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楊sir籲,請廣傳:
楊秀卓
林鄭特首:
執筆時是年初一下午,屋外屋內都很寧靜,把握今天寫封信給你。
昨日除夕,假設你和丈夫的雙親仍健在,三代同堂一起吃團年飯,是多麼幸福的畫面。今年你選擇在西環一間海味舖拍賀年短片,沒有半句提及香港近況,祇是好例行公事地祝大家新年快樂,毫無心思和誠意可言。鏡頭掃過整整齊齊一排排名貴的鮑參翅肚,全港138萬貧窮人士看到這精心剪裁的片段,可會流口水?想像昨晚他們吃團年飯時,桌上可有半塊鮑魚海參?晚飯過後,我慣常到附近的花市湊湊熱鬧。在那裏,見到一位約70餘歲的銀髮婆婆,她在一個不起眼的花檔前,從放在角落一桶劍蘭中揀了三枝,付給店主十個一元硬幣後,便轉身慢步離開。半小時後,在回家途中一處寂靜的街頭,竟又遇上這位婆婆,她孤伶伶地坐在長長的椅子上,拿著那一束三枝已開到荼蘼的劍蘭,昏黃的街燈映照著一幅人世間的荒涼。想起上個月勒斃妻子的81高齡的黃伯、想起2017年我到老人院做義工時,見過一排排坐輪椅的呆滯老人…… 幾日前聽BBC報導有不少日本老人孤獨死在家中、又有年過八十的,因偷竊被判坐監等故事…… 對年老的想像,是凍入心脾的冷。上月27日,我以長者身份參加遊行,到你的辦公室門口外示威,抗議不知民間疾苦、厚祿高官們的新政策,門口鐵閘掛滿市民的留言,你有看嗎?
兩年前競選特首時,你向街坊派發宣傳小冊子,裡頭有首疑似詩的「詩」:「夜闌兼人靜/愛週末上班/靜靜的思考/默默的工作/尋求新突破/享受那片刻的寧靜」。你今年61歲,仍愛每日工作10小時。或者,你要靠不停工作去賦予你存在的價值,這是你的選擇。但請不要用法律去替其他六十歲的「中年」去規劃他們餘下的人生。我聽過62歲退休地盤工人學寫書法、63歲前車衣女工學編織Saori、64歲前清潔女工學搓陶泥、又或者做義工等。她/他們一直都「站起來」,在那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工作,被剝削。請不要再逼她們,繼續受剝削。她/他們一直站著,挺著胸膛生活。跟你我一樣,她/他們是嬰兒潮一代,分別只是她們沒有年年考第一,小學未畢業便要到工廠賺錢養家,好讓弟弟妹妹可以讀中學大學。她/他們為香港的經濟發展付出了青春,80年代工廠北移,這批工人被逼要再培訓,從新學小四英文,學打中文電腦,幾經艱苦,終於捱過大半生。如今她/他們正開始重拾前半生所失去的光陰,靠微薄積蓄過著緊夠糊口的生活。為什麼你和那位智商高的羅局長要逼他們出來打工,還想方設法用扣200元的屎橋去懲罰她/他們,還有更涼薄的政策嗎?其實,許多60餘歲的長者,各個身體機能勞損得非常嚴重。倘若她/他們的父母仍然健在,恐怕也百病纏身,那她/他們還得做個照顧者,你們可還有一點點同理心嗎?60年代中,我考升中試,中文老師已教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2歲的我懂了,你們呢?
