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和南海路口的南門市場拆除前後;上圖攝於2020年6月17日,下圖攝於2020年10月20日。(張哲生 攝)
2019年11月30日,南門大樓暨市場改建工程開工,配合原地改建,舊南門市場大樓先拆裝潢再拆建築,原訂今(2020)年上半年整棟建築會拆除完畢,因疫情導致工程進度延宕數月,終於在9月底完成拆除工程。新工處表示,新南門大樓預計將在2023年1月完工。
南門市場在日治時期的臺北是南門城外千歲町的露天市場,歷經數次改建,成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販售貨品以北方糕點、南北雜貨、生鮮及特色熟食聞名。近年來,臺北市政府考量到南門市場大樓舊有結構不符耐震需求等因素,而決定改建。
新工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南門大樓暨市場改建統包工程於2019年5月31日決標,由根基營造公司得標,設計單位為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總工程費約為新臺幣26億8千5百萬元,工程預計於2023年1月初完工,新大樓將會是一處明亮穿透的市場空間。
新的南門大樓占地3,937平方公尺,是一棟地下5層、地上1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總樓地板面積大約有4萬6,800平方公尺,南門市場位於地下2層到地上2層,地上3層以上的樓層由臺北市政府相關單位進駐,而地下1層會有捷運萬大線之共構出入口。
新工處工務科長郭俊昇表示,新南門市場以逆打工法,即地上與地下層同步施工,這樣的作法比傳統掘完地基才由下往上蓋的工期來得短,如此一來,能讓攤商盡早搬回,而且所產生的噪音、粉塵等公害也比較少。
《南門市場的沿革》
南門市場是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成立於日治時期1907年,同期臺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同是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與新起街市場(亦稱西門市場,所在地即今西門紅樓),以及位於慈諴宮對面,1915年落成營運的士林市場。
南門市場最早稱做南門外集市(即聚集於南門外的攤販),是台北南區重要的物產集散地,販賣各類生鮮蔬果及山產,直至日治時期,才開始施以市場管理;1906年,原本在南門外的市集攤販被集中在今羅斯福路與南海路口一帶的磚造平房裡營業,因位處千歲町,而名為「千歲市場」。
當時日人選定東門跟南門作為新興發展的區域,又以南門為優先,許多當時重要官員的住家均座落於此;繼原本漢人建的晉江街外,另外闢建了南昌路。同是日本人興建的西門市場,因為專賣國外舶來品或日本商品,且禁止漢人進入,因此千歲市場便成為集合臺灣本地物資,提供千歲町一帶大官生活所需的市場,並成為少數供漢人與日人共處的公共場所。1940年代,因室內空間不敷使用,便在室外增設了魚、肉、蔬菜等攤位,堪稱是那時候臺北市最具規模、貨色最齊全的市場,
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的外省籍官員接收了此處的日本官舍,並將千歲市場改名為南門市場,開始販賣來自大陸其他省份的物資,由於該地的居住者大多來自江浙一帶,因此當時南門市場常被稱為江浙人的市場。
1979年6月,為配合臺北市各區籌建行政大樓計畫,位於羅斯福路與南海路口的南門市場進行改建工程,將原本市場所在的平房全數拆除,重建為地下二層、地上十層的古亭區行政中心(1990年,因古亭區與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改名為中正區行政中心);新大樓興建期間,原南門市場攤商暫遷至南海路營業。歷時兩年,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的市場所在樓層終於竣工,於是在1981年6月20日,全體攤商遷入新大樓內營業,而整棟大樓直到1982年12月才全部完工。
1981年6月啟用的南門市場共有三層樓,地下一樓販賣生鮮食材、一樓經營南北雜貨與熟食菜餚、二樓則販售服飾精品等。市場內以北方糕點、南北雜貨、各式醬料與特色熟食聞名,為民眾採購生鮮食材與各式菜餚的集散地。
2008年,為了強調節源的重要,大樓架設了太陽能板以提供部分電力,且於建物外表建置了植栽牆,落實政府的節能減碳與綠化環境之政策,不僅美化環境也能濾淨空氣,對於地處交通樞紐的南門市場,達到降低空氣污染之成效,並能大幅度降低建築物因陽光直射而上升的溫度,因此讓南門市場蛻變成為符合世界潮流的環保綠建築。
