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本木的森美術館 VS 北角的皇都戲院
對比日本和香港,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東京六本木,是地價驚人的商業地段。而六本木新城森塔的頂層,就是著名的「森美術館」。
日本人有發展都市的遠見,例如森大廈株式會社的第二代總經理森稔,決定在六本木建立一個有視覺效果文化設施。
除了表面的呎價,森稔更重視「磁力」。一個當代藝術項目可以吸引到人材、資源,最後終將化為金錢。
森家族希望提高東京的國際競爭力,不局限於六本木。而當綜合能力排行榜裡,第一名的國際都市是倫敦,第三名是東京,第九名是香港。
森稔相信,國與國的比拼已太片面,都市之間都會競爭。而提高東京的價值,森稔不將經濟擺第一,選擇了文化。
這就是世界知名的森美術館之由來。
這個源起,和北角的皇都戲院,有著一脈相承的遠見。
皇都的前身是璇宮戲院,英文叫Empire Theatre。創辦人是生於開羅的歐德禮(Harry Odell)。歐德禮曾經參軍,打過香港保衛戰,甚至被日軍俘虜。
平安存活後,一次無意中感受到古典音樂的美好,於是終身致力推廣藝術文化。璇宮易手後改名皇都戲院,仍然重氣派,誰料與今日殘破的外形會微妙地不協調。
曾經,日本的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還有鄧麗君小姐都在皇都演出過。
香港與皇都的命運驚人地相似。
建立皇都的歐德禮是外藉人士,成立之時,他已經移居香港三十年。他刻意邀請世上最頂尖的樂手和團體來港表演,讓當時的皇都戲院成為全球精英的標誌。
殘舊的皇都,已不是單憑懷念就可以守住的回憶,財團的收購還是來了。一級歷史建築的強拍價,是46億。
我們不想失去的,是一個很久沒有逛過的商場,或者是曾經屹立世界的劇場?
只保留外形並不足夠,皇都需要一次徹底的文化發展工程。正如東京核心地帶六本木,有人選擇了設立美術館,因為都市的文化程度也是競爭力,如磁石吸引更多化學作用。
收購者表示,會以保育為大前題再度發展皇都。而這個財團,是近日大圍站上蓋樓盤的發展商:新世界。
典型的大集團,典型的買地,但答案有點超出預期,皇道可以留下,不會變成乜乜山、乜之戀。
老實講,很多人都喜出望外。大概我們太耐無聽過保育,也忘記了有人願意保育。
這代的掌舵人是鄭志剛。相信鄭公子亦明白,重新發展皇都是極其複雜的任務。如果失去「藝術性」和「年輕化」,就很難為這座文物注入生命力。
就我的專業,提一點小意見。
森美術館長年改進社交媒體策略,積極進攻年輕族群,同時引進現實與網上互動的藝術項目。甚至與石川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合作,推廣當代藝術項目。
單純用舊時代價值去發展皇都,只會與時代脫節。翻查資料,強拍皇都後的顧問委員會,有一個是皇都商場長大的古蹟保育代表,叫吳韻怡。
她推動過兩次保育運動,一次是皇都,另一次是灣仔的同德大押,而後者已經清拆。
吳韻怡是推動皇都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幕後功臣,除了傳統的學者和名流成員,希望新世界可以多聆聽這位保育師的意見。
發展團隊開始有這種專家,是一個好開始。
從前的Top Down概念已經失效,發展與營商一樣,從下而上才能真正貼地。
日本森美術館的數位行銷主理人,落地做過客戶服務、公關和企劃等工作,不是體驗性質,是數年之久。
由基層的真實經驗,推動一個億萬項目,才能接觸到真正的民眾,對得起歐德禮的真誠。
保留皇都戲院,對於珍惜地標回憶的人,固然是喜訊。鄭志剛講過要「形神俱備」,當然知而行難,除了世界頂尖藝術團隊,也請多發掘香港的創作人。
如果皇都要再度成為世界舞台,將香港人帶上這個台階,是一種社會責任。
森美術館所參照的指標「Global City Index」,其實正是森氏家族的智庫創立。森美術館的成功,也是東京的成功。
鄭志剛的皇都計劃引來各路團隊,能否如森美術館成為東京的磁力,不只讓時間說話,也要讓基層發聲。
以事論事,如果皇都可以再起,香港人亦樂見你成功。
鄭公子,我們都慶幸沒有失去皇都。而要重新發展的,從來不只皇都,不只北角,也不只是建築與土地。
因為從來香港如皇都。
曾經美好,如今只得空殼。未來需要的,是從下而上、珍惜人才的發展模式。
