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個緣分受邀韓國little cheer girl品牌 與 STKT / 跟Future Idol音樂總監、與作品監製。主要這個工作是屬於好玩、休閒的心情接下,目的性也不太強,就是提供自己音樂技術與觀念上的專業出去,因為這個新工作,自己也把2000以來的Kpop Top songs 三大公司、跟旗下一些新舊大團都全部研讀一遍,一方面當作作曲與編曲的趨勢研究(樂譜和弦總舖全拆解這種細節),一方面從流行音樂fashion角度去看產業,2000-2004年我做過一次這樣類似的事(當時是拆解J pop 小室哲哉 濱崎步 X 彩虹 DAI等等)。這次我帶著12-16人的編曲、製作、詞曲、演唱、團隊拆解1000多首主要容易hit的kpop歌曲 曲式、旋律、配器。切出8-12種主要音樂風格結構與節奏的等等,當然本來作曲就是屬於快速度的我,除了帶團隊也親自按照研究結論寫了40多首的kpop路線歌曲,有男生有女生適合的舞曲歌曲。40多首寫下來,有幾個有趣小心得。
1.我們有在編曲的人都知道,kpop 主流公司的reference 通常是美國billboard 或是 Edm billboard 的Top100 再mix 比較’用力‘的編曲 trap dubstep 之類的元素,韓國收歌資訊過來時(公司即將發片歌手的樂風需求),大概都是這樣描述。just like Ref song,but add some Future bass or Dubstep ...
2.加料編曲的概念一方面是讓音樂可以’炸一點‘,一方面也是掩飾歌手能力無法與歐美舞曲大嗓音歌手相比的狀況。但是因為compressor 越壓越多,隨著2000-2010十年變化,動態越壓越平,所以我在研究韓國hit song時,發現一件事,我一次研究時間無法太長3小時大概耳朵會有省美疲勞😪 不是我耳朵會痛(因為音量其實都會轉蠻小的)只是會沒有辦法去「感覺」導致當天無法繼續研究下去,少了感覺的研究變成採譜機器,其實研究本質意義是0。但同樣的研究在2000年時期我聽DAI 彩虹 是沒有的狀況,當時整晚8-10小時連續甚至研究一首歌,都不會無感,甚至越來越感動。(奇妙)應該跟麻辣鍋不能吃三小時以上概念一樣,重口味的音樂(kpop)似乎較適合廣告式的快速點狀轟炸(在大賣場突然播放一首kpop耳朵會豎起來)
3.另外,整體kpop 和聲的比例也相較滿,一方面合理化這件事是採取 男‘團’ 女‘團’ 的模組,視覺與聽覺很無違和的可以接受高三、低三、低八、高八的合音堆疊,大部分kpop歌曲副歌抽掉instrumental,幾乎都是阿卡貝拉了(笑)和聲多除了補足原本lead vocal 本質限制頻率補滿之外,還可以很順勢的將專業的錄音室和聲老師加入團隊(隱形團員),其實這並沒有什麼道德的問題,國語唱片就算是金曲天后唱片和聲80%以上也是需要和聲老師來包,因為同一個人就算唱再多軌在某些頻率上還是會空,由不同音質的和聲放置在合宜的相位與和弦,是非常好的作法。而幕前的成員專注在live表演、MV眼神、偶像藝人的訓練,其實時間上安排這樣也是很對的。
4.混音編曲後製,倒著做~
(4.1)
第四點是我個人心得,因為兩個月內寫40首kpop其實平均三天寫2首,時間是緊迫的,所以第一個事情是直接訂女key是更方便的,我自己音域C5 -E5 是可以使用的強假音,所以副歌動機即興一出來,立刻寫出極簡山水譜(這個這邊不細述,我的學生都知道我的作曲課程 minimalism Compose 理論的),然後男生哼男生key是沒問題的,但女key因為過高,所以假音寫完的topline我會用低八度再順人性化的轉音,非常好用,立刻可以自己檢測出幾句有問題與bug的topline,然後再高八度回去完成demo演唱(DEMO我女key是自理,省時間)。再來,關於原則上副歌第一句,也就是kpop要洗腦你的那句動機句出來,包含主副歌音域分配,A B C D bridge的反覆次數,就可以計算出來,一般來說 intro A B C inter 2A 2B 2C bridge 3C 剛好可以控制再3:30-4:20秒是蠻剛好的,不過常常在Kpop 的 B 或 bridge 會整個給你一段 聽起來突兀但其實很合理的饒舌。這段饒舌其實就是方便給5-7位成員中,演唱旋律線比較沒優勢的成員有畫面。是很科學的思考法!(也巧妙避開第一點談到使用billboard REF的問題,人類在主觀意識中,Rap模仿比較不會跟旋律模仿做這麼直接的聯想,很少有人會說xxx主持人講話方式模仿xxx,歌唱就很容易說xxx唱歌像誰)
