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好文,勇敢面對COVID病毒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散克巴點眼液藥局 在 無良護理師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原文在「Covid-19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作者有留言說沒有版權,歡迎可以直接複製轉貼)
***所以請不要分享我的文章,用複製轉貼,請必須註明是張凱銘醫師的文章。非常感謝他願意無私整理這些分享給我們。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
(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散克巴點眼液藥局 在 自助旅行達人密技大公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必須知道的自助旅行小常識
#關於背包托運行李登山杖鞋帽等等
#旅遊基礎篇必看
#千元有找的好背包和行李箱
#聽完朝聖之路講座的心得分享
#個人有關葡萄牙朝聖之路的小分享
#達人不藏私之新手老手必看攻略 #趕快給我學會吧😋😋😋
#粉專文章新圖文教學模式試辦中(打算未來寫書也可以用?)
這陣子因為重感冒的關係,所以好一段時間沒有在更新文章
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
內容會順便分享我聽完厲害的前輩們分享的超實用朝聖之路資訊
還有我這次“體驗”完的小心得😋😘
(我是裡面最弱的不好意思,我是去當一日義工的XD)
最近有蠻多人來問我、登山包、行李箱、鞋子之類的事情...
如果你問100個旅遊達人,你可能會得到100種答案。
至於什麼才是最適合你的,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不過我還是會提供我的經驗和建議供大家參考參考。
(記得幫我多按讚分享啊!沒按讚沒動力寫文章👍🏻👍🏻👍🏻給他讚下去就對了👅👅👅又不用碼一堆字多輕鬆🤘🏻🤘🏻🤘🏻)
首先來談幾個很常用的旅遊用品✈️✈️✈️
#歐洲自助旅行教戰手冊
#旅遊達人實戰教學 #行李箱篇🧳🧳🧳
雖然我其實不太提倡大家帶行李箱出門,尤其去歐洲那種常常沒電梯
又斜坡階梯石子路很多的地方,但是如果你還是想帶的話
我會給你以下的幾個小建議
(PS朝聖之路千萬別帶,帶了請把它寄到你的朝聖之路終點站的住宿點。 by葡萄牙朝聖之路講座講者)
*可以的話最好不要帶,不然就帶信用卡公司送的登機箱也行(壞了丟了不心疼)
如果要買的話,建議選擇符合以下條件的行李箱(我個人的標準啦)
1.)20吋大小的布質行李箱,可前後伸縮1/3的容量
2.)含手把輪子的長寬高需要符合各家航空的登機行李標準
歐洲廉航瑞安航空為例:55X40X20公分,詳見各家航空官網
(有些地勤很嚴格會用尺量...💦💦)
⚠️注意:日本香草、Peach等航空要求的登機箱尺寸更小,要搭機到日本的請多留意!