我們懷念的不是皇都,是配得上皇都的香港。
希望這個地標,可以和香港一同重新活起來。
P.S.北角舊街坊歡迎交流到底有啲咩好食……
—-————----
【Patreon:媒體研究懶人包】
帶你了解資訊戰,分析媒體亂局。
逢二、四、六更新,每周一Live,深度講媒體。文字、Podcast並行,深入淺出,希望各位G持:
https://www.patreon.com/terrylazyclass
你的訂閱,可以支持更多資訊戰分析。
文物保育vs經濟發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港口外交]「港台雙城論壇」與「台港身份認同」
台灣是香港人最愛的旅遊點之一,由香港坐飛機出發,不用兩小時就可到達台灣各地,而台灣的夜市、書店、民宿等,都是不少港人的心頭好。加上台灣物價比香港低,生活節奏較慢,兩地文化差異又不是太大,種種因素都吸引香港人移居台灣。由於台灣移民門檻低,中產家庭或退休人士都有能力負擔,加上香港前景不明,移居台灣的港人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人數由2013年的4000多,上升到2014年的6900人,比到美國(2200人)、澳洲(1900人)、加拿大(800人)的都多。移居到台灣的香港人多以台北市、新北市為家,因「雙北」有較多金融和酒店業,適合港人謀生,而且相比起重工科的南部大學,台灣北部大學也更看重經濟、金融等科目。近年還有不少年青人希望到台北開辦民宿,以逃避香港急促的生活節奏。那是否代表香港的宜居指數、乃至文化土壤,已遠遠落後?
台北Vs 香港:「慢生活」 Vs「國際化」
某程度上,確是的。台灣在2002年制訂《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把「文化創意產業」例為十大目標之一;在更早的1999年,台北市開放了「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供文藝界人士作表現和展覽,口碑頗佳。這些香港不是沒有,例如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已提出要在西九地段建立文化區,並在當中設立劇院、博物館等設施,但時至今日,文化區仍未成形,而且醞釀得相當由上而下。雖然香港都有以活化古蹟作為藝術中心的例子,如前身是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和曾是已婚警察宿舍的「元創方」,但這類活化例子的規模和口碑,亦比不上台北的1914文化區。至於軟件的文化氣息,在香港的主流社會,幾不存在。
去年9月,台北的藝文界草擬《台北市市民文化宣言》,其後搞了連串論壇和活動。當時還在競選台平市市長的柯文哲,也曾作公開回應,對宣言中強調台北文化主體性和在地文化的部分表示認同,聲言自己也希望把台北打造成亞洲的文化首都。類似的說話,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也講過。劉維公曾在香港《頭條日報》的專訪中表示,「很明白台北不似歐洲大城市般有古大教堂或廣場」,又指出「台北的優勢在於簡單的生活和『Slow Life』,而當局就要把這原有特色寫入政策中」。
然而,香港絕非一無是處。如果台北的本土文化賣點就是「慢生活」,和輕鬆的生活節奏,那香港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就應該重點推動國際化,同時強調自己是中西文化的文匯處。畢竟,香港沒可能照抄台北的慢生活;反而,香港的本土特色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就正如民政事務局介紹其文化政策願景時,第一句就是「香港成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會,植根於中國傳統且融會多元文化」。