沒想到在2012年的鑑定報告中發現,這棟使用了30餘年的臺北市中正區行政中心大樓(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為南門市場)竟有超過四分之三部分的氯離子含量超標,被判定為「海砂屋」,面臨遭到拆除改建的命運,後於2016年被規劃配合捷運萬大線施工進行拆除。
於是,臺北市政府決定在臺北市杭州南路與愛國東路口的華光社區特二區設立臨時中繼市場,並於2018年8月9日動土開工,待2019年8月完工後,便讓南門市場的攤商遷入營業。
南門臨時中繼市場的樓地板面積為6518平方公尺,營業項目延續南門市場的特色,包含生鮮、南北雜貨、熟食點心、服飾與美食廣場等,並設置汽車停車位66格、裝卸停車位8格及機車停車位84格。
已有38年的南門市場,為了提供更好的購物環境以及配合捷運萬大線興建,從2019年10月7日起停業10天以進行搬遷,並於同年10月17日起於南門中繼市場(臺北市杭州南路二段55號)恢復營運。
南門市場大樓於2019年12月開始進行拆除重建工程,預定3年後(2023年1月)再讓攤商搬回原地重建的新南門市場營業。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李亞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1029 🌟 李亞築議員 🌟 質詢 新工處 養工處 工務局 📌新工局 ⚠ 路竹區聖帝殿開闢工程預計11月底完成 ⚠ 茄萣區文化路79巷22號預計明年度4月底完成 ⚠ 路竹區復興路327巷應拓寬 ⚠ 阿蓮區與橋科高鐵橋下聯絡道應盡速開闢 📌養工局 ⚠ 路竹區環球路90巷預計明年年中完成 ⚠...
「新工處工務科」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高雄市議員李亞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高雄市議員李亞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工務科西區工務所 - 探索 的評價
- 關於新工處工務科 在 機關名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 標案瀏覽 的評價
新工處工務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10月20日,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和南海路口,南門市場拆除後的景象。(張哲生 攝)
2019年11月30日,南門大樓暨市場改建工程開工,配合原地改建,舊南門市場大樓先拆裝潢再拆建築,原訂今(2020)年上半年整棟建築會拆除完畢,因疫情導致工程進度延宕數月,終於在9月底完成拆除工程。新工處表示,新南門大樓預計將在2023年1月完工。
南門市場在日治時期的臺北是南門城外千歲町的露天市場,歷經數次改建,成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販售貨品以北方糕點、南北雜貨、生鮮及特色熟食聞名。近年來,臺北市政府考量到南門市場大樓舊有結構不符耐震需求等因素,而決定改建。
新工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南門大樓暨市場改建統包工程於2019年5月31日決標,由根基營造公司得標,設計單位為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總工程費約為新臺幣26億8千5百萬元,工程預計於2023年1月初完工,新大樓將會是一處明亮穿透的市場空間。
新的南門大樓占地3,937平方公尺,是一棟地下5層、地上1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總樓地板面積大約有4萬6,800平方公尺,南門市場位於地下2層到地上2層,地上3層以上的樓層由臺北市政府相關單位進駐,而地下1層會有捷運萬大線之共構出入口。
新工處工務科長郭俊昇表示,新南門市場以逆打工法,即地上與地下層同步施工,這樣的作法比傳統掘完地基才由下往上蓋的工期來得短,如此一來,能讓攤商盡早搬回,而且所產生的噪音、粉塵等公害也比較少。
《南門市場的沿革》
南門市場是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成立於日治時期1907年,同期臺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同是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與新起街市場(亦稱西門市場,所在地即今西門紅樓),以及位於慈諴宮對面,1915年落成營運的士林市場。
