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25早上我以學者專家身分參加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舉辦的「政府實施房地合一稅及是否推動囤房稅之政策評估」公聽會。
參加完公聽會後,對於業者反對的説法可以理解,官方政治態度也可以理解。但聽到有些學者說法,強調要求理想作為,稅基較稅率重要;或擔心配套措施不完備,會轉嫁租屋族;實施囤房稅未能達到抑制房價效果,完全呼應官方拖延說法,令人感慨!
大家都看到台北市早有囤房稅實施經驗,成效也已經有學術實證研究的成果可供參考。但還是有人說囤房稅定義與實施困難,中央與地方互相推諉,囤房稅實施沒有效果,真的令人無言⋯
房市不合理的稅制改革,今天公聽會的感觸是:「理想只是口號,真正實踐才是王道」!
—————-
根據立法院提供的六個討論提綱,我的發言內容大綱如下:
一、居住正義與產業發展如何平衡?
1、落實居住正義台灣整體產業才能正常發展,不會將資源聚集在單一房地產業, 許多產業使用房屋土地成本下降,空餘屋有效利用,其他非房地產業才能正常發展, 增加就業機會,人民所得提高,房價合理下降,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2、房地產並非火車頭產業,過去學術界已有詳盡的研究成果可供參考。
二、實施房地合一稅、囤房稅之優點、缺點及面臨問題?
1、房地合一稅及囤房稅過去實施成效評估,請詳見「清華安富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報告。實證研究結果簡要說明如附 ppt 檔案。
2、房地合一稅乃短期交易利得稅,優點是抑制短期交易,但缺點是容易轉嫁、傷 及無辜、轉移增加囤房。
3、囤房稅乃長期多屋非自住持有稅,優點是抑制非自住者囤屋炒作、促進房屋有 效利用、房價緩跌、交易量正常穩定、稅賦公平負擔。尤其非自住囤房者人數極少, 但囤房數量相對很多,實施囤房稅對極大多數者沒有影響,其衝擊面很小,並可彌 補房地合一稅移轉囤房的漏洞。
4、不論如何,任何稅制改革都需要配套措施,以避免轉嫁消費者及傷及無辜,但 不能因配套措施未檢討而不進行根本的稅制改革,如此造成房市不公平、無效率、 不合理,因小失大,將得不償失。
三、如何訂定房地合一稅、囤房稅的課稅標準?
1、房地合一稅支持目前財政部的草案。
惟「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落實施行更是關鍵,尤其預售屋不像成屋的產權必須 在政府機關登記,未來如何稽查預售屋的短期交易課稅?這涉及「實價登錄 2.0」 有關預售屋能否落實登錄防止作假行為,相關稽查配套執行,應完備沒有爭議。
另外,不論成屋或預售屋為規避短期交易課稅,假借人頭或持續囤房,是否反助漲 囤房空屋現象?過去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課徵房地合一交易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容易規避轉嫁,導致對房市價量影響逐漸減弱。換言之,房地合一稅若欠缺 囤房稅的支持,將大打折扣,惟有雙管齊下,政府「打炒房」才能真正落實。
2、囤房稅應配合房地合一稅同步實施。其「稅率」應明確且全國一致,明顯區分 「自住」與「非自住」差異,且採累進稅率。「稅基」先透過中央統籌分配款機制, 加強地方政府逐步調高。
囤房稅制的改革涉及非自住房屋「稅率」及「稅基」的訂定,以及非自住「對象」 的認定標準。由於過去稅率授權地方政府訂定的結果,成效不彰,因此本次修法應 明確訂定全國一致非自住房屋的累進稅率,以免造成一國多制,不公平稅制現象; 另外也可抑制囤房者過去在不同各縣市囤房,造成不同稅率的投機漏洞。
至於房地稅基偏離市價過低的問題,涉及地方政府對所有個別房屋及土地的評價認 定,也涉及當前房地分離課稅制度的改革,較為複雜。各地方政府是否有人力、能 力及意願逐步調整稅基,仍待中央與各地方政府的合作。當然,中央政府可以透過 統籌分配款的機制,加強提升地方政府逐步調高稅基的意願。
