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看太多大師的攝影作品,讀了 蘇珊桑塔格的 #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決定離開那幾年拍攝弱勢與陰暗的人間主題,幻想要在另一個高調張揚充滿概念的 high fashion 裡求得事業成功!
電影 #情攝大師 很好看
老王也想活到八十幾歲還像個孩子的玩耍遊戲
Helmut Newton 大師旁邊有厲害的太太,老王也有了!❤️
原來離大師的路就差這一步🤣
#致美好的攝影年代
#HelmutNewton
///
🌈 #兩位太太 IG追起來 🔍 twotaitai
www.instagram.com/twotaita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位太太 podcast】
■ SoundOn https://sndn.link/twotaitai
■ Apple Podcast apple.co/3k8f4su
■ Google Podcast bit.ly/3pR0dXx
■ Spotify spoti.fi/3l7nmCl
■ KKBOX bit.ly/2IdPUvD
每週日更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明是好意想要幫助好友,卻不被接受。「我是不是被討厭了?」「我是好心ㄟ他們怎麼這麼無情?」這種痛苦的感覺,讓人覺得既生氣又難受。」這是喜歡樂於助人的你時常有的心聲嗎?南方哲學提供你一個不同的思維,釐清想要幫助他人背後的成因。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
「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的推薦目錄: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拉拉手在一起。兩位太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邊譜- 【晨邊選書】《旁觀他人之痛苦》蘇珊・桑塔格關於觀看文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心慧時間(4)《旁觀他人之痛苦》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心得] 《旁觀他人之痛苦》 - 看板book - PTT 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旁觀他人之痛苦》攝影評論書摘 - Dcard 的評價
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明明是好意想要幫助好友,卻不被接受。「我是不是被討厭了?」「我是好心ㄟ他們怎麼這麼無情?」這種痛苦的感覺,讓人覺得既生氣又難受。」這是喜歡樂於助人的你時常有的心聲嗎?南方哲學提供你一個不同的思維,釐清想要幫助他人背後的成因。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BU3x93
👇更多【南方哲學系列影片】別錯過❗
🔥人氣No.1影片:停止浪費你的生命【中文翻譯】STOP wasting your life|HU大推影片 https://youtu.be/tMEadGqvWqU
🔶愛情自由:當局迷,旁觀清👀 https://is.gd/imvUwN
🔹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價值觀自由:為何不這樣想💬?https://is.gd/n7Ll2v
🔹人際自由👥:快樂溝通學 https://is.gd/Ex8ZHm
🔶Do it Smart:讓生命不卡卡✊ https://is.gd/SExkcb
🔹職場攻略:別讓薪水限制你🤓! https://is.gd/8K4ycx
🔶科學快樂論:進化論,看人生🧠 https://is.gd/P12Ywp
🔹快樂說書秀🗣 https://is.gd/ga8wng
-------------------------------------------------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人際溝通 #拒絕我的幫助 #快樂大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2Z7Ji37GqE/hqdefault.jpg)
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邊譜- 【晨邊選書】《旁觀他人之痛苦》蘇珊・桑塔格關於觀看文 的推薦與評價
