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朗讀-直覺練習Day 1:聆聽直覺》
最近兩個月,我可以感受到自己處於熟悉的高壓環流。工作要完成的指標很多,時間與預算很少,每天上工都像戰鬥有氧。我一向很享受溝通時行雲流水的節奏,最近卻越來越像瀕臨溺水的新手,覺得快要嗆水、呼吸緊湊。
身體應該很疲憊、卻每天亢奮地清醒在清晨四點半;許多難以兼顧的專案如期on檔了、成效不錯,心理上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不是淡泊如水的禪境,是沒有一滴水的荒漠。
我和這種狀態相處了很多很多年,當被領進門的5/1老闆讚嘆我終於開竅,這種難以言喻的狀態,就已經開始了。弔詭的是,這樣的狀態反而刺激了極致產能,許多生涯中的巔峰造極之作,對於周遭的讚美或感謝,其實我通常「感覺」不到任何。
我心裡很單純的想法是,well,job done。終於結束了,我們開始下一件吧。
#我們總努力追趕卻未曾學會放下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臣服的力量》這本書的核心訴求這麼吸引我,在超高的效率和速度裡,我渴望全然地「毫無作為」,拜託讓我當個一事無成的沙發馬鈴薯吧。只是對未知與失敗的恐懼,從來不允許我這麼作,我擔心經濟沒有保障,我也渴望功成名就。
這使我無法真正「臣服」,直到我看到作者Judith的定義:臣服絕非為了盡善盡美,而是盡其所能,並且不忘本心。當盡了所有的努力,事情仍未能盡如己意,就必須放下,向註定的命運臣服,相信生命終有更深遠的安排。
而投射者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成功」,現在則使我思索更多。甚麼是「成功」?經過這段期間,我慢慢明白,至少不是我曾經以為的那樣,在工作上呼風喚雨、買得起很多限量名牌精品,坦白說,在越來越繁重的工作任務裡,真正讓我打從心底敬佩和認同自己的,是鬆懈緊繃之後的彈性。意思是,我可以接受事情就是會有很多意外、也能同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不能永遠只想著自己要達成甚麼。
過去,「設立完美高標」的確讓我無堅不摧,也深信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但這句成語用在全部的人生裡,得到的金石也彷彿高級枷鎖,獲得「成功」之後的喜悅總是短暫的,大部分的時候,我並不快樂。
Judith也說,成功,取決於你願不願意向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屈服。面對挑戰順勢而為,不要緊抓著恐懼和陳腐的信念不放、反而能夠讓你更有創意地解決問題,有如神蹟。
就像,我現在手邊有個困難的活動,幾乎每做到一個階段,就會遇上全新的瓶頸,即便我和團隊盡全力防堵任何出錯的可能,重重關卡仍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所有細節。團隊跟我通話的時候,有時會一邊流露出小心翼翼的安撫語氣,一邊難以遮掩心裡的沮喪落寞。以他們知我甚深,一定很害怕我會抓狂開罵,而他們年紀尚輕,就得學習接受層出不窮的意外,難免失落。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相對應的報酬。我知道,這句話,很不適合現在這種時候說,他們還有大把年華去好好體驗。於是,我回了一封信,大意是我知道目前的狀況了,我們好好休息一個周末,周一盤點一下替代方案和所需資源,雖然做不到我們當初想要的10分好,但最重要的創意概念還在,我們專注在可以做的。
所以,Judith相信,有時,不問成敗,反而最能達到目標。我們雖然不可能要甚麼有甚麼,可是總會得到自己需要的。
而有時,這樣的「臣服」,需要放下頭腦的慣性思考,全心仰賴聆聽直覺的引導。當放慢腳步聆聽,就能連結直覺訊號,留心著各種因直覺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協助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標」或「意圖」,做出更適合的決定。
臣服的第一課,是練習聆聽直覺,分享給大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之前說人解字講到扁鵲和李時珍時曾提到,古時候醫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並不是大家趨之若鶩的行業!本集的主角——華陀,是一位東漢名醫,他飽讀詩書卻對仕途不感興趣,反而獨鍾醫學。 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華陀是第一位運用麻醉藥,對病人開膛剖腹進行外科手術,並成功治癒!在《三國演義》裡有詳細記載華陀為關公「...
