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米恰恰」入圍五項金馬,祝福楊貽茜導演!
【導演會客室】小提琴博士的電影之路(一)
楊貽茜攜《寶米恰恰》勇闖電影叢林
「我覺得電影工作者要很有手腕…,電影是一個眾人之事,它又是你私密的創作,你要非常有手腕才有辦法。」「我還在學習,因為這真的不容易。」
採訪、撰文:林靖傑
楊貽茜,一個電影圈陌生的名字,二○一二年隨著《寶米恰恰》蹦地跳進台灣電影市場。她的電影風格清新,技巧成熟,令人眼睛一亮,但上映後卻票房不佳,草草下片。沒想到台北電影節還給她一個公道,一口氣頒了三個大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最佳剪輯」給這部片,於是這部有著奇怪片名的《寶米恰恰》竟然少見地又二次上片,在戲院小廳裡,獲得年輕觀眾熱情回響。
一九八一年生,拿到德國小提琴表演博士後,楊貽茜返台念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想一圓電影夢,但一學期結束就辦休學,因為她拿到了電影長片輔導金,從此進入另一種人生。在此之前,說她是資優生一點都不為過,求學、比賽一路順遂,她還曾拿過皇冠大眾小說獎首獎,但在《寶米恰恰》之後,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導演,經歷電影工作的嚴酷洗禮,對創作有了新的看法與省思。
「拍電影非常需要等待」
你可能等待個什麼,然後什麼都沒有得到
一九八一年生,拿到德國小提琴表演博士後,楊貽茜返台念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想一圓電影夢,但一學期結束就辦休學,因為她拿到了電影長片輔導金,從此進入另一種人生。在此之前,說她是資優生一點都不為過,求學、比賽一路順遂,她還曾拿過皇冠大眾小說獎首獎,但在《寶米恰恰》之後,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導演,經歷電影工作的嚴酷洗禮,對創作有了新的看法與省思。
林:這個片子開始在腦袋形成,到現在上映,大概多久時間?
楊:三年快四年。故事○八年就寫完了,○八年快○九年的時候寫完劇本,找錢大概兩年,去年拍,今年上映,所以差不多將近四年了。
林:你原來有想像過這麼漫長嗎?一部電影……
楊:我以前是個影迷,知道有人就是會籌備很久,可是真正自己去拍,才知道這麼久。
林:原來的設想大概是多久?
楊:我覺得一、兩年應該差不多。因為我不拍史詩般的東西,我只是要拍個小品耶。
林:當初準備要拍電影的心情,跟現在扎扎實實走了一遭的心情,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楊:原來「只是寫字」是多麼自由的一件事情,這是最深刻的體驗!然後就想說如果我是可以寫小說的人,那為什麼我要放棄那麼自由的媒材,來做這個限制重重,來妥協呢?
林:嗯,那為什麼呢?
楊:哈哈,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其實拍電影中間,那個不斷去交涉、或是想辦法克服困難,我覺得那消耗真的很大,一種很驚人的大。以前音樂班我的生活其實就是在小房間裡面,講難聽一點冬天也不會冷到我,夏天也不會熱死我……,真的是拍了電影後,我才能體會一個工人在烈日下工作是多麼辛苦。
林:這個衝擊應該滿大的?
楊:對啊。我發現拍電影非常需要等待,你可能等待個什麼,然後什麼都沒有得到,這種感覺跟我以前的成長背景差異很大。
林:比如說國家音樂廳演出,妳在那一個鐘頭非常專注而純粹,把妳的演出做一個最美好的呈現跟爆發,在那個表演中,妳跟觀眾就直接交流了。可是電影,妳要花四年,這四年是多少個一個鐘頭?
楊:對呀……所以我也不太懂(為什麼要來拍電影)耶!不過我相信電影這個媒材一定有一部分是文學或音樂完全沒有辦法取代的東西,可能那些東西讓我們必須去做這件事情。
「三幕劇不就是這樣?」
我的美感基礎,就是架構在音樂上面
林:我很羨慕很多創作者他們對音樂都非常熟,甚至可以自己創作。譬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用交響樂的方式來架構他的小說;黑澤明用德佛扎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為本去架構《七武士》的劇本。然後我們台灣,《流浪神狗人》的導演陳芯宜,我也很羨慕她,因為她本身可以寫配樂。那妳呢?創作電影時,音樂給妳的影響大不大?
楊:嗯,我的美感基礎真的就是架構在音樂上面。它最重要的就是韻律和結構,我覺得我進入電影沒有很大隔閡,是因為我對這個東西非常熟悉。還有那個「動機」跟「母題的發展」這種東西,對我來說好像我是要講(跟音樂)一模一樣的事情。
林:就像母題的發展,你在演奏樂曲的時候也是很重視這個嗎?
楊:對啊對啊。
林:然後就是要貫穿那個母題的情緒。
楊:對,或者因為要襯托這母題,它做了什麼樣的變化,或是它寫了另外一個副題來跟它做一個對比去拉扯,不一定。
林:這還滿有趣的,妳占有這個先天的優勢。
楊:我就覺得寫劇本……,我記得我上研究所後有同學看不太懂那個教科書在講什麼。我就覺得,嗄?怎麼會這樣子?後來我才想,我都一直用那個曲式學的觀念去理解那些東西,所以會覺得那些東西對我來講非常非常熟悉。
林:哪一本教科書?
