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晚了一些,還是要來回顧這個舉足輕重的日子,昨天 8 月 30 日是科幻小說之母 Mary Shelley 的 222 歲冥誕,在今年二月的時候,啟明也推出了其不朽經典《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設計精美的兩百周年紀念版本,也成為了這裡的二月選書。
故事出自於英國天才女作家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與丈夫 Percy Shelley 合力創作,1816 年的夏天她真正從童年走入生活,一家人在日內瓦湖畔度假時,無意間於閒談之中找到靈感,Erasmus Darwin 曾提出將已死但新鮮的機體組織施以電擊,使一具屍體或組裝起來的身體部位重獲生命可行性的理論,因而發展出一個小故事,在丈夫的鼓勵之下進而拓展成瑪麗雪萊的小說處女作,雖然丈夫為這個故事貢獻多少比重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然而卻也因為他的推波助瀾而得以問世。
瑪麗雪萊出生於雙親皆為知識份子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追求思想獨立、養成大量閱讀及寫作的習慣,然而她一生命運可以說是坎坷多舛,先是與哲學家父親的追隨者珀西雪萊私奔,當時珀西已有家室,瑪莉也懷了珀西的孩子,四年後珀西的元配自殺,兩人終於結束了負債累累、放逐流離與女兒夭折的困境,得以名正言順結成夫妻,卻萬萬沒料到好景不常,就在婚後六年又被迫面臨珀西因船難而驟逝的悲劇,這些大風大浪的撐開了她的生命容器,成為瑪麗雪萊往後創作的諸多養分,在小說、隨筆、旅行散文、劇本、傳記等類型皆有著墨,並可見其強烈的政治理念與前衛的女性意識,對後世的影響無遠弗屆。
「研究這門科學的古代學者們曾經許下諾言,要完成人所不及的事情,結果一事無成。現代科學家們很少許願,他們深知金屬是不能互相轉化的,而所謂長生不老藥只是幻想而已。但是,現代科學家們,儘管他們的雙手似乎生來便要與泥土打交道,他們的雙眼也只是盯著顯微鏡和坩堝,然而,他們卻創造了多少人間奇蹟。他們潛入大自然的幽深之處,揭示了她隱藏著的神秘活動;他們衝上九重天宇,研究宇宙太空;他們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以及我們所呼吸的空氣的特性。他們獲得了新的力量,幾乎無所不能;他們可以駕馭空中雷電,模擬地震,甚至以幽靈世界的幻影嘲笑了幽靈世界。」
瑪麗雪萊《科學怪人》降生於 1818 年,距今已有兩百年足足的悠久歷史,啟發後世無數文學、藝術、動漫、電玩與影視作品,相關電影從 1910 年的默片到後期 Hugh Jackman 的《凡赫辛》與 James McAvoy 的《怪物》都可以看見科學怪人的蹤跡。身為世界經典之中的經典,擁有結構簡單的故事,流暢精彩的鋪陳,浪漫優美的文采,層層堆疊的張力,Frankenstein 這個耳熟能詳之人抱著對科學未知的熱忱創造出一個其貌不揚、異於常人卻不容於世的悲哀生命。
作者早已洞悉人性的自大與必然走向,我們過去總妄想科技發展與人類力量有一天能征服自然、改變法則,甚至是創造生命,但一項全新發明的誕生永遠不會只帶來單方面的益處,反倒衍生出創造者一己之力難以控制也無法想像的巨大災難。對知識的渴求雕塑出當代普羅米修斯,卻忘記生而為人最主要的元素不只是血肉和形體,還會出現欲望、意志、思想,也應具備靈魂、道德、理性,人的性格是何其複雜的組成,而且時時處於變動狀態,任何一點外力都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在我生命的最後這幾天裡,我一直在反省我的過去,我認為,我的所作所為是無可指責的。出於一時的狂熱,我製造了一個有理性的生物,我有責任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確保他幸福快樂,安然無恙。這當然是我應盡的義務,可我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義務,即對我同胞的義務,需要我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這涉及更多人的幸福與疾苦。」
《科學怪人》是對科學的反思、對科技的控訴,觸及哲學、歷史、宗教、社會、倫理、抗爭、心理、善惡、存在與自由意志各個層面,誠如本書譯者的觀點,其中潛伏的反叛因子遊走於無情與同情、加害與受害、正義與非正義、壓迫與被壓迫之間的灰色地帶,並鼓舞了當時的人們為民主和自由勇敢抗爭。
