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危險道路,改善安全刻不容緩】
高雄市小港區沿海路可說是台灣最危險的道路,今晚6時又發生轎車遭拖板車追撞再撞上貨櫃車,轎車完全壓扁、駕駛當場死亡的不幸意外。據目擊者指出,轎車疑似誤判重車煞車距離,前方轉紅燈時嘗試變化車道切入兩台重車車距中,後車煞車不及釀成追撞。
沿海路有很多令人不安的紀錄:
■沿海路是全國重車流量最高的市區道路,緊鄰高雄港、臨海工業區,每年超過1千萬個貨櫃往返市區。
■2019年起獲得前瞻預算補助7.9億重鋪中山沿海路,路面品質上升,但交通意外不減反增。
■2019年車禍總件數有352件,死亡車禍3件、3人;2020年車禍322件,但死亡車禍增至11件12人。
沿海路成為如此危險的道路,很多人可能會看到有問題的道路設計、用路人不良使用習慣。也有許多人對分隔在路側的機車道感到不解,直指這是車種分流的落伍設計,吃掉人行自行車道空間等等。
這些理念原則上都對,但在討論這些之前,並需先了解一件事,沿海路的體質問題,基本上來自不良的都市規劃與工業區佈局。
1970年代,配合重工業化產業佈局,政府徵收小港大量農田、蔗田,開發為1500多公頃的臨海工業區。工業區其實就是抵著小港聚落下緣,一直吃到大林蒲外側,東邊直達鳳山丘陵山腳。也就是說,工業區完全填滿了整個小港南側。隨著高港貨運南移,六櫃、以及未來七櫃大量的貨櫃,也不得不經由沿海路運出。但同時,不論是聚落間的往來、甚至高屏海線的交通動線,全部得經過工業區的主要道路:沿海路。
好過日之前舉過日本案例,同樣在1970年代日本列島改造論的大開發時期,日本已經大量採行工業外海化、重工/住商分離的政策,並且在兩者間留下足夠緩衝地帶。
然而,台灣並沒有這種概念,客貨運的需求在臨海工業區形成了極度的對比。42噸重的貨櫃車,和0.1噸重的機車,均需來回這條道路通勤。工業區的大型街廓容納大型工廠設計,更使得此區幾乎不可能有行人。所謂車速分流效率更佳,留設充分人行道提供人本空間等原則雖然方向都對,但在原本就畸形的臨海工業區內,和居民的感受差異很大。
所謂亡羊補牢,時未晚矣,如今要去改善這些問題,要付出的社會成本都已經很大,但我們還是希望幾項原則儘速推動:
■讓重車有專用道路:國七環評延宕已久,在想不出替代方案之下,需以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工法儘速進行。
■小港林園通勤軌道路廊:我們仍希望採成本較低的高架興建,國七和小港林園線共構興建,是高架節省成本僅存的解方,應該由中央協調推動。
■大眾運輸最後一哩路:各站點提供最後一哩的接駁到廠機能,才能給通勤勞工不開車騎車的另一種選擇,減少在這條路上通勤的壓力。
■電力、管線整體整合:沿海路麻煩的是,空中有高壓電纜、地下有管線,這讓在其上做任何工程都困難。但不可迴避的,如何整合各種介面,做好風險管理,讓各項基礎設施「走自己的路」,才是根本大計。
高港外海化、南擴化的趨勢難以改變,要讓沿海路維持高雄產業的生命線機能,又保護行經用路人的生命,這些區域交通基礎建設的推動,需要趕快進行!
日本列島改造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寫呢啲]今日呢篇短寫Bitcoin,用唔用電呀呢啲就畀啲專家講,但早早已經質疑,如果有第二隻狗狗幣 貓貓幣又可以取代嘅,咁有幾特別?有乜咁大價值?Anyway,我係有買ETF嘅。「唔信又買?」。正是,唔信先要買。但反正買得唔多,輸晒都冇所謂。「萬一我錯呢?陣間佢升幾萬倍點算?」
每日一圖嘅,都同加密貨幣有關,話早前市值超過咗美國流通法幣。但你諗真啲個比較根本冇意思,點解同流通法幣價值比?你平時有冇聽人講「歐元市值幾多億」?第二圖,講十大製造業大國,就梗係冇你估咁簡單。留意甚至冇越南份。
Good read嘅,悶嘢。第一篇講Pixar如何用啲顏色去操控你情緒,你以為真係因為劇本好所以你好感動?未算,遲下直頭玩啲「你睇咗都唔知嘅顏色」,全部都係計算。BTW,母公司係迪士尼。第二篇講高鐵,幾悶,但因為主要例子新幹線就多人睇。政客為咗拉票,當然希望高鐵停自己個站。會講帶嚟就業之類。但往往相反,甚至你可以拉返去以前嘅「日本列島改造論」講。高鐵方便,咁啲鄉下人更加個個去晒大都市搵機會,細城市人口更少,產業更加空洞化,大城市就更加迫。亞洲好多地方都面對呢種問題,東京獨大,首爾獨大,北上廣深,曼谷吉隆坡河內胡志明市塞車塞到仆街,全部都類似。
最後FB Summary嘅,大家都知,呢排啲文好爆。又鄧成波又鄧兆尊。不如我轉行寫八掛新聞算。
呀仲有,遲下會出聲音版/影片版導航,不過唔係我把聲,我好朋友。佬一個。方便唔想睇字嘅你。不過未推出,應該6月或7月出,同埋20/40蚊VIP先有。
==============
月頭訂最抵!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日本列島改造論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鐵道完]日本郊區鐵路越嚟越少