(4.2)
倒著做,意思就是副歌編曲旋律先做好做滿,甚至pre mastering一下,感覺可以在大賣場驚艷聽眾了(笑)就可以放心的開始編主歌,我在寫情歌偶爾也會這樣,但比例沒有kpop這麼高(笑)表示kpop歌曲,你有一個超強副歌比有一堆主歌重要100倍(誠懇笑)
(4.3)
「如果副歌夠強,其實你不用太在乎主歌有幾段!」這個結論我尚在實驗中,但,似乎現在趨勢是這樣,2017-2019的kpop主歌似乎已經可以開放自由free style了,這是讓我比較安慰的一部分,當2000以後流行歌曲開始被瘋狂quntize(一種音樂用詞,就是把音符強迫放到精準的格線上)2012-2017的kpop老實說我個人是覺得有點單一的,rap-高音-炸 rap-高音-炸 rap-高音-炸 以上三元素無限反覆,只能靠編曲免強改變不同段落層次感。但尤其到2019年中後,kpop top 上有一些微轉變,從CL 比較chill 的樂風,懶懶的唱法也開始嘗試,BTS有點說不上來怪怪但有不難聽的主歌,好像整體比較好玩一點,但相對的「點閱好像變低」!?可能要未來才知道了。
5.kpop在玩什麼?
一個資深Jpop Jrock 的忠實粉絲的我,當年拆解上百曲子去分析日本作曲家邏輯歸納的,爾後開始創造類Jpop 的華語pop的我。這兩年開始同樣模式拆解kpop,我覺得創作初心是差不多的都是「創造」,但Jpop背後隱藏似乎更多的是樂器演奏、錄製、和弦用法的邏輯,還有錄音學。像東京事變你總譜來還是看不懂,就算也買了龜田誠治同一把bass也不行,因為它器樂的聲響要用手指與音響器材一起運作才能達到!kpop重在你要有廣告人腦袋,3分鐘一共180秒的歌曲,假設分給7人女團,一人其時只有28秒的表現時間(扣掉大場面、空景、其實kpop成員平均應該分不到15秒😅)一個作曲家要塞給哪一個成員哪些東西,去支撐她的粉絲繼續崇拜她,這變成作曲家或許不用再煩惱guitar pick up跟音響型號匹配,但勢必要從音樂家、提升為製作人、甚至廣告人的高格局思維。
未完待續_
(今天先寫一半,要去接女兒下課了,地方爸爸音樂人的快樂親子時光😍)
kpop Jpop Cpop 不管什麼pop都很有挑戰,因為只有一個共通目的,用盡手段與一切方法,就是要「讓它pop」!(狂笑)我們音樂人一起無止盡追求下去吧!
By 阿沁 REAL
詞曲創作人
編曲家
唱片製作人
@勵齊女孩 리틀 치어 걸 - 리치걸 Lcg 出道作品
#Little_Cheer_Girl
#Future_idol
#STKT
日本作曲家 弦 哲也 在 趙天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家音樂廳等級訪日巡演行前音樂會演奏搶先聽
「高雄YMCA慕恩室內樂團」即將在10/28前往日本巡演,天麟很榮幸受邀擔任榮譽領隊。
我特別邀請音樂家們到小天地Skyland舉辦行前音樂會。「台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張瑞雄理事長擔任領隊,促成訪日五場巡演,希望以室內樂展現「台灣之美」,分享給日本社會和大學校園,拓展台灣和日本音樂藝術、文化交流。
男高音:熊飛熊 (團長)
小提琴:洪寅洲 (音樂總監/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小提琴博士)
小提琴:林宇欣 (鋼琴/國立嘉義大學音樂系碩士)
中提琴:王瀅卿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演奏博士)
大提琴:朱亞涵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碩士)
#行前音樂會曲目
【莫札特歌劇選粹「序曲-選自費加洛婚禮」/ W. A. Mozart「Overture, from Marriage of Figaro」5’】
「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札特於1786所完成的喜歌劇, 也是生涯中最傑出的三部歌劇之一。首演在1784年4月於巴黎,即獲得極高的評價。
【四月望雨幻想曲 13 / Che-Yi Lee「 Raining in April Fantasy」】
台灣歌謠的老前輩鄧雨賢創作, 其創作「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最為經典,後人合稱為「四月望雨」, 同時有著台灣歌謠之父的美譽。
