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了想提高其他人的行為動機,在工作上,在學習上,都會利用獎勵。這聽起來十分合理,但心理學指出這可能是錯的!為甚麼?答案是——過度辨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人類行動的動機(motivation)分為兩種,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而每當我們行動時,都會進行歸因(Attribution)的步驟,也就是下意識找出自己行動的原因和動機。例如我們被迫跟一個不喜歡的人談話,我們會想:為甚麼我會在這裡跟一個不喜歡的人說話呢?之後你會想起,那是工作上要合作的伙伴,所以我們唯有應酬一下……」
在辦公室工作得累了:「我仍在工作,因為我要賺錢……」「賺錢」屬於外在動機,而內在動機即是由心而發的「想做那件事情」——「我在玩遊戲機,因為我喜歡。」
問題來了。過度辨證效應指出,因為有了外在動機(金錢),我們的潛意識會把「我現在努力工作」的行為歸因於外在動機,而非內在動機。假設一個小朋友很喜歡繪畫,經常自發性地畫畫,為了讓孩子更努力練習,這次孩子畫畫時我們給予獎勵。結果是甚麼呢?當我們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可能依舊會畫畫,因為他預期這行為會帶來獎勵(expected outcome)。但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會減少自發性進行繪畫活動的頻率,也就是在沒有外在動機的情況下,他們對繪畫的興趣減低了。
當然,對於本來就不喜歡畫畫的孩子來說,獎勵能夠提高他們的畫畫的動機。所以,利用獎勵時,要留意對象本來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有多大,不要讓獎勵反而扼殺了人們對該活動的熱情喔!
#教育 #心理學 #精神健康 #學習動機 #motivation #education
#VoidHK
Lepper, M.P; Greene, D.;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PD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earch
教育心理學pdf 在 教育心理學張春興pdf # 全職高手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張春興. 教育心理學採取了其他心理學門的理論與方. 法,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師與學生間互動的. 行為作為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以教師為主導,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