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羽球少年團》看韓國人民的仇日情結〕
《羽球少年團》為韓國首部以羽球為主題的電視劇,描繪一位都市男孩及其身為羽球教練的父母,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的鄉村中,與一群同齡的少年及少女在羽球界精進成長的熱血故事。
劇中除了村民間的互動療癒動人外,孩子們面臨挑戰和困難時彼此砥礪成長的過程更是振奮人心。在劇中有段與日本進行交流對抗賽的情節,教練們不斷提醒「韓日戰」的重要性,也透露出韓國人民長久難解的仇日情結。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歷史脈絡
根據去年的調查,韓日民眾不滿對方的理由前兩名高度一致,「歷史問題」和「獨島(竹島)」是兩國關係不睦的主因。
朝鮮自1910年開始為期3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採用嚴密的憲兵制度作為統治手段,只要被總督府視為不純份子的朝鮮人,皆可能以「違紀」的標籤鋃鐺入獄。
為箝制朝鮮的民族意識及思想,日本大舉管制教育和宗教,並透過土地調查和稻米增產計畫將人民的土地及農產佔為己有,長期高壓統治及資源掠奪下,1919年爆發了史稱三一運動的抗日事件,但仍在血腥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而二戰爆發後,不僅有許多朝鮮人被徵調上戰場,更有大量年輕女性淪為慰安婦,成為往後韓日關係中的重要問題。
戰後雖然脫離日本殖民,卻在美蘇對立的國際情勢下被迫分裂,更不得不和昔日的殖民母國站在同一陣線,也導致殖民時期的究責難以落實,情感無以宣洩。
▌獨島爭議
與台日釣魚台爭議相似,韓日也存在領土爭議。
位於兩國間的獨島實際為韓國控制,但日本也主張獨島在1905年已納入領土。這場主權爭端原為資源的競奪,然因韓國強大的仇日情結,使獨島主權爭議逐漸演變為民族尊嚴的象徵。
對韓國而言,獨島象徵著殖民後的歷史清算,視日本的主張為帝國主義的延續,基於民族尊嚴,韓方態度強硬,不容以談判或是國際仲裁的方式解決獨島爭議,韓日關係因此劍拔弩張,更使獨島成為雙方政治人物煽動民族主義的一大利器。
▌為何韓國比台灣更仇日?
這時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臺灣同樣經歷了日治時期,為何不如韓國那樣仇日?
朝鮮乃以國家的身份被日本併吞,對於擁有千年歷史且已形成民族意識的朝鮮人民來說,民族自尊受辱之感使當時反日的力道更強烈。
反觀統治政權更迭頻繁的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被割讓給日本,破碎的歷史記憶與遭母國遺棄的孤兒心理,使台灣人陷入認同困境,共同體的概念難以建立,反日力道相對單薄許多。
台灣在解殖後旋即迎來國民政府的統治,經歷了清鄉、二二八事變等血腥鎮壓及白色恐怖,長期活在恐懼下的台灣人民不免將日本和中國進行比較,加上較具反帝意識的左翼人士被大量肅清,社會充溢懷日思想,使後殖民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與反思,也難以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清算與反省。
▌難見好轉的情感對立
時至今日,多份調查均顯示出,韓日對彼此的好感度常年低迷,更在近兩年加速惡化,尤其是韓國民眾對日本的觀感。
「東亞研究院」與「言論NPO」2020年的調查中,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從31.7%銳減到12.3%,印象不好的比例更自49.9%暴漲到71.6%。
這是因為2019年韓日雙方爆發貿易戰,加上時任日相安倍晉三發表了多次涉韓的負面言論,使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大幅下降。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對韓國的觀感並未有太大波動,這要歸功於電視劇和音樂等韓流文化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喜愛,從而拉升了對韓國的好感度所致。
韓國經濟研究院今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僅有16.7%的韓國人和20.2%的日本人
▌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
韓國近年的厭日情緒高漲,但《時事雜誌》上個月的民調讓人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雖然依舊有7成6的韓國人不喜歡日本,但各年齡層中,20代年輕人沒好感的比例明顯最低,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也較其他世代強烈,或許能成為雙方關係改善的契機。
而且比起日本,韓國年輕世代對於中國的印象更不佳,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調查顯示,30-49歲及18-29歲的韓國受訪者不喜歡中國的比例皆達八成,遠高於50歲以上的68%。
事實上,近年對中國反感增加的速度甚至不亞於日本,在去年的調查中有40.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敵意」,比起2015年上升24%,對中國保有「友好」態度的比例則從50%下降到20.4%,變化幅度都大於對日本的觀感變化。