【《弦舞》8’】
本曲於2008年4月「國家交響樂團─NSO首席絃樂團」成立音樂會中首演,而後改編成為數種不同編制版本演出。以電子舞曲節奏為表現風格,樂曲間各聲部的獨奏樂段,有如搖滾樂中不同樂器的獨奏表現,各聲部之間也有精彩的對話,發揮不同的效果。台灣新銳作曲家李哲藝因此曲榮獲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項。
【蘭陽舞曲」/ Che-Yi Lee「 Lan-Yang Folk Dance」3’】
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臺灣民謠,其創作原由和起源地,眾說紛紜。較廣為人所傳的,為記載宜蘭地區人民,搭乘」火車過山洞」山洞中滴水的聲音滴-滴-答-答-,人們近鄉情怯內心的喜悅,轉變口中哼出的宜蘭調而成宜蘭童謠。
鑒於本曲的特性,編曲者重新賦予舞曲的特色,以弦樂團重新詮釋,全曲多用五度和聲,藉由其特殊的音響效果產生龐大的空間感,好似火車過山洞時的聲響,為本曲增添身歷其境的效果。
【安可曲-莫札特歌劇選粹「夜后-選自魔笛」/ W. A. Mozart「The Queen of the Night, from Magic Flute」3.5’】
莫札特 於1791年譜寫出人生最後一齣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首演即獲得空前的迴響,成為莫札特最傑出的三部歌劇其中之一。全劇當中,「夜后」一角完全展現花腔女高音異常人的神奇唱腔 來提升全劇的張力表現與戲劇效果,非常高音域聲音的極致魅力來緊緊抓住觀眾的喜愛
日本作曲家 弦 哲也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讓 施振榮變古典樂咖
今日蘋果/財經
建立時間:2019/03/26 05:00
作者、攝影╱黎瑛蕊
元旦下午,天空下著冷冷細雨,台北大湖公園傳出一陣陣交響樂的悅耳旋律,這是台灣首創的新年音樂會,台上,微笑揮舞雙手指揮的是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台下,坐著3千位民眾,身穿雨衣,神情專注,享受這場雨中的音樂饗宴。音樂會結束,製作人施振榮興奮的表示,音樂會明年還會辦,而且會更盛大。
李哲藝要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臺灣的聲音》2019年新年音樂會」,曲目涵蓋台灣的傳統與流行音樂。除現場參與者,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這場第一次專屬台灣人的音樂會。
李哲藝事後表示,現在回想,當天陰雨綿綿,現場民眾的雨衣不斷滴著水,3個小時全程專注聆聽,「若不是下雨,呈現畫面不會那麼讓人感動。」依照民眾參與的熱情推斷,李哲藝相信,如果天氣晴朗的話,現場一定破萬。
談起新年音樂會的緣起,李哲藝特別提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施振榮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更是這場音樂會總製作人。李哲藝表示,在2018年某次後援會會議上,他提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轉播權要幾百萬元台幣,經費規模之大,足以舉辦一場音樂會。施振榮聽聞靈機一動:「那為什麼不辦一場專屬我們自己的音樂會?」
施振榮(右2)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
企業主管當後援
於是,自去年10月決定要辦一場《臺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開始,李哲藝大概每天都會接到施振榮10多通電話討論,「他是停不下來的!」施振榮還找來宏碁的專業行銷團隊來幫忙音樂會的國際露出,他從科技業企業家跨界變成古典音樂會製作人。
施振榮首次接觸到灣聲樂團時,聽到李哲藝等以室內樂演奏台灣歌曲,將台灣的音樂元素以古典音樂來表達,令他深受感動。因此在灣聲成立後,施振榮與太太葉紫華經常出席灣聲的音樂會,甚至參與名人系列演出。「以前做生意是跑三點半,現在退休了變跑七點半。」李哲藝轉述了施振榮對他說的話。