南門市場最早稱做南門外集市(即聚集於南門外的攤販),是台北南區重要的物產集散地,販賣各類生鮮蔬果及山產,直至日治時期,才開始施以市場管理;1906年,原本在南門外的市集攤販被集中在今羅斯福路與南海路口一帶的磚造平房裡營業,因位處千歲町,而名為「千歲市場」。
當時日人選定東門跟南門作為新興發展的區域,又以南門為優先,許多當時重要官員的住家均座落於此;繼原本漢人建的晉江街外,另外闢建了南昌路。同是日本人興建的西門市場,因為專賣國外舶來品或日本商品,且禁止漢人進入,因此千歲市場便成為集合臺灣本地物資,提供千歲町一帶大官生活所需的市場,並成為少數供漢人與日人共處的公共場所。1940年代,因室內空間不敷使用,便在室外增設了魚、肉、蔬菜等攤位,堪稱是那時候臺北市最具規模、貨色最齊全的市場,
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的外省籍官員接收了此處的日本官舍,並將千歲市場改名為南門市場,開始販賣來自大陸其他省份的物資,由於該地的居住者大多來自江浙一帶,因此當時南門市場常被稱為江浙人的市場。
1979年6月,為配合臺北市各區籌建行政大樓計畫,位於羅斯福路與南海路口的南門市場進行改建工程,將原本市場所在的平房全數拆除,重建為地下二層、地上十層的古亭區行政中心(1990年,因古亭區與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改名為中正區行政中心);新大樓興建期間,原南門市場攤商暫遷至南海路營業。歷時兩年,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的市場所在樓層終於竣工,於是在1981年6月20日,全體攤商遷入新大樓內營業,而整棟大樓直到1982年12月才全部完工。
1981年6月啟用的南門市場共有三層樓,地下一樓販賣生鮮食材、一樓經營南北雜貨與熟食菜餚、二樓則販售服飾精品等。市場內以北方糕點、南北雜貨、各式醬料與特色熟食聞名,為民眾採購生鮮食材與各式菜餚的集散地。
2008年,為了強調節源的重要,大樓架設了太陽能板以提供部分電力,且於建物外表建置了植栽牆,落實政府的節能減碳與綠化環境之政策,不僅美化環境也能濾淨空氣,對於地處交通樞紐的南門市場,達到降低空氣污染之成效,並能大幅度降低建築物因陽光直射而上升的溫度,因此讓南門市場蛻變成為符合世界潮流的環保綠建築。
沒想到在2012年的鑑定報告中發現,這棟使用了30餘年的臺北市中正區行政中心大樓(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為南門市場)竟有超過四分之三部分的氯離子含量超標,被判定為「海砂屋」,面臨遭到拆除改建的命運,後於2016年被規劃配合捷運萬大線施工進行拆除。
於是,臺北市政府決定在臺北市杭州南路與愛國東路口的華光社區特二區設立臨時中繼市場,並於2018年8月9日動土開工,待2019年8月完工後,便讓南門市場的攤商遷入營業。
南門臨時中繼市場的樓地板面積為6518平方公尺,營業項目延續南門市場的特色,包含生鮮、南北雜貨、熟食點心、服飾與美食廣場等,並設置汽車停車位66格、裝卸停車位8格及機車停車位84格。
已有38年的南門市場,為了提供更好的購物環境以及配合捷運萬大線興建,從2019年10月7日起停業10天以進行搬遷,並於同年10月17日起於南門中繼市場(臺北市杭州南路二段55號)恢復營運。
南門市場大樓於2019年12月開始進行拆除重建工程,預定3年後(2023年1月)再讓攤商搬回原地重建的新南門市場營業。
新工處工務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網友許哲文分享他於2020年9月26日在臺北市南海路和羅斯福路口拍攝的南門市場東北角拆除影片。
2019年11月30日,南門大樓暨市場改建工程開工,配合原地改建,舊南門市場大樓先拆裝潢再拆建築,原訂今(2020)年上半年整棟建築會拆除完畢,因疫情導致工程進度延宕數月。新工處表示,新南門大樓預計將在2023年1月完工。
南門市場在日治時期的臺北是南門城外千歲町的露天市場,歷經數次改建,成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販售貨品以北方糕點、南北雜貨、生鮮及特色熟食聞名。近年來,臺北市政府考量到南門市場大樓舊有結構不符耐震需求等因素,而決定改建。
新工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南門大樓暨市場改建統包工程於2019年5月31日決標,由根基營造公司得標,設計單位為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總工程費約為新臺幣26億8千5百萬元,工程預計於2023年1月初完工,新大樓將會是一處明亮穿透的市場空間。
