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1
「九一一」二十年,談美國面對中國威脅
邱志偉,立法委員
九一一事件距今過了正好二十年,世人應該都難以忘記在2001年9月11日的那個清晨,所有人都將準備上班之際,雄踞美國曼哈頓精華地段的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忽然遭到二架波音客機直直撞入,接著在極短時間內應聲倒下,連美國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廈,都遭到民航機撞擊。這場世紀悲劇,揭開的不只是美國全新的國安挑戰,更宣告本世紀將面臨一系列巨大的反恐作戰,且看不見盡頭。
九一一恐攻沒有摧毀美國強權的世界地位
Netflix的紀錄片《轉捩時刻:911與反恐戰爭》(Turning Point: 9/11 and the War on Terror),最近上映,正逢美軍自阿富汗撤退,那鮮明的九一一回憶又再度進入世人腦海當中。
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導演找到了關鍵事件的當事人,包含世貿中心倖存者、白宮官員、聯邦調查局人員、軍方人員、阿富汗相關人員等,非常仔細的重頭到尾回顧了這場讓人心碎的災難,相當適合在此時刻,重新回顧美國如何捲入這場世紀災難。
阿富汗問題,最早與美蘇冷戰衝突有關,雖然蘇聯最後撤軍而回,但空洞化的阿富汗,成了恐怖主義與內戰的溫床,最終塔利班掌權,庇護賓拉登等人,在美國不察之際,釀成了九一一事件的恐怖悲劇。不但徹底改變美國歷史進程,美國也從此捲入中東戰爭長達二十年之久。
但恐怖份子固然乘著美國國境防護漏洞,給了美國沉重一擊,但並未擊倒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美國在經濟與軍事實力上,依舊是超級強權,未出現可怕的崩盤情勢,這在世界史上都是相當不簡單的案例。
九一一事件改變了美國冷戰後的戰略進程,中國獲充分喘息
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自阿富汗撤軍的記者會上說到「在這場競爭中,中國和俄羅斯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美國在阿富汗陷入另一個十年。」我們由這句話窺見美軍對阿富汗戰爭反省所做出的總結,就是過去忽略了中國崛起的進程。直到2011年「亞洲再平衡」(Asia rebalance)戰略才被重新提起,但相較於2001年九一一事件已經相隔十年之久。
美國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中美關係原本劍拔弩張,因為海南島撞機事件,中美兩國關係非常不愉快,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甚至新聞節目訪問時說出,「我們將竭盡所能協助台灣的自我防衛(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讓中國政府氣憤不已。但很快九一一事件發生,美國需要仰賴中國政府協助打擊恐怖份子,不得不開啟了「美中共管台海」的時代,甚至中國對台灣議題頤指氣使,美國基於反恐戰略,亦不願與中國輕啟對抗。
也因此,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阿扁總統經常為台灣主權議題發聲,卻惹來布希總統的不悅,台美關係可說是相當緊張,與此刻的台美氣氛大不相同。中國為此嚐到了甜頭,更輕易滲入美國各領域當中,當美國驚覺時,遍地都是親中言論,直到今日美國仍面臨這樣的輿論拉扯。
川普執政與武漢肺炎,徹底粉碎中國韜光養晦的假象
美國對中輿論的明確轉向,乃至於對中戰略清晰,大概是要到2017年川普執政才完全開始。從2016年12月的「川蔡通話」早於「川習通話」,各界就意識到美國的對中態度已有改變。即便美軍當時仍在阿富汗,但美國選擇的是強力打擊恐怖份子,但更認真的制裁中國。這樣的態度與戰略,也深深影響了拜登選舉的節奏。
