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裡任教的洪伯邑與郭忠豪,研究的是你我再熟悉不過,但可能也最陌生的「台灣味」。他們上山下海,拜訪台灣各地的總鋪師、農漁民與地方耆老,挖掘隱藏在台灣味背後的故事。
#我們在知識中爆炸 #Podcast #洪伯邑 #郭忠豪
👉 追蹤鏡好聽IG ➜ https://reurl.cc/9Zzqpa
👉 更多鏡好聽獨家內容 ➜ https://reurl.cc/WE4g1Z
同時也有23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高金素梅2021.08.3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今天開始有五天行程,探訪宜蘭、花蓮ㄧ系列的殖民遺跡。 首先,來到宜蘭烏石港,226年前,漢人吳沙率ㄧ千多人在這裡登陸,開始了無盡的開發……。 四百年前,遠在漢人、西班牙...
日本 農 會 台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福島核廢水擬排入海 台灣專家團年底前赴日調查(09/27/2021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育瑄台北27日電)日本計畫將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排入海中。原能會主委謝曉星今天說,台灣會以類似調查團的方式赴日,目前團隊成員已籌組完備,日方也已基本同意台灣專家赴日,赴日時間還需規畫,但大概也會在年底以前。
謝曉星會後受訪表示,IAEA有其權威性,會以IAEA調查團的項目為基準,基本上IAEA調查團看到什麼,台灣的赴日類調查團也要看到相關事項,包括排放、相關監測等,雖然無法實質參與IAEA調查團,但讓類調查團能有實質效果是原能會的目標,也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日本計畫將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排入海中,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近日展開審查。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日前表示,根據掌握消息,審查工作將聚焦廢水排放安全與否、管制作業及環境監測3大面向,而審查團預計12月赴日。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原能會主任委員謝曉星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根據原能會的書面報告,原能會正協同外交部與駐日代表處,就台灣籌組專家團赴日觀察一事積極進洽日方,未來將視日方回應並衡酌疫情影響,滾動式調整組團赴日規畫事宜。
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以及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萬美玲均詢問,日方是否已同意我方專家赴日。
謝曉星回答,「現在狀況就是基本上同意了」,台灣觀察團隊已差不多組成,但因日本疫情的緣故還無法出發。此外,就他所知,IAEA先前已有相關人士到日本,並規畫年底前會派出第一個調查團。
謝曉星說,這都是非常敏感的議題,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說,但目前都是朝向好的方向發展。至於時間規畫方面,因為日本預計在2年內要排放含氚廢水,IAEA有相關的時間表,原能會也會配合IAEA的進程來規畫。
謝曉星表示,雖然沒有參與IAEA的調查團,台灣會以類似調查團的方式進行,目前是透過外交途徑朝向這方面進展。但考察團成員都已確定,會再看合適時間點伺機發動,而赴日時間大概也會在年底以前。
張廖萬堅也問到,從民國100年至今,台灣針對日本福島等5縣以外地區進口9大類食品的輻射檢驗件數達17萬5000多件,如果將來要跟日本談判,開放福島等5縣食品,台灣的檢測能量是否足夠。
謝曉星表示,過去幾年已針對檢測能量超前準備,包括量測器具與檢測實驗室等,過去只有輻射檢測中心跟原能會核能研究所,現在還增加屏東科技大學、陽明交大2個備援實驗室,此外,還有台灣電力公司、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以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相關實驗室等,相關檢驗能量比每年所需檢驗量多出3倍。
至於是否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謝曉星說,相關標準是由食藥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財政部關務署等制訂;若要開放,就目前評估,檢驗量能足夠。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則質詢,原能會是否會提供意見,作為未來的談判標準或籌碼。謝曉星表示,「這個我們沒有。」
此外,今天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也通過由國民黨立委鄭正鈐所提的臨時提案,要求原能會邀請相關主管機關組成檢測小組,分析調查日本核污染地區食品輻射殘留,提供相關部會參考,並持續增加檢測量能,保障國人健康安全。(編輯:蘇龍麒)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9270135.aspx
♡
日本 農 會 台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 1967 到 2021
同一地點的兩張照片,跨越了54個春秋;
不一樣的年代,秉持著相同的精神。
第91代的大龍國小佾生
繼續傳承著千年的薪火~
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謝謝您們的付出❤️
拍攝地點:臺北孔廟
上圖拍攝時間:1967年9月28日
下圖拍攝時間:2021年9月28日
