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信報財經月刊2021年1月的訪問:
2019年末,香港面臨經濟下行、政治風暴雙重夾擊,但世紀疫情尚未出現,環球股市欣欣向榮,當時林一鳴力排眾議,預測2020年本地住宅價格繼續橫行,不會大跌。誰知禍不單行,一場由新冠肺炎引爆的黑天鵝無聲出現,破壞遠超2003年沙士,商家、市民叫苦連天,唯獨港樓依然「企硬」·綜合各大地產行業數據,去年樓市窄幅上落,如同林一鳴所言,果真呈橫行走勢。
林一鳴接受本刊專訪時預料,2021香港經濟將持續低迷,但無損整體樓市格局,「基本上住宅不跌,但租金下跌;更差是二級寫字樓、工廈,最差是一級寫字樓、商鋪。」去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報告顯示,香港樓價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到底還要不吃不喝幾多年,本地人才有望置業?林一鳴坦言,今日香港出現平行時空,社會資源傾向有資產的人,貧富差距愈拉愈遠。若想準確預測香港樓市,先要認清誰是真正「入場者」。
平行時空下的香港
他認為,兩類人「上車」機會大。第一類是富有階層(約佔1/3就職人口),月入至少3萬左右或以上,比如金融、銀行、投資界人士〔圖一〕。去年香港股市,IPO氣氛熱烈,「這班人賺錢隨時比前年更多!」他們不但大多「供完樓」,更有能力買樓給下一代;另一時空下,疫情主要影響零售、酒店、旅遊等行業,以及月入約一至兩萬的「打工仔」,但只會令住宅租金下跌。簡言之,今時今日中低收入的香港人並非真正買家,左右樓價走勢上「no stake」。
第二類是新香港人,亦即居港七年或以上、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港漂」·他們既可輪候公屋,買樓也可避開15%從價印花稅(AVD)及15%買家印花稅(BSD)。林一鳴便曾計算,自九七年至今,大約160萬人移民來港,拿到「三粒星」身份近110萬。若根據大數定律,估算每年有八萬人拿到身份證,而當中三成精英絕對有能力買樓。「由於國內物業快速升值,近十年內地人財富暴升,拿幾百萬做首期相當輕鬆。」
面對龐大的置業需求,林一鳴慨嘆本地住宅明顯供不應求,「運房局經常說未來三至四年有9萬多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由頭到尾都是假的。過去十年,每年平均只有一萬多·」根據最新住宅施工數據,他悲觀推測未來兩至三年,私人住宅供應每年將維持約一萬。「今年《施政報告》好似搵到大量土地,但大多數十年後才有樓落成。」他解釋,「生地」轉「熟地」是一個漫長過程,包括進行基建、交通配套、環評報告等等,「梁振英時代都做好多,今日都未見成效」,因此供不應求的格局,至少5年內難以扭轉。
自住樓有需求 跟金融人走
身處香港經濟起飛時期,不少港人靠買「磚頭」滾存資產,成為今天的「收成期」群組。作為投資多年的佼佼者,林一鳴認為未來港樓難跌,但近年投資價值偏低,更透露約2016年開始減少投資地產,寧願找更高回報的投資工具。
「不單是看本地,也要評估全球環境,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樓更貴。」他預計未來港樓保持橫行,投資者卻面對兩大不利因素。首先是樓市「辣招」推出後,近乎冰封二手樓市場,買賣方陷入兩難,中斷換樓階梯。初期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DSD)時,林一鳴仍有投資買物業,直至非首置物業稅率劃一調高至15%,「沒什麼方法可避開15%印花稅了」。其次是租金回報率「清一色」下跌,近年最高也不足3厘〔圖二〕,「炒樓都係想升,如果沒有升幅,買內銀股更好啦!雖然股價不變,起碼收六厘息。」去年金管局推出通脹掛鉤債券(iBond),單計保證息率就有2壓。
至於有自住需求者,林一鳴同樣由「真買家」角度出發,認為兩個地區發展較佳,樓價有機會跑贏大市。他分析,未來金融界人士仍然是置業主力,他們除了講求接近商業區,同時希望配備會所、有較寧靜的居住環境。縱觀香港地圖,大圍及將軍澳是不二之選。
「最重要見到基建記套提升。」以大圍為例,港鐵沙中線落成後,官方頂計前往金鐘僅用17分鐘,大幅縮短交通時間,他頂計會吸引到一班到港島區工作的金融人。同一道理,「未來十年愈來愈多人去東九龍、觀塘上班,不少是銀行中上層,有很大住屋需求」,當藍田隧道建成後,將軍澳居民不但能快速到達觀塘區,而且該區呎價比較低,具有較大吸引力。