而習近平在2018年廢除國家主席任期之後,「戰狼外交、敢於鬥爭」的治理手段,成了中國檯面顯學,徹底推翻鄧小平立下的韜光養晦。武漢肺炎後,中國更顯孤立,美中關係更為惡化,為鞏固政權的習近平只得對內外更加強硬,不但破壞香港的秩序,逮捕媒體高層、凍結資金,毫不在意外界看法。破壞過去西方世界進入東方的門戶—香港,形同宣告共產黨的假面具已經掀開。
九一一事件雖然傷了美國人的心,但未曾改變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自信,也未曾向邪惡勢力低頭。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陣亡2461人,20年當中花費了無數金錢與人力。從美國經驗當中學習到的是,戰爭耗費的損傷永遠無法追回,但向敵人低頭,亦無法換來和平,唯有自強,才能持續長久。
美國結束阿富汗戰爭,不必然等於有全心可以對應中國。但能確定的是,隨著中國新文革的再起,美中關係只會有更多競爭。美國無法改造阿富汗的體制,自然更不會再有幻想希望中國走向民主化,這也才會彰顯台灣民主自由的可貴。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文革 紀錄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06)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1966年中國掀起文化大革命,使我對中國有了新的想像。1967年,由中國文革而引發的左派「反英」風暴,打破了我兩年前在北京所聽到極為肯定的對港政策,香港的太平日子似乎不再了。
文革剛起時,我所敬仰的香港左翼文化前輩:《文匯報》主筆政的金堯如、《大公報》的羅孚、陳凡等,都寫大篇大篇的文章為文革歡呼。主要的論述是認為,在中共自上而下的管治下,毛澤東發動學生和下層民眾,從下而上地揭發和批鬥各級管治階層的官僚主義,和隱藏在裡面的污泥濁水,是值得肯定的壯舉。紅衛兵的破壞和對當權派、文化人的過火行動,辯護者都認為是在一場大運動中無法避免的。
對這些議論,當時我半信半疑,但信多於疑。一來因為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仍是我難以動搖的價值觀,二來從個人經歷和閱讀中,一向同情弱小、底層的反抗以至造反行動,三來是目睹當年港英管治的弊端。信中亦有疑,是對文革掀動的過度而極端的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感到是情緒遠多於理智。我很難與當時的左派群眾一起叫「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因為使人聯想回到了帝王時代,那是愚蠢和欺人的祝願。不問是非的「忠」,是非理性的「愚忠」。
1967年,北京負責港澳工作的官員被文革派奪了權。十多年大陸的政治運動不波及香港的情形有了根本改變。香港掀起五月風暴。大部分市民受滋擾,而左派的「社會化」太平日子也維持不下去了。《伴侶》的印刷、發行、合作者,銷售的對象,都使我們感到不容易撐。左派上級領導人要求我們轉讓給中共直接領導的「青年樂園」系統。
我回到了上海書局,應出版界領導人的要求,老闆在書局附近成立了一家由我負責的出版公司,出版「反英抗暴」的漫畫小冊。不過銷路不佳,因為紅彤彤滿是鬥爭標語的左派書店和百貨公司門可羅雀。
左派出版界的領導人把我找回來,主要不是擔任上海書局的工作,而是要我寫出版界的「抗暴」文宣。儘管左派文化界比我優秀的前輩多的是,但若不是已經到大陸去發揮(雖然後來命運多舛),就是留在左派新聞界。出版界有能力經營書店和發行業務的大不乏人,只是缺乏寫手和編輯人才。在這方面,我薄有文名,算是出版界的「秀才」。六十年代初,在《文匯報》任副總編輯的金堯如曾經想把我挖去報館工作,但被出版界拒絕。
關於文革和六七暴動,已有許多書籍文章論及,近年特別是羅恩惠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和程翔的書《香港六七暴動始末》的出版,對事件已有詳細描述。我這裏簡單講講記憶中的感覺和關鍵的轉變。