有關非自住房屋對象的認定標準問題,過去政府規定第四戶以上才被視為非自住囤 房課稅對象,顯然過於寬鬆。從稅賦的負擔能力及促進房屋的有效利用來看,建議 未來應對不同數量房屋的擁屋者採取不同累進稅率,當然營業與非營業用房屋也應 有差別稅率。另外,我們看到法人囤房現象嚴重,法人與自然人的稅率不應有所差 異。特別是建築業者,多已有預售 2~3 年期間,仍宣稱其房屋是存貨而非囤貨, 而給予優惠稅率,造成賣不掉的房子,價格仍不會下跌的不合理現象。
3、摘要朝野各政黨提出囤房稅的版本如下:
財政部初步研擬單一自住稅率維持 1.2%,擁有戶數 1 到 2 戶均值是 2%,3 到 5 戶 均值 3%,而 6 戶以上均值為 4%。時代力量版本將全國單一自住稅率調降為 1%, 第 2 到 9 戶稅率漸增,若是「非住非營非用」的囤房行為,稅率調高至 5%至 8%。 民眾黨版本不區分「自住或非自住」,改採「家戶持有全國戶數」,採累進稅率課徵 囤房稅,稅率依持有戶數最高至 4.8%。國民黨版本,則以「全國家庭總歸戶資料」 來認定持有戶數,將「非自用住宅稅率」上限從 3.6%提高至 5%,4 戶以上稅率不 低於 5%。
4、囤房稅應採較嚴格標準,並簡化稽徵方式及成本
檢視朝野各黨提出囤房稅修法版本,輕重程度並不相同。面對當前社會輿論各界對 囤房稅的壓力與期盼,而且政府公布囤房人數不多,但囤房數量不少情況下,建議 應採取較嚴格的修法版本,如此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受到影響,也才能獲得社會各界 的認同,達到遏止囤房炒作的目標。
四、韓國打房政策經驗分析‧
1、各國國情,包括房市發展狀況、政府法令制度、社會文化背景均不相同,他國 經驗未必適用台灣。
2、為何只提韓國經驗?新加坡、日本、中國、美國、加拿大、甚至德國、英國等 歐洲國家,都有許多打房政策成功經驗,可供參考借鏡。
3、我們最近研究星、港、韓、台租稅措施對房市影響實證研究結果的結論,房屋 稅在新加坡及台北呈現抑止房價的政策效果。
4、韓國租屋市場非常特別,租金收取方式全球唯一,多採用非常高額押金(高於 房價的五成以上)一次給付,然後房東以押金利息抵扣房租,房客就不用再付租金。 如此租金約等一次付出的房價,房租如同房價,囤房稅容易轉嫁房租。韓國租金轉 嫁經驗完全不適用台灣。
五、實施房地合一稅、囤房稅是否會轉嫁給承租人?
1、根據剛完成的實證研究評估報告,台灣實施房地合一稅及囤房稅均會造成房價 下跌的效果。房價下跌,怎麼會產生轉嫁房租效果?因此,此二稅實施並無法證實 有轉嫁效果。
2、房租不合理上漲,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價上漲」,大家買不起,轉買為租;再加 上「租屋黑市」,資訊不透明,市場機制失靈,而非「囤房稅」實施,才導致租金 轉嫁上漲。反之,若實施囤房稅,根據過去實證研究結果,房價會有明顯抑制效果; 同時因為囤房稅的實施,將促使空餘屋的釋出有效利用,如此供給增加,房東想要 轉嫁房客,根本缺乏依據,不易發生。
3、雖然理論上任何增加稅賦都可能發生轉嫁效果,但這還要看市場景氣供需狀況, 市場資訊是否透明可以發揮市場機制,同時也要看政府是否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不 論如何,理論仍需實證研究驗證。
4、目前財政部說囤房稅會轉嫁承租戶,完全缺乏嚴謹實證研究報告基礎!政府對 台灣當前嚴重的「租屋黑市」都不敢面對,租屋地點、數量、品質及租金相關資訊 都沒有掌握,卻說囤房稅會轉嫁租金,令人無法信服!
六、日出條款的修法建議‧
支持財政部草案房地合一稅的日出條款自 2016 年開始實施,以為公平,杜絕短期 投資炒作。
七、結語
台灣的房市與房價的長期不合理,造成高房價、高空屋率及高自有率的「三高矛盾」 現象,根本的問題是在房地產「市場失靈」。因此,政府其他相關部會必須各盡其 職責,以避免「政府失靈」,打炒房並健全房市必須是要建立可長可久的法令制度, 讓房屋成為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而非投資炒作的獲利工具,如此政府才能獲得人 民的信任,居住正義也才能落實!
