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不只會目睹人類總人口下滑,還會感受到世界變化的速度變慢】#精選書摘
Z世代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目睹人類總人口自然下滑的世代,到了那個人口普查的老招也不會有多大技術進展的時刻,我們搞不好連人口下滑發生在哪個月分都能略知一二。
過去,我們覺得即將發生的災難很吸引人,是因為符合自己當前最喜歡的理論,也就是不久後的未來會和不久前的過往非常不一樣。但如今,我們需要知道這樣的變化已經放慢……
#大減速 #Z世代 #人口減少 #變化 #世界
新社會運動理論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超級歪一月好書推薦贈書活動
美國知名社運人士麗莎‧費安(Lisa Fithian)的新書《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Shut it down) 中譯本出版了。之前在製作《X戰警的正義論》時我曾提過「預兆性政治」的社運概念,這概念出自David Graeber 的《為什麼上街頭》,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咦?怎麼書名那麼像XD),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她40年的社運經驗,閱讀此書讓我獲益良多,我也為這本書寫了一篇推薦序。有越多人閱讀這本書,就越可能為台灣未來的社會運動帶來不一樣的面貌。
-
📣留言加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1.21 - 2021.1.28
👏感謝 時報出版 的熱情贈書
📖購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807?sloc=main
-
《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推薦序
危險之所在,亦是救贖之所生:社會運動先鋒的教戰手冊 / 超級Y
麗莎・費安(Lisa Fithian), 美國最知名的抗議顧問,投身於社會運動四十年,從雷根政府時期的反戰運動,到全球正義運動、維護工友正義運動,再到佔領華爾街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每一場重要戰役,麗莎・費安都站在最前線參與策劃、為抗議群眾做行前訓練、實踐公民不服從的理念,用非暴力的直接行動對抗社會壓迫與不正義。麗莎・費安將她多年參與社運的寶貴經驗集結在這本《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裡,我認為這本書有三個重要貢獻:
在經驗層次上,作者將自己實踐「非暴力的社會破壞」的策略性抗爭方法教給讀者。從基礎的組織方式、模擬訓練、自我保護,到更進一步的製作道具、情感支持、防止組織被滲透,再到進行社會抗爭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應付警察暴力、入獄後的監獄團結戰略,每個章節都提供了能讓讀者獲益良多的社運行動綱領。同時,作者也認為創意的集體行動是社運成功的一大關鍵,例如在罷工時,有經驗的社運人士應該設想的是如何將資方的利益與勞工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才能讓資方願意妥協,進而達成保障勞工的目的。 在每一章節的最後,作者也附上了整理好的工具箱,讓讀者可以清楚知道如何實際操作。
在理論層次上,作者運用了解釋動態系統的混沌理論來闡明自己的社運經驗。混沌理論認為在一個系統中,會產生最大化創新、最深刻改變之處,往往是在混沌的臨界點,因為既有社會體系無法對此擾動做出回應,而產生了新的可能性。例如,誰會想到一位突尼西亞小販之死竟可以引爆阿拉伯之春,讓好幾國的獨裁政權垮台?社會運動者的任務就是讓社會盡可能地出現「混沌的邊緣」,進而促成社會變革。 不過,作者同時也注意到,社運者製造混沌的邊緣時也可能產生意料之外的社會後果,如阿拉伯之春種下了一部分敘利亞內戰的遠因,或者佔領華爾街雖然沒有達成訴求、看似失敗,卻能在全球各地激發不同的想像,催生了二〇一四年香港的雨傘革命。這正是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所說的「非意圖性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意圖透過X達成Y目的,卻意外衍生了Z的後果,而且有時候可能連X都沒達成!