2017年,出身鹿港的施振榮希望用音樂翻轉鹿港印象,邀請李哲藝創作《鹿港映象》交響詩,讓桂花巷、九曲巷、十宜樓等古蹟入樂,以音樂形式重現鹿港百年風華,獲利相當好的評價。
經過《鹿港映象》與新年音樂會的合作經驗,施相當認同地方要從文化起步、行銷自己的理念,與李哲藝第3度合作,要替他「第二故鄉」桃園龍潭打造專屬的《龍潭映象》交響詩,目前已經進入國、客語歌詞徵稿階段。
灣聲的企業後援會成員除了施振榮外,還有已退休的明基前事業策略長雷輝,及將捷建設、花仙子、台新金控、台北旅店集團、瑞士百達、東元等企業高階主管,有他們在幕後當顧問團給建議,讓灣聲走出一條台灣音樂與樂團的新出路。
施振榮(上圖左2)是《臺灣的聲音》音樂會總製作人,當天吸引3千民眾,在雨中欣賞(下圖)。
為台灣音樂發聲
除立足台灣本土音樂,雷輝還給了許多從企業家角度經營樂團的建議,包括應從能夠獲利為出發點去檢視設計成本結構,不能只求不賠錢就好。李哲藝說,灣聲舉辦成立音樂會時是雷輝發動親朋好友參加,「雷輝給了第一桶金,灣聲才有資金往下走。」
李哲藝表示,灣聲樂團應該要在台灣走出不一樣的路,建立台灣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進而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李哲藝舉例,5年前,曾幫高雄做了一部《港都綺緣》,以二胡和大提琴作主奏的雙協奏曲,融合東西方元素,描述高雄百年變遷,感染力十足。正好韓國釜山交響樂團來台考察,聽了驚為天人,邀他創作一首具有韓國特色的作品。最後,他寫了由小提琴和韓國傳統樂器奚琴結合的《釜山幻想曲》協奏曲。
運用古典音樂平台,打破國界,加入台灣元素、融入民眾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15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桃園機場的「快閃」演出。那年是國台交70周年,李哲藝為其製作濃濃台灣味的《快閃組曲》,在桃機快閃演出這首融合古典音樂與台灣民謠的樂曲,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影片上傳網路後至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成功運用台灣文化和世界接軌。
讓樂壇有感、刮目相看的,還有灣聲獨特的經營模式,把音樂會變成節目商品,像是名人系列饗宴。2018年起推出名人系列,邀來企業家施振榮、藝人澎恰恰、郎祖筠、前台中市長胡志強……等,暢談他們與音樂的故事情緣,將談話性節目和音樂結合,拉近音樂和民眾的距離,在音樂領域找到另一種客層,替音樂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臺灣的聲音》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
幫下一代增機會
李哲藝說,胡志強在名人系列中提到,13年前的車禍讓太太邵曉鈴受重傷;昏迷不醒的邵曉鈴,唯有聽到陶的《今天妳要嫁給我》旋律時會有反應;另外,施振榮年輕時和葉紫華約會跳舞,當時播放的音樂是綠島小夜曲,因而成為他們倆的情歌。「人生中很多故事其實都和音樂有關連。」李哲藝說。
一般台灣的交響樂團,只演奏貝多芬、莫札特……等西洋古典音樂,台灣音樂多半只會在安可曲出現。根據李哲藝估計,台灣所有的公立樂團每年從政府獲得的經費高達7、8億元,但是一整年的音樂演奏,台灣音樂大概只佔5%。「國家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經費去做國外的古典音樂?說不過去嘛!」
李哲藝認為,這些國外古典音樂的文化底蘊和台灣沒有關係,「在台灣要發展古典音樂,只有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這是灣聲的核心價值。藉由古典音樂的國際語言,讓大家更認識台灣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及文化。」
李哲藝更進一步提到,台灣職業樂團的位子只有400多個,每年只會釋放出10多個空缺,但音樂系畢業生約有1000多人,僧多粥少,「根本沒有位置!」灣聲樂團創新古典音樂和台灣文化共存的方式,替台灣學習古典音樂的下一代創造發展出口。
