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河開工推書:
【從工會到書店兼居家護理所,無論如河燃燒護理魂】
在承接「有河不可」成為「無論如河」書店兼居護所經營者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像雜草般的生存能力是我在護理領域所學會的本事,熱愛護理教育,一度把護理臨床指導老師作為終身志業,醫院實習場域是個小型社會縮影,養成教育著重協助護生提早社會化以求適應。我在臨床指導老師處在學校體制與醫院鐵板般的制度二大板塊的重壓下,發現學校課程、護理教科書裡護理技術、知識與實際上的臨床護理實務教學,經常有難以接續的斷層。醫療現場醫護集體無感,視而不見的別開頭去,忽略病人的真實狀態與問題,只求用SOP的標準流程快速完成醫護技術與工作,讓我在教學現場常有如霧中尋路般的痛苦,只能靠著直覺摸索,苦於自己到底能帶學生往哪去的無解困窘。
作為一個臨床指導老師,身處醫院與學校體制之中,除了從中找出隙縫安置自身,更渴望從護理實務教育中貼近理解學生年輕世代的生活世界,協助護理學生領略護理之美。但對於各種臨床現象常有一堆問號的困思如濃霧罩頂,被各種田野經驗故事土石流掩埋,我常常無法提取護理實踐知識脈絡與社會、體制、結構、護病間的關係,這是我為何離職進入輔大心理研究所學習行動研究的原因。
我的碩士論文為《困獸猶鬥、霧中取徑:四十解惑的精神科護理臨床老師專業自主歷程》,論文中表明「我離開護理,只為了重返護理」,從一個離職唸心理所又重返精神科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工作的主體位置,進行困獸猶鬥般的行動研究探索歷程,開始學習個人身上原有的團體整體的系統位置,不放棄尋出路找方法的可能性。
《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這本書時提出:「沉默」極可能一種活在不利處境中的人不得不選擇的一種生存策略。其所表現出來的依賴權威的現象,不見得代表她們沒有自主思想; 只是她們學會隱藏,甚至是裝死式的木訥呆滯。由這個角度來看,「沉默無聲」是一種對不利處境與不公對待的一種無言抗拒; 在「沉默」中,生命得以無聲地避免招惹壓迫而苟且生存著! 「沉默」不只可能不簡單,它更應該被細膩與尊嚴地了解。
過去的我在護理臨床處境裡經常是使用這種策略,沉默地在縫細之中尋找讓自己得以生存可能性的空間。後來校護協進會創會理事長鄭麗貞接手學校衛生護理學會理事長,邀請毫無組織經驗的我擔任祕書長,讓我看到校護當年創協進會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的血汗歷程,所有豐碩的果實從來都不是憑空而生。在學會工作沒錢沒人,也要創造條件讓校護實務工作者寫出自己的實踐知識、動不動就要跟上有關學校護理有關的時事投書發揮作用力、力擋品質不良的學生健康檢查、投入88風災的救災相關後續行動、開記者會指出校護兼職問題等等…,我開始學習面對不公不義,面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勇於發聲!
心理諮商所畢業後,一邊從事教學工作一邊籌組工會,二份工作的情緒勞動與工作強度負擔都大,日夜不停沒有假日,組工會無償卻爆肝,只因不捨畢業學生回來哭訴護理勞動現況的種種沉疴,創辨基護工會企圖影響護理學生,即便醫療市場重視護理人力成本大於專業、營利邏輯至上,但仍應堅守護理專業價值,捍衛勞動權。基護工會在2011年籌備會期間,發現短短半年已有七起護士身亡新聞事件,因而在北、中、南、東四區舉辦各種相關活動,目的是喚起護理人員長期缺乏的勞動意識,集結組織護理人員。2012年11月4日,正式成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個工會,更是一個護理體制外的勞動教育場所,因此主張工會理事長採直接民主以及常務理事輪值制,不應一人獨覽話語權,而是讓付出努力有所改變學習的人,輪值當理事長,學習拿麥克風踏上「護理師」這個公共角色與社會對話。