3.)價錢不要太貴最好一張小朋友(千元鈔票)能搞定
4.)含海關密碼鎖,分層收納空間 ,內部固定用的鬆緊帶
5.)怕雨淋濕可以另外買一個塑膠或矽膠材質的行李箱套
6.)行李箱本身的重量最好不要超過2公斤,盡可能不要帶超過24吋
7.)值錢的東西不要放在行李箱內,托運易碎物品請用泡綿之類的包著,並用衣物再包一層做緩衝保護
8.)只要是托運的箱子都有可能丟失或壞掉之類的,請做好心理準備(旅遊不便險要保)
✍🏻個人小祕技:若購買玻璃瓶罐裝的高價保養品可以考慮分裝100ml左右放在登機行李,以免行李不慎遺失損失慘重。
*也盡量不要幫別人代購昂貴或是又佔空間又很重的東西,丟了哭死你
一整路『背磚塊』走來走去也超痛苦的
(餅乾罐頭、保養品、瓷器、香水、酒、奢侈品、百靈油、香皂之類的請謝絕代購)
*儘量不要用鋁做的箱子,摔壞機率超高的,好看但不耐用
*上飛機前最好把行李箱內的東西含箱子一起拍照留底,並想辦法找出當時購買的收據(行李箱跟內容物的)到時候跟保險公司 、航空公司申請理賠時可以用
#旅遊達人實戰教學 #登山包篇🎒
一般朝聖之路,環歐或20天以上的旅行,通常只需要25~40L的背包就很夠用了
(只裝你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只要帶一兩天份的行李就好了)
(很多東西用錢都可以解決的,有帶錢、卡 、手機跟護照就可以出門了XD)
通常買背包我都看以下幾點,是否有符合我的需求
1.不想要肩膀很酸痛,背完背部濕搭搭的最好買有懸浮背板+腰帶的背包
(支撐重量的點是在背部約髖骨骨盆的位置,背的時候肩膀是不會碰到的)
2.要附背包防雨套(下雨防水、防蟲、防盜都很好用)
✍🏻如果你要托運背包可以買托運套或是用兩個防雨套,把前面後面都套住
3.腰帶最好買寬版有海綿墊跟收納袋的,包覆性好也比較舒服
4.背包上如果有鬆緊帶記得要扣緊,避免分散重量,放側袋的東西也比較不易丟失
5.背包裡的東西可以放在『行李箱收納袋裡』,拉鍊處掛一個登山扣環扣住收納袋
可以避免拿東西的時候不慎把手機之類的東西
6.在車上、住宿處、吃飯、旅行中記得用鋼繩密碼鎖🔐把背包鎖在身邊甚至鎖身上
(我還會另外別好幾個別針🧷讓它看起來很難偷)·
7.如果要考慮帶登山杖、睡袋之類的記得要考慮方便外掛這些東西的背包
(朝聖之路、長途登山健行)
8.如果你常常要背相機、大瓶水、水果乾糧出門或回家的,建議天天背它出門
(如果你在回程路上常大採買的話可以考慮我的提案喔)
Q:為何不推薦防盜背包?
A:因爲我之前背過覺得重量很重、肩膀很酸、容量太小,所以不太推薦購買
#旅遊達人實戰教學 #手機篇
1.)長途旅行的話手機建議至少帶兩台(一台當備用機或導航機)
2.)iphone的話建議犀牛盾或類似等級的保護殼+9H硬度的防護貼
(其餘廠牌也是要做好類似的防護措施)
3.)最好使用手機掛脖繩,平時掛身上、放包裡可防盜,拍照、拿手機給旅伴時可以防摔
(還可以掛在車上的後照鏡當陽春版手機導航支架)
4.)SIM卡的話還是推薦使用收訊比較好一點的,離線地圖、好的導航apps最好裝一個
5.)充電線最好帶原廠的,行動電源我用小米的都會壞就買別牌的了
6)車票、訂房收據雖然建議印紙本出來,但是怕紙本意外丟失,建議把電子車票QRcode(可能要下載訂票apps)或訂房收據截圖存在手機裡比較好
7.)隨時備份沒煩惱(iphone有iCloud,也有網路上的雲端硬碟可以備份資料、照片)
攝影手機搭配手機穩定器+三腳架就可以拍出星空,極光照片,很厲害的👍🏻
(雖然便宜的三軸穩定器蠻慘的...天氣太熱不行、太冷不行、又容易因各種原因掉線)
✍🏻實測手機三軸穩定器+三腳架:約335g,加伸縮自拍桿的話:約500g
#單眼相機篇📷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部落客或是很在乎照片在大螢幕看起來美不美的🏞
(如果你是要挑戰攝影獎項的那就不在討論的範圍了)
你可能也會想要帶單眼相機出門,給各位幾個小建議
1.)減輕脖子負重的配件:相機掛脖外掛氣墊肩帶、單眼相機腰帶、一手抱著它🤣
2.)個人旅遊相機配置:Canon 70D+廣角鏡頭(手機的廣角鏡頭太雞肋了)
(雖不是最專業的配備但是機身輕+液晶螢幕好操作,用六年左右還沒壞,極光也拍得不差,很適合新手、追求輕便實用的旅行者)
3.)相機保護裝置:為減輕重量泡綿包一包捆起來放背包裡🙈🙈🙈
4.)極光拍攝需要的腳架可以選擇當地租借(禦寒用品也可以租!)
