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早安 #日本現場看青森拒當短命線的全民運動 ✈️
昨晚東京奧運完美開幕,從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出日本的用心,為了達成淨零碳排,連聖火也首次使用氫氣作為燃料,取消過去造成環境污染的丙烷。
相信我們粉絲都知道這次東奧是以100%再生金屬做獎牌,回收日本全體國民捐出的舊手機和小家電,製作所有永續獎牌🏅
在日本青山縣,也就是盛產蘋果,太宰治的故鄉,也曾發起過「終結短命縣」的全民運動。
青森縣四年一度的縣長選舉,每個候選人的競選口號都是「終結短命縣」、「讓青森縣民PPK!」(PPK,「無疾而終」的意思)
#多吃蘋果能長壽?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歐洲的名言,強調蘋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但是,這段佳話似乎不適用在日本蘋果鄉青森縣。
青森縣民的平均壽命,在日本經常敬陪末座。1975年以後,男性連續9次、女性自1995年以來連續5次都最後一名。中壯年者(30~59歲)的死亡率位居全國第一,死因有7成是癌症、心肌梗塞和中風,
日本國內的蘋果有一半來自青森,但這個盛產好水果的大縣,縣民生命數據並不美好,是怎麼回事?
► https://bit.ly/36TjAH6
#CSR #CSR在天下 #青森縣 #銀髮樂齡
敬陪末座的意思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戴盆何以望天
——六四燭光與戴天二三事
自1990年六四夜就點起的維園燭光,延續了29年。相信很少人知道,最早提出以燭光哀悼六四死難者,是詩人戴天,他在上個月8號去世。
1989年8月中旬,我主編《九十年代》月刊,收到戴天的投稿,題目是《共此傷痛愛惜的燭光》,文章刊於九月號。文章中,戴天建議9月12日零時,即六四死難英靈的百日忌辰,家家戶戶,滅去電燈,在窗台上點起一枝蠟燭,以至於盡,以此來寄託我們刻骨銘心的痛惜。他又提議以後每年六四週年,都以這方式,抒發沉哀,時刻反思,「敬申吊於英靈,寄長懷於民主」。
百日祭點燭沒有實現,但從次年六四開始,燭光每一年都在維園出現了。今年不能在維園點燭,不妨考慮一下戴天當年的建議:大家在窗台點一枝蠟燭。
戴天學貫中西,閱覽寬廣,寫詩為文較少涉及政治,但從六四後這篇文章,足見他的感情所寄。
知道戴天這名字,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新生晚報》副刊專欄「四方談」。「四方談」由四位文藝青年輪流執筆,分別是戴天、陸離、李英豪、劉方(羅卡)。後來,羅孚設統戰飯局,戴天和一眾文藝青年被邀宴,我也敬陪末座。這次是我們第一次認識。當晚飯局後發生一樁韻事:一位青澀的女作家要戴天送她回家,戴說自己另有事,這少女竟站到馬路邊哭起來,弄得戴天頗為尷尬,我們這些初相識的人也手足無措。不過,後來知道這只是出自少女仰慕詩人之心,並非二人有什麼曖昧。講來這已經是50多年前的事也。
數年後,我創辦了《七十年代》月刊,戴天與友人創辦了《盤古》雜誌。《盤古》開始時辦得有聲有色,引領當時的大學生思潮。不過後期有中共在港的出版機構拉攏、統戰,辦得越來越左,戴天退出了。他後來與友人辦《八方》文藝雜誌,開頭也有左派背景,不過他很快又退出。
戴天原名戴成義,取名戴天,讓人想到「不共戴天」。他年輕時以「田戈」為筆名寫影評,「田戈」二字,正是「戴」字去了「共」字。戴天一生交遊廣闊,跟左右派、台港大陸海外的各類文化人都熟,都可以高談闊論,但說到敏感話題,在避重就輕之餘也有所堅持。所堅持的,就是不「共」的田戈耳。
戴天自己解釋取「戴天」此名的原委,是來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頭上頂著一個盆子怎麼去看天呢?指行為不能與目的相違背。唐·顏師古注:「頭戴盆則不得望天、望天則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意思指兩者不可兼得。
左右難以逢源。愛中華大地、愛中國文化,就不能同時兼愛糟蹋環境、摧毀文化的極權。愛社會主義之國,就不能兼愛自由法治的資本主義之制。
1987年和戴天一起應邀參加新加坡文藝營,是記憶中與他日夜相聚最久的時日。那年應邀前去的還有台灣的黃春明、陳映真,中國的馮驥才、諶容。臨別前夕,大家在戴天房間聚談到凌晨三點。馮驥才講話最多,他說社會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模式,進入人的心裡,發展成一種社會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是不可逆的,無論怎麼批判都拂之不去。比如文革的「語錄狂熱」和「像章狂熱」,都有民族文化的心理因素,又經文革而加強。既不可逆,徒讓人悲觀。戴天喟嘆,但說作家的使命是發掘問題,而不是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
戴天中西文學淵源豐厚,唯中國始終是其感情所寄,九七前離港,莫非詩人預見到一國豈容兩制?「戴盆何以望天」?