書中父親說了一句,人的經驗往往是盲目的,我們追求拓展智力,渴望探索未知,何錯之有?創造怪物的人本性良善,怪物也只盼愛、接納與陪伴,然而悲劇還是無可避免於社會角落層出不窮,更心酸的,從未有人要求被帶來這個充滿絕望與痛苦的世界上。回望核武、種族清洗,科學怪人亦可以是各種形態,史上多少惡始於善,多少迫害始於非我族類,因此,回歸到吳明益老師於台北國際書展那一場演講上,無論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各個領域,必須持續捫心自問的終歸一個倫理問題:
「我們的責任究竟在哪?」
▍延伸閱讀:
2019 上半年度每月選書。
https://cm3350658.pixnet.net/blog/post/467757194
施以諾學歷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晚了一些,還是要來回顧這個舉足輕重的日子,昨天 8 月 30 日是科幻小說之母 Mary Shelley 的 222 歲冥誕,在今年二月的時候,啟明也推出了其不朽經典《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設計精美的兩百周年紀念版本,也成為了這裡的二月選書。
故事出自於英國天才女作家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與丈夫 Percy Shelley 合力創作,1816 年的夏天她真正從童年走入生活,一家人在日內瓦湖畔度假時,無意間於閒談之中找到靈感,Erasmus Darwin 曾提出將已死但新鮮的機體組織施以電擊,使一具屍體或組裝起來的身體部位重獲生命可行性的理論,因而發展出一個小故事,在丈夫的鼓勵之下進而拓展成瑪麗雪萊的小說處女作,雖然丈夫為這個故事貢獻多少比重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然而卻也因為他的推波助瀾而得以問世。
瑪麗雪萊出生於雙親皆為知識份子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追求思想獨立、養成大量閱讀及寫作的習慣,然而她一生命運可以說是坎坷多舛,先是與哲學家父親的追隨者珀西雪萊私奔,當時珀西已有家室,瑪莉也懷了珀西的孩子,四年後珀西的元配自殺,兩人終於結束了負債累累、放逐流離與女兒夭折的困境,得以名正言順結成夫妻,卻萬萬沒料到好景不常,就在婚後六年又被迫面臨珀西因船難而驟逝的悲劇,這些大風大浪的撐開了她的生命容器,成為瑪麗雪萊往後創作的諸多養分,在小說、隨筆、旅行散文、劇本、傳記等類型皆有著墨,並可見其強烈的政治理念與前衛的女性意識,對後世的影響無遠弗屆。
「研究這門科學的古代學者們曾經許下諾言,要完成人所不及的事情,結果一事無成。現代科學家們很少許願,他們深知金屬是不能互相轉化的,而所謂長生不老藥只是幻想而已。但是,現代科學家們,儘管他們的雙手似乎生來便要與泥土打交道,他們的雙眼也只是盯著顯微鏡和坩堝,然而,他們卻創造了多少人間奇蹟。他們潛入大自然的幽深之處,揭示了她隱藏著的神秘活動;他們衝上九重天宇,研究宇宙太空;他們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以及我們所呼吸的空氣的特性。他們獲得了新的力量,幾乎無所不能;他們可以駕馭空中雷電,模擬地震,甚至以幽靈世界的幻影嘲笑了幽靈世界。」
瑪麗雪萊《科學怪人》降生於 1818 年,距今已有兩百年足足的悠久歷史,啟發後世無數文學、藝術、動漫、電玩與影視作品,相關電影從 1910 年的默片到後期 Hugh Jackman 的《凡赫辛》與 James McAvoy 的《怪物》都可以看見科學怪人的蹤跡。身為世界經典之中的經典,擁有結構簡單的故事,流暢精彩的鋪陳,浪漫優美的文采,層層堆疊的張力,Frankenstein 這個耳熟能詳之人抱著對科學未知的熱忱創造出一個其貌不揚、異於常人卻不容於世的悲哀生命。
作者早已洞悉人性的自大與必然走向,我們過去總妄想科技發展與人類力量有一天能征服自然、改變法則,甚至是創造生命,但一項全新發明的誕生永遠不會只帶來單方面的益處,反倒衍生出創造者一己之力難以控制也無法想像的巨大災難。對知識的渴求雕塑出當代普羅米修斯,卻忘記生而為人最主要的元素不只是血肉和形體,還會出現欲望、意志、思想,也應具備靈魂、道德、理性,人的性格是何其複雜的組成,而且時時處於變動狀態,任何一點外力都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在我生命的最後這幾天裡,我一直在反省我的過去,我認為,我的所作所為是無可指責的。出於一時的狂熱,我製造了一個有理性的生物,我有責任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確保他幸福快樂,安然無恙。這當然是我應盡的義務,可我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義務,即對我同胞的義務,需要我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這涉及更多人的幸福與疾苦。」