5.)相機防盜:平時相機不用的時候我都會掛在相機腰帶或是緊緊抱著
鏡頭防盜:在鏡頭拆卸處用醫用膠帶捆幾圈就完全拔不下來了(自己發明的方法)
6.)拍完照請用OTG線或相機內建wifi等方法,把相機照片備份到手機裡,並作網路備份
✍🏻為何我不建議帶類單眼或傻瓜相機?🤔
拍起來其實跟現在高階旗艦攝影手機差不多,還不如買台手機更實用
我有很多環歐的朋友包含我自己都曾經轉身的時候不小心撞到牆或樹
結果機身、鏡頭就歪掉或是擦傷了,修一次要一萬起跳甚至要重買
(我有些朋友是不小心手滑整台掉地上報銷)🤭🤭🤭
#旅遊達人實戰教學 #衣物篇啊🧥👔🥼👚👕👘
😓這個也是很多人愛問的問題,我就以比較嚴苛的標準來回答這個問題好了
(絕不買拖運!超輕行李環歐、環遊世界、走朝聖之路的標準)
『歐洲夏天:5~8月』
👕易乾的衣服:1套左右
👙內衣褲、 襪子:2套左右(走朝聖之路要另外準羊毛襪一雙)
👖褲子就不要帶了,超浪費重量,我只有另外帶一兩件壓力褲
(歐洲也有一堆Zara 、 H&M 、Uniqlo 、二手市集或二手物品專賣店可供購買)
🧥輕羽絨外套建議要帶,可當枕頭、被子或是冷氣防寒外套使用
🥼超輕抗UV防水透氣外套一件、可帶一套薄睡衣睡褲
👒大帽緣防水遮陽帽一個、🕶墨鏡一個(騎行圍巾一個、口罩一個)
🥾鞋子壞掉的話就當地再買一個,會另外帶一雙超輕的拖鞋(雨天、住宿用)
『其他季節』歐洲除了五到八月以外其他月份對大部分人來說都蠻冷的
👕衣服、褲子:棉質保暖衣一件、防風防水內抓絨褲穿身上、保暖厚外衣一件左右
(個人不穿毛衣會癢...)
🥾鞋子:有防水保暖功能的雪靴或健走鞋
🧣圍巾:一兩條羊毛圍巾
🧦襪子:短襪數雙外面再套厚褲襪或厚羊毛襪
🧥外套:內裏刷絨的防風防水外套一件
輕羽絨外套或背心一件、口罩、🕶墨鏡
👒帽子:保暖毛帽、大帽緣防水遮陽帽一個
(保溫瓶可以帶一下,可以裝熱水出門喝)
『-20度以下』🥶🥶🥶
建議去當地租防寒裝備、 刷絨防寒面罩、雷鋒帽+暖暖包帶幾個出門
(手套已經沒有太大的防寒效果了...雖然還是要愛戴啦😜)
(手套、鞋子裡記得放厚羊毛鞋墊+暖暖包)
✍🏻Tip如何讓衣服很快就乾:洗完擰乾之後,用浴巾包著它然後在浴巾上跳來跳去,再拿去曬乾(曬不乾再用吹風機吹🤣)
#旅遊達人實戰教學 #健康篇 #飲食篇 #旅遊平安險不能少
(健保也可以申請旅遊時突發狀況造成的醫療支出,詳見官網資訊查詢)
1.)建議平時就要學習烹飪簡易的中西餐,不僅吃得健康又省錢
2.)便秘:多吃高纖蔬菜、多喝水(一天兩公升以上)、優格、香蕉、果汁、藥物...