最後,有關「房地合一稅」草案爭議不大,應儘速通過實施。另外,「囤房稅」的 修法,行政部門及執政黨應體察社會各界的期盼,朝野政黨彼此捐棄成見,「不論 甲案還是乙案,拖延案最不好!」。猶記得 2014 年 4 月「雙張會」討論囤房稅,經 過一個月即立法通過,6 月實施。期盼本次囤房稅的修法,很快能成為朝野政黨的 共識,讓台灣不再成為囤房炒房的天堂!
—————-
今早立法院公聽會的現場完整實況影片。個人第一次主要發言在9:59。另外,第二次發言主回應財政部長及內政部次11:55整體回應後發言的二點回應在11:59。供參考。
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3461/1M/
——————-
附件:
1、清華安富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總體審慎措施(含金融措施及租稅措施)對房市 之影響(以亞太主要經濟體星、港、韓、台實證分析)」,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委託, 研究期間:2020 年 5 月~10 月
研究成果報告網址:https://ppt.cc/fjt5Zx
2、張金鶚,「從抑制炒房到健全房市」,聯合報,A12 版/2020 年 12 月 13 日
3、張金鶚,「囤房稅是健全房市的關鍵」,蘋果日報,A11 版/2021 年 2 月 18 日
4、張金鶚,「囤房稅,玩真的嗎?」,蘋果日報,A12 版/2021 年 3 月 11 日
5、張金鶚,「打炒房 要落實囤房稅」,聯合報,A13 版/2021 年 3 月 14 日
6、張金鶚,「囤房稅的稅基與稅率孰重?」,蘋果日報,A11 版/2021 年 3 月 18 日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新加坡 建築 缺點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柯文哲趁著中秋節,舉辦了台北市設市百年的紀念大會,幾乎你喊得出來的台北市長都到場了,從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到現任市長柯文哲都一起共襄盛舉。雖然有著濃厚的政治意味,但我們若單純著眼在主角台北市身上,我們的確是能與有榮焉。
台北市的歷史很短,設市百年,發展不過百多年。根據GaWC的全球城市排名,名列前茅的城市,多半發展的遠比台北為久,倫敦發展超過了千年,紐約四百年,巴黎發展超過千年,東京自江戶幕府執政也四百多年,北京自明成祖定都已超過六百年,新加坡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發展已歷二百餘年,香港、上海及杜拜,也都將近兩百年歷史。我們總拿來比較的這些大都市,多半都有著較為久遠的歷史。而部分城市甚至有著更優越的經濟、地理或戰略地位。
聽起來台北真的不怎樣? 但其實根據GaWC的資料,台北城市等級,和那些你所熟知的全球知名城市是同等的,像是蘇黎世、維也納、首爾、墨爾本及布拉格等大城。所以說台北市沒沒無聞的未發展小城,倒也不至於,但要台北變成超級國際大都會,考量到台灣的人口和政治制度,這件事情似乎也不太可能發生。
台北其實挺不容易的。台北盆地不但腹地狹小,位處地震帶,還是西太平洋颱風經常肆虐之地,淹水並不稀奇。天氣極其炎熱,在冷氣技術未盡發達的年代,被派來台灣的日本軍官,多數都相當不喜台灣太過炎熱的氣溫,更別提因為是海島,濕度也極高。政治上,自大清割讓台灣予日本後,經歷一段十數年的停滯期,直到將近1920年,日本才能穩定進行城市發展。
台北最富庶的商圈也多有轉移。人人都知道迪化街、大稻埕的商家個個都發了財,現在迪化街那些不起眼店鋪的老闆,資產可能都有十位數以上。日本時代,是中山北路最輝煌的時代,那時代這條路幾乎代表了達官貴人。國民黨撤台後,中華商場和西門町崛起,成為台灣最富庶的商圈,而後中華商場拆除,西門町沒落了好一陣子。那時最風光的是東區。然後政府砸錢在西門町的觀光上,而今西門町復甦,東區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信義區中滿坑滿谷的百貨公司。
我仍記得小學時,有個朋友喜歡談論高樓大廈,他總是將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等知名現代主義建築物掛在嘴邊,談及台北的新光摩天大樓,他也是充滿興奮的分享。在我小時候,新光摩天大樓幾乎代表了台北的天空。後來2004年,台北101啟用,這是當時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也幾乎是全台灣人的驕傲,因為從沒有任何人想過我們會有個世界第一高樓。