敬佩成語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攀】#1
這是一個相當難以起筆撰寫的主題,對於所有常選擇這個方式登山的人恐怕都是如此,因為「獨攀」這個標籤化的用語,在這個時代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任何的山難新聞只要扣上這兩個神奇的字,就會給人們一蹴可幾的道德制高點,不論是爬山的人、不爬山的人,都能夠大肆批評獨攀者的愚蠢。
.
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大家身為休閒取向的登山者,講究的是登山安全、社會責任、制度文化,隨著台灣登山史上以探索、發現為主的段落逐一隱入歷史的洪流,步道、山屋系統及各式規範逐步往前邁進,大眾正逐漸遺忘登山活動先驅者們所面對的山林是什麼模樣。
若不多讀讀中外的登山書籍,只看網路上熱門的YouTube影片或行程分享文,確實是很難有所體會吧。其實也只需要一本《山、雲與蕃人》,也就足夠將我們的思維拉到遙遠的過去,當台灣的許多的山頂還在山雲翻騰之間,散發出神祕、迷人的芬芳。
偏偏,總是有登山者裡的異類,以獨自一人的方式寫下最燦爛的篇章。隨便舉幾個世界登山史上留名的人物,義大利有近代的傳奇登山家沃特‧博納蒂(Walter Bonatti),日本有漫畫《孤高的人》主角之原型,同時也為國寶級登山家的加藤文太郎;當代有已逝的奧地利登山家大衛‧拉瑪(David Lama)、電影《赤手登峰》主角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即使是台灣,也有徐如林的《孤鷹行》(古早年代的女性獨攀南湖中央尖)、於岳界已成傳說的「雪山飛狐」kikika陳怡岑、黃魏慶的《一個人的中央山脈》,還有2019年初不幸身亡的「G哥」吳季芸。他們各自都有留下至今仍為人傳頌的獨行事蹟與紀錄。
這就是弔詭的地方。山難傳出,媒體貼上獨攀兩字,我們就將其人釘上十字架;望向創下非凡事蹟的獨攀者,卻又興起豪俠壯士單刀赴會的浪漫想像,令人憧憬不已,願意送上掌聲與喝采。大眾心態,再也沒有什麼能比成語「成王敗寇」更能貼切形容了。
.
那麼身為小眾的登山文化中,人們都是怎麼看待獨行俠呢?除了少數從外表就看得出來缺乏準備的案例,山友們並不太在意獨攀與否,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是一種登山方式的選擇,甚至可能因為對方展現出的堅強意志與自由自在,而在心中升起絲絲的敬佩之情!這是剔除現場當下環境就難以重現的一股情懷吶。
近年只求結伴分攤費用,成員卻彼此不識的網路自組隊風行,任誰都看得出來,結構鬆散的隊伍在承受的風險上可謂跟獨攀各有千秋,但總歸一句:沒準備好,什麼方式都可能讓你喪命。沒準備好的獨攀,更是最糟糕的登山方式。
總而言之,希望所有人,不管是你的家人、親戚、朋友,在談論山難新聞的時候,請務必要教會他們如何以「準備程度」來判斷責任歸屬,而不是一味被標籤誤導,輕率地在腦中建構了因果關係。
.
雖然我的文章開口閉口都在講管理、講體制,但其實都是針對現在台灣登山環境中欠缺定義與管理的商業行為,針對民眾參與登山活動的部分,我始終認為政府管的越少越好。
而這個的大前提,就是全數登山者的自律,不管你是爬冷門中級山還是熱門網美路線──做好功課、帶妥裝備、練好體能、保持學習的態度,不要因為自己能規避掉的錯誤而出山難囉~
敬佩成語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測驗一下你的成語能力。
#貼文底下留言挑戰 #十大常被誤用成語懶人包PDF #限時免費索取 #活動結束了 #限時是殘忍的
「萬人空巷」、「相敬如賓」、「三人成虎」……
這些日常生活常出現的成語,你知道如何正確使用、不鬧笑話嗎?
