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覺察情緒背後的動機?/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再度施加給自己、身邊親近的好友或家人,若對情緒有基本的認識與掌握,將會成為第一道防線,使我們跳脫負面情緒的漩渦,避免進入憂鬱、燥鬱或是抑鬱的狀態。
身心狀態的好壞決定了一切。縱使你有高於他人的聰明才智,若情緒一直處於負面狀態,也都無濟於事。此時需要將情緒感受調整到正面、積極進取的狀態,將有機會發揮無限潛能。
►►了解情緒背後的動機,能懂得與這些倏忽即逝的情緒感受共處,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式轉化情緒,如此將幫助我們更了解及欣賞自己與他人!
/情緒不只是喜怒哀樂!/
你現在感覺如何?是快樂、安心還是滿足?又或是憂鬱、委屈和憤怒呢?我們每天都有各種情緒冒出來,卻鮮少注意到它。
你有否好奇過,為什麼會產生情緒?這麼多的情緒,除了往肚裡吞,還能拿它怎麼辦才好?每當情緒失控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無論正面或負面,情緒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決策判斷。
►►不要害怕情緒,也不要放縱情緒
情緒是人類生理機制中細膩的存在,就像是由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部門團結合作,製造出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剪不斷理還亂的「商品」。
有「情緒」是正常的現象,「情緒化」也是常見的事,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覺察它,就可能更好地處理衝突,也可以避免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
►►當情緒產生時,可以先問問自己
‧「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
‧「這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來自於什麼事件?」
‧「以前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當時產生情緒的背景為何?」
‧「結果怎麼處理這樣的情緒?」
──重新理解、分辨和決定用什麼樣的想法和態度面對。
取自《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給青少年看,我想程度上不會差太多。書裡面的插圖也多,看起來很親切,作為情緒教育的補充教材也蠻好。
我最近常在想「流動」這個現象,談話的流動、情緒的流動、自我的流動……。簡單來說,我們人類或萬物一直是在一種流動的過程中,像生、老、病、死就是一種流動。
多一種說法,我們並非實質存在,只是在各種能量轉換中的過渡現象而已。但因為小我的基本設計,是會把流動的其中一段暫時的型態當真,並且希望恆久不變。
譬如,關係的品質或樣貌也在流動,聚散離合,也不一定是我們個人能全然操控。關係固然能經營,但那也是機率問題,想要有不會變化的關係,那也是妄想癡心。
我因為用這種眼光看世界,感覺內在的執著有些鬆動,苦痛能緩解。既然變化是擋不住的,那在盡其在我之後,也就自然看淡看空。
尤其孩子成長很快,這種眼光放在教養上也特別有趣味。不當真,還原到根本的流動,也少很多困擾!
跟流動合一,隨著自然的韻律走,而不是螳臂擋車地抗拒。有知有覺地順流、臣服,而不是無意識地慣性重複,人生也自由豐富。
只是,我這種說法或眼光,對大部分人來說,過於虛無飄渺。所以我常感覺這些外星話得要少點說,要不然常會看到對方滿臉問號,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著,還是多分享這些簡易好懂的內容吧。甚至給長輩看,我猜都不太難。
祝願您,願意多感受情緒的流動,情緒的流動特別美麗!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834294663253482/
……………………………………………………………..
【文/ 詹育書】
孩子呀,你在想什麼?
總是黏在身邊的小寶貝,從幾何時開始不再和爸爸、媽媽說:「我最喜歡爸爸/媽媽了!」從幾何時不再將心中的祕密告訴父母?掐指一算,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孩子的內心世界越來越難理解。孩子的心中開始有許多祕密不想讓父母知道,對答回應總是:「喔,還好」「嗯,好」「好啦,我知道」。
這樣的現象是有跡可循的,早在西元1960年左右,心理學家就已經告知全世界:「人類到了青春期階段,會開始以同儕為重。」在這個階段裡,追求認同感、歸屬感和親密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父母也同樣可以給予和同儕一樣的愛與支持和鼓勵,但為什麼叛逆期的他們卻頻頻往家庭外頭尋找呢?
