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感想]非常感謝瘋戲樂王希文的邀約,讓我在從事音樂演奏工作後的第16年,終於有機會坐在樂池,為台灣本土音樂劇伴奏。
猶記得最早接觸音樂劇是國中時,由去年癌症過世的表姊強推我聽的「歌劇魅影」原聲錄音帶開始,當時也是她新加坡的筆友寄給她強推她聽的。 後來高中進了管樂團,不知道是當時流行、還是教練的喜好,走行進樂隊時,玩了一堆音樂劇名曲,除了歌劇魅影以外,還有萬世巨星及悲慘世界等。
1995年我跟一群大學劇團的朋友趕在97大限之前去了一趟香港,為的就是一睹歌劇魅影的現場全本音樂劇演出,當時的大水晶燈、環繞音場、地底下的渡船場景、男主角的演技與演唱功力讓我目瞪口呆,出了劇院久久不能自己。
記得後來在台灣也看了兩齣自製音樂劇:果陀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與綠光的「領帶與高根鞋」。之後因為漸漸往爵士樂方向走去,看的戲也漸漸少了,雖然唸研究所時期還蠻文青,看了一堆崑劇、南管戲、歌仔戲等。
去美國進修時,看的表演也是以爵士樂為主,偶而也會去看音樂劇,但只看自己熟的那幾齣,才知道原來卡司也會影響觀劇經驗。後來,身邊漸漸出現一些會看日本寶塚歌劇的朋友,也透過寶塚認識了一些改編自國外的原作,例如好看又好聽的奧地利音樂劇「伊莉沙白」。
雖然自己是一個很業餘的音樂劇愛好者,不過我覺得音樂劇應該跟音樂一樣要具有靈魂,才能引起觀眾們的共鳴。「台灣有個好萊塢」就是這樣的一齣戲,以台語片的歷史為經緯,述說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故事;然而,它要說的故事卻不只要說這些,它想說的是我們心裡最深層的夢想:追求愛、自我與被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香港加油!」這句台詞被演員說出來時,會獲得那麼大的掌聲吧?(因為他們正犧牲他們的體力時間、冒著危險在做這件事!)
「台灣有個好萊塢」的音樂很多元,有貼近國台語流行歌的、有像電影配樂的、也有音樂劇式的合唱跟獨唱、有抒發感情的、也有描述劇情的。再加上令人感動的歌詞與演唱,我常常在樂池裡聽得太感動而必須要強迫自己平復心情以演奏下一句。
幫音樂劇伴奏與爵士樂演奏非常不同,不但幾乎沒有即興的片段,要照本宣科的如實演奏、要會看指揮、甚至也要十八般武藝都會,這次不但要吹薩克斯風跟長笛,甚至還有吹奏短笛的片段。在這裡非常感謝編曲給我的考驗、Trio Music郭嘉堯老師的幫忙、管樂組阿強老師、承育老師還有聶帥的相濡以沫,這真的是一支很棒的樂隊!
音樂劇就是當下看得很爽、回去卻回味再三的一種大眾商業劇場,然而這種製作卻費工又複雜,我訝異於這次劇組的平均年齡層是如此年輕,可是個個既認真負則又有才華,我真的非常榮幸參與這份工作,也超開心看到台灣有這樣超水準的音樂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