🙋♀以下何者成語用法是正確的?留言選出正確答案,快速測試你的成語能力!
A. 這群為國家爭光的學生們,來自不同學校,卻能培養絕佳默契,最後在國家級比賽獲得殊榮,這群人都是 #一丘之貉 啊!
B. 他 #鑿壁借光,一路讀博士,刻苦向學的精神讓人敬佩。
C. 隔壁鄰居時常在夜深人靜時,發出吵雜聲響,為了要好好入眠,只好 #掩耳盜鈴,求得耳根清淨。
🙋想知道正確解答是什麼嗎?在此貼文底下留言回答問題,小編就會私訊提供「十大常被誤用成語懶人包」,讓你馬上掌握成語精準用法,以後不怕再犯錯!
⏳懶人包索取時間:即日起~9/18(二)晚上6:00止
⚡立即預購《晨讀10分鐘:成語故事集》,限時優惠$499 >> link.parenting.com.tw/LpVJixGT
🤔學成語不用死背!林怡辰:「聽」成語故事,學習事半功倍>> link.parenting.com.tw/MfUJhG0j
敬佩成語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之前說人解字講到扁鵲和李時珍時曾提到,古時候醫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並不是大家趨之若鶩的行業!本集的主角——華陀,是一位東漢名醫,他飽讀詩書卻對仕途不感興趣,反而獨鍾醫學。
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華陀是第一位運用麻醉藥,對病人開膛剖腹進行外科手術,並成功治癒!在《三國演義》裡有詳細記載華陀為關公「刮骨療毒」,也因此讓華陀更神乎其技,雖然歷史考證並沒有具體文獻,但也說明了當時華陀的醫術高明,深得民間敬佩與愛戴!
史料記載華陀精通內、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也因為他精湛的技術,也使華陀成為許多中醫、藥品、保養品牌的名稱,似乎名為華陀就有強大的療效,這也是一種心理療癒的作用吧!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敬佩成語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孫武,世稱「孫子」,春秋時代齊國人,是兵法家,曾擔任吳國將領,留有著作《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各朝代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受吳王闔閭的重用,改革政治,富國強兵,不出幾年就讓吳國民生無虞,軍隊強盛。出兵攻打楚國,三敗楚軍,又接著攻打越國、齊國,戰果輝煌。
孫子見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日益驕橫,窮兵黷武,終究不是成就大事之人。他辭別了伍子胥,歸隱齊國,專注編寫兵法,最終老死山林。
《孫子兵法》全書共分十三篇,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問題,對歷史和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一些著名的軍事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最厲害的是明明是將近2500年前完成的著作,到現在仍有許多軍事專家在研究,書中論述亦被視為當代軍事用兵的指導原則之一。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更讓人敬佩孫子的智慧!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敬佩成語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二字是儒家的中心思想,而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華人社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慷慨激昂成仁取義的例子非常多,今天的主角--文天祥便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生在積弱不振的南宋末年,20多歲參加殿試,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開啟仕途之路,將近四十歲時,元軍大舉入侵,文天祥也展開了與元軍對抗的輝煌戰史。他曾散盡家財,組成義軍反元抗爭;元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俘虜五歲的宋恭帝,他立圖復國、四處募兵;他見到南宋降將呂文煥,更當面辱罵呂是千古罪人;雖然文天祥在復國過程中,也曾大敗元軍,但終究兵敗被俘,在獄中寫下〈過零丁洋〉詩,詩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苦澀又正氣凜然;爾後更寫下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成為後人肅然起敬的榜樣!
元軍勸降不成,最終還是要將他處死,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絕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年僅四十七歲!
像文天祥這樣真性情的人,非常值得敬佩,他也像〈正氣歌〉所形容的浩然正氣,永留人間!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