上月,我到醫院探望舊生61歲的父親,他退休前是位中港貨運車司機。那次探病經歷很嚇人,用「人間地獄」來形容亂得十足一個難民營的病房是最為貼切:床貼床,病人伸手便可扯掉隔鄰病人的輸血管、左邊病人高喊要尿兜、右邊聽到痛苦的呻吟聲、前面廁所門口要加床收新症、後面病人私自除下緊箍的氧氣罩…… 祇見姑娘們來來回囘,忙不過來。她們無暇吃飯如廁、醫生則日做12.5小時、連踩14日,終於頂不住爆煲了,要站出來示威,你才驚覺事態嚴重,臨急撥5億元,以為用錢就可以解決問題。歷任特首當自己祇是打份工,奉命聽主子的話,獨沽一味大搞大白象基建工程,卻從沒有真正為這個地方做過長遠規劃。 終於,今日房屋、交通、醫療、警員、教育、安老、人口、大型工程等各方面完全失控。如今,醫療系統崩潰,設施和人手不夠應付急增的病人、醫療意外頻生、毒菌互相感染,誰應負責?居住空間峽窄、租金昂貴、工時超長,患精神病的人愈來愈多,誰應負責?中學欺淩事故居全球首位,誰應負責?沒有承擔的「問責官員」,用崩壞了的運作機制直接間接闖禍而無須負責。不要以為找個劉德華、楊芊嬅、王祖藍等出出鏡,就能騙到市民,太低B了吧!
林鄭特首,當年你說是上主召喚你辭職選特首,最後你贏了。有個神學問題我一直搞不通:為何公義的上主要靠官商鄉黑及權貴的票,才能讓你跑出?小圈子選舉的本質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個上主的安排,本身就是個paradox。觀照耶穌一生,四處流浪,偏要走到貧苦大眾中傳揚福音,行神蹟醫病,為要解放窮人和受壓迫者,祂是一位在地的革命家。你既回應上主的呼喚,照計應秉承基督精神,多為窮人設想,推行全民退休保障、恢愎工會的集體談判權、多建公屋等。但事實是:你將珍貴土地,輸送給地產商和少數權貴,要發展新界東北和橫洲收地等;又為大白象工程豪花納稅人的錢;資源分配不均,貧富懸殊一年比一年嚴重。你真的是上主所揀選的嗎? 2009年,你的主內姊妹馬時亨夫人講過無錢不算慘,沒有神才悽慘。十年後的今天,香港人應明白,貧窮算不得什麼。所以,馬時亨話:「我地話你聽OK就得架喇」。香港人要認命,上主安排的管治者是OK的?難怪囤積農地兼經營劏房的陳茂波臉不紅耳不赤,公然表示自己以「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去服務市民。林鄭特首,你們這群信徒高官,手執大權,卻毫無慈悲之心。近日,你指自己從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才知道「擺脫精英主義和保持謙卑」的態度很重要,這麼簡單做人的基本道理,像你這個「高材生」、竟要等到61歲才學懂,未免太荒謬、太遲了吧。
你曾自信地講過,上主會為你在天堂安排一個位。我瞌上眼,想像耶穌坐中間,右邊是德蘭修女,左邊是南丁格爾。突然,你出現了,我馬上張開眼皮,不敢再想像下去……
祝豬年沙中線平平安安建成、三隧分流順順利利過關、4000蚊開開心心派完。
楊秀卓
豬年初一
日本老人 打工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週一政策今次講兩本書:一本係被傳媒廣泛報導嘅《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另一本係關注日本老人問題嘅社會工作者出版嘅《下流老人》:兩者對碰感覺就好似世代鬥爭、本土派同左膠鬥爭嘅延伸一樣。
事實上唔單止香港,日本同美國都有銀髮族響選舉中影響力愈來愈大嘅問題,甚至有人建議響少子化嘅社會發展下,容許監護人代未成年子女投票,以平衡不同世代於政策上的影響力。
不過呢篇文重點其實係想講:老年政策同年輕人政策其實兩者本為一體,所以兩本書其實都有唔少重覆嘅地方:搞老人政策嘅明白如果年輕人唔能夠有足夠機會上流,去到最尾佢地都只會變成另一班下流老人;相反年輕人如果持續被社會政策漠視,殘酷嘅老年政策,其實最終都會由呢班年輕人受番。
=============
《日本為何對年輕世代冷酷無情?》
