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生打頭陣,桃園休耕地種麥重拾生機】
《苗栗以北也能種麥?桃園青年農夫跌破專家眼鏡》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
桃園是北台灣重要米倉,近年卻高居台灣休耕面積榜第二名,7千公頃農地全數閒置,但六、七位桃園沿海農民不甘看到田地荒廢,接手上一代土地,還挑戰怕水的高難度小麥,克服乾旱、陰雨、東北季風,硬是在風頭水尾的休耕地上,揚起60公頃金黃麥浪,打破小麥只能生長在苗栗以南的限制,明年還打算擴大到上百公頃。
十度低溫伴隨綿綿陰雨,穿著黃綠禮服的小麥卻不畏寒冷,隨著咻咻樂聲翩翩起舞,時而撲倒,時而後仰,展現軟Q好身段,派對點歌者是老天,舞伴則是冷冽的東北季風;這是最近兩年,桃園新屋、觀音、蘆竹一群六年級生譜出的「麥田交響曲」。
桃園是北台灣重要米倉,近年卻高居台灣休耕面積榜第二名,7千公頃農地全數閒置,但六、七位桃園沿海農民不甘看到田地荒廢,接手上一代土地,還挑戰怕水的高難度小麥,克服乾旱、陰雨、東北季風,硬是在風頭水尾的休耕地上,揚起60公頃金黃麥浪,打破小麥只能生長在苗栗以南的限制,明年還打算擴大到上百公頃。
【苗栗以北也能種麥?桃園青農跌破專家眼鏡】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喜願共和國2006年推動復耕小麥,從台中大雅開始,一波波麥浪湧現全台,但是怕水的小麥始終跨不過苗栗中港溪,直到2012年,愛嘗鮮的43歲新屋農民徐同權,因為種稻「不安於室」,加上農委會調整休耕政策,補助農民每分地2千4百元獎勵金,他於是號召桃園沿海六、七年級生,組成「敢死隊」,利用風頭水尾休耕地種小麥。
小麥是典型旱作植物,桃園濕度高、冬天陰雨綿綿,還要面臨東北季風考驗,一開始許多專家都不看好。 敢死隊果真出師不利,11月灑完種後,連續下了一週大雨,小麥還來不及長大就被淹死,小麥一公頃產量接近兩噸,他們14公頃小麥卻收成不到14噸。首次出擊結局雖不圓滿,但已經讓一些農民奠定信心:「原來桃園也可以種小麥!」
這群在東北季風摧殘下長大的農民越挫越勇,像剛入行的菜鳥,拚命向施明煌、苗栗種麥前輩請教,第二年提早一個月撒種、細心開溝排水,還擴大面積到60公頃,小麥也展現和主人一樣的韌性,力抗東北季風,加上冬季偏乾,農民笑呵呵地說,今年產量應該會比去年好。
小麥是粗放作物,但個性卻很捉摸不定,生長初期需要水灌溉,太多又會讓小麥長不高,提早熟成增加空包彈機率,參與契作的農民、68年次的林逢德說,去年撒種時遇到乾旱,放水灌溉,小麥卻又被淹死,結果沒放水的田反而長得比有水的田好,真的很難控制。
辛苦勞動的果實特別甜美,林逢德拿自己的種的小麥製成的麵條、餅乾、麵粉,分送親戚朋友,許多人大讚:「跟外面吃起來的不一樣!」麥香濃郁又新鮮,讓他得意不已,「很高興我是促成這件事的其中一份子。」
【風頭水尾,小麥成另類新希望】
這群敢死隊有個共同特點:幾乎都是承租十甲以上土地的大佃農,陣中最年輕的農民僅28歲,但嘗鮮、敢衝、維護糧食自給率之外,桃園小麥的成功,奠基在當地特殊的耕作型態。
2012年,桃園縣在全國連續休耕農地排行榜高居第二,總面積達到7000公頃,其中新屋就佔了2700多公頃,不過在數十年前,這裡都還是桃園最大的米倉,每到收成時節,農會總是堆滿豐收的稻米,但隨著高齡化以及休耕政策的實施,米倉美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荒煙漫草的廢棄耕地。
去年農委會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後,大量農地釋出,但靠近埤塘、水源充足的農地很快就被高價租走,「像我只能撿水源灌溉不到、東北季風強勁的『風頭水尾』。」林逢德無奈地說,在鄉間租地需要靠人脈,有些地主寧可放著長雜草,說不租就是不租。
徐同權說,新屋是靠海的鄉鎮,石門大壩流到這裡水量已經不多,一定要靠埤塘灌溉,「但我的田離最近的埤塘有6、7公里遠,有時候會取不到水。」他的田位在埤塘尾端,當整個田區同時灌溉時根本搶不贏其他人,需水性低的小麥,成為他的新希望。
此外,小麥的收割、烘乾設備和稻米幾乎一模一樣,收割機換個接頭就能割小麥,大佃農多半擁有自己的曳引機、收割機,省下不少花費,徐同權直言,如果是小面積種麥,就算加補助,可能都還虧本。
【顛覆以稻為主的思考,將麥擺在第一位】
他們不僅在休耕地種麥,還種進腦袋裡,徹底改變以稻作為主的思考邏輯。
台灣以一期稻為主,但麥田必須等到三月底才能收割,勢必耽誤一期稻作插秧時間,在蘆竹種小麥的高德繽,為了配合小麥生長,一期稻特地選種早熟品種台南13號,避免遇到颱風;桃園許多農民也和糧商配合,試種插秧時間較晚、市面上少見的台中194。
今年農委會將小麥契作奬勵金,從每分地2千4百元,提升至4千5百元,更增添了桃園農民明年續種的決心。高德繽說,種麥的收益是多出來的,若一期種稻,二期可選擇休耕或種麥,補助都是四萬五千元,麥子賣出去還有額外收入,又能增加本土雜糧自給率,何樂而不為。
徐同權更乾脆,為了配合小麥,一期作乾脆休耕,「同樣都可領到9萬元補助,老人家還省去噴藥、巡田的工夫。」他認為,大家要改變水稻優先的想法,重點是適地適種,不是每個地方都能種水稻,小麥是粗放型作物,撒完種子就讓它自身自滅,反而適合老農種植。