《旁觀他人之痛苦》原文書名為《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其中,「Regard」作為動詞對應中文有「以特定的觀點關心」、「帶有意味的觀看」或「關於」等意思。英文這 ... ... <看更多>
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心慧時間(4)《旁觀他人之痛苦》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旁觀他人 之 痛苦 》作者:蘇珊.桑塔格導讀人:施心慧老師{關於本書}繼《論攝影》 之後 ,蘇珊.桑塔格更加深入探討影像與觀者的關係。 ... <看更多>
旁觀他人的痛苦之後 在 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閱讀雙峰
書名:
旁觀他人之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作者: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譯者:陳耀成
出版:麥田
以評介重點選書、展現多元解讀的對話空間為尚,本刊即日起,不定時推出「
閱讀雙峰」深度書評,由不同評論者針對同一著作提出各自看法的精銳剖析。今日
,率先由評論者范銘如、李尚仁,各持觀點,詮釋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
苦》,此書是桑塔格繼《論攝影》之後,探究戰爭、影像與新聞等議題的最新論著
。二文展現了評者與評者、評者與著者間的精采交鋒。
蘇珊.桑塔格,一九三三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哈佛大學哲學博士。以犀利視角
與雄渾筆力見稱於世,屢屢發聲介入文化時局爭議,為當代深受矚目的女性評論者。
著有小說《恩人》、《火山情人》、《在美國》等;評論集《論攝影》、《疾病的隱
喻》等;以及《我等之輩》、《蘇珊.桑塔格文選》等其他作品;並曾跨足電影等影
像工作。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耶路撒冷獎等肯定。
──編按
影像觀看的倫理與政治 ◎李尚仁
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注意到攝影影像在現在社會所涉及的政治、倫理與美學的複雜議
題。今年夏末俄羅斯南部發生慘絕人寰的恐怖攻擊,來自車臣的恐怖分子占領一所學校,
在隨後的混亂與俄國特種部隊的攻堅行動中,恐怖分子引爆炸藥並射殺人質,導致許多無
辜幼童遭到殺害。事件發生後立刻成為各國報紙連續幾天的頭條新聞,許多英國報紙在頭
版大幅刊登一張照片:一位年輕的母親悲哀地垂首看著她已經死去卻像是睡著的幼兒。這
是一張非常動人的照片,報社編輯會用它來呈現這場悲劇似乎是十分貼切的作法。然而,
隨後卻有專欄作家撰文抨擊,認為報社刻意挑一張構圖淒美有若電影劇照或古典繪畫,而
畫面主角又是年輕漂亮很上鏡頭(photogenic)的女性當恐怖事件的頭條照片,以此促銷
報紙、引誘英國讀者消費這個新聞,是個深具剝削性質的不道德行為。
影像刺激與人道疲乏的角力
一個多月後,我聽到一位歷史學者以「人道主義論述」的歷史為主題的演講,他談到近年
有所謂「人道疲乏」的說法:由於我們看到聽到太多違反人道的殘酷作為和人間慘劇,導
致許多人因為「刺激過度」而同情心疲乏,最後導致麻木不仁。他人的苦難再也激不起這
些「人道疲乏」的人的哀傷、憐憫與憤怒,當然,這些人也就不再會因憐憫感動而有所行
動(捐錢、擔任義工等)。這位學者還說:「現在很多國際慈善組織都公開地在討論這個
問題。」聽到這點,我突然想到英國許多報章雜誌都有慈善組織的夾報傳單,首先映入眼
簾的通常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的非洲兒童照片,內文則說:只要你願意每月固定捐獻金
額若干,就可以讓這個可憐的孩子三餐溫飽、接受教育。我不禁想:到底是「人道疲乏」
讓這些慈善組織必須訴諸照片的感動能力來勸募善款?還是這些照片的大量使用導致「人
道疲乏」?
最近閱讀蘇珊.桑塔格的新作《旁觀他人之痛苦》,驚喜地發現這些引發我思考不安卻
沒能有所定論的議題,她在這本書中都提出了深刻的反省和討論。在這本深思熟慮卻又平
易可讀的散文中,向來有美國才女美譽的桑塔格,敏銳地探索了戰爭苦難的攝影影像帶來
的種種倫理、政治與美學的重要議題。桑塔格之前的《論攝影》一書已是名著,這回針對
苦難影像的主題再次對攝影進行探討,背後有著她個人的生命歷程:在南斯拉夫解體的戰
爭期間,桑塔格不只為遭到塞爾維亞人迫害的波士尼亞穆斯林大聲疾呼,更親往遭到圍城
的塞拉耶佛城內與居民共苦,到城中為當地居民執導演出戲劇《等待果陀》。在本書中我