最後,作者在書中提供了自己對社運經驗的深刻反思。身為一個美國白人婦女,這些身分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 讓作者在不同國家行動有時帶來助力,有時帶來阻力。作者不會被在加薩自由大遊行中的埃及警察刁難,因為她是擁有美國護照的白人婦女,但同樣的身份,卻讓她在中南美洲的社運組織裡遭受性別歧視。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中,白人身份讓作者擁有白人特權,不會被警察刻意找麻煩,但同時,也不自覺地助長白人社運者的白人優越感,讓白人在社運組織中握有無形的領導權,而可能忽視其他聲音。另一方面,作者雖然支持非暴力直接行動,但同時也反思社運行動飽受爭議的難題:社運人士能夠使用暴力嗎?當1999年西雅圖世貿組織抗議活動的人們破壞星巴克、麥當勞時,社運領袖應該如何回應?這個問題同時涉及組織運作(非暴力原則可能邊緣化激進派人士)、地域性(歐洲人搞抗爭比較常用破壞行動)、實際情況(當警察使用暴力時你連自衛的權利都沒有嗎?),作者也在書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值得讀者深思細究。
閱讀此書,讓我感到社會運動家某方面很像藝術家或精神分析師,他們在做的事情都是努力創造並維持住一個空間(一個新的社會藍圖/藝術想像/無意識話語),「努力使不存在的東西存在於我們之間」,這是法國詩人Paul Valéry賦予藝術的任務,我認為也同樣適用於社會運動。但是,社會運動家比起藝術家或精神分析師,卻又更有行動的迫切性,因為如果人們沒有掌握到變革的關鍵時機, 機會可能一去不復返(很多事情我們只能示範一次......)。這種迫切性使得社運家們不得不在最短時間內做出行動,也正是因為親身經歷過抗爭中的危急與困難,才讓他們能夠在行動過程中淬鍊出建造新社會的想像與希望,如德國詩人賀德林所言:「危險之所在,亦是救贖之所生」(Wo aber Gefahr ist, wächst das Rettende auch)。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強烈感覺到這種希望的可能性,也深受作者投入街頭抗爭的熱情感動。我衷心的推薦此書,也期盼這本書的出版為台灣未來的社會運動提供更多動能與助益。
這是所有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人,都該閱讀的一本書。
新社會運動理論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可能「快速民主化嗎」?】#兩岸三地的命運
你是否想過,是「因為有什麼樣的人⺠、才有什麼樣的政府」;還是「因為有什麼樣的政府,才有什麼樣的人⺠」?
作者認為,中共的「習近平政府」,自上任以來到現在為止面對(或造就)的政局,與明末、清末時期,有相當高的重合程度:均是內有政局動盪民心思變、外有強敵虎視眈眈,亂世之中政權崩潰——卻只是被另一個獨裁政體取代而已。
若期望亂局和平落幕,中國出現「改變(革)」,前人所提過的「民主化」或「聯省自治」等主張,有可能發生在近日中國嗎?
作者認為,民初的思想家胡適等人,曾經為中國指引出一條自下而上,以個人主義代替千年集體主義的明路。
例如胡適在《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中是這麼說的:「假的個人主義就是為我主義(Egoism),他的性質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群眾的利益;真的個人主義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又說:「一個新社會、新國家,總是一些愛自由愛真理的人造成的,絕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這樣的思潮並未擴大。集體民粹主義仍在威權治下於各地橫行,甚至越演越烈,終將導致災難性的結局。
▍集合吧!換日線之友 >> bit.ly/3gZCmjm
▍新刊上市《台灣青年在世界發光》>> bit.ly/2Yf4sQg
▍特別徵稿:教育換觀點 >> bit.ly/2DWSvHP
▍Follow us on LinkedIn >> bit.ly/2DYamy0
▍年度季刊訂閱 >> bit.ly/2Q0DTtC
新社會運動理論 在 社會運動與社會變遷(20)公共空間與社會運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從這個角度看, 社會運動 便是要推動新思想從而改變社會權力關係。因此, 社會運動 在怎樣的環境下傳播其理念便值得關注。本集將討論實體的公共空間如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