手續費等如2.5%,而盈富派息都唔知有無2.5%既情況下,係咪等如利息都只夠交手續費?
咁既話,係咪儲埋幾個月既錢去證券行買一手股票比較好?因為買一手股票,計哂佣金都係$100蚊到。
龔成老師:
月供股票的確有一個缺點,就是手續費,如果手續費佔你本金比例去到1%,就開始多。
銀行的收費會比證券行大。你有幾個方法,第一,如果你資金可以的話,可以加大月供金額,去到$5000每月,我相信手續費的比例就會較合理。
第二,你可以改為一手手買,這樣的手續費會較低。
第三,你轉去證券行,有些證券行有得做月供的,你問問,這樣的手續費仍比銀行平好多。
------------------------------------------------
Q14078:
本人42歲,己婚,有兩名小孩。二歲和五歲!太太要照顧小朋友沒有工作!
但上年不幸有類風濕關節炎,不能工作半年,漸漸康復工作能力也大不如前!現在只有之前人工1/3左右!大約$23000左右!
我相信本身工作在未來也未能回復之前收入! 現在感到前路茫茫!
我擁有兩層物業一層現價4.5M..欠2.8M 供$12000 收租$16000
另一層現價6.5M 欠3.9M 供$17000
現父母住 沒有租出!
我自己本身租屋 $14000
我除供樓外沒有欠債,本身也沒有股票 ,現金大約有1.2M!希望能找出路應付將來生活!
幸好本人的類風濕關節炎並不是太嚴重!未至於手指骨變形!但因為患病不能活動太多!工作能力也大不如前
現在每月也入不敷支!
我工作本身最重要就是一雙手,現在每日也服食類固醇控制病情,工作能力也大不如前!
謝謝你
龔成老師:
你42歲,其實仍可以想想一個問題,有無轉行的可能,人要跳出去的一刻並不容易,但有時我地就係要有突破。
你仍退休年齡仍有20年,如果你預期工作能力較難有好表現,甚至有可能慢慢下跌,這刻,其實是想想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希望你可以闊一點去想,所有的可能性。
如果你現時人工$23000,其實就算轉行,都唔會損失好大,但如果從長期的角度,可能中短期人工減少少,但長遠能有更好收入,同時對你身體更好,這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你可以從一些較少用手的工作去尋找。
至於你現時的物業,你父母住的那一層,如果能配合的話,佢地往4.5M的一層,而將6.5M放租,你會有較大的現金流,甚至,有無可能你地家庭與父母同住(當然可能不易,但如果成功,現金流就會大增),但在這段時間,希望你想想任何可能的方案。
我始終認為,你這刻要想一個長遠的工作問題,這是比較核心的,有D野已經是事實,我地就要想想,點樣做最理性的決定,對你地長遠是最好的。
------------------------------------------------
Q14079:
你好龔成老師,我是澳門讀者,請教以下問題:
1)2018年 買入 應否放,再買其他股
255龍記 8,000 $4.8
1812晨嗚 2,000 $12.1 ,後來 10股送5股
2)每月在保險公司供 FTEBU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基金 每月保費 USD191.67
此基金是否值得繼續供款 或是 改供其他基金?
謝謝!