新的南門大樓占地3,937平方公尺,是一棟地下5層、地上1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總樓地板面積大約有4萬6,800平方公尺,南門市場位於地下2層到地上2層,地上3層以上的樓層由臺北市政府相關單位進駐,而地下1層會有捷運萬大線之共構出入口。
新工處工務科長郭俊昇表示,新南門市場以逆打工法,即地上與地下層同步施工,這樣的作法比傳統掘完地基才由下往上蓋的工期來得短,如此一來,能讓攤商盡早搬回,而且所產生的噪音、粉塵等公害也比較少。
《南門市場的沿革》
南門市場是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成立於日治時期1907年,同期臺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同是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與新起街市場(亦稱西門市場,所在地即今西門紅樓),以及位於慈諴宮對面,1915年落成營運的士林市場。
南門市場最早稱做南門外集市(即聚集於南門外的攤販),是台北南區重要的物產集散地,販賣各類生鮮蔬果及山產,直至日治時期,才開始施以市場管理;1906年,原本在南門外的市集攤販被集中在今羅斯福路與南海路口一帶的磚造平房裡營業,因位處千歲町,而名為「千歲市場」。
當時日人選定東門跟南門作為新興發展的區域,又以南門為優先,許多當時重要官員的住家均座落於此;繼原本漢人建的晉江街外,另外闢建了南昌路。同是日本人興建的西門市場,因為專賣國外舶來品或日本商品,且禁止漢人進入,因此千歲市場便成為集合臺灣本地物資,提供千歲町一帶大官生活所需的市場,並成為少數供漢人與日人共處的公共場所。1940年代,因室內空間不敷使用,便在室外增設了魚、肉、蔬菜等攤位,堪稱是那時候臺北市最具規模、貨色最齊全的市場,
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的外省籍官員接收了此處的日本官舍,並將千歲市場改名為南門市場,開始販賣來自大陸其他省份的物資,由於該地的居住者大多來自江浙一帶,因此當時南門市場常被稱為江浙人的市場。
1979年6月,為配合臺北市各區籌建行政大樓計畫,位於羅斯福路與南海路口的南門市場進行改建工程,將原本市場所在的平房全數拆除,重建為地下二層、地上十層的古亭區行政中心(1990年,因古亭區與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改名為中正區行政中心);新大樓興建期間,原南門市場攤商暫遷至南海路營業。歷時兩年,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的市場所在樓層終於竣工,於是在1981年6月20日,全體攤商遷入新大樓內營業,而整棟大樓直到1982年12月才全部完工。
1981年6月啟用的南門市場共有三層樓,地下一樓販賣生鮮食材、一樓經營南北雜貨與熟食菜餚、二樓則販售服飾精品等。市場內以北方糕點、南北雜貨、各式醬料與特色熟食聞名,為民眾採購生鮮食材與各式菜餚的集散地。
2008年,為了強調節源的重要,大樓架設了太陽能板以提供部分電力,且於建物外表建置了植栽牆,落實政府的節能減碳與綠化環境之政策,不僅美化環境也能濾淨空氣,對於地處交通樞紐的南門市場,達到降低空氣污染之成效,並能大幅度降低建築物因陽光直射而上升的溫度,因此讓南門市場蛻變成為符合世界潮流的環保綠建築。
沒想到在2012年的鑑定報告中發現,這棟使用了30餘年的臺北市中正區行政中心大樓(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為南門市場)竟有超過四分之三部分的氯離子含量超標,被判定為「海砂屋」,面臨遭到拆除改建的命運,後於2016年被規劃配合捷運萬大線施工進行拆除。
於是,臺北市政府決定在臺北市杭州南路與愛國東路口的華光社區特二區設立臨時中繼市場,並於2018年8月9日動土開工,待2019年8月完工後,便讓南門市場的攤商遷入營業。
南門臨時中繼市場的樓地板面積為6518平方公尺,營業項目延續南門市場的特色,包含生鮮、南北雜貨、熟食點心、服飾與美食廣場等,並設置汽車停車位66格、裝卸停車位8格及機車停車位84格。
已有38年的南門市場,為了提供更好的購物環境以及配合捷運萬大線興建,從2019年10月7日起停業10天以進行搬遷,並於同年10月17日起於南門中繼市場(臺北市杭州南路二段55號)恢復營運。
南門市場大樓於2019年12月開始進行拆除重建工程,預定3年後(2023年1月)再讓攤商搬回原地重建的新南門市場營業。