左派暴動從5月開始,到7、8月是抗爭高潮。那時港英在各界別逮捕了一些頭面人物,關押在摩星嶺政治拘留營。左派的抗爭獲中共高層和《人民日報》大力聲援,表示「決心給予香港愛國同胞一切支援,直到勝利為止」。中共的聲援不斷給香港左派注射雞血。左報和鬥委會宣稱「港英不低頭,就要走頭」。鬥爭不斷升級,以至放置真假炸彈肆無忌憚。1967年8月9日,港英逮捕中共外圍報紙《香港夜報》等三報5人,勒令三報停刊。中國外交部20日對英國發出緊急照會,要求英國必須在48小時內撤銷停刊令並釋放5報人。《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社論和評論員文章,表示「絕對不容許英帝國主義在香港橫行霸道」。當時,香港左派都以為中共一定會「大軍壓境」,不會讓香港「愛國同胞」在力量懸殊下抗鬥。誰料22日48小時最後通牒屆滿,中國並沒有派軍隊支援香港「愛國同胞」,而是由北京紅衛兵衝進英國代辦處,大肆破壞,火燒汽車和辦公樓。
這一個對「最後通牒」的回應,對「愛國同胞」無疑一盆冷水。非常清楚地顯示中國的「支援」毫無實際意義。24日,《大公報》指稱的「地下突擊隊」在路上伏擊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縱火燒死。「最後通牒」技止此矣。它傳遞的訊號非常清楚,就是解放軍不會越界而來了。對廣大市民來說,香港可以放心住下去。對港英來說,也因此把中共「睇死」,意味著可以繼續維持治安,繼續強硬對付所有破壞社會秩序的行動。在港督戴麟趾發回倫敦的一個匯報電文中表示,他意想不到會得到香港市民如此廣泛的支持。
廣大香港市民竟然和殖民地政府站在一起,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這個48小時最後通牒,是香港歷史的轉捩點,由此而改變了英國在香港施政方針,亦開始改變市民的身份認同。
圖1,1945年8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夏愨少將率領太平洋特遣艦隊抵達維多利亞港,是香港自日治時代重光的日子。
圖2,六七風暴時,左派群眾到港督府前舉毛語錄抗爭。
圖3,1960年代往大陸旅行,左一為畫家江啟明。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文革 紀錄片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周H&M,有不少引起我興趣的電影。
舊版的教科書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常會提到坦能堡會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戰算是改變德國戰略的重要因素。
德國的位置在歐洲的中央地帶,這也奠定德國的先天戰略劣勢,那就是容易被夾擊,尤其一戰開打前,德國的敵對勢力─英法俄,分別位在德國的東西兩方。面對被夾擊的可能,德國高層想到的方法是:利用高機動力,先集中主力擊破一個方向的敵人,再利用時間差,調轉主力擊敗另一方面的敵人。
戰略既然決定,下一步是要決定對象,也就是要選擇先攻西線的英法?還是東線的俄國?由於德國的戰略是建立在快速移動上,當時鐵路密集度高的西線就成為目標,所以德國最終決定了「西攻東守」的配置,將主力調往西線(順帶一提,在此選擇下,德國後來又研究迅速攻破西線的戰略─施里芬計畫)。
正因為主力在西方,德國在東線的兵力顯得稀薄,這讓俄羅斯有可趁之機,而俄軍也的確發動了攻擊。但就在坦能堡戰役,德軍大破俄軍,加上西線戰場的攻勢被英法扛住,以至於形成僵持的壕溝戰,德國高層之後將戰略改成「東攻西守」,這也成為日後德國在一戰東線戰場獲勝的遠因。而負責坦能堡會戰的指揮官─興登堡、魯登道夫,後來更憑藉著戰攻,最終成為德國一戰後期的實際掌權者,興登堡更因為在一戰的威望,後來成為德國威瑪共和的總統(順帶一提,魯登道夫在威瑪共和時期雖然未能像興登堡一樣飛黃騰達,但在德國國內依舊擁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以至於他曾經聯合其他勢力發動政變,不過被輕易鎮壓,而魯登道夫聯合的勢力,正是希特勒的納粹黨)。
雖然我是熟悉坦能堡會戰的背景以及影響,但對於中間的過程我卻完全不了解,所以如果有部電影是講這場戰爭的歷程,我會非常有興趣想要觀看,並了解這場戰爭究竟為何會被大肆宣傳。
泳渡英吉利海峽......你在跟我開玩笑嗎?竟然真的有人能辦到這件事呀!