主因是中國推行「東北工程」,不斷挑戰韓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的正統性,尤其「泡菜爭奪戰」和「尹東柱國籍事件」更是觸動韓國的底線,不但在不久前將泡菜正名為「辛奇」,多部韓劇也因中資置入或中國元素過多,引發觀眾抨擊,甚至被腰斬。
▌結語
在劇中,主角們最後擊敗日本代表隊,賽後教練們表示「果然我們一定要贏日本」、「妳們也不喜歡她們吧?」
沒想到孩子們卻回答「我們並不討厭日本選手,我們相處得很好、經常互相連絡」,成熟的回應不僅突顯出年輕世代不再視日本為死敵,更彰顯了運動競技的精神所在。
最近的奧運,也看到不少超越國族藩籬的畫面,例如男子團體射箭中,韓臺日在包攬金銀銅牌後,選手賽後開心的自拍,令不分國界的網友紛紛稱讚畫面美好。
希望將來韓日間能放下嫌隙,也提醒大家縱使對某些國家觀感不佳,也不應過度上升到無辜的國民和運動員身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日治 土地調查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羽球少年團》看韓國人民的仇日情結〕
《羽球少年團》為韓國首部以羽球為主題的電視劇,描繪一位都市男孩及其身為羽球教練的父母,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的鄉村中,與一群同齡的少年及少女在羽球界精進成長的熱血故事。
劇中除了村民間的互動療癒動人外,孩子們面臨挑戰和困難時彼此砥礪成長的過程更是振奮人心。在劇中有段與日本進行交流對抗賽的情節,教練們不斷提醒「韓日戰」的重要性,也透露出韓國人民長久難解的仇日情結。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歷史脈絡
根據去年的調查,韓日民眾不滿對方的理由前兩名高度一致,「歷史問題」和「獨島(竹島)」是兩國關係不睦的主因。
朝鮮自1910年開始為期3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採用嚴密的憲兵制度作為統治手段,只要被總督府視為不純份子的朝鮮人,皆可能以「違紀」的標籤鋃鐺入獄。
為箝制朝鮮的民族意識及思想,日本大舉管制教育和宗教,並透過土地調查和稻米增產計畫將人民的土地及農產佔為己有,長期高壓統治及資源掠奪下,1919年爆發了史稱三一運動的抗日事件,但仍在血腥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而二戰爆發後,不僅有許多朝鮮人被徵調上戰場,更有大量年輕女性淪為慰安婦,成為往後韓日關係中的重要問題。
戰後雖然脫離日本殖民,卻在美蘇對立的國際情勢下被迫分裂,更不得不和昔日的殖民母國站在同一陣線,也導致殖民時期的究責難以落實,情感無以宣洩。
▌獨島爭議
與台日釣魚台爭議相似,韓日也存在領土爭議。
位於兩國間的獨島實際為韓國控制,但日本也主張獨島在1905年已納入領土。這場主權爭端原為資源的競奪,然因韓國強大的仇日情結,使獨島主權爭議逐漸演變為民族尊嚴的象徵。
對韓國而言,獨島象徵著殖民後的歷史清算,視日本的主張為帝國主義的延續,基於民族尊嚴,韓方態度強硬,不容以談判或是國際仲裁的方式解決獨島爭議,韓日關係因此劍拔弩張,更使獨島成為雙方政治人物煽動民族主義的一大利器。
▌為何韓國比台灣更仇日?
這時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臺灣同樣經歷了日治時期,為何不如韓國那樣仇日?
朝鮮乃以國家的身份被日本併吞,對於擁有千年歷史且已形成民族意識的朝鮮人民來說,民族自尊受辱之感使當時反日的力道更強烈。
反觀統治政權更迭頻繁的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被割讓給日本,破碎的歷史記憶與遭母國遺棄的孤兒心理,使台灣人陷入認同困境,共同體的概念難以建立,反日力道相對單薄許多。
台灣在解殖後旋即迎來國民政府的統治,經歷了清鄉、二二八事變等血腥鎮壓及白色恐怖,長期活在恐懼下的台灣人民不免將日本和中國進行比較,加上較具反帝意識的左翼人士被大量肅清,社會充溢懷日思想,使後殖民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與反思,也難以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清算與反省。
▌難見好轉的情感對立
時至今日,多份調查均顯示出,韓日對彼此的好感度常年低迷,更在近兩年加速惡化,尤其是韓國民眾對日本的觀感。
「東亞研究院」與「言論NPO」2020年的調查中,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從31.7%銳減到12.3%,印象不好的比例更自49.9%暴漲到71.6%。
這是因為2019年韓日雙方爆發貿易戰,加上時任日相安倍晉三發表了多次涉韓的負面言論,使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大幅下降。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對韓國的觀感並未有太大波動,這要歸功於電視劇和音樂等韓流文化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喜愛,從而拉升了對韓國的好感度所致。
韓國經濟研究院今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僅有16.7%的韓國人和20.2%的日本人
▌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
