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生活】
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一生都為台灣教育和文化努力,一直都期盼著「台灣光復」這一刻,沒想到不久後,他也平白無故消失在島嶼上...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歷史 #中華民國 #二二八事件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致和,有「香港首席鐵人」封號,「首席」示意他在三項鐵人運動的成績,曾經代表香港參加全運會、亞運會及奧運會,八年前宣布退役,現在回歸體育學院是新任「精英訓練科技助理總監」,多了一個哲學博士身份,學成歸來幫助香港運動員的發展。全文:https://bit.ly/2N0ljAZ -----------...
教育 哲學博士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物】台灣第一位護理學博士 余玉眉(1938〜 )
文/陳永興
#余玉眉,1938年出生於日治時代台灣嘉義,其父親余滋潤醫師原本期望她習醫,但後來選擇護理為志願。余玉眉一生從事護理工作或教育學生始終推廣「以人為本」、「生命存在」的意義,她認為「護理人員首要協助病人」,而且要擇善固執,認為對的就要堅持到底。
1956年台大護理系成立,余玉眉等19位台大首屆護理系學生享受了自由的學習和嚴格的訓練,余玉眉感念系主任余道真教授亦師亦友的呵護,畢業後留在台大護理系工作,之後受到台大醫學院長李鎮源鼓勵前往美國進修並希望她學成之後要回母校貢獻,1966年她獲得匹茲堡大學護理教育碩士學位,後來又於1979年取得匹茲堡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第一位取得博士學位的護理人員。余玉眉於1978年到1984年期間擔任台大護理部主任,任內特別重視護理的人性化和專業化,1988年至1995年余玉眉被當時衛生署長施純仁邀請出任保健處處長,負責推展「#國民保健計畫」。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4e50a55-1968-45e4-b33e-005ab4535687
教育 哲學博士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知名的二二八受難者、臺灣第一個文科博士林茂生一生以行動實踐他的信念。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論文裡,對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進行了批判,讓我們思考:語言對於社群的意義是什麼?在教育上語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外來語和母語政策之間應該如何權衡?
「換言之,林茂生所批判的是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是一種謹謹將教育工具化(同化)的智識工具,也謹謹讓受到如此教育的受眾異化的某種植民工具而已。這點也可遙遠呼應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半教養』(Halbbildung)觀念,批判某種工具化的教養使得人成為異化的生產工具,而非有自我創造能力者。」
*註:作者原文使用日文「植民」而非「殖民」,意在強調彼時日本殖民的面向。
教育 哲學博士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李致和,有「香港首席鐵人」封號,「首席」示意他在三項鐵人運動的成績,曾經代表香港參加全運會、亞運會及奧運會,八年前宣布退役,現在回歸體育學院是新任「精英訓練科技助理總監」,多了一個哲學博士身份,學成歸來幫助香港運動員的發展。全文:https://bit.ly/2N0ljAZ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WekfbvusLs/hqdefault.jpg)
教育 哲學博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管就要管的有道理」新書介紹 吳英明教授專訪
這次邀請 吳英明教授 親自到在節目現場,介紹他和 柯志昌教授 共同所著的新書。
在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公共事務管理者應認清「超界跨域」生「公共」,「多元社會」生「事務」,和「資源整合」生「管理」的本質和邏輯。
任何一個邁向永續發展的組織和城市,其領導階層都需要展現出一種賞識、詮釋、參與和經營公共事務的能力和魅力。我們應學習在「公共」中參與管理「公共事務」,散發具有「公共靈性」的社會魅力,確保「公共」更加豐富永續。
一個組織對社會資源的賞識、詮釋、整合、加值,取決於領導階層「五觀心智」的更新、「四管創能」的能力與「3B連結」的掌握。
本書特色
和你息息相關的公共事務,你無法忽視!