事實上,香港比台灣更加面向國際,例如有較好的英語能力,同時政府也積極宣傳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龍應台曾經這樣比較香港和台灣:「香港人和台灣人一個重大的差別在於,台灣人在多年的政治封鎖之下,很不幸地已經相當與國際社會脫節,而香港人,由於歷史所提供的多種族、多元共處環境,以及做為中西交匯點的地理條件,很自然地感覺與國際同一個脈動。」香港文化的賣點可以是香港的多元文化;又或者,邁向國際的多元文化,其實已是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不少「本土派」不自覺而已。假如台式「慢生活」和港式「國際化」可以互為補足,大概是不少人的理想人生。
繞過政治禁忌的台港雙城論壇
說到底,香港人雖視台灣為旅遊熱點、甚至移民理想地,但目前為止,香港民間與台灣的接觸,依然是不太系統化的交流。真正到台灣留學、移民以至投資、做生意,簡單如經營一間甜品店、民宿,還有不少切實的計劃和程序需要注意。既然香港人對台北有好感,兩地又有沒有官方的交流活動?答案是有的,理論上。例如「台北-香港城市論壇」(下稱:論壇)曾經在2000、2001和2013年三度舉行,目的是促進兩地的交流,2013年論壇的主題為「活化都市風貌,開展雙城新頁」,有兩地官員、專家、學者出席。代表香港出席論壇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論壇後在網誌表示,「隨着經濟急促發展,港台兩地都要接受在都市更新、古蹟活化、文物旅遊、文物保護等方面的挑戰」,又指「台北在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育方面都相當有成績,並值得香港學習」。雖說是官話,但似乎也跟香港人對台北的印象差不多。
然而,這並非常設框架,對一般人而言,完全可有可無。其實,這是潛力無限的。最近,新任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拋出「兩國一制」,遭不少藍營和內地媒體攻擊,指他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交流,已經連續5年舉辦的「上海-台北雙城論壇」或遇阻力中斷。這正正體現香港的相對優勢:香港與台北組建的「雙城論壇」,由於「香港」和「台北」的城市對口,避開了政治正確的爭議,又相對能淡化「一國」的壓力,理應能繞過政治枷鎖,較務實地交流「落地」的城市民生議題。港台政府之間,乃至民間組織,如能合作多辦其他框架建設,優化儲般接觸溝道和程序,例如在就業、升學、投資等有優惠計劃,民間的接觸當能更加便捷,也讓香港人更有效地在台灣發揮「香港精神」,或謂香港軟實力,最終建立「慢生活」加「國際化」的「台港身份認同」。這模式一旦落實,香港還可考慮與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城市建立「論壇式溝通」,重新建立國際城市的地位,否則,就難逃成為只能搞「內交」的沒落威尼斯了。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5年3月
延伸閱讀:廣州灣
on.fb.me/24XhSNs
#台灣 #香港 #身份認同 #文化政策 #兩國一制 #雙城論壇
文物保育vs經濟發展 在 「保育歷史古蹟會阻礙香港城市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 ... 的推薦與評價
有人說適當保育文物能夠吸引旅客,將新舊建築融合,成為該區特色,帶動香港經濟,並不會妨礙香港城市發展,但是我不同意以上觀點。 自從政府成立古物諮詢委員會後,每年都 ... ... <看更多>
文物保育vs經濟發展 在 《江山多智慧》第26集:數碼化文化保育及傳承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文物 的不同文化主題,打造五個「時空艙」, ... 【香港造地 發展 及融資 經濟 論壇】【造地 發展 的重要意義】. Our Hong Kong ... ... <看更多>
文物保育vs經濟發展 在 【個人專欄】如何平衡文化與經濟發展羅天嵐... - 方圓之星 ... 的推薦與評價
自然保育方面,政府可以成立基金買入一些私人保育土地,再透過這些土地發展生態旅遊。這不但沒有剝削地主的利益,政府亦可透過發展生態旅行來賺取外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