那個時期的我們,一心想要探索更寬廣的世界。但父母呢?對父母的想法是什麼呢?那時總覺得父母一點都不了解我們,只會一昧地管教我們,希望我們不要變壞,希望我們多讀書。如此相較之下,朋友似乎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他們知道我們多麼有趣,他們知道父母所不認識的那一面。
如今做了父母,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世界吧!在這階段與其將風箏拉緊,還不如放手讓風箏自由翱翔,放任風箏在外闖蕩時,如果他們走偏了怎麼辦?放心,此時拉一拉風箏線,先別急著劈頭大罵,用心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無論孩子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也別急著否定,試著包容他們的想法,即使不盡正確,這也是他們成長經歷的一部分。
沒有跌倒就沒有成功,人們總是這樣跌跌撞撞過來的,若能在孩子失落的時候,包容他們的情緒,當他們的支柱,並給予愛和溫暖,比起逼問孩子在想什麼,「陪伴」才是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養分。
Point/
‧青春期以同儕為重,不喜歡將內心的感受告訴父母。
‧父母可以試著同理孩子的「熱血」。
‧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就像放風箏一樣。
Overview/
孩子到了青春期時,不像小時候一樣黏著爸爸、媽媽,父母心中難掩失落的情緒,變成關係越演越烈的因素,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吧!也像放風箏一樣,讓他們到外面闖一闖。
…………
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
孩子到底要怎麼管才好呢?放任孩子的行為,走偏了難以抓回軌道;控管孩子的行蹤,反而使孩子難以承受心理壓力。「虎系」和「佛系」爸媽,是以上兩種作風的極端。虎系爸媽秉持「我們什麼都要管」的精神,孩子的一分一毫行為都要掌握在手中,眼裡容不下一點差池。而佛系爸媽則是「我什麼都不管」,放任孩子自由發展,孩子自己會長大成人。
虎系家庭的生活是場緊密到令人窒息的家庭關係,這類型的爸媽經常使出「情緒勒索」的絕招,虎爸、虎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當孩子出現不符合他們期待的行為時,虎爸、虎媽內心的止水瞬間驚濤駭浪,「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呀」如此波濤洶湧的情緒不懂在內心翻騰,勒索著自己,也勒索著孩子。
相反地,另一種佛系家庭實如名稱,在冰冷的家庭生活中,相信生命自有出路。而這類型父母的絕招,其實也沒有什麼絕招,就是讓孩子自由闖盪,說到這裡,許多人應該很羨慕吧,羨慕父母不會管教自己的行為,然而,活在佛系家庭中的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快樂。
他們渴望被父母重視,也渴望被父母看見,有的時候,適度的管教是一種關心,因此,當自己不被關心時,孩子內心有許多疑問在心裡打轉,像是「我是不是爸媽生的小孩?」或是「我是不是路邊撿來的小孩?」最後,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反而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故意調皮搗蛋和違反校規,都是在呼求父母的愛。
所以,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呢?從二選一的答案裡很難找出最適當的答案,所謂適得其反,在管教中找到平衡而因材施教正是這樣的道理。要放任孩子去飛,也要適時拉孩子一把,這的確是門學問。但是,每個爸媽都是第一次擔任父母職,不要擔心做得不好,也不要擔心孩子會走偏,只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從每一次的錯誤中勇敢地認錯並改進,無論哪種教法,孩子能平安且快樂的成長,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吧!
Point/
‧「虎系」什麼都要管,「佛系」什麼都不管。
‧中庸之道才是正解。
‧不要擔心自己或孩子「做不好」,你們可以一起成長。
Overview/
虎系父母常用情緒勒索孩子,佛系父母常放牛吃草,兩者中沒有好與壞之分,中庸才是正解,不用過度擔心自己的角色做得不夠好,相信彼此,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種浪漫。
…………
職業婦女,蠟燭幾頭燒?
小時候媽媽在廚房的背影,爸爸出門上班的身影,是大部分家庭共同的回憶,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公式。如今,這個公式被大家當作「期許自己一定要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警惕。但是,隨著焦頭爛額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地複製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樣貌,還來不及矯正,就被幾頭燒的生活壓垮了。
當蠟燭燒得滿頭都是的時候,想想這些工作裡頭,哪些是「喜歡」?哪些是「規範」?又有哪些是「不合理的責任制」?釐清自己的情緒後,再針對問題與伴侶溝通。但記得,溝通要建立在理性與愛的基礎上。
總之,在職場與家務之間的平衡,是一門比數學還要深奧的學問,因為在這題目裡,1+1=2的公式是不成立的。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女性辛苦了,辛苦住在社會裡的框架,不過我們也很幸運地生活在這個世代,我們獲得資訊的速度遠超過賈伯斯發明iPhone之前。我們擁有更多選擇,即使生活中的無奈還是存在的,可是我們更有「力量」理解這個世界,跳脫框架,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開心地「做自己」是件令人開心的事,若妳還沒嘗試過這份自由的感覺,就一起從今天開始吧!