李哲藝(左起)小時候與父親弟弟同台表演。
待灣聲做出成績後,李哲藝期待後續還會出現第2個、第3個……更多的灣聲,現在已有很多樂團改變演出型態,會愈來愈多需要創作的機會,台灣古典音樂生態才會豐富。
人稱「音樂鬼才」、「金曲獎常勝軍」的李哲藝,其實並非出身正統「音樂班」體系。在大學二年級以前,從沒想過自己這輩子會以音樂為職業。
李哲藝高中畢業考上文化大學物理系,雖對力學有興趣,但對物理數學、微積分興趣缺缺,瀕臨「三二」退學邊緣,剛好這時音樂系招收轉系生,李哲藝索性申請轉系。如果不是當年的轉系考,台灣古典音樂領域大概就不會有這號響噹噹的人物。
「基本上,我除了很會彈豎琴,其他像和弦、樂理等,都不會,只能硬著頭皮上課。」儘管當時不算科班出身,但李哲藝對音樂的熱愛和接觸並未間斷,高中時參加軍樂社、吉他社,大學則加入熱音社、合唱團,這些經驗對李哲藝後來在作曲、編曲等跨領域創作的幫助很大。「我是有實戰經驗的,學術可以後補,懂理論的好處在於幫助思考系統化,能舉一反三,有利於音樂創作做變化。」
李哲藝念物理系,父親並不反對,因為父親知道走音樂這條路是辛苦的,若是沒有意願,怎麼勉強都是徒勞無功。後來他轉到音樂系,父親很是欣慰。另外,弟弟李哲音退伍後在外工作7年,最後也走回音樂路,開始從事豎琴演奏事業。「繞了這麼大圈,終究還是轉回來了,總算沒有白白培養兩兄弟!」李哲藝笑著替爸爸下註解。
灣聲台灣行腳系列,踏進市街,更貼近民眾。
受父親影響學琴
李哲藝大學畢業、退伍後,第1份工作是教豎琴,也曾在台北美僑俱樂部西餐廳演奏豎琴。那時在西餐廳認識了一位60多歲名為喬治的美國人,在西餐廳演奏鋼琴30多年。
某天,李哲藝看到餐廳的公告上寫著喬治逝世的消息,相當錯愕。他看著喬治的照片發呆,心想:這麼棒的鋼琴家,人走的那天,就只是一張公告,「人生在世,似乎該做些什麼、留下什麼。」
李哲藝開始思考自己該做不一樣的事,因為願意嘗試新事物,就此打開了以前從沒有想過的路,帶他從以往的編曲走向跨域創作。
說起李哲藝音樂之路,不能不提到他的父親李武男。農家子弟的李武男只有小學畢業,有天看到小提琴廣告很好奇,跑到樂器行去詢問,燃起學琴的念頭。但一把琴要價600元,對當時每月工資才250元來說,儼然是天價,只好作罷。
但李武男仍不嫌累地天天往樂器行跑,為的就是看那把小提琴。後來他和老闆商量,四處打工、割稻存錢,老闆被李武男感動,把小提琴給了李武男,錢日後慢慢還。
有了小提琴,李武男開始拜師學琴,後來在高雄成立弦樂團,並四處教學、演奏,成為南台灣早期僅有的6位小提琴老師之一。李武男從早到晚不停教學,5歲的李哲藝天真好奇,吵著也要爸爸教,李武男只得趁空檔教李哲藝,沒想到,李哲藝展現音樂天份,小提琴愈拉愈好。
李武男一次去日本認識並愛上豎琴,開始改學豎琴,而且現學現賣,回家後教李哲藝。李哲藝就這樣學了3年,程度已經比父親還好,才找專門老師授課,12歲的李哲藝每星期隻身坐飛機到台北上課,練就一身好琴藝。
後來,後來李武男開始生產豎琴,成立「藝音豎琴」工廠,研發過程都把積蓄花光,不到2年就開始負債,第5年才量產。李武男創辦台灣第一家豎琴工廠,成為台灣第一位會彈、會教、會編曲,還會製作的豎琴家。
「對我而言,爸爸給的是身教,他是充滿熱情,富有想像力的人,也是很愛做夢的人。他不單只是做夢,還真的把夢『做』出來。」李哲藝從小看爸爸努力地實現自己的夢想,現在輪到自己了。他希望將台灣古典音樂打造成國際品牌,這個夢想正一步步實現中。
李哲藝 小檔案
★現職:灣聲樂團創辦人、音樂總監兼指揮
★出生:1970年(49歲)
★學歷:高雄中學、文大音樂系西樂組、輔大指揮研究所肄業
★經歷:
◎豎琴演奏家、作曲家、唱片製作人、樂團指揮
◎累積演出2000場次以上
★家庭:已婚,育有2女
★成就:
◎1999年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3名,為本比賽舉辦21年首位亞洲獲獎者
◎22次入圍傳藝金曲獎,獲得第23屆最佳作曲人、第27屆最佳創作獎
◎2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編曲作品約5000首,作曲作品約2000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部分照片:李哲藝提供
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190326/3829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