最近台灣出版社推出了日本家庭社會學權威山田昌弘《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的中文版,在台港兩地都引起了熱話。雖說在日本探討年輕階層往下流的著作並不少見,但如此直截了當把整個問題以世代鬥爭角度為書名可謂相當新鮮。有趣的是,另一本以目前日本老人在貧窮生活中掙扎的《下流老人》,也在差不多時間推出中文版,兩本著作正好作為研究日本經濟困局的兩個切入點。
和很多人想像、甚至某些媒體報導不一樣,《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以下簡稱《社》)大約只有少於五份一篇幅是談及日本政府在資源調配與福利政策上對年長一輩的傾斜,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指出一個僵化的日本社會體制,如何與目前的經濟環境錯配。
日本自韓戰以後的經濟爆發時期,就是有賴集體主義濃厚的民族性,當時幾乎每個日本人從學校畢業後就有心理準備成為各企業的工具零件,萬眾一心要讓日本成為一流的經濟強國。而相對日本企業則以永久僱傭制、年功序列、厚生年金所謂「職場三神器」作為回報,打造了「一億總中流」的超穩定架構。在這個打工仔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人都能過著擁有穩定工作的中產生活,又因為升遷很大程度上受到年資影響,而企業供款的厚生年金將彌補國民年金的不足部份,所以日本人對自己未來生活會是怎麼樣都能確切掌握得到。
問題是自從泡沫經濟爆破後隨之而來的漫長衰退期,加上全球化貿易衝擊,這個超穩定機制已不能再為產業帶來持續發展;反過來舊有的職場系統因為企業持續虧蝕,只能透過裁員、減少正職員工數量、透過派遣員工公司聘請臨時工等來保持競爭力。而令結果往最壞方向走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和企業都未有就這種對年輕一代的急劇衝擊而作出相應改革,他們仍然堅持每年招聘新員工只限於應屆畢業生,換言之只要畢業後不能找到正職空缺,往後的人生幾乎已是永不翻生;沒有穩定工作保障下很多只能成為朝不保夕的臨時工,又或是人工、福利雙低,工時卻超長的「黑心企業」,而等待他們的結局通常是把身體操壞而退出職場──這種天堂與地獄的差別竟然決定於畢業後幾個求職面試的結果,也難怪現在日本大學生幾乎都把最後一個學年花在求職準備上,連缺席課堂也變成可以理解的常態了。
有趣的是《社》一書提及很多因忽略年輕世代而引起的問題,同樣可以在《下流老人》一書看到,原因是年輕與老年的貧窮問題本來就是一脈相承的。《下流老人》的作者藤田孝典指出,原先依靠年金足夠過活,但由於子女在職場不如意而成為需要長期供養的「寄生族」,結果成為了年金養老概念崩潰的原因之一;他亦同時提到假若解決不了正職員工的裂口,淪為臨時工的年輕人就會失去厚生年金供款,到數十年後也難免成為下流老人,這種看法基本上與山田昌弘是一致的。
而這也解釋了為何「安倍經濟學」中的寬鬆金融政策在大鑼大鼓下還是沒有堅持到底,因為持續貶值只會令購買力薄弱的年輕階層因基本生活用品漲價而更陷水深火熱之中。既然印鈔這招不行,那怎樣做才能拯救日本年輕一代呢?山田昌弘提出了刪減國民年金數額、政府增聘公務員以及要求企業重新增加之前裁減的正職空缺等,不過這些建議在世界主催縮減政府規模、企業應更靈活方式調遣員工等潮流下,似乎都脫離現實;至於國民年金問題,目前決定斷供年金的市民數量正不斷增加,主因是他們都看到了國民年金根據滿足不了生活的基本需要,倒不如放棄申領年金的權利,轉移直接申請類似香港綜援的生活補助福利──結果政府的養老包袱不過是從左肩移往右肩而已。
正如本社之前在討論經濟政策時一再提及,要解決一整個世代的問題,必須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除了大幅增加養育幼兒預算與補助,鼓勵年輕一族生兒育女的同時也能維持父母皆能投入工作的「雙薪家庭」以增加整體收入外,逐步淘汰終身僱傭與年功序列制度,反而整體提升不同類型僱員的基本權益與福利,才是讓大部份年輕人同時得益的辦法。總括而言,一個世代的沈淪,並不是單靠剝削另一個世代的得益就能補足的,正確的解決辦法還在於如何在體制的根本上作出改變,以回應時代演進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