敬陪末座的意思 在 ☆~Rainy‧小雨~☆媽咪的媽媽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讀後感
「為什麼對我和妹妹這麼不一樣?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妳們是不是再也不愛我了?」
「什麼抱抱、跟我站在一起?我根本感受不到!」
小雨的怨言一股腦吐出,眼淚像鬆開的水龍頭嘩啦啦落下。
我聽了心亂如麻,急於解釋。
「我怎麼可能不愛妳?妳和妹妹差了五歲,兩人的發展和面臨的挑戰本來就不一樣,我們自然會給予不同的支持。」
正進入青春期,心思敏感的少女不想再聽,嚎啕大哭,躲到自己房裡。
不曉得這樣的情景是否也曾在您家上演?
說實話,這劇情不久前就發生在我們家。
我內心也不禁感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
五月下旬收到親子天下的來信,問我是否願意試閱《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
受COVID-19影響,孩子自三月下旬改遠距上課後,我白天的時間幾乎被填滿,除了當書僮,還得忙料理、家務。到了下午,孩子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之後,我和另一半工作上要趕圖,還要忙搬家。每晚頭貼到了枕頭都是秒睡啊!雖然最近實在沒什麼時間,但有閱讀充電的機會,我還是不想錯過。
這本書有些穿插的小故事很吸引我,經出版社同意,我擷取一段出來供讀者試閱。
如圖《名為「子女」的綜合禮品組》,這段文字直擊我心。
我甚至覺得「子女」其實都像是「驚喜包」,在真正瞭解子女之前,父母都不會知道自己到底從上天的手裡收到了什麼禮物。
這本書的作者金美敬育有三位子女,在韓國被譽為「夢想導師」、「國民姐姐」,鼓勵女性勇敢追夢、自我成長,是演講家、作家、暢銷節目的主持人。
從韓劇和韓影裡,不難發現韓國女性在育兒生活裡面對的沈重壓力。這樣的壓力也反映在生育率,使韓國的生育率在全世界敬陪末座。
雖說這本書裡一直看得出來作者企圖呼籲媽媽們放過自己,但我仍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原來在韓國連這樣的事情都要怪罪母親啊!」在社會集體壓力下,母親到底能甩開多少包袱,進而做自己,或者讓孩子做自己呢?我腦海裡不禁有這樣的問號。然後同樣的情況在臺灣又是如何?
最後作者請小孩寫信抱怨媽媽那段,特別有意思。我也如法炮製,結果意外挖出小雨深埋的心事,母女因此有了本文最上頭的那一段對話。
這段經歷讓我的心情猶如掛在雲霄飛車上,腦細胞不知道死了多少。既然對話如此困難,不如來寫信吧!
===
青少女讀完媽媽的信之後,帶著靦腆的笑容跟我說:
「我很喜歡閱讀文字,透過文字溝通感覺好多了。我知道媽媽的意思,我覺得那就像——
鯨魚不需羨慕海鳥翱翔藍天,
海鳥不需羨慕鯨魚遨遊大海。
我說的對不對?
然後我有一個提議,我們應該把家裡的工作列一張清單,我從中認領我可以做的家務,這樣就可以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
===
嗚嗚~這位小詩人未免太體貼了!我要躲在被子裡偷偷擦眼淚了啦!(拭淚)
由衷感謝出版社提供的試閱機會,也感謝這本書《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不只為我們帶來親子溝通的靈感,並因此拆解青少女內心的未爆彈。
博客來傳送門👉 https://bit.ly/2YVfZUr
小雨青春期才剛開始,我忐忑不安著,但願我們都能攜手平安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