3.)睡不著:當地藥局買褪黑激素產品(建議量不要超過3mg,服用前請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身體有某些疾病的不建議服用也不建議久服)、喝酒、使用可加熱眼罩、耳塞
4.)腳起水泡:擦藥膏+套上醫用矽膠腳指套(必要時請換鞋)羊毛襪+腳趾塗凡士林
5.)腳底筋膜炎:套上醫用矽膠護具+換鞋穿
6.)腳扭傷:先冰敷再將痛點周圍肌肉輕微按摩,套護具,嚴重時請送醫
7.)肌肉痠痛:先冰敷再輕微按摩(我有自備藥膏、刮痧板)、肌內效貼、壓力褲
(我在出國前會盡可能地去跑跑走走、爬坡爬山之類的讓自己能習慣酸痛疲憊感?)
8.)蚊蟲咬傷:(蜜蜂的話先把刺夾出來)冰敷擦藥、噴防蚊液、帶抗組織胺的藥...
9.)到某些國家(南美、非洲、印度之類的)要去醫院的旅遊門診諮詢、注射疫苗、備藥
10.)潛水可以穿潛水襪、潛水衣,並學會水母螫傷的傷口處理(嚴重的話建議送醫)
11.)感冒藥必帶!我自己會順便帶一些龍角散之類的僅供參考
#旅遊達人實戰教學 #住宿篇
雖然很久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了,但是還是在提醒大家一次比較好
☑️何時預定:
春節住房、當地的特殊節慶(一年多前就開始研究了)
暑假、特定的花季訂房、當地旅遊最旺的日期(一年~半年前開始看)
淡季訂房(當天、前一晚開始看也來得及)
☑️有哪些預定的管道:
Airbnb 、Booking 、Agoda 、各國bnb網站、expedia 、 Asiayo(亞洲)...太多懶得寫
☑️遇到問題糾紛如何解:
蒐集證據(拍照、截圖對話紀錄)之後跟各平台的中文客服聯絡
☑️住青旅要注意:
小心被偷、床蟲、打呼聲、附近的酒吧音樂和各種噪音、浴室不乾淨甚至沒熱水、各種可能的臭味、食物被偷拿走、床單被子枕頭很髒、充電插座很少...
☑️住旅館要注意:
市區的話,要注意噪音、衛生問題(床蟲等等)人不在的時候貴重物不要鎖保險箱放房間裡、也有可能沒熱水洗澡、費用是否有重複收或不合理收費項目...有小廚房更好
郊區的話,如果是開車就不要太晚回去(可能沒路燈照明)
(可以的話盡量用現金支付,有人被信用卡機重複盜刷過)注意評價!!!
☑️住民宿、 Airbnb要注意:
問清楚是否可提早入住、是否可寄放行李、有多晚住宿折扣、是否在高樓層、離大眾運輸距離多遠、是否有其他潛在的收費、床蟲、環境衛生程度(建議自備一次性床罩,可清洗消毒完再使用)、whatsapps也可以聯絡房東(不過建議用airbnb等apps內建訊息聯絡功能)、記得列印紙本的訂房收據、廚房爐子不會用就不要用、停車是否方便、老式鍋爐容易沒熱水洗澡、熱水壺很髒不要用... 一樣要注意評價!!!
✍🏻西葡部分街區只接受當地住戶的車輛進出,只能搭taxi或走進去,不要開車進去🚗
☑️歐洲有些門鎖難開到爆炸,建議跟房東/旅館主人問清楚怎麼開比較好...🗝🗝🗝
特別是那種復古風古銅鑰匙,要插到正確的深度,轉到正確的圈數才能開門/鎖門
我們這次住到一間連房間門都是這種鑰匙的,只能同房的兩人一起在室內或室外很累,我這次還不小心把想上廁所的旅伴鎖在房間內🙈🙈🙈糗...
(有些公寓晚上沒有開燈,還要一手拿手機照光一手開門,有夠像小偷的...)