說到有名的游泳,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老毛是位游泳健將,我有次看某部紀錄片,裡面提到老毛因為大躍進政策的失敗,被逼出了權力核心,而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奪回權力。在文革初期,老毛為了造勢(並證明自己身體很健康),於是進行所謂的暢游長江。簡單來說,73歲的老毛在1小時左右的時間游了15公里。
聽起來很驚人是吧?但紀錄片中,有位老兄是這麼說:「那段長江,水流湍急,毛仰遊在水面上,他人又胖,浮起的大肚子可一路順流而下,一下就漂過好幾十里。」我翻譯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與其說毛澤東游了很長距離,不如說他是被水一路沖下去。
所以在河裡游泳,可以借助水流,但在海裡游泳......我實在太難想像,這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體力?真想看看這件事情如何發生的呀?
我相信只要上過英語課的人,應該都學會馬丁路德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我學生時代還被抽到要朗誦這篇,這對外文能力超爛的我,簡直是恐怖加煎熬的記憶,以至於我太久沒回想,都快忘記當時發生什麼事了。)
我除了想看這著名的歷史場景,同時我想到另一件事。
其實馬丁路德金恩在當時的黑人運動中,只是其中一個流派,也是大眾通常下意識比較肯定的流派:非暴力不合作。
乍看之下,這很好呀,在法治內利用遊行、罷工之類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益。但我想問個問題......真的能用這些方式讓政府釋出權益嗎?
以罷工而言,勞工跟資方請問誰能撐得比較久?我想大家心裡有數。遊行?我國那麼多次遊行到底有幾次是真的有重大突破或進展?
所以相對馬丁路德金恩,當時還有另一個流派,由麥爾坎X提倡的暴力抗爭(甚至這可以延伸到另一股勢力:結合社會主義的黑豹黨,說到黑豹黨,這段在我國基本冷門到聞所未聞的歷史,可以參考我前一陣子非常欣賞的電影「猶大與黑色彌賽亞」,另外在「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這部電影中,也有黑豹黨的部分片段)。
我這麼比喻:面對兩個向你抗議的人,一個是站在你門外呼口號抗議,另一個是直接衝進你家砸客廳,你比較重視誰?
當然,我想在觀感上,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候都非常反感暴力抗爭,因為他帶來的損害以及牽動的層面巨大的多,但不得不同意:他對所謂的當權者也有效的多。
事實上,晚期的金恩有感於非暴力方式的無效,開始向麥爾坎X的路線靠近;又非常值得玩味的,是麥爾坎X有感於暴力抗爭隊及效果有限,也開始向著金恩的路線靠攏。
相異的兩人,竟在日後相互吸引探索,而這兩人的結局卻如此相同:都死於暗殺。
馬丁路德金恩現在被塑造的很高大上,但其實,不可能用所謂的「聖母模式」成就一切。馬丁路德金恩一開始舉辦的遊行,其實參與人數很少,但他後來刻意把遊行辦在黑人的下班時間,這就形成一種人數倍增的假象,因為下班人潮在畫面上也被算出來了。甚至金恩會預先請記者準備拍攝,其中之一藥浴被拍攝的場面,就是有警察暴力執法,這樣就能用鮮血換到更大的宣傳版面。
我真是挺想看看,不同的電影對於金恩的描述為何。我不是說金恩是個小人,我只是想強調金恩不是個完人,正因不是完人,因為真實,我們這些後人才更容易和歷史人物產生連結感呀。
其他的電影我也都挺期待,除了一部,那就是這當中我唯一看過的一部:羅馬假期。
說沒有很期待,是因為我看過,所以劇情就部怎麼期待了。但其實這部電影要我重看,我絕對OK。原因......有奧黛麗赫本難道還不夠嗎?