新工處工務科 在 高雄市議員李亞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29 🌟 李亞築議員 🌟 質詢 新工處 養工處 工務局
📌新工局
⚠ 路竹區聖帝殿開闢工程預計11月底完成
⚠ 茄萣區文化路79巷22號預計明年度4月底完成
⚠ 路竹區復興路327巷應拓寬
⚠ 阿蓮區與橋科高鐵橋下聯絡道應盡速開闢
📌養工局
⚠ 路竹區環球路90巷預計明年年中完成
⚠ 路竹區華正路道路應盡速刨鋪
⚠ 茄萣區沙崙國小前方道路應盡速刨鋪
⚠ 田寮區高14線與高40線應規劃刨鋪
📌地政局
⚠ 路竹區新園段水溝塌陷應盡速解決
質詢會期➡高雄市議會第3屆第4次定期大會
質詢日期➡20201029
質詢部門➡工務部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9uqotMD9Xk/hqdefault.jpg)
新工處工務科 在 高雄市議員李亞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李亞築議員質詢 🌟
質詢會期➡高雄市議會第3屆第1次臨時會
質詢日期➡20190121
質詢簡要➡
⚠ 養工處 ⚠ 路平專案 ⚠
【路竹區】復興路(平交道到萊爾富)➡今年盡速完成重新刨鋪柏油路面
【路竹區】路竹菜市場、甲南菜市場附近損壞道路➡盡速會勘及改善
【路竹區】高科交流道下聯外道路➡規劃改善工程
⚠ 養工處 ⚠ 路燈修復 ⚠
【阿蓮區】【田寮區】【路竹區】【茄萣區】【湖內區】
目前路燈修復過於緩慢,是否由工務局委由區公所管理發包➡下個會期,相關局處會協調是否委管;今年預算還是歸在工務局養工處。
⚠ 新工處 ⚠
【路竹區】聖帝殿道路開闢➡預計明年完成
【茄萣區】1-4道路➡目前等待內政部營建署審議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O0E4ABEUz4/hqdefault.jpg)
新工處工務科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工程管理科,人員編制少又未補齊,竟花3000萬元委外辦理校舍新建工程。市議員陳麗娜今天(27 日)質詢指出,教育局作法引發外界非議。局長范巽綠表示,這是過渡時期作法,以後會充實工程管理科人力。
陳麗娜下午在教育部門質詢說,過去學校工程都是由校長負責,很多校長對工程外行,有些校長還因處理工程吃官司。教育局今年 2 月 24 日成立工程管理科,專責處理學校工程,校長如釋重擔,大家都說好。
工程管理科成立馬上執行「新校園 5.0 運動」,這項由教育部補助九成工程款拆舊建新專案工程,共有 15 所學校,總經費 12.8 億元,最慢 108 年底完成。可是網路上查到的工程管理科編制八人,除了科長還有一名劉姓技士,兩個人就是能力過人,也完成不了如此龐大的工程。
目前許多地方政府教育局都設置類似工程管理科,台北市處理工程營建股編制19 人,新北市 21 人、台中市 18 人,高雄市不僅人數最少,管理的學校數量卻是最多,有 358 所。就算編制人力補足,也根本無法執行業務。
陳麗娜指出,教育局要把「新校園 5.0 運動」新建工程發包出去,根本就不用成立工程管理科,工務局新工處在不增加人力情況下,頂多動用二百萬元徵圖,就可以處理,何必動用3000萬元外包,這不是浪費公帑,什麼才是浪費公帑。教育界、工程界、網路都有不少人對教育局的作法提出質疑。
工程管理科長詹天雄表示,科內人力目前報到五人,其中耐震補強股只有股長一人,網路資料尚未更新。范局長,一再強調工程管理科剛成立,目前作法是因應實際需要所採取的必要措施,不過承諾以後會增加人員編制,一定會足以處理校舍工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8Q_vH1m_L4/hqdefault.jpg)
新工處工務科 在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工務科西區工務所 - 探索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工務科西區工務所at Facebook. ... <看更多>
新工處工務科 在 機關名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 標案瀏覽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期 類型 代碼
20230209 決標公告 11207
20230209 公開招標公告 11205
20230209 決標公告 main1110815 ... <看更多>
新工處工務科 在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