(有時候青旅、普通旅館也可能會用這種鎖,開門開到超厭世的🤨)
#一些朝聖之路講座重點統整
1. 2021年不要去走朝聖之路!!!跟天主教有一些聖年聖日之類的傳說,可能會多幾百萬人去朝聖😳
2.葡萄牙人最常去朝聖的城市反而是Fatima(跟天主教聖母瑪莉雅多次顯靈有關)
3.不要跟路上的動物玩耍以免把蟲子帶回去
4.如果要結伴同行去走朝聖之路,最好先在台灣試水溫一下(三天兩夜小旅行,每天爬10km以上的山路,如果這樣都受不了一直叫的大概無法一起走完全程了)
5.可以帶尤加利精油防床蟲跳蚤
6.不一定要帶睡袋(看你怕不怕冷)
7.性靈之路很推,目前走的人比較少,景色也非常漂亮。路上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小教堂⛪️裡面的牆壁繪有各國朝聖之路會路過的知名教堂!
8.要拿朝聖之路證書的話,官方規定為至少要從離終點100km以上開始步行到終點,手冊上一天至少要蓋到兩個印章(也可以騎腳踏車)
9.可以拿其他國家發行的朝聖之路證書拿去任一條朝聖路線蓋章
10.其實光是葡萄牙朝聖之路就好幾條路線了,Tyson大哥建議大家如果只走最後100km左右,海線建議從Baiona開始(景色很美),中央線從Valenca開始
11.幾乎大家都會迷路,真的遇到的話不要太擔心,最多就是打電話給警察求救而已
12.庇護所的浴室常常沒有隔間喔,廁所可能沒有門,如果很介意的話不要住喔
13.塑膠的床墊雖然看起來看起來很陽春,卻不會有床蟲
14.葡萄牙朝聖之路,雖然可以委託庇護所合作的託運公司寄行李到下個站,但是之前有遇過幾次託運公司說當日無法寄送,所以大家還是不要帶太多東西比較好(跟法國之路不一樣)『FB社團上有前輩有分享好幾家托運公司可以供各位參考』
15.葡萄牙之路常常10幾公里才有一個庇護所,法國之路則是3公里左右就有一個
16.如果要下載maps.me的朝聖之路路線圖,一定要下載今年最新版的(有些路線經過的地方已經變成私有土地了,爲了避免誤入請下載最新版的)
17.有些有斑駁感的黃色箭頭可能是錯的方向喔!記得沿著看起來比較新的箭頭走
18.吃素的人記得告知餐廳要吃純菜的全素(有些地方的定義是海鮮類不算葷食)
19.如果怕菜色太鹹(實測真的很鹹不然就沒啥味道)記得告訴服務生要sin sal(去鹽)
✍🏻最好要會一些簡單的點菜西文
20.tapas就是要坐在吧台看著自己想吃的,指給服務生看讓他端給你
✍🏻個人不太喜歡醃漬類的tapas,西葡的鱈魚也多半是鹽漬鱈魚,不愛吃的別點
21.當地的運動用品店(如迪卡儂)也可以買替換的鞋跟登山杖,不一定要從台灣帶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這條路線的相關訊息,請到葡萄牙朝聖之路社團FB和背包客棧等處查詢相關的訊息』
#個人對葡萄牙朝聖之路的額外心得分享部分
1.葡萄牙海線旺季公立庇護床位超難搶(三點開放入住,不到四點就滿了)
不想跟大家一起搶破頭的建議事先訂好飯店或民宿房間(私立庇護所也可線上預訂)
2.葡萄牙朝聖之路的書本在台灣比較難買到,不過庇護所幾乎都有放,不用花錢喔
3.在波多的朝聖之路庇護所可以線上預訂喔!