《科學怪人》是對科學的反思、對科技的控訴,觸及哲學、歷史、宗教、社會、倫理、抗爭、心理、善惡、存在與自由意志各個層面,誠如本書譯者的觀點,其中潛伏的反叛因子遊走於無情與同情、加害與受害、正義與非正義、壓迫與被壓迫之間的灰色地帶,並鼓舞了當時的人們為民主和自由勇敢抗爭。
書中父親說了一句,人的經驗往往是盲目的,我們追求拓展智力,渴望探索未知,何錯之有?創造怪物的人本性良善,怪物也只盼愛、接納與陪伴,然而悲劇還是無可避免於社會角落層出不窮,更心酸的,從未有人要求被帶來這個充滿絕望與痛苦的世界上。回望核武、種族清洗,科學怪人亦可以是各種形態,史上多少惡始於善,多少迫害始於非我族類,因此,回歸到吳明益老師於台北國際書展那一場演講上,無論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各個領域,必須持續捫心自問的終歸一個倫理問題:
「我們的責任究竟在哪?」
▍延伸閱讀:
2019 上半年度每月選書。
https://cm3350658.pixnet.net/blog/post/467757194
施以諾學歷 在 部長與部長的部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邪聞の性平教育不在乎學歷背景」
#要求警察交出女生整個是反社會的行為
#家暴從來應該0容忍
#留言處南部私立大學的朋友可以看看新聞內的施暴者照片
看到這則高雄的新聞就覺得我們在南部的性平教育不能等,也不能只遊走在社區之間,在教育系統內更是應該加強處理;整個內文與留言我看到的重點如下:
1. 暴力男子的包養抹黑:
用自己的經濟條件去抹黑對方,跟記者說得像女生被包養,這真的是典型拖暴者的反應,但卻重重疑點。
如果每個月都好幾萬說得像包養,為何女生需要去工作,還要只可以騎車?而且女生可以提出匯款記錄,暴力男卻只開口講白話。
2. 暴力男子的感情抹黑:
不意外地,為了讓社會覺得女生「不檢點」,很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暴力」的行為分散,抹黑在對方的感情出軌上,先不討論出軌一事是否真實,但對方出軌就可以以暴力對待的想法跟行為就是性平教育需要推行的原因,毫不尊重對方的身體施以暴力,而且是高教育水平的人,更是可恥。
再來討論內容的真實性,在事後暴力男以「黑白兩道恐嚇」,卻未提出軌的事,有被出軌的人都應該了解,如果是因為被劈腰分手,跟對方的指責都會以此為主,為何未有提及反而跟記者說是女生出軌?
3. 看待家暴我們應該只看證據
家暴跟其他暴力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多了「感情」的累積,這份感情一開始不見得是有「暴力」(如果男朋友第一天交往就打你,你應該會立即分手),所以在處理家暴問題,我們都不會去看情感的事,而且在法律的處理上,情感的內容不是必須的。
而女生可以提供對話內容跟錄音檔,可見暴力的行為不是突然發生,而是讓女生無處可逃必須自保才進行搜證自保。
4. 家暴是一個「循環」
心理工作者跟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家暴時最頭痛的就是「家暴循環」,如上點因為有感情在當中,往往家暴後的情緒勒索跟親密安撫,成為了下次家暴的起點,受暴者往往因為誤信對方的諾言,例如:「這次最後一次,我一定會改的」、「我只是一時之氣」,而一次又一次進入到家暴循環中。
這不是受暴者的愚蠢,而是因為受暴者的感情與信任被踐踏。
5. 回到整件事的核心跟原由才可以看到真正的家暴
整件事是發生在公開場合,在路邊女生被暴力對待,我們可以思考整件事發展的進程,女生被多次推倒在地上,這是公開的事件,而警察立即通報社會局可見事件的嚴重性(一般傷人事件不一定會由警政單位通報社會局,只有警方認為是有家暴之疑才會通報),而當下還發出保護令,這可見街頭的公開暴力行為是事實而且存在的。
6. 看到報導的留言覺得噁心,沙文主義的社會現象
留言不少提及女生跟一個50歲的人是貪圖什麼,如果以2個人的年齡去判定一件家暴案件的合理性,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工具。
我反而看到是一個50歲的老男人還有小孩,為什麼可以追到一個年青女生,似乎這個暴力男除了高學歷還有高超的語言話術,到底是這個女生騙他,還是這個女生被騙,我覺得結果很明顯。
如果我騙人騙到要在路邊被打,要跪地求饒,還要被監控,我這個粉紅陷阱真的是廢得可以。
總結一句:
「這個男的就是一個暴力的現行犯!」
只要受暴者不退縮,這個暴力男就等著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