公共事務五大面向
◎城市治理:以新的靈魂和行動來「定義國家 (City Defines Nation)」和「躍升國家(City Advances State)」。
◎大學創新:從創新管理、品牌管理、知識管理和價值鏈管理來做多元價值創造的社會行銷和教育再造。
◎區域合作:結合城鎮外交、區域人才資本發展、青年創業行旅和在地文創經濟實為大學創新治理的藍海策略。
◎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前提而設立的企業,強調和善用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使命熱情和天賦才華。
◎根感經濟:一種發展與城市自然生態,在地文創和在地產業具有緊密連結的在地經濟活動。
讓我們用公共的力量,迎接更美好的社會。
作者介紹:吳英明
美國喬治亞大學公共行政哲學博士(1985~1990)
台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IAVE Taiwan)創會會長(2002~2008)
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發展局局長(2003~2008)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2008~2012.7.31)
樹德科技大學講座教授(2013~)
作者介紹:柯志昌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城鄉與地方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2002~200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城鄉環境規劃設計學會榮譽顧問(2013~2015)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採購評選委員會專家學者(2013~)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2015~)
如有活動需要報導採訪,任何問題洽詢,以下三個粉絲頁,均可連絡!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李基銘主持人mail: a0986650006@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D1aWirOT98/hqdefault.jpg)
教育 哲學博士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葛量洪教育學院(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以美術教育為主,於1951年創立,校址在九龍加士居道42號。開校第三年兼併了鄉師,當年香港政府致力發展小學,亟需大量師資,葛師就採取短期的一年制,而且迅速發展擴充名額。全盛時每屆一班竟達330人(羅師中英兩部每屆各收25名,鄉師中文只收25名)。葛師於1964年除繼續開辦一年制外,更加開辦了中文二年制。葛師師資訓練特有兩項措施,第一為「設計教學」,分組學員選題後,要分工參考搜資料、實地採訪。最後要安排大規模展覽作分享。第二項特色是「小組討論」,以補大課單向講授之不足,也建立了更佳之師生關係。一年制全期分配到小學實習一次,畢業生只可任教小學。二年制實習兩次,第二次分配到中學實習,畢業後可最高任教至中三(Form3),選取之標準及校內表現也要求嚴格,入讀二年制者也曾有於升二年級時須離校。由於政府通過教育學院法例,提升至頒授學位的水平,葛量洪教育學院於1994年被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部份;而原址將被重建。按恔友會96年統計,葛師開辦了45年,本科同學計達6760名。 其校友會於1952年9月成立,並先後創立了5間以「葛量洪校友會」命名的學校,即: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1961-2008)、葛量洪校友會慈雲山學校(1967-1988)、葛量洪校友會油塘學校(1973-1993)、葛量洪校友會將軍澳學校(1988-2008)及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1997-今)。在多間師範學院合併後,葛師校友會學校仍以原名續辦,設有多項獎學金,後因出生率下降而致多間完成歷史任命。葛量洪校友會轄下各小學的校監均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前立法會議員、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葛師首屆畢業生,曾任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二十一年)。2011年葛師校友會舉辦了盛大之鑽禧藝展及多項紀念活動,增添葛師鑽禧紀念獎學金,更收集校友之著作及歷史照片出版了專冊,名為「葛師的歲月」(Down Memory Lane: Our Golden Years at 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資料詳盡,並得當年馮翰文副院長發序言。
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是香港八間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高等學府之一,主要提供教師專業培訓。香港教育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853年於聖保羅書院開辦的首個正規在職教師培訓課程。隨著政府及社會大眾對師資教育的關注及需求不斷增加,羅富國師範學院(羅師)、葛量洪師範學院(葛師)、柏立基師範學院(柏師)、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等相繼成立,開辦正規的師資培訓課程,為香港教育提供具備資歷的教師。依照1994年4月25日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的建議,四所師訓機構和語文教育學院合併成為香港教育學院,進一步提升師資教育和有關專業培訓課程的質素;總辦事處設於香港島銅鑼灣新寧大廈,另設10間分校,主要提供教育文憑課程及在職教師培訓課程。直至1997年,香港教育學院遷往新界大埔至今。新校園位於香港新界東大埔露屏路10號,佔地12.5公頃,由著名建築公司巴馬丹拿(P&T Group)設計,於1996年5月28日由前港督彭定康主持奠基,並於1998年2月26日由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揭幕正式啟用。校園由行政大樓、教學大樓、文康及運動綜合大樓、學生宿舍及戶外體育設施組成。香港教育學院雖有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教院的教育及師資培訓在國際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五名、亞洲區第三名 ;語文學科則位列全球首 101-150 名 。於2015年9月11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通過香港教育學院正名大學,待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及得到立法會通過,教院最快可於16年2月正名為大學。經收集多方意見後,香港教育學院校董會決定,將以「香港教育大學」及「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EdUHK)」作為教院正名後的校名。香港教育學院設有3個學院,轄下共13個學系,提供不同範疇的本科課程,包括教育學士、文學士及社會科學學士,同時也為在職教師提供部分時間制進修課程;而研究生院則負責統籌各研究式或修課式的博士及碩士課程,如哲學博士及教育博士等。修讀教育學士或教育文憑的學生需通過兩次教學實習,而所有教學實習則由院校協作與學校體驗事務處負責統籌。學院並設多個校級研究與發展中心,追求卓越的研究和社會合作項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UzyrM4BP1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