們隨時可以感受到此一經驗所帶來的深刻省思。
桑塔格在書中以清晰有力的論證告訴我們,以美學形式、藝術美感來呈現他人的痛苦並不
違倫理、也沒有什麼政治不正確。基督教傳統的受難畫向來就是以高度形式化、美學化的
方式打動許多信徒的宗教情操。重要的其實是觀眾能否了解產生這些受難影像的脈絡。例
如,向來以雄渾壯偉的構圖呈現底層庶民樣貌的名攝影家薩爾加多(S. Salgado),雖然
其主題相當「政治正確」,卻常因其影像過於「電影化」而遭到批評。然而,桑塔格對他
的主要批評卻在於薩爾加多照片的說明從未標出這些人物的姓名,「拍攝人物照卻不列出
對象的姓名,等於是在有意無意之間與名流文化同流合污」。相反地,西班牙大畫家哥雅
在國家遭到拿破崙軍隊入侵後,所做一系列關於戰爭的恐怖與苦難的版畫,雖然不是分毫
不差的實況紀錄,卻絲毫不減其控訴戰爭的道德力量與藝術價值。
至於重複暴露在他人受苦的影像下而導致同情心貧乏的說法,桑塔格也有所保留及修正
。她指出許多日本觀眾在觀賞家喻戶曉的《忠臣藏》故事的演出時,即使他們對這故事已
經耳熟能詳,但仍感動不已。許多國家的文藝作品都可以找到類似例子。只要觀眾投注情
感,反覆觀看並不會導致感動疲乏。另一方面她也抨擊布希亞這類的後現代理論家關於「
影像已經取代了真實」的說法,認為這其實是身處富裕社會能安穩看電視的知識分子,誇
大其詞的犬儒看法。
影像邀請人們思考真實
若說要在這本精采的著作中挑毛病,那麼或許桑塔格對於攝影影像的「使用」談得太少
了。當然她不是沒有完全觸及這個議題,在本書附錄〈旁觀他人受刑求〉一文,她談到美
軍暴行和美國影像消費文化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情色生活中對狎虐影像的使用。然而,如
果某些報導是可信的話,其實美軍拍攝這些對囚犯進行性羞辱的刑求影像,其實也是為了
要將照片流傳給他們的親友、社區,來威脅恫嚇這些囚犯招供。這類影像不只供娛樂賞玩
之用,它們本身就有刑求的實用功能。在一個各種監控影像充斥的時代,攝影的這個面向
其實很值得深入探討。
閱讀這本書我覺得它最重要且最具啟發性的論點是:攝影影像主要的特色不在於見證、
甚至不在於回憶,而在於讓人在正視戰爭的殘酷無理以及當戰爭帶來的苦難之後,能夠進
一步探討考究相關的議題。換言之,攝影影像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記錄真實或提供真相,而
是邀請人去思考真實。要能承擔接受這個邀請,伴隨影像的文字資訊、適當的觀看影像情
境以及了解影像產生的歷史社會脈絡,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影像充斥的今天台灣,我們同
樣經常面對本書所討論關於影像的政治、倫理與美學議題(只要回顧一下吳乙峰的紀錄片
《生命》所引發的討論與爭議就可明瞭)。桑塔格這本書可以作為我們思考相關議題的出
發點。
◆李尚仁,沉迷影像的電影迷,曾從事業餘影評工作多年。近年正職為醫學史研究者,
專攻十九世紀帝國殖民醫學史與基督教來華傳教醫學史。曾旅英數年,在倫敦攻讀學位期
間看電影與參觀展覽是研究之餘的最大嗜好。現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目前正在研究《科學怪人》、《吸血鬼》等哥德式小說與當時醫學和科學思想之間的關
係,並準備展開以「醫療影像」為主題的研究計畫。
見山又是山 ◎范銘如
蘇珊‧桑塔格長年來是文化界裡傳誦爭譽的明星級人物。早慧不羈又充滿神祕色彩的人
生閱歷、博學宏觀且詞藻豐富多變的創作特色,已經夠令人津津樂道了。而她屢發人所未
見、言人所不敢言的睿智、勇氣,搭配上犀利精準卻又雋永可讀的批評文字,更是樹立起
她鮮明獨特的品牌。然而,拜讀過她那兩本最具原創性和啟發性的代表作《論攝影》
(1976)和《疾病的隱喻》(1978)後,我卻偷偷產生些疑心。這兩本書在它們發表的年
代固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桑塔格的論述鋒芒和學術高度亦毫無疑問,但美國學界
裡的博學鴻儒所在多有、能(願)將硬幫幫的學術用語轉譯為普及版的文化批評者也不少
,為什麼她獨享這麼高的知名度,甚至被尊稱為「美國知識界的良心」。直到讀了她的近
作《旁觀他人之痛苦》,我對桑塔格才有由衷的敬意,雖然對此封號尚有保留。
由女性主義觀點切入影像閱讀
此書的開頭先從吳爾芙的《三枚金幣》談起。這本出版於一九三八年的評論曾是吳爾芙
長期被忽略的作品,近年來在女性主義的重新挖掘後,其中的名言「女性無國家」已經成
為女性反戰的經典主張。吳爾芙書裡談到「我們」在觀看戰爭死傷照片時,男性與女性的
讀者反應不該被等量齊觀。桑塔格從這個部分切入,認為吳爾芙已經指出,所謂的「我們
」不可視為理所當然的主體,但吳爾芙為德不卒,沒有進一步探究「我們」是哪些觀眾?
我們又如何被「他們」呈現出的影像建構出關於觀看的認知?