楊:就是曾西霸翻譯的那本《實用電影編劇技巧》。
林:哦,講三幕劇。如何透過一個三幕劇去架構一個電影,多少分鐘的時候是第一幕,多少分鐘是第二幕,中間要有轉折點……。
楊:我們有一個曲式很基本叫做奏鳴曲式,它是「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就完全是三幕劇的樣子,連結構的比例也是。
林:中間也會有轉折點?
楊:對,就完全一樣。
楊:發展部的某個東西是拿呈示部小零件或是主題來鋪展,然後再把呈示部的主題重新帶回來,就會回到發展部這樣。我就覺得,哦,這三幕劇不就是這樣?
「其實我小說看得比電影多」
我非常擅長的東西,在這個片子裡面非常節制
林:所以我覺得音樂真的是一個最理想的藝術了。回到《寶米恰恰》,妳覺得妳的音樂素養轉借到電影創作,比較明顯的地方在哪裡?
楊:《寶米恰恰》是我第一部電影,我還算是非常中規中矩在寫作的。相對來講,我是更把它往「要跟更多觀眾溝通」的方向上推過去。
林:就是把故事講得主流一點。
楊:對,某種程度上。因為《寶米恰恰》是一個很青少年的故事,它就是很單純的講成長這件事情,我刻意不要太風格化,也不要講得太複雜。所以音樂那部分,我非常擅長的東西,在這個片子裡面非常節制。
照片:穀得電影提供
「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心得] Decca 'The Originals' 的Dvorak Symphony No.9 的評價
- 關於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新世界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新世界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德佛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四樂章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德佛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四樂章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新世界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新世界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新世界交響曲介紹,新世界交響曲電影配樂,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 ... <看更多>
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新世界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新世界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新世界交響曲介紹,新世界交響曲電影配樂,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 ... <看更多>
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心得] Decca 'The Originals' 的Dvorak Symphony No.9 的推薦與評價
"The Original"(笛卡原音)是英國古典音樂唱片品牌 Decca 新推出的系列產品,
將部份以前發過的經典唱片以 96kHz / 24bit 重新數位後製,提升聲響效果,以得到最
逼真的臨場感。
前陣子想收德弗札克八號,購入這張 Kerte'sz 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的 Dvora'k
Symphony No. 8 & No. 9,久聞許多樂友對這張唱片詮釋的推崇,卻遲遲未有機緣好好領
會。這張CD售價不貴,新台幣兩百多塊。帶回家先將第九號交響曲完整聆聽,竟意外地
極度感動,無論詮釋/錄音都是前所未聞的極高水準。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是我頗喜歡的作品,四個樂章都各具獨特魅力,同
時卻又緊緊相扣。目前聽過的版本不算太多,包括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庫貝力克(與
維也納愛樂),孔德拉辛(與維也納愛樂)等,外加廖年賦與台北愛樂的現場演奏。其中
以孔德拉辛版最對個人胃口。這些年來把這部作品聽到算是滿熟,覺得大概就是這樣子了
,結果這張 Kerte'sz 的詮釋,讓我聽一次就知道…尋覓已久的決定版終於出現。
指揮彷彿無所不用其極的,讓每個小細節都充滿意義,每個樂句都帶有豐富情感,許
多原先不起眼的部份頓時深刻起來,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與其他版本相比,
Kerte'sz 的一、二樂章詮釋手法稍微偏慢,但韻味真的很棒,三四樂章的暢快渾厚也被
完美呈現,整體來說頗有一家之言。且和其他版本比起來,德弗札克的波希米亞鄉土情感
與活潑俏皮在 Kerte'sz 手下顯得極富魅力,Kondrashin 版則較爽朗威風,Karajan 版
輝煌華美,而 Kubelik 版個人比較聽不出個喜好來… 特質類似 Kerte'sz 版但韻味沒那
麼好。
這張CD收錄的兩首交響曲錄音都非常好,尤其第九號的樂器音色分離度近乎完美,
各聲部聲響清晰,連大提琴擦弦聲都可辨認出來。這次 "The Originals" 的重製處理滿
用心,細節效果明顯超越 Decca 先前的 Legends 系列,動態對比甚至和已堪稱一流的孔
德拉辛版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本聽不出母帶乃於距今將近四十年前錄製。
總之,向古典樂迷們推薦這張!詮釋和錄音我都很願意給予滿分評價。倘若您有興趣
接觸古典音樂,這部旋律明朗動聽的《新世界》交響曲也非常適合初學者用來入門,記得
別只留心於熱血燦爛的第四樂章,好好聆聽每個樂章的獨特旋律與互相應和的方式,要不
愛上它實在很難。
曲目資訊:
Composer: Antoni'n Dvora'k
Istva'n Kerte'sz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ymphony No. 8 in G major, op. 88
(Recorded: 1963)
I. Allegro con brio 10:03
II. Adagio 9:59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6:00
IV. Allegro ma non troppo 8:57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Recorded: 1967)
I. Adagio - Allegro molto 12:26
II. Largo 12:27
III. Scherzo: Nolta vivace 7:23
IV. Allegro con fuoco 11:14
2006 Decca - 475 7517 7 DOR
--
https://www.wretch.cc/blog/oscar210
All the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70.198
※ 編輯: oscar210 來自: 218.170.51.27 (10/27 14: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