4.建議的住宿點 (葡萄牙朝聖之路海岸線):
Porto 、Eposende 、Viana do Castelo 、Vigo 、Santiago...(能住的地方較多)
5.有些前輩有推薦穿羊毛襪,腳趾抹很多凡士林可減少長水泡的機率
6.跟我一樣弱雞的記得一定要帶/買登山杖、帶超輕行李、每天行李拿去託運
7.意志力薄弱的人😂喜歡比較觀光路線的😚要偷懶搭車的人...可以走海線的朝聖之路
(有metro 、公車火車可以偷搭?也可以搭車到Tui走最後100km的路程)
8.第一天建議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建議30+km以上),因為隔天你就會覺得你腿廢了😂
9. 下載至少一個實用的朝聖之路用的離線地圖(因為真的走著走著就沒網路了😧)
10.建議行前看一下朝聖之路FB社團、背包客棧論壇的文章,很冷又下大雨就去躲雨就好(我就是這樣重感冒的...可惡😤😤😤)
11.個人不太推薦大家從里斯本開始走,光是住那邊幾天就被陡坡搞死了😭住宿點也少
12.西葡千萬別想不開去點甜點來吃,各種地獄蛋糕、傳統老店甜點很可怕(想戒甜食的可以多點一些來吃)咖啡也常常苦到爆炸,想喝不苦的,星巴克是你的好選擇😅
13.很多藥店都有賣褪黑激素(調時差用的,可助眠)一大盒才2歐,還有版友推薦的強效防蚊液,可以在朝聖之路上防蚊蟲、跳蚤床蟲
14.推薦一下幾個不錯的景點:Aqueduto de Santa Clara羅馬時期下水道遺跡(Vila do Conde) 、Igreja das Caxinas超可愛的船型教堂(Vila do Conde) 、聖露西亞聖殿
15.為了怕床蟲螞蟻入侵背包,建議進房間後背包用防雨罩/雨衣套著,包內的任何東西都用旅行真空收納袋包著,並在包上噴灑防蚊液,包內物品要用時才取出來。
16.一路上的大型教堂 、有朝聖之路標誌的當地鄉鎮機構 、庇護所和附近的餐廳都是可以蓋朝聖之路章的地方喔!
17.朝聖之路手冊、貝殼購買處:起點的主座教堂、庇護所。
#修行、自我挑戰版朝聖之路
食:4歐以內解決(優格+法國麵包) 、麥當勞
(葡萄牙超市大包麵裝的包很便宜,很適合當便宜的早餐、路上的啊點心吃)
衣:只有多備一套換洗的
住:2~8歐的公立庇護所、超便宜青旅之類的
行:一天走30~60km,早上6點走到晚上才休息
玩:幾乎沒有,可能只有滑手機😂
#深度體驗舒適版朝聖之路
食:吃當地特色美食,甚至是米其林餐廳。有時候自炊
(葡萄牙個人推薦烤鯛魚排餐8~10歐 、烤章魚腳 、蒜蓉蝦)
衣:多備幾套可以拍照好看的衣服
住:飯店或民宿的單、雙人房
行:一天走10km左右,想休息就休息
玩:努力在地圖上、FB社團上找好玩的地方
😵😵😵寫文章寫得好累喔
關於那十個Q&A的答案改天再補給大家😚
有問題歡迎爬我的文章或是問我本人喔
希望大家都收穫滿滿👍🏻感謝朝聖之路前輩們的經驗分享!
看文不按讚,小心屁股爛😂
我打得這麼辛苦,請挪挪你的手指來幫我按個讚,分享吧!
💁🏼♀️愛你們喔🌷🌷🌷🌷
十二月中要辦聖誕🎅🏻、年末感恩回饋抽獎🎊
粉專有按讚的才有機會抽中獎品喔!😎😎😎
順便幫我的文章按讚吧🎉多按幾次說不定就中頭獎喔🎉
(至於我什麼時候要出書,恩...你有得等了...呵呵...)
最近發現了一個厲害的行程規劃apps 旅行蹤
有智能推薦景點,天氣預報 、算交通時間案等功能
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攻略欠很多寫不完中😱)
#自助旅行必看 #自助旅行新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