這兩張照片皆攝於孔子誕辰紀念日。圖中為擔任佾生的大龍國小學生,身著藍色長袍與黑色馬褂,腳穿白襪與黑布鞋,在臺北市大龍街的臺北孔廟大殿前擔綱演出「六佾舞」之後,與指導老師合影留念。
謝謝臺北市孔廟儒學粉絲團提供照片
《認識 佾舞》
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之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
相較於歷經近代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至今仍保存完整、嚴謹的儒家祭孔儀典於世,是東亞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
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對於釋奠已有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
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分文舞和武舞。
台北孔廟在1967年前的佾舞因日本殖民統治的緣故被迫改變服飾,1931-1932年(昭和6-7年)的佾生是著白衣繫紅帶,執雉羽。到了1934年-1936年(昭和9年-11年)佾生是著白長袍黑短掛,到了1943年,日本對台灣的統治進入皇民化時期,此期的佾生服裝也稍有不同。1946年-1967年共22年間,和1968年後,佾生的服裝也有兩個不同的變革。後期至今改用明朝服飾,佾生為黃袍墨綠腰帶黑靴,節生為綠袍墨綠腰帶黑靴。
台北孔廟的佾生長期由大龍國小學生擔任,男女生皆可,採六六三十六的佾舞編制;由佾舞老師躬身教導後學生須自行記憶所有舞步。
《認識 教師節》
根據《孔氏祖庭廣記》記載,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末期,鲁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的農曆8月27日。1934年的孔子誕辰日時,柳翼謀、張其昀等人主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國風》雜誌,曾出版「聖誕特刊」以紀念孔子之誕辰。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師節出現在1931年,由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發起,他們聯絡了京、滬地區的教育界人士,共同擬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並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翌年(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將6月6日明定為全國教師節(亦稱雙六節)。
至於為什麼要訂在6月6日?根據發起人的說法,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比較好記「便於號召」而已。另外,由於6月已接近學期末,是個向政府提出建言的好時機,因為如果有改良的方案,還可以趕在下一個學期實施。
1939年,教育部決定把教師節的日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日,但卻誤將農曆日期當做西曆,而把教師節定在8月27日;後來經師範大學的程發軔教授進行考據,依曆法推算出孔子的西曆誕辰日應為9月28日;於是行政院在1952年提請總統明令,將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改為9月28日,沿用至今。
每年到了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這一天,不但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對孔子表達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也會頒獎給資深及優良的教師,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
原本我國的教師節屬於國定假日,但自從2001年我國施行週休二日後,許多國定假日就變成了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教師節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21日,我國行政院正式公告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勞工國定7天假日確定將恢復,換句話說,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但是一般公立學校教師因不適用勞基法,所以不能放假。
勞工7天國定假日恢復後,所有符合勞基法的勞工,在9/28、10/25、10/31、11/12、12/25五天可以放假,但這就產生了一般勞工在教師節這天放假,但教師卻沒有放假的情況。
教育部人事處表示,目前是依循內政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第二、三條之規定,孔子誕辰紀念日(俗稱教師節)是只紀念不放假,在該法尚未修改之前,一般教師在教師節仍無法放假。
於是,2016年的教師節成為勞工放假、公家機關照常上班、公立學校更出現「教師上班,學生放假」怪象,堪稱史上最混亂的教師節,不過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於9月24日表示,教師節和勞動節都是勞工放假、軍公教上班,這個規定已經存在15年,絕對沒有史上最亂休假這種事情。
陳美伶強調,五一勞動節就是最好的運作模式,希望國人放心依照五一勞動節模式來進行就可以了,不過唯一例外是股匯市,五一勞動節時股市休市,但在教師節不休市,其原因是金管會早已在前一年公布次年股匯市休市時間。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表示,已跟銀行業及金融業工會達成共識,教師節當天的薪資給付,會按照國定假日雙倍給薪來處理。
