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社宅不是蓋豪宅
#居住正義
#海綿城市不夠吸水
#居住安全
#工務委員會質詢
先前柯市長宣稱社宅再蓋下去恐怕債留子孫,要先「停看聽」,隔沒幾日態度又一百八十度轉變。由於市長改口時間很短,我今天質詢,原先擔憂的成本問題有解決了嗎?
都發局長回覆:是,將來社宅的陽臺和坪數都會縮小,降低租金。但我隨即提出,現正施工中的文山區興隆社宅E區,有房型是室內二十一坪,陽臺竟然高達十多坪!這部分值得檢討,即使局長承諾陽台五坪以上不計價,我也建議將來不要這樣設計,又不是蓋豪宅。
同時,全臺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戶數創新高,反觀臺北市持續落後各縣市,我也督促都發局儘速解決問題,提升媒合戶數。
此外,地球已經從「氣候變遷」進入「 #氣候緊急狀態」,今年六月份北市出現瞬間強降雨,文山區甚至有巷弄淹水達半輛轎車高度。我要求公部門再強化韌性思維,道路以及公共工程都應廣泛評估生態建築、雨水儲留設施、透水鋪面等工法,才能因應日後將成為常態的極端氣候!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天豪雨席捲台北市,共通報積淹水485件,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淹水是因為雨下太大,市議員許淑華質疑,這兩年柯市府推動海綿城市超過150億元預算,結果信義區部分地區因為排水口被堵死,水排不出去,應該要檢討,也有專家認為,相關應變作為不足。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
新北市海綿城市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新北市海綿城市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烟花颱風來襲:好怕又淹大水
六月初,大台北地區午後下起暴雨,台北市包括信義區、文山區、南港區、松山區、內湖區皆傳出淹水災情。忠孝東路變成泥巴道路,整條馬路雜夾土石的水,使行人、汽機車難以通行。
前內政部長 #李鴻源 曾說,大台北地區的都市防洪基礎設施已很完善,但排水能力仍然不夠。在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瞬間暴雨次數將愈來愈多的現在與未來,將會遇到愈來愈多大水來不及排出去造成的淹水問題,也就是「內澇」。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把城市變「海綿」,排水之外,也要能「吸水」。
#什麼是海綿城市🧽
近年許多歐美城市正在進行的「海綿城市」改造計畫。其中,荷蘭第一大港鹿特丹,是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海綿城市。
要建造海綿城市,並不是增建更多偉大壯觀的排水基礎建設,讓瞬間強降雨產生的大水,可以迅速排出市中心,而是盡一切可能,在都市中找到可以「儲水」或「吸水」的地方。也就是從都市中的許許多多小地方著手,在很多細節上,想到創新的做法,累積出大效果。
例如,讓市中心許多廣場「下沉」,低於周圍路面和人行道。在強降雨時,這些廣場可以變成臨時滯洪池。
當然,要打造海綿城市並不容易,強降雨時,街道難免會淹水,但我們要確保沿路的建築物,不會跟著一起淹。公權力可以管好街道和公共空間,但沿路私人擁有的商辦、住宅,就必須有民間企業和居民一起參與,才有可能做得好。
#好文重讀
#CSR #CSR在天下
#海綿城市 #氣候變遷 #極端氣候 #海綿城市
新北市海綿城市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昨天豪雨席捲台北市,共通報積淹水485件,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淹水是因為雨下太大,市議員許淑華質疑,這兩年柯市府推動海綿城市超過150億元預算,結果信義區部分地區因為排水口被堵死,水排不出去,應該要檢討,也有專家認為,相關應變作為不足。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944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OU7ouF1PQ4/hqdefault.jpg)
新北市海綿城市 在 黃珊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打造「海綿城市」柯市府4年多已完成107條路段
美中不足之處就是並未與「積淹水路段」銜接
在2014年柯市長選舉的柯P新政中有這一段話,「未來我將要求市政府的建設單位,今後市區道路建設,不管是新闢或翻修,都要開闢成透水性道路,廣場的鋪面也要做成透水性鋪面。」珊珊調閱資料後發現,光是人行道部分,104年~108年4月底為止,柯市府已經完成107條路段,共計85542平方公尺,讓台北市往能蓄水、能散熱的節能城市往前邁進。但這當中似乎仍有稍顯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在這107條路段中,跟北市「積淹水路段」對不起來。
黃珊珊議員表示,在柯市長上一任的第一個會期(104/05/22),就曾針對「海綿城市」的概念以及相關工法差異提出質詢,並與相關單位進行討論。而在柯市長上任以來,針對公園、廣場以及人行道鋪面,也陸續改成「透水鋪面」,晴天時,地下水可透過水鋪面蒸發水氣,降低表面溫度,雨天時,雨水能滲入地基土壤,減少地表逕流並涵養地下水。光是人行道改為透水鋪面,104年~108年4月底為止,柯市府已經完成107條路段,共計85542平方公尺。
104年—7條路段,5514平方公尺。
105年—10條路段,41329平方公尺。
106年—24條路段,16625平方公尺。
107年—61條路段,20321平方公尺。
108年—5條路段,1753平方公尺。(4月底為止)
但同時珊珊也關心這些透水鋪面究竟鋪在哪些路段?因為大雨或強降雨所造成台北市易積淹水路段,能否可藉由透水鋪面獲得舒緩?這些積淹水路段周遭是否已改為透水鋪面?結果卻發現這兩份資料是對不上的。
黃珊珊議員指出,在北市水利處「積淹水資訊網」中,均為積水深度超過15公分以上之案件,104年29個路段、105年有6個路段、106年有19個路段、107年有14個路段,另108年5月20日暴雨事件造成淹水超過15公分以上有10處(此部分資料水利處尚未上網更新)。照邏輯來說,既然透水鋪面具有減少地表逕流並涵養水分功能,鋪設在這幾個積淹水路段周遭,應能舒緩積淹水情況。
從水利處提供資料顯示,針對這些積淹水路段的因應措施大抵有改善排水工程以及善後復原兩大部分。而在改善排水單項檢討中,則有排水孔堵塞排除、排水管清疏、溝道改向以及增設抽水機組,但都沒有提到鋪設透水鋪面,兩個單位似乎彼此橫向不聯繫溝通。
最後黃珊珊議員建議水利處與新工處應針對透水鋪面能否改善這些路段積淹水情況進行研議討論,如果確能產生減緩積淹水速度與高度功能,那透水鋪面的鋪設就應以這幾個路段周遭優先,畢竟有些區域受限於地勢等因素,要大工程改善積淹水不容易,或許靠這種
具有海綿效果的鋪面,能讓積淹水情況稍獲減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8z_BwdyERE/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E090wbxwNrgz0M49zkZpcveetKw)
新北市海綿城市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灣有著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排水系統,台北市的標準甚至比日本東京還高,但為什麼還是常見到台灣各地淹水的新聞呢?
對於台灣淹水的原因,大眾常歸咎於排水系統或政府效能不彰,但其實背後還有更多複雜的因素。知名YouTuber林辰便用影片講解,帶著觀眾從地勢、雨量、排水量等原因,認識台灣的淹水問題,再解析現行的排水系統與傳統防治觀念,以及因應環境及趨勢的未來發展方向,除了讓大眾能對台灣常見的水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他也提到了「海綿城市」的未來規劃。
影片授權:林辰Buchi(https://bit.ly/2H6f8HU)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LHUmsXMWI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