龔成老師:
1)我地繼繼持有一隻股票與否,重點是企業的質素、前景,買入價只是一個心理因素,唔好比這因素影響。
龍記集團(0255)業務不算差,但近年就有業務下跌的情況增,長遠的增長力都不強,投資價值算是中等,如果你持貨不多,可持有,但建議部分貨在有較大反彈後,減少少先。
晨鳴紙業(1812)正面對不點經營環境,相信中短期仍會弱,而最不利是佢有一定的負債,這會提高了佢的風險。
現價處合理區底,這刻賣出有點不值。長遠來說,這股都應該賣出,但建議在反彈後,先賣出部分,餘下再守,到上升到一定水平後就要放,較難上翻去買入價。
2)我無特別研究這基金,因為坊間的基金太多。而富鄧普頓相關基金,一般都不差的,你長期持有無問題。
------------------------------------------------
Q14080:
老師 請問你在篩選優質服中所提及的篩選有使用甚麼程式嗎
龔成老師:
在我的選股過程中,會運用「篩選3步曲」,第一步就是利用選股程式(免費的),去從2000間上市公司中,選出基本的優質股,我會在程式中用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用程式已可快速找到表面的優質股。
整個過程會在課堂中示範的,到第2步,較深入去找股票,到第3步,會再仔細分析。
---------------------------------
多謝各位提問,若然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的,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的部分刪去。
另外,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 在 李彥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彥秀說政見
台灣的經濟發展,需要你我共創的勞資和諧環境
在民進黨政府執政下,勞資關係愈趨惡劣,民進黨刪除了勞工七天假、一例一休導致勞基法越修越惡、勞工總工時仍高居全球第四名、青年失業率比十年前金融海嘯時更高。這四年間勞工的勞動條件沒有實質改善,勞工的政績只停留在最低薪資調整或平均薪資上漲,但「薪資中位數」的成長幅度明顯低於平均薪資,且薪資中位數佔平均薪資比重也越來越低,代表少數高薪者所得越來越高,但多數民眾的所得卻未隨之成長。
前幾周我提出了產業政策的政見,這周我要提出我的勞動政見,針對非典型勞工保障、無薪假、青年失業、協助高齡就業等政策,藉著各種面向的推動,來共創勞資和諧環境,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
1.保障非典型就業:
隨著新經濟型態以及科技發展下,非典型勞動型態越來越多,與傳統勞僱關係也越來越難區隔,科技的發展讓我們難以確認指揮關係的強弱,「從屬性」也不能一成不變適用到現在的僱傭型態。勞動部在處理非典型勞動權益問題中,只聚焦將勞動關係認定為僱傭,似乎認為適用勞基法就能夠解決問題,但這種作法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新經濟形態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會選擇非典型就業的勞動者,大多有自己的苦衷或考量,工時的多寡、 工作時間的彈性、需要更多照顧家庭時間或本身身體狀況等因素,都是考量原因,所以強硬將這種勞動型態劃分為僱傭,可能只會減少工作機會,針對這種勞動型態應該是要另外提出職業災害補償、社會保險等規範,把他們納入現有的權益保障中,讓他們擁有更周全的保障措施,一方面可以確保職業災害補償等保障,另一方面又能兼顧彈性及工作機會,這才是面對非典型就業規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應該處理的方向,未來我會持續努力完善非典型就業的社會保險、職業災害等問題,來保障非典型就業者的權益。
2.保障無薪假勞工:
依照勞動部統計,實施「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俗稱無薪假)的人數,今年已經高達2,668人,可見無薪假仍然是台灣勞工的困境之一,其實勞工在就業時都有繳納就業保險,給付項目包含失業給付、育嬰留職津貼等,如果勞工遭遇失業或育嬰留職停薪,家計頓失依靠,所以藉著就業保險的給付來協助勞工維持一定的收入,讓勞工有時間跟機會度過艱困期;而無薪假同樣會導致勞工收入驟減,所以「無薪假」也是屬於就業保險應該分擔風險的項目之一,由於勞資地位上的差距,所以許多公司未通報無薪假或未給付薪資,勞方也不敢檢舉的情況所在多有,如果就業保險可以適度介入,相信可以給予無薪假的勞工更多協助,也促進勞資和諧,這也是韓國瑜總統候選人的想法,所以我主張未來無薪假應該納入就業保險的給付項目,來幫助遭遇無薪假的勞工度過困境。
3.提升青年就業: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去年整年度青年的失業率是12%,高於金融海嘯時期的青年失業率;今年九月份的青年失業率更高達12.86%,均為整體失業率的3倍左右;青年失業者有工作機會但未就業原因以「待遇太低」占53%最多,所以要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必須從提高青年就業意願,解決待遇過低問題著手。我主張可以參考兒少發展帳戶條例的做法,針對一定年齡或一定薪水以下的青年勞工,只要有實質就業並提撥一定數額薪水到專用帳戶,政府就撥入同額之相對提撥款,而這也是韓國瑜總統候選人所提出的勞動三箭之一,藉著這種方式除了可以提高青年就業意願外,也可以照顧到勞工日後生活,讓青年可以穩定工作。
4.協助高齡就業:
台灣已經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現象亦非常嚴重,未來勞動力短缺勢必成為重要課題,而台灣目前有中高齡的勞動參與力偏低問題,55歲以後勞動參與率急速下降,之所以產生這個現象大致上不外乎三個因素「照顧家庭、本身健康不佳以及職場歧視」,根據日前三讀通過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我認為整部法律過度仰賴補助,沒有實質促進中高齡者就業的方法。衛福部在106年時進行過調查,55歲到64歲沒在工作的民眾中,有四成的民眾是因為要料理家務而未工作;65歲以上仍在工作者,有6成是自營作業者,這代表中高齡民眾最在乎的是工作時間彈性,因此要解決中高齡勞參率偏低的問題,其實如同青年就業一樣,必須提高就業意願。重點就在於提供多樣的工作方式供中高齡就業者適用,讓中高齡就業者可以有更多私人的時間,無論是調養身體、照顧家庭等等,都需要有別於傳統工作型態的設計,未來我也會持續要求勞動部與各企業溝通,訂出合適的制度供中高齡者適用,藉著時間彈性來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及提高工作意願。
未來希望藉著這些勞動政策,創造出勞資和諧的工作環境,搭配之前提出過的產業政策等,讓台灣經濟重新好轉,解決長期低薪問題。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天立法委員林佳龍於針對「十年長照計畫」質詢內政部部長李鴻源,林佳龍痛批,10年長照至今已經推行5年,馬英九於2008年總統大選時宣示的:「推動長期照護保險與立法,4年內上路」政見,承諾正式跳票,「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法」規劃的千瘡百孔,需要通盤檢討。
林佳龍表示,目前衛生署規劃的「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法」問題非常大,其中有兩大因素可能讓長照體系崩解,第一、外籍看護被排除於正規長照人力之外,第二、「長照保險」的給付包含了「現金給付」選項,最終的結果,將會讓絕大部分的家庭「領現金,聘外勞」,失去十年長照計畫的美意,以日本而言,日本從2000年開始辦理「長照保險」,且無「現金給付」選項,全民使用「服務」,短短不到十年,已經發展出完整的長照服務。
林佳龍說,根據統計資料,有長照需求的家庭中,由家屬自行照顧者約佔65%、聘請外勞照顧者約佔28%、機構照顧者約4%、其餘3%才是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現金給付實施下去後,「十年長照計畫」將宣告死亡。
林佳龍呼籲,「十年長照計畫」不應該使用保險制度,以國民年金而言,全台灣有超過5成的人積欠保費,如果「十年長照計畫」用保險的制度走下去,窮人保窮人的結果,也只會走上失敗的命運。
林佳龍最後提出四點要求,分別為一、將失智失能人口納入長照體系中,二、外籍看護工與我國居家服務體系建立接軌制度,三、提高居家服務員的時薪,由政府補助,四、「長照保險」開辦不可開放「現金給付」選項,呼籲內政部確實做到。
林佳龍:以台中為榜樣,建立全國食物銀行體系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參加「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加入全球食物銀行協會的結盟典禮,台灣正式成為食物銀行第24個會員國,活動結束後,立刻返回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針對食物銀行在台灣未有法源依據,造成諸多問題,質詢內政部部長李鴻源。
林佳龍認為,除了法源依據外,推行食物銀的首要工作為建立食物銀行互通的資訊管理系統,有正確、即時的資訊交流,才能互通有無,創造最大效益。
此外,林佳龍也建議,以抵稅方式鼓勵企業、賣場及物流等產業,參與食物銀行的運作,李鴻源則當場承諾,將積極建立食物銀行體系。
上個會期,林佳龍在立法院推動的食物銀行法,目前已完成一讀,並在台中成立全台首創的實體食物銀行,未來也會持續推動食物銀行法,在全台建立一個組織完整、品質完善的食物銀行系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dz43jMzkvs/hqdefault.jpg)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 在 長期照顧服務與長期照顧保險介紹 -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的相關結果
民國97年,政府將「推動長期照護保險」列為重點施政項目,以期解決國內人口老化的 ... 服務提供)為主,現金給付為輔,並補助失能者使用,各項照顧服務措施為原則。 ... <看更多>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 在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實物給付包括下列哪四項 的相關結果
提供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實物給付包括下列哪四項相關投資理財資訊與推薦書籍,想要了解更多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實物給付包括下列哪四項相關投資 ... ... <看更多>
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提供四大項 在 長期照護保險法制給付方式及給付項目之評估 - 國家發展委員會 的相關結果
3. 支付標準之訂價機制(人力成本定義、成本分析計算方法(基本薪資、工作時數、工作量、工作負荷)應儘可能與全民健保資源耗用相對值表之方法取得平衡。尤其應將提供服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