日本 農 會 台北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高金素梅2021.08.3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今天開始有五天行程,探訪宜蘭、花蓮ㄧ系列的殖民遺跡。
首先,來到宜蘭烏石港,226年前,漢人吳沙率ㄧ千多人在這裡登陸,開始了無盡的開發……。
四百年前,遠在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來台灣之前,台灣島就聚居著原住民族。那時的台北是霧氣蒸騰的沼澤盆地,凱達格蘭人的家鄉;台南則是陽光燦爛、野牛山鹿遊走之地,只有一些漢人由福建來此打魚,與原住民族交易農具;當時的蘭陽平原,噶瑪蘭族早已是人口ㄧ萬人、部落數量六、七十個的安和樂利社會。
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荷蘭人來了以後,開始大量採集鹿皮,壓縮了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西班牙、荷蘭對台灣的殖民代表原住民族長期流離的開始,但這段歷史竟被有些人說成「台灣的誕生」,流露出殖民者的傲慢。
接著漢人移民大批湧入,開始墾殖歷程。對後代漢人而言,雖充滿詩意與禮讚,但對原住民族的生存卻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連有良知的漢人都看不過去,清代文人吳性誠在《入山歌》中就寫道:
「牧牛打鹿釣溪魚,不識不知太古初,別有天地非人世,萬頃膏搜可荷鋤。偽呼庚癸乏軍糧,欲向山中乞鹿場,矯稱官長張紅盤,襲取其社不可當。壯者僅免幼者死,老婦飲刃屠稚子,開廈運粟萬斛斗,其餘一炬同屋燬 … 。」
開發的背後,也出現了無情的搜括與殘害。
民國65年,民歌運動創始者李雙澤創作了「美麗島」這首歌,其中有段歌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時,林雙澤的好友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說:「你的篳路藍縷,我的顛沛流離」。
不同的位置看歷史,結果自然不ㄧ樣。外來入侵者歌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顛沛流離的原住民族卻只能低聲吟唱「可憐的落魄人」。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ㄧ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https://reurl.cc/GmW44W

日本 農 會 台北 在 日本人夫婦の台湾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影片又介紹了使用豆腐渣粉製作的減醣銅鑼燒。
為了在控製糖分的時候也能吃到,所以不使用砂糖來做。
裡面的紅豆餡也是上次介紹的不用砂糖做成的發酵紅豆餡。
另外,甜味使用了羅漢果的甜味劑和可以作為腸內細菌飼料的菊薯糖漿。
只是材料計量和混合而已,用平底鍋用小火烘烤。
如果做發酵紅豆餡的話,請一定試著做一下。
影片內使用的糖漿作為低GI食品在歐美非常受歡迎。 最近在日本也開始看了。
如有興趣的話會刊登在下面,請看一下。
〜材料(4個分)〜
豆渣粉 (超細粉) 20g 加10g 計30g
羅漢果甜味劑 10g
泡打粉 5g
米粉 2g
味琳 10g
有機菊薯糖漿 (益生元甜味劑) 10g(蜂蜜和寡醣也可以代用ok)
水 50ml
鮮奶油 100g
羅漢果甜味劑 10g
【相關影片】
發酵紅豆餡 → https://youtu.be/C18bJN7FNNk
【豆渣粉】
蝦皮購物 - https://shp.ee/zzd5qah
【泡打粉・米粉】
在家樂福買的
【味醂】
使用日本製的『本味琳』
【羅漢果甜味劑】
iHerb - https://iherb.co/iwMvo9H
【有機菊薯糖漿 (益生元甜味劑)】
iHerb - https://iherb.co/btPGeWE
從下述鏈接iHerb購買的話,新會員可以扣$5美金,舊會員可以打95折
自己輸入時→介紹代碼 ASY5639
iHerb網站→ https://iherb.co/WmES56X
《羅漢果甜味劑是什麼?》
●生酮批准
●零熱量
●零血糖
●Non-GMO 項目驗證
●白糖替代品
●零淨碳水
●1:1 糖替代
一千多年前
在亞洲偏遠的高山高地,僧侶通過冥想劑修復、祈禱、純淨生活獲得了啟示。僧侶們發現了一種稀有的水果,因其甜味而倍受珍視。這種神聖的水果被稱為羅漢果,被用於長生不老藥中以增加氣,即生命能量。現在,您可以在我們的 Lakanto® 產品中享受這種無罪惡感的甜味!
我們仍然在同一原始地區,並根據傳統和環境方法,為 Lakanto 種植和收穫羅漢果。
Lakanto 由高純度的羅漢果提取物和 Non-GMO 赤蘚糖醇的專有混合物製成,是美味的零熱量混合物,具有豐富的糖味。
《Zint, 有機菊薯糖漿是什麼?》
●益生元甜味劑
●100% 純正
●膳食補充劑
●有效的益生元
●低血糖指數
●促進減重
●NON-GMO工程認證
●不含麩質
●美國USDA有機認證
●猶太潔食認證
誰說健康飲食不能是高興的?雪蓮果根具有低血糖指數、低卡路里和減重的好處。它的秘密在於它的成分——低聚果糖 (FOS)。作為一種有效的益生元,FOS 讓結腸不代謝掉人體系統中的有益細菌,並為其提供營養。反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對您的健康、腰圍和情緒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Zint 的不同之處:雪蓮果植物的黃色花可在秘魯南部海岸家庭農場的理想條件下開花。一旦受壓,新鮮果汁的熱量降低,並成為一種類似蜂蜜的深色富含營養的糖漿,具有雪蓮果的多種健康益處。
在Instagram上每天的飯也會上傳,如果可以的話請關注。
感謝您一直以來的鑑賞。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ihonjinfufu/
#日本夫婦在台灣 #減醣甜點 #減醣食譜

日本 農 會 台北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