Economist 原文:Japan’s rural railways are disappearing
TLDR:睇《鐵道員》都知啦,都唔係咩新聞了。民營,商業公司,蝕錢咪廢除條線。點解蝕錢?因為冇人搭。點解冇人搭?因為人口收縮,又老化,未死嘅都去晒大城市。
1. 文中先係講JR西日本嘅三江線(冇坐過,其實聽都冇聽過),島根縣江津(冇去過,我以為江津係守龍的)去廣島縣三次市(廣島就去過兩次)。呢條線88年歷史,2018年被廢,都引起一陣討論(https://bityl.co/3ZNe)
2. 當然一路都有廢線,但多數在鄉下地方(咩叫鄉下就相對啦)啲細線。如果計民營化,即係JR 1987年出現開始計,呢條係第一次在本州有100公里以上嘅鐵路成條玩完。
3. 其實呢條線已經兩次死裏逃生,1968年想廢過一次(所謂嘅赤字83線,下面再解),1987年亦係,最後今次都係玩完。原因?估都估到,冇錢賺咯,而日本鐵路係民營啦嘛(JR開始咪民營),商業機構。點解冇錢賺?冇人坐咯。
4. 呢條線1987年一公里有458人坐,而家係83個人—留意條線100公里多啲,即係全年大約9000人坐,一日廿幾丁友,應該係咁計—35個站喎!一年要蝕6000萬港紙。
5. 咁點解冇人坐?人口老化啦,人又越嚟越少啦,同埋搬晒去大城市—其實好多國家都係呢幾味,日本就特別嚴重。
6. 當然老嘢想當年,講以前拍拖可以由火車伸手掂到山上嘅樹葉之類,但現實佢地都知廢線係遲早問題。講咗好多年了,走甩兩次都係走唔甩第三次。而家就得返巴士
7. 日本係咪冇起新鐵路新站呢?當然唔係,新幹線在東京今年起多兩個站添,有個咩「高輪Gateway」站,山手線新站添,已開,冇得去,嗚。
8. 但大城市以外就另一回事,2000年以嚟,已經廢除44條線,1000公里。四份之三嘅地區線都係蝕錢嘅。人口老化重災區,同埋後生嘅都搬走,去大城市搵機會。睇戲睇日劇睇動畫都知了。
9. 因為已經係民營,所以政府就唔會點理了,補貼係有些少,但絶對唔會夠,亦唔會再加。但另一方面,起路就有政府出錢,所以變晒巴士。
10. 當然呢啲城鄉問題,首都或幾個城市獨大,度度都見到。老嘢就當然覺得官員覺得只係東京先有人住,唔理佢地死活之類。但現實係:其實連啲巴士都冇乜人坐。
11. 都係嗰句,度度都係咁上下,程度有分別,問題差不多。韓國就更加係首爾獨大,台灣就台北係天龍國人(實情本人都不能接受住台北新北以外),大陸就逃出北上廣深。
12. 值得一講嘅係,日本最初(田中角榮年代日本列島改造論開始),係想用鐵路同道理網去解決城鄉發展不均,人人湧去大城市嘅問題。其他國家都類咁做。結果完全係相反,解決方法更加令問題惡化:就係因為交通方便咗,啲友更加全部湧晒去大城市。大城市嘅問題人人都知,塞車,人口密度高,租貴—但都仲係個個仆住去,因為只有去嗰度先可以脫貧,先有機會。在鄉下你就窮一世,只適合廢老返去住大屋等死。
13. 現實啲,嗰堆咩赤字83線呢,應該有今生冇來世,睇下邊啲你坐過,可能冇下次(https://bityl.co/3ZNg)
14. 我坐過嘅?就係指宿枕崎線(https://bityl.co/3ZO2),鹿兒島。呢條線有啲名氣,除咗因為指宿都多遊客去外,亦因為係日本最南邊嘅鐵路。有個西大山站(可惜我冇去,因為啲車幾疏下),係日本最南嘅火車站—當然未計沖繩,但Monorail係咪火車就留返鐵膠研究,不過至少肯定唔係JR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星期至少三篇港美市場評點,一個月一舊水唔使,開張一個月已5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收費短片第九擊]美股科技股是否泡沫爆破?價值投資之選
課程資訊:https://homebloggerhk.com/course_detail/?code=CC009
內容:
*美股急跌點算好
*科技股係咪泡沫爆煲?
*有乜價值投資之選?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9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另外想買返第八擊(美國總統大選股票部署)都仲可以:https://bityl.co/3NPn
日本列島改造論 在 #日本列島改造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 <看更多>
日本列島改造論 在 信玄の日本列島改造論- 核兵器は不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Join. or. Log In. No photo descrip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