韓國近年的厭日情緒高漲,但《時事雜誌》上個月的民調讓人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雖然依舊有7成6的韓國人不喜歡日本,但各年齡層中,20代年輕人沒好感的比例明顯最低,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也較其他世代強烈,或許能成為雙方關係改善的契機。
而且比起日本,韓國年輕世代對於中國的印象更不佳,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調查顯示,30-49歲及18-29歲的韓國受訪者不喜歡中國的比例皆達八成,遠高於50歲以上的68%。
事實上,近年對中國反感增加的速度甚至不亞於日本,在去年的調查中有40.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敵意」,比起2015年上升24%,對中國保有「友好」態度的比例則從50%下降到20.4%,變化幅度都大於對日本的觀感變化。
主因是中國推行「東北工程」,不斷挑戰韓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的正統性,尤其「泡菜爭奪戰」和「尹東柱國籍事件」更是觸動韓國的底線,不但在不久前將泡菜正名為「辛奇」,多部韓劇也因中資置入或中國元素過多,引發觀眾抨擊,甚至被腰斬。
▌結語
在劇中,主角們最後擊敗日本代表隊,賽後教練們表示「果然我們一定要贏日本」、「妳們也不喜歡她們吧?」
沒想到孩子們卻回答「我們並不討厭日本選手,我們相處得很好、經常互相連絡」,成熟的回應不僅突顯出年輕世代不再視日本為死敵,更彰顯了運動競技的精神所在。
最近的奧運,也看到不少超越國族藩籬的畫面,例如男子團體射箭中,韓臺日在包攬金銀銅牌後,選手賽後開心的自拍,令不分國界的網友紛紛稱讚畫面美好。
希望將來韓日間能放下嫌隙,也提醒大家縱使對某些國家觀感不佳,也不應過度上升到無辜的國民和運動員身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日治 土地調查 在 藍鯨冒險隊 Blue Whale Adventu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角點到底能不能踩?】
在藍鯨小時候呢...也有人跟說三角點不能踩, 踩惹會下雨。
身為菜鳥的我, 當時就深深的記下這句話。
並不是因為我真的以為踩了會下雨, 而是對當初願與我同行登山者的尊重, 也因此這句話成為我記憶的一部分。
那三角點到底是什麼呢?
“三角點是三角測量、三邊測量、導線測量的測站點標誌,台灣的土地測量作業開始於日治時期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任內,雖然領台才三年,山地尚未平定,但民政長官後滕新平即於1898年創立臨時土地調查局,並自任局長以示重視,開始了平原及淺山地區的地籍測量作業。登山者較熟悉的李棟山山頂古堡之門額『慎守其一』則為第五任總督佐久間馬太所題,其派遣軍隊去鎮壓原住民,推進隘勇線而山地稍控制後,為製作全島地圖,1909年開始由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進行大規模的一等三角點大地測量作業。”
【💡翻譯一下: #天啊是日本人為了統治殖民地進行的國土測量吶😱😱😱】
我們再研究一下三角點的結構👉
“日治時期的三角點標石可分為柱石及盤石兩部分,柱石的長度一等者為82公分,二、三等者為79公分,約有半個人高,但露出地面部分僅15公分,柱石頂面呈正方形,二、三等者為15公分,一等者為18公分,故特別大也最吸引人。
為了萬一柱石被破壞後仍可找出測站點,柱石之下方緊接著是盤石,一等三角點之盤石下方約三十公分處還有下方盤石,盤石呈正方形,其邊長於一等者為41公分,二、三等者為36公分,但僅中央與柱石同寬部分為花崗岩,周圍則是礫石拌混凝土,正中央刻有『+』字,與柱石上端之『+』字,不但方向一致,且中心線亦在同一鉛垂線上,故柱石遺失後就可找出盤石,再補設柱石。”
【翻譯一下: #又粗又硬又埋夠深, 還有補柱的設計】
看到這裡...踩上三角點真的算 “破壞”嗎?
以人體的體重直立的踩上柱石, 以結構上理應是在支撐的範圍 。
那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人踩到三角點會感到不悅呢?
原因其實和我們記憶的連結有關, 在我們翻山越嶺只為一見那基石, 而投射了對三角點的崇敬。
當然如果人人都要踩上去確實時間久了多少會有耗損,
三角點既不是聖物, 也可以視為歷史文物吧。
在不刻意破壞的情況下,站上去倒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之事。
破壞的其實不是三角點, 而是人的情感。
因為自己視為聖物的三角點被踩了, 就要氣噗噗的咒對方會有報應或是把山神搬出來想要教訓對方, 其實都不是在同一個時空裡, 自然氣的人很氣, 無所謂的人就喜歡看你生氣, 以達到激怒對方的成就感,雖然看似屁孩的心理, 事實上是想挑戰舊有思維的框架, 明明很愛山卻又要偽裝判逆的形象。
但刻意引戰的行為,就好像故意吃狗肉一樣,有些人當狗是食物,有些人當狗是寵物,因為我們當狗狗是好朋友,所以我們不吃狗肉,自然也無法接受別人在我們面前吃狗肉,而會認為這個行為"很殘忍",去挑戰或是破壞、嘲笑他人的價值或是信念來突顯自己的邏輯性,其實是自卑感情結的心理,因為他只有自負,才能抵消掉強烈的自卑感。
當然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幼稚,對於挑釁最好的回應就是無視,但也麻煩不要一再挑釁,#當我很閒膩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引述聖經中的一句話 (但我不是基督徒)
(嗚嗚被丟石頭😭😭)
#附圖非本人
#其實我很喜歡這張
#去除成見很美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