基護工會的民主精神與文化,延續到無論如河書店兼居護所的社會實踐,我和另外三名工會資深幹部作為書店出資者,我們自稱「書店女工」而不是老闆,對等的合作關係讓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時俱進。其經營理念著重在「書店作為社區護理的平台」,強調三段五級的預防重於治療,與民眾對話「好生好死」的觀念。我們在臨床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地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地完成手頭上的工作。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
台灣的過度依賴醫療已造成許多濫用與傷害,健康並不只在身體,心理及靈性亦是,希望透過深化閱讀與藝術生活化之文化風氣,使人從中獲得自助助人的力量。在選書方面,身心靈系列、文學、生態、藝術人文、歷史與社會勞動等是我們著重的類別,也透過不定期舉辦新書分享、讀書會、藝術體驗,以及生態環境、勞動教育、醫護講座等各類活動,促進對話與交流。近期又與陳光國醫師合作性治療身心聯合門診,創立「性好門診」,滿足個案生理、心理、性衛教諮詢的需求,並擔任性健康管理師的培訓工作。在離開醫院的這些日子裡,我們想做的永遠是將護理從醫院帶出來,走到民眾身邊,讓大家知道護理是獨立且美好的專業。
作為全球首家書店兼居護所,期待未來能再拓展長照功能,實踐「小規模多功能」的社區護理之多種可能性。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Paulo Freire說:「所有知識都要服務於人往前的行動;所有的行動都要朝向社會變革;所有社會變革都要指涉更正義的未來」。期待這本「護理的一百種可能」,可以作為護理主體現身的小踏腳墊,讓尚在框架裡的人們,踏上之後望見更寬廣的蔚藍天空。
本文摘錄至《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
PART 1 原來護理離我們那麼近|斜槓人生,就此開演!
作者 梁秀眉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技新創聽起來很炫很厲害,除了眾所週知的GOOGLE, AMAZON, TESLA 等⠀ 你我的生活中也充斥著亞洲地區新創公司的產品⠀ .⠀ 這週邀請到一頭闖進新創科技業的菜鳥PM:林怡廷⠀ 林怡廷是成大心理系畢業,在東京大學主修跨領域資訊學碩士,現在在世界級 即時通訊軟體綜合平台PM,產品企劃、U...
教大心理學碩士 在 賭Sir(杜氏數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年我買咗本「香港大學出版社」嘅📕新書《好眠自己來》,裏面提到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 Prof. C. M. Morin 發現,失眠病人有較多嘅「偏差睡眠思想」,係一種令人容易喺睡眠嗰陣產生負面情緒嘅信念💭
例如:「我一定要有X小時嘅睡眠,先能夠應付當日嘅工作」、「如果我有任何不安或者緊張,我就一定瞓得唔好」、「我嘅外表顯示到我係咪有充足嘅睡眠」、「除非我嘅睡眠有所改善,否則我嘅生活會十分淒涼」等等……🤢
教授提出咗好多方法,其中一種我認為係對DSE考生最有【逼切性】+【必要性】——「思想糾正法」🌈。莫蘭教授建議每日拎5至10分鐘嚟做思想糾正練習🧠,每當有負面思想出現,就問自己以下問題:
1️⃣ 呢種諗法有證據支持嗎?
2️⃣ 咁諗有咩好處?咁諗有咩壞處?
3️⃣ 有冇諗得太過嚴重?
4️⃣ 呢種諗法係咪任何狀況、任何時間都係真確?
5️⃣ 如果朋友有同樣嘅諗法,我會同佢講啲咩?
6️⃣ 有咩更實際、更有益嘅諗法?