台北市很年輕。不同於許多城市都被認定為是女性的「她」,在我心中台北市是男性的「他」。台北市,他比起其他的她,顯得年輕許多,充滿年輕城市才有的青春洋溢,也有著年輕男性獨有的冒險犯難精神,相較於其他城市細緻的文化,台北男性化的粗曠特質相當顯著。雖說這十多年來,台北正努力著往細緻、緩慢、輕柔的路線發展,但相比於歐洲都市或東京,台北還是相當男性化的。這並非是甚麼壞事,也許這就是屬於台北的特色吧。
最後,台北市能有今天的榮景,不屬於任何一個政權、政黨或市長,也不屬於任何一個曾在台北打拼的居民,台北之所以是台北,是因為這座城市本身擁有生命。他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裡,也清楚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雖然人人都對台北有許多不滿,以及總在他面前對他議論紛紛,但我們最終都無法抵抗台北的魅力,並深深為其著迷。
台北,我相信你會更好。
新加坡 建築 缺點 在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蔡政府政策買票 廢印花稅全民擔稅損
行政院長蘇貞昌5月21參加工商協進會早餐會,承諾研議廢除印花稅法,預計將在2020年廢除,屆時,地方政府面臨總額121億元的稅收損失。立法院國民黨團今(6)上午召開記者會,反對蘇貞昌不顧印花稅屬地方稅收,是地方政府重要財政收入,一旦廢除,將嚴重影響基層建設推展,痛斥蘇貞昌「集錢」中央的做法,一切只為了選舉考量,國民黨團在立法院下個會期將全力反對廢除《印花稅法》。
總召曾銘宗表示,印花稅是一項古老的稅制,從民國23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經有85年的歷史,其間歷經民國57年及76年的兩次賦稅改革,雖經各方利弊分析及檢討後,基於稅收考量,仍予維持。曾銘宗指出,印花稅雖有部分缺點,但英國、日本、香港、新加坡及中國大陸仍持續課徵,我國財政並非充裕,任何稅目的廢止,牽涉相關經濟活動及財政健全問題,何其重要,應該尊重專業,這也是印花稅歷經兩次稅改,經上百位專家學者討論後,皆未廢止的最重要原因。
曾銘宗強調,印花稅每年稅收計121億元,是地方政府一項穩定的稅收來源,就我國財政而言,目前中央政府負債計6.4兆元,地方政府負債為9,109億元,另尚有逾17兆元的潛在負債,真的沒有能力廢止任何一個稅目。他質疑蔡政府為何要廢除印花稅?恐怕是民進黨為了選情而政策買票,加碼亂開政策支票吧?
廢除印花稅120億元的稅收損失,將由全民負擔,這合理嗎?曾銘宗抨擊行政院決定廢止印花稅,是極度不尊重財政部的專業考量,突顯蔡政府決策的粗暴與無理,完全是因為選舉到了,亂開支票騙選票!國民黨團表達最嚴厲的抗議。
藍委費鴻泰諷刺,蘇貞昌把「政治魄力」建築在「有錢人笑哈哈、老百姓苦哈哈」之上。他指出,印花稅是否廢除,在歷屆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多次被提出討論,財政部反對廢除的最重要理由在於,印花稅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稅基,廢除後對地方稅收有極大影響,以台北市為例,一年地方稅收150億元,印花稅收45億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費鴻泰指出,倘若中央執意廢除印花稅,將出現「如何挪用其他稅收?」、「如何開徵新稅?」的困境,蔡政府敢開徵新稅嗎?印花稅是隨著經濟活動增加而增加,民國100年印花稅收有94億元,去年則有121億元,中央如何補貼地方?
藍委賴士葆表示,蘇貞昌指示廢除印花稅,又是標準的「政策買票」,完全不顧財政部的專業評估,無視在歷屆立院財委會中,財政部反對的理由。根據《財劃法》第38條之1:「各級政府、立法機關制 (訂) 定或修正法律或自治法規,有減少收入者,應同時籌妥替代財源。」蘇貞昌基於政治考量,無視《財劃法》規定,如此「中央請客、地方買單」的作法,在某種程度是縮限地方權力,要地方政府一切仰仗中央鼻息,尤其目前22個縣市中15個由藍營執政,這是架空地方政府,使中央「集錢」、「集權」,便於2020大選操作,心態可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