桑塔格的任務即是接續吳爾芙未竟的志業,探究誰建構戰爭的影像以及對世人的影響。
攝影記者與政府審查機制當然是主導意義的兩大關鍵。表面上,照片好像客觀地記錄了片
刻的歷史,背地裡它又必然透過攝影者主觀的眼光。攝影將遙遠的事件或災難拉近眼前,
變得「真實」,定格成某種約定俗成的集體記憶。如何運用戰爭影像說明政策之必須,或
是指控敵方的罪證,都成為公共機構(政府與媒體部門)篩選評估過的產品。她大量列舉
美國越戰、波灣戰爭以迄最近的操作手段,讓幕後操控的黑手無所遁形。
但是,如果你以為桑塔格的結論只是質疑戰爭影像的可信度,呼籲觀眾小心上當,可就太
低估她的智慧了。類似的解構觀點她早在三十年前的《論攝影》裡便旁徵博引地辯證過,
近二十年來的後結構理論更是把所謂真相、客觀與人道主義鞭笞得體無完膚,開風氣之先
的她何至於重申徒子徒孫們的陳腔濫調?相反地,多年不談攝影的她重作馮婦,開啟今日
之我挑戰昨日之我的論辯,不惜推翻廣大信眾奉為圭臬的舊說,實因知命暮年的桑塔格已
經看到了懷疑論的流弊。
《旁觀他人之痛苦》對《論攝影》觀點的修正,是全書最精采的部分。在《論攝影》裡,
她曾警告,影像不斷重複之後,它蘊含的真實感或警示性也會逐漸稀薄。當影像愈來愈飽
和氾濫、傳媒文化充斥著血腥聳動的畫面,電視機裡別人的痛苦已成為用餐時的家常便飯
,即使不是鼓動窺淫癖好,我們亦終將對此麻痺不仁。然而在近作裡,她毫不留情地批判
昔日的洞見,「這類言論是在要求些什麼呢?把血淋淋的影像消減配額--例如,每星期
一次,就能維護其振聾發聵的威力嗎?」「麻木的假說」綜合了古典/現代主義式的懷舊
保守心態,哀悼被現代科技文明腐蝕淪喪的「純良本性」,以及後現代主義式看似激進實
則犬儒的輕佻,彷彿一切現實中的暴行痛楚不過是擬像,誰當真誰白癡。說穿了,就是富
裕地區知識菁英不知人間疾苦的清談。
女性主體被粗糙地簡化
如果重複觀看痛苦影像會耗損觀眾的道德反應、冷卻憐憫,為什麼還需要成立各式災難
博物館,藉由陳列殘暴的證物,記取教訓,建構意義?假使日夜轟炸似的濺血、凌虐、支
解、屍骸的電視畫面使觀眾見怪不怪而不再感同身受,我們又何必轉台?不看,是因為冷
漠?還是源於無能為力、不願正視我們與權力的真實關係?
正是桑塔格此番沉痛愷切的反思使我對她肅然起敬。平心而論,《旁觀他人之痛苦》不管
在史學縱深或學術廣度上皆不及《論攝影》的規模。然而批評既是針對時弊,就應該隨著
時代環境轉變調整。當年桑塔格一系列的解構觀點提醒觀眾對「真相」的警覺,然而在「
後」學盛行多年之後,以往前衛顛覆性的抵抗功能反而消解。徒似一個老於世故的紐約客
,對什麼都抱持著高人一等的懷疑、訕笑與無動於中,對任何文化現象都有一套精妙慧黠
的嘴皮可耍。九一一的恐怖攻擊、美國連年對外爭戰橫行以及媒體統一口徑的冷漠,應該
是驅使桑塔格再論攝影的主因。而這一次談影像--也許是最後一次,她竟然不惜走回較
傳統的人文主義批評位置,謙卑地承認,即便見多識廣,「我們」依然無法理解身歷戰禍
的恐怖震駭,「他們」--士兵、記者、人道救援者,「是對的」。
聆聽桑塔格立足於現實、反身修正自己(美國)論述傳承的獅子吼,我如果還來進行學
理上的吹毛求疵似乎坐實了「旁觀者」的冷血。但正是這第三世界不相干的旁觀者「我」
得指出,桑塔格竟和她開頭批評吳爾芙的一樣,簡化了「我們」。三○年代吳爾芙能夠理
直氣壯地把婦女歸為無辜的觀眾,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女大兵一躍成為虐囚者和按鍵劊子手
。敏銳雄辯如桑塔格竟連在附錄的〈旁觀他人受刑求〉一文中都略而不談,若非控訴布希
政權與主流媒體/文化心切,就是對「我們」太過寬容了。加害-受害-旁觀的界線如此
混淆不明確,隨時都有跨越的危險。隨著歷史和地域的差異、我類與他者在三方位置上的
轉換,觀看的心緒何止萬端?即使身為紐約客,不同族裔的觀眾收看美軍炮轟巴格達的現
場直播時,豈有「旁觀」的相同感受?箇中矛盾複雜的癥結固然難以奢求一冊小書悉數涵
括,恐怕也非乞靈於古典人道立場得以解套!
◆范銘如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文學系博士, 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
授, 淡大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主持人。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著有《眾裡
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191.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