莫蘭教授做過臨床實驗,書入面有以下例子:
------------
事情:晚間瞓唔著嗰陣……🌙
🧟♂️偏差思想:「我又再失眠,我聽日一定唔能夠高效工作。」
情緒反應及其強度:焦慮80%
💁🏻♂️合理思想:「我可能會遲啲先睡得著,但係我最終必定能夠睡得著;我亦都能夠處理聽日嘅工作。」
情緒反應及其強度:焦慮25%
------------
🌟賭SIR用後感:真係WORK!不過提醒你一定要有耐性,思想糾正其實同健身一樣,要持之以恆先可以睇到成果,唔好諗住成世人都負面,然後第一次提自己諗正面嘢,就可以立即變積極,係無可能嘅!😌因為「正面、樂觀、積極」都係一種能力,要練習嘅!💪🏻
#DSE備試王 會教你實用嘅溫習方法、糾正你學習迷思;保證講嘅 Skillset #即學即用🔥
------------
Btw,嚟緊我每個月都會開放「免費課堂」俾大家,幫大家喺 M1/M2 用最少時間攞最高分數!📈
75 分鐘入面,我會針對 5 個 M1/M2 每年必考嘅課題,教你「秒題技巧」、再分享一啲高效溫數心得。另外都會示範 Cal 機操作,包括外置 PROG、內置功能等;加埋免費筆記,保證你即學即用、大幅增加做卷速度 ! 😍
🔥免費課程.立即報名 @dse_herman_to_math
🔥免費課程.立即報名 @dse_herman_to_math
🔥免費課程.立即報名 @dse_herman_to_math
------------
🎲賭Sir|高階數學考試專家
🎓19 項數學公開試.以一 Take 過考取完美戰績
DSE:Math+M1+M2【5**】
CE & AL:Math+A.Math+Pure+Applied【A】
IAL:C12+C34+F1+F2+F3+M1+M2+M3+S1+S2+S3+D1【A】
🖥最高人氣補習網紅・貼地教數別樹一格
頻道 #杜氏數學 2016年創辦,訂閱65,000+,多條教學影片點擊100,000+;2018年獲出版社邀請,撰寫暢銷書《5**數學男人嫁得過》推廣「聰明應試」理念,並鼓勵年青人堅守自信。
🧠以心理學、高效學習融入補習教育當中
從中文大學風險管理學士畢業之後,鑽研超速學習法(Ultralearning)及教育心理學,將高效學方法先行用於自己身上,無間斷學習新知識;四年後重返校園,完成中文大學數學碩士(大數據分析)課程,期間考入門薩學會(Mensa),實證超速學習法。
🏆座右銘
好多人以為自己因為對數學無興趣,所以數學低分;事實剛好相反:因為自己數學低分,所以對數學無興趣。試諗下,若然你有歌神嘅聲線,你仲會對唱歌無興趣嗎?
------------
#數學 #DSE #dser #math #maths #afterschool #dsemath #examskills #mathtutor #followme #2021DSE #2022DSE #2023DSE #tutor #mathtutor #DSEfighter #tutotial
教大心理學碩士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傳自政大姜忠信教授團隊 #免費影片與翻譯
#自閉症 #早療資源 #ESDM模式 #歡迎分享
新冠疫情期間,UC Davis的MIND Institute 擔心自閉症兒童因疫情無法取得適當的療育,特別免費釋放他們正在進行的社區研究教育影片,給家長做學習參考。
政大心理系長期投入自閉症研究的姜忠信老師得知此資訊後,也立即做了網頁的分享。
但因網頁是英文、無中文字幕,考量台灣家長使用上的有效性,在姜老師領軍下,取得MIND同意,由台灣ESDM(丹佛早療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研究團隊將影片翻譯成中文,希望提供華人地區自閉症兒童家長更直接、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全文翻譯已於近日完成,但因在影片中加上中文字幕並釋出,需要一筆不小的授權費。在尚未取得資金的情況下,仍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故釋出影片網址及翻譯對照檔給需要的家長。歡迎大家分享、回饋使用狀況。
💠 免費觀看的教育影片
➡️ https://helpisinyourhands.org/course
* 只需要自行申請一個帳號及密碼,就可以無限次的觀看內容
💠影片的字幕與中文翻譯檔案
➡️ https://tinyurl.com/yccdtjpz
💠目前台灣ESDM丹佛早療模式的翻譯參考書目
📖《學習、互動與融入:自閉症幼兒的丹佛早療團體模式》
https://tinyurl.com/yasm6xty
📖《穩步‧慢行:自閉症孩子的生活、溝通、學習》
https://tinyurl.com/y992h9xz
📖《丹佛早療模式:促進自閉症幼兒的語言、學習及參與能力》
https://tinyurl.com/yd4oew36
--
【字幕翻譯團隊】
- 總校閱:姜忠信 (政大心理學系教授)
chchiang@nccu.edu.tw
- 初校:林姿伶 (清華大學教育與心智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 翻譯:
吳欣治醫師 (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 )
何淑賢醫師 (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 新田心理治療所 )
林筱婷語言治療師 ( 聆語言治療所 )
黃瀞儀職能治療師 ( 惠好復健科診所 )
黃俐貞職能治療師 (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
黃婉婷臨床心理師 (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
劉于涵臨床心理師 ( 邁愷爾心理治療所 )
劉怡君碩士生 ( 政大心理所臨床組 )
教大心理學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科技新創聽起來很炫很厲害,除了眾所週知的GOOGLE, AMAZON, TESLA 等⠀
你我的生活中也充斥著亞洲地區新創公司的產品⠀
.⠀
這週邀請到一頭闖進新創科技業的菜鳥PM:林怡廷⠀
林怡廷是成大心理系畢業,在東京大學主修跨領域資訊學碩士,現在在世界級 即時通訊軟體綜合平台PM,產品企劃、UIUX設計以及專案進行⠀