對於本周電影,或是我分享的知識,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聊天討論喔。也可以多多分享本篇文章,讓對歷史以及電影有興趣的同好有更多共鳴或討論的機會喔。
文革 紀錄片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甩鎬美國
#抗美援朝
文革 紀錄片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69-MAY-06 香港六七暴動
長達半年之久的六七暴動,在1969年5月6日的香港發生。原本這是一場由左派激進思想影響的親共人士,所發起的工人反政府示威遊行,最後卻引發為大規模的恐怖攻擊行動,造成51人死亡,800餘人受傷,是香港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暴動事件。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9v96uh7qtfv0873qy00mn3j
六七暴動,或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1969年正值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高峰,一群在香港受到文革思想的親共人士,開始發起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當時香港仍然為英國殖民,而暴動最初也只是一場為工人爭取權益的遊行,最後卻演變成為嚴重的恐怖攻擊行動。
從5月6日開始,各地發起了許多示威遊行,經過兩個禮拜後,這群示威者陸續受到死亡威脅;暴動越演越烈,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影響到中國。中國各地發起了不少聲援香港抗暴的示威遊行,許多英國駐華代辦處被紅衛兵攻擊,引發國際關注。
直到12月,暴動才陸陸續續降溫;港英政府警隊成功平息暴亂,而香港市民普遍對這些造成暴動的激進左派或親共人士轉為反感,造就了一波香港移民潮。有部分歷史學家研究,六七暴動後到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香港經濟開始復甦,也是因為在沒有太多親中人士的干擾之下,造就了香港日後的經濟奇蹟。
而直到今日,仍有不少六七暴動遺留下的轉型正義議題;包括近期討論熱烈的歷史教科書內容遭到親中政府修改,避談六七暴動的舉動造成民眾反彈;當時的受害者家屬也不斷爭取政府解禁秘密檔案,也出現了不少像是《消失的檔案》這種紀錄片,試圖為歷史還原真相。
大家如果對六七暴動有興趣,不妨可以參考香港知名導演 吳宇森在1990年執導的《喋血街頭》,由梁朝偉、張學友、李子雄三位明星主演。故事描述了三位個死黨,在六七暴動期間因為一場與匪徒的糾紛,而產生的恩怨情仇。
這是吳宇森第一次嘗試以歷史和戰爭題材的電影創作,也是當年港產電影相當稀少的電影作品。電影不僅還原了六七暴動的場面,甚至還有以越戰作為背景的大場面,非常精彩。然而,電影上映前一年,因為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關係,香港民眾對這種動作、戰爭類型的電影不感興趣,而並沒有讓本片在香港上映期間受到討論,但這部電影在當年的香港金像獎以及金馬獎上,獲得了包括導演、男主角、攝影、剪輯等獎項入圍唷!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文革 紀錄片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建國一百年,辛亥革命也因邁入百年成為話題!
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1911年雖然革命成功,結束了君權統治,但卻讓中國陷入長期軍閥割據文革等更多戰亂,動盪不安,直到現在中國仍舊尚未步向真正的民主,這也顛覆一般人對辛亥革命「成功」的思維。
在百年前的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統制,成立中華民國,這場重要的辛亥革命,一直被認為是開啟民主政治的鑰匙,但卻有學者考究當年的歷史,找出與孫中山有不同論點梁啟超,重新檢討辛亥革命價值。
梁啟超的溫和改革派,到最後敗給孫中山的激烈革命派,不過學者認為,辛亥革命固然「成功」,但接下來,卻換來中國更大動盪衝擊,因為從1911年後,中國卻是接連發生軍閥割劇,甚至文革,新國家雖然建立,但卻引發出更多大規模的革命戰亂,犧牲了更多無辜生命。
辛亥革命最後真是有成功嗎?學者提出「革命」就等於「戰亂」的論點,反倒沒讓國家達到民主的理想目標,在辛亥革命的百年之際,台灣的各方學者,給予歷史不同思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