Point/
‧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
‧釐清哪些是「社會規範」,而哪些是「自己的意願」。
‧與伴侶溝通時要理性而堅定且帶著愛。
Overview/
職業婦女既要上班,也要處理家務事,而男人努力賺錢養家即可,但在過去的社會中,家務分工和現在不同,因此,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理性地和伴侶溝通吧。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手繪圖解100種必懂情緒知識,了解自己、同理他人的轉化關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682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8/24截止】贈票活動_82年生的金智英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18351421514473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方框問號複製」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為什麼別人傳的表情符號是問號? - 看板iO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正方形問號符號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正方形問號符號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湯姆群情報站- 複製我就會出現正方形問號來變大 ... 的評價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Gossiping: [問卦] 有框框問號的八卦嗎?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Gossiping: [問卦] 有框框問號的八卦嗎?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方框問號複製 在 Gossiping: [問卦] 有框框問號的八卦嗎? PTT推薦 的評價
方框問號複製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老溫的豆城碎碎念]熱身賽
🏀
看完熱身賽,問題其實差不多,進攻端,我們還是一樣球必交中鋒,最後一場除了Edwards狂飆跟Waters打很順的時候之外,就像是複製貼上一樣不斷重複,只是球員經驗更差,要在16秒時交到中鋒手上都很難。
而且我們一樣在球交到中鋒手上之後依然沒有任何搭配,四個隊友在那邊探頭探腦,對手非常好防守。Poirier被逼到受不了幾次背框硬打,騙了幾次犯規,但如果遇到真正的NBA球員,根本是天方夜譚。
遇到真正的NBA球隊,我們剩下14秒要組織進攻更是天方夜譚。
🏀
防守端的問題則跟上季一樣源自三小前鋒。我們顯然不會有第二長人,特別是我們今年根本連第一長人都是個大問號。而我們的小前鋒身材在MM離開之後就變得更差,這讓我們場上隨時有兩個人比對手矮,如果考慮到我們三個主力長人有兩個六呎八,更可能一口氣到三個。
遇上真正的NBA球隊,我們這樣的防守陣容可能會出亂子,特別是我們的先發還是一副以為自己很會防守的樣子。
🏀
整個熱身賽進步最多的是Wanamaker與Waters,前者終於找到信心,控球該有的技巧也逐漸像樣,後者的投籃動作進步非常多,等於把自己最大的罩門給解了一大半,最讓人欣賞的是他一場比一場放鬆,第四場遇上一樣沒經驗的騎士完全讓人不覺得他是菜鳥,切入後的分球、視野,都輕鬆地成為球隊裡最好的控球。
幾場下來,去年留下來的主力問題還是跟過去差不多,只有Tatum改掉了Long 2的問題,但他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球賽閱讀能力不足導致的單打效率低落,現在只是把long 2投不進的問題延伸到三分線外,他硬拔起的投籃穩定度還是依然遠低於自然的投籃動作。
問題其實沒解決。
🏀
最擔心的,其實是Walker。從美國隊到熱身賽,他顯然沒有很適應我們的打法,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在第四節最後關鍵時刻的低效率與不冷靜,在我們很可能沒有足夠的競爭力甩開對手下,關鍵時刻很可能會讓我們有很多的麻煩,而CBS真的敢讓Edwards在第四節末待在場上嗎?
當一支球隊最好的控球拿雙向合約,最好的射手是二輪新秀,最好的單打前鋒正在爭取最後一個名額,這支球隊的問題恐怕就在覺得天分不夠的那個人身上。
這,2003年就告訴你了。不是嗎?
🏀
作者頁:https://www.sportsv.net/authors/vantora
方框問號複製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向教養系列|食物玩不玩?
昨日晚上去餐廳吃飯時,
桌上擺了一盤大人小孩都愛的炸物,
喬伊開心的拿了塊雞塊,
突然我眼角餘光瞄到,她將雞塊放進水杯中,
我忍住想碎念的衝動,沒說話,
靜靜地觀察她,
她開心說著:「雞塊沾水真好吃!吃起來好像冰淇淋喔!」(媽媽黑人問號)
然後津津有味地邊沾水邊吃完。
對於孩子玩食物,你們的看法如何?