.⠀
這間公司的產品大家手機上一定有裝⠀
希望能向林怡廷請教她選擇IT新創、想要成就的又是什麼⠀
以及跨領域還可以上東大研究所的撇步⠀
.⠀
#新創
#東京大學碩士
#PM
Ep036 - 一頭闖進新創科技業的菜鳥PM:林怡廷⠀
經歷:⠀
- 日本 即時通訊軟體綜合平台PM,產品企劃、UIUX設計以及專案進行。⠀
- 日本 東京大學碩士,主修跨領域資訊學⠀
- 台灣 成大心理學系⠀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教大心理學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為的科學,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就島上而言,一般的科系都是會被歸類,譬如說建築是自然組、歷史是社會組。⠀
但是在大學選科系的時候,心理系卻有分種兩種譬如說台大心理系是自然組,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是社會組。⠀
⠀
今天邀請到的是在哥倫比雅大學攻讀臨床心理的:張雅雯YAMA⠀
曾經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松德醫院有過實務經驗⠀
但其實YAMA不是心理系出身的,是經濟系!!⠀
⠀
這是離島人第一次錄心理相關的,希望能跟YAMA請教臨床和學術上的差異⠀
以及YAMA是因為什麼契機從經濟轉到的心理的⠀
最重要的還有他在美國的經驗分享
Ep026-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碩士:張雅雯⠀
#Columbia #LGBTQ #Psychology
-台大經濟系畢業⠀
-德州 精神科遠距醫療 公司財務⠀
-松德醫院 一般精神科研究助理⠀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義工⠀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攻讀Clinic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碩士⠀
-Columbia Psychiatry LGBTQ mental health臨床研究⠀
-未來規劃繼續攻讀心理相關PhD⠀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教大心理學碩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介紹
訪問作者:蘇益賢
內容簡介:
😢什麼?為什麼要練習不快樂?
😂活著已經夠辛苦啦,這本書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真正的快樂常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們總是認真地尋找快樂,
卻忘了問問自己,這些方法有效嗎?
為什麼認真之後,快樂壞掉了、痛苦更苦了?
本書將陪伴大家一起重新思考快樂/不快樂這件事。
喜劇演員卓别林說:「如果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悲劇;如果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喜劇。」
生命的本質,像是一塊塊馬賽克拼貼,每一塊都有自己的顏色與質地。一塊塊馬賽克,慢慢組合拼湊,構成了整個人生。
偶爾,我們會忘記這件事,誤把「某塊馬賽克」當成整個人生。中樂透時,我們想著「這輩子發了」;生大病時,我們喟嘆「這輩子完了」。
像這樣,我們常把「片刻」當成「永恆」。一直用著卓別林所說的「特寫鏡頭」過日子,用一塊小小的馬賽克來定義自己的一生。
時間會陪我們走過很多很多路,給我們一些智慧。有天,我們會突然回首,而時間會提醒我們把鏡頭拉遠一點,把「整幅人生的畫」都看進去。
〈你在煩惱什麼〉的歌詞最後,青峰說:「片刻組成永恆。」一刻一刻,有苦有悲、有喜有樂,不用懼怕,也無須執著。大大小小的人間悲喜劇,慢慢拼貼而成的那幅畫,其實才是人生,才是永恆。——蘇益賢
作者簡介:蘇益賢
諮商是我的工作;書寫與演講是我的興趣。
和不同人交換一點想法和故事,是讓我滿足的事。
藉由心理學讓更多人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所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學分學程畢。
現任初色心理治療所專任臨床心理師、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中心特約講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講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暨政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專業會員。
經歷: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佛光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領航子計畫研發長、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實驗室研發長。
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情緒困擾之心理治療(憂鬱、躁鬱、焦慮、強迫、憤怒等)、親密關係、人際議題、自我/意義與價值觀探索、企業員工協助諮詢、接納與承諾治療。
除臨床工作外,亦擅長透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推廣心理學知識;執業後陸續獲邀至各大企業、大專院校、國高中與公部門等單位擔任講座。
著有《練習不快樂?!》(時報文化)、《練習不壓抑》(時報文化)、《奶油融化了》(雄獅美術),譯有《走出苦難,擁抱人生:接受與承諾治療自助手冊》(合譯,張老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