北區農糧署糧食產業課課長陳俊宏也表示,桃園沿海二期作東北季風強勁,影響稻子授粉、充實度,小麥或許是新解,若未來面積擴大,黃澄澄的美麗地景,可成為農村另類觀光行銷。
明年桃園小麥面積可望破百,但是與水搏鬥的漫漫長路還沒結束,仔細看桃園的小麥田,經常可以發現這裡被水淹一個凹洞,那裡被東北季風吹翻一塊,高高低低參差不齊,徐同權不諱言,至今仍在摸索如何種小麥,「但是種新品種的米都要兩年才能掌握特性,小麥才兩年而已。」他說,給自己三到五年時間,若真的窮盡所有技術,還是無法靠小麥維生,屆時再找新出路,在那之前,要全力以赴對待每一株小麥。
(圖: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內容來源 :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日期 : 2014/2/14 19:57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澳洲花鳥手帖」介紹 訪問作者:李夏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自然之書,體現在對於植物與動物生存狀態的細緻觀察,以及非常有趣的描摹。 位於南半球的澳洲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沙漠和半乾旱地區覆蓋了七○%的國土,但卻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從石楠荒原到熱帶雨林,是全球十七個生態多樣...
旱作植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澳洲花鳥手帖」介紹
訪問作者:李夏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自然之書,體現在對於植物與動物生存狀態的細緻觀察,以及非常有趣的描摹。
位於南半球的澳洲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沙漠和半乾旱地區覆蓋了七○%的國土,但卻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從石楠荒原到熱帶雨林,是全球十七個生態多樣化超級大國之一;又因為長期與世隔絕,氣候複雜多變,演變出大量當地獨有的植物。歐洲人曾嘗試改造和培育澳洲植物,但往往失敗,因為這塊古老的土地孤獨太久,孕育的生物野性難馴。
南北半球的自然區隔,讓我們看到豐富而奇異的花鳥植物,也給我們知識上的驚異。
儘管有風調雨順的時候,更多是持續的乾旱,葉片在進行必需的光合作用的同時把自己用蠟質層嚴密包裹封存水汽;同時山火不斷,很多植物的種子因此高居枝頭或深埋地下,直到氣候和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才會發芽。澳洲最具代表性的佛塔花的種子在枝頭可以一待十數載,沉睡多年的珍貴的粉紅色法蘭絨花則只在雪梨山火周年之後的夏天成片開放,成為很多人一生經歷一次的壯景奇觀。
在法國探險家的筆下,澳洲叢林空曠而密集,被強烈的日光照耀,被深刻的陰影雕琢,奇異又生動,令人驚訝地擁有一種無盡、永恆的美感。透過作者以植物命運引發的種種觸目驚心的生命感喟,你將會發現,叢林從來不只是叢林,花從來不只是花……
作者簡介:李夏
親子作家、自然作家,Kitablo益智桌遊聯合創始人。成都人,曾在北京、珀斯、東京、漢諾威和上海學習、工作和生活,現定居雪梨。著有《畢家媽媽育兒經》、《跟著直覺做媽媽》,並曾在東京和漢諾威參加和舉辦攝影展。愛孩子、愛自然、愛生活。
出版社: 健行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旱作植物 在 老王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對生物學有多少了解呢?好吧,你可能知道有關動物世界的一些事實。例如,在天氣乾旱的時候,駱駝將脂肪儲存在駝峰中,以確保營養充足。或者,你可能知道海豚通過超聲波進行交流。但是今天,我們會讓你知道更多教科書中很少提及的、令人驚奇的事物。所有這些東西都在這個影片中等著你來發現。讓我們開始吧。
0:00 長頸鹿正在變成一棵樹
0:25 非洲啄牛鴉
1:25 達爾文青蛙
2:15 會飛的蛇
3:17 鐵線蟲
4:25 會動的植物
6:03 會走路的鯊魚
7:52史萊姆
9:00 蜘蛛和蛇的結合體
任何合作邀約,請聯絡gankaiquan@hotmail.com
#動物 #長頸鹿 #樹
旱作植物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池上鄉卑南溪畔的富興溼地擁有豐富生態,台東林管處將規劃為林業生態園區,不過降雨量少,當地的社區工作者發現園區內原本5個大水池,1個已完全乾枯,憂心原生物種將缺水難以存活。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839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