曾經的我無法接受,
覺得吃飯要有吃飯的樣子,
餐桌上的常規與界線一堆,
導致餐桌常常像戰場一樣,
親子間充滿權力鬥爭,親子關係也備受影響,
直到接觸正向教養才開始慢慢學著放手,
確認自己的界線,也與孩子討論常規,
透過與自我對話、與孩子對話、家庭會議,
慢慢找到彼此間的默契,
到現在親子能在餐桌上共好相處。
玩食物這件事,你可以負面的看也可以正面的看,
而我取中庸之道。
負面看待玩食物:
可能弄得到處都是,清潔麻煩,吃飯時間變長,玩完不吃又浪費食物,可能也有旁人眼光的壓力。
正面看待玩食物:
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曾經發表過一個研究,結果顯示,被允許玩自己盤子中的水果和蔬菜,可能增加孩子們吃下這些食物的機會。研究招募62位年齡介於3-4歲的學齡前兒童作為受試者,並將其分為兩組,被允許玩食物、碰觸及感受食物的受試組別,願意嘗試進食的水果及蔬菜量,顯著較其他控制組別為高,特別是對於受試者本身並不熟悉的食物,如石榴和奇異果,差異更為明顯。《資訊取自華人健康網》
現今也有許多美食是被「玩」出來的。
有人將牛奶加入紅茶當中就變成了奶茶,
有人將冰雪拌入水果和牛奶就變成了冰淇淋,
有人將桿平的麵包放上起司、蔬菜等配料就變成了披薩,
有人嘗試將葉子做成杯子,放入飯與配料再包起來就變成了粽子,
因為有前人的創新與嘗試,我們現今才有如此豐富可口的美食可享用。
所以玩食物好不好?
見仁見智,主要還是取決於成人的價值觀,
而這價值觀多半是從童年經驗來的,
因為小時候玩食物被唸被罵被打,
導致成年後看到同樣的事件時,
在潛意識的回憶中勾起不好的感受,
進而反彈、厭惡、並阻止,
「其實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童年的教養經驗」
當然要突破框架首先還是得由成人的自我覺察開始,
一步一步的覺察,也一步一步的放手。
在我們家允許孩子玩食物,
但自由與紀律需要並存,
孩子有玩食物的自由,
同時也不能超過界線,需要遵守常規,
界線沒有空間,但常規可以討論。
關於界線我們採用在蒙特梭利,
與阿德勒正向教養中都有提到的類似論點,
「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不傷害自己」
你可以玩食物,但你只能玩你盤子中的食物,
你可以玩食物,但不能把食物黏在牆上,
或任何不好清理的地方,
你有玩食物的自由,但應該建立在合理的範圍內。
再來是常規,像是用餐時間多長?
玩完的食物沒吃完怎麼辦?
吃飯能不能離開座位?
弄得髒亂該怎麼處理?
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等等諸如此類。
區分出這是誰的課題?
是孩子的課題,又或者是家庭共同的課題,
彼此的需要與期望是什麼?
我們會在家庭會議中與孩子討論對話,
找到一個彼此能接受的方式,
達成共識並溫和堅定的執行,
執行過程如果有狀況,就再提出討論,
並且視孩子的年紀與能力決定放手的程度,
讓孩子有機會做決策與負責的練習。
所以玩食物好不好?
如何在創意與責任中拿捏成了父母的功課,
提出一個與社會認知較為不同的觀點讓大家去思考,
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也或許未來有個產品的Slogan這樣寫到:
「水雞塊,如同冰淇淋般的新滋味。」
#阿德勒正向教養 #從自立到共好 #有自由有紀律
#照片為喬伊創作的_紅柚香瓜壽司
方框問號複製 在 正方形問號符號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正方形問號符號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在年度社群熱搜話題焦點新聞網. ... 有时候会在朋友圈,或者聊天窗口看见一个正方形的方框里有个问号, ... 形状,而是当IOS系统, ... ... <看更多>
方框問號複製 在 正方形問號符號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正方形問號符號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在年度社群熱搜話題焦點新聞網. ... 有时候会在朋友圈,或者聊天窗口看见一个正方形的方框里有个问号, ... 形状,而是当IOS系统, ... ... <看更多>
方框問號複製 在 為什麼別人傳的表情符號是問號? - 看板iO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不好意思,我想請問一下一個蠢問題
我是I phone 6+然後IOS目前是10.0.2
為什麼別人傳line或是ig、fb有打些表情符號我都會顯示框框然後框框裡面是個問號?
如圖
是因為我沒有更新嗎?謝謝各位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53.2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Phone/M.1491676154.A.A5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