一國兩制若不保 明日大嶼有何用
「上車難」向來是香港深層次矛盾之一,2018年《施政報告》正式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耗資近6000億填海造地,引起坊間激烈批評,包括費用過高、破壞環境、有其他新增土地方法,云云爭議中,林一鳴更關注「明日大嶼」落成時,香港地位的改變。
最近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如果計劃研究順利,並得到社會支持,將於2027年開始填海,2034年才會有房屋建成入伙,意味就算「難得」沒有工程延誤,最快都要等候13年。林一鳴認為,「明日大嶼」遠水不能救近火,「如果立即填好,當然有幫助,但現在要等10幾年之後。」
2047大關逼近
林一鳴推測,特區選擇推動「明日大嶼」,實際想進一步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成為區內西面較發達城市的中心,吸引大陸人流、促進經濟活動,但成功關鍵在於,香港是否仍然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然而,自前年開始,他便強調中港關係已步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需要香港人,第二是只需要香港這地方,第三是人和地都不再需要),香港一旦淪為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如何支撐高昂的建築成本?
更關鍵是,等到「明日大嶼」建成,距離2047大關又拉近一步。他幾乎肯定香港將失去「一國兩制」,屆時兩地邊境消失、接駁交通激增,甚至再沒有香港身份證,「從整個大灣區版圖來看,你用咁多錢起明日大嶼,同樣的土地成本貴過珠海、中山幾倍,到時為何不直接上去?」他表示,香港綠色地帶面積甚廣,無奈港英時代規定不能建屋,若要從郊野公園邊陲及明日大嶼之中選擇,前者明顯較佳。
國際企業「去中環化」
「有時用WhatsApp溝通,打電話都好少。」過去一年,林一鳴從未親身見過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更笑說:「他在那裹上班,其實與我無關。」過往這些跨國大行盤踞港島區的核心地段,既方便中環人,也是身份象徵,「如果以前在觀塘開銀行,大家都會覺得cheap咗少少。」
時移世易,林一鳴發現大眾對於公司選址,相對上沒有以前重視,於是部分公司搬至觀塘等二線地區,藉此節省成本,「反正現在都用Zoom,為何需要支付高昂租金?」近年愈來愈多國際公司「去中環化」,例如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等,「最頂級的企業都搬走」。
仲量聯行展望2021時提及,自年初至今,中環甲級寫字褸租金累計下跌逾兩成,跌輻不但是各區之冠,更是2015年以來的新低,相比之下九龍東跌幅最少;整體寫字樓空置率升至8.8%,是2004年以來最高。仲量聯行商業部主管鮑雅歷預訓,今年主要商業區的甲級寫了樓租金將繼續下跌5%至10%。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統計報告顯示,去年境外公司駐港數目亦首次下跌。林一鳴認為,由於本地經濟持續低迷,加上香港逐漸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失去獨立關稅區等負面因素,甲級寫宇樓及商舖價格較難維持一線城市最貴水平,是眾多投資物業中「最傷」,不建議趁低買人博反彈;勉強可以考慮的是二線、三線寫字樓,但要留意當區供應是否過多。
明日大嶼環評報告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日大嶼」未起已知空氣污染超晒標】
環保署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工作小組成員龍子維在信報這篇文章,為討論東大嶼人工島工程提供了重要線索。
沒有全面資訊,就沒有真諮詢。政府一心要製造好多人支持東大嶼都會的民意,用了地産商賣樓盤的手法,只講好處,不講壞處。就好似新鴻基在錦田的樓盤,睇地圖好似OK,但地産商不告訴你的是,沿錦田河有多個豬場雞場和豆腐廠,環保署又執法不力,每晚都要聞豬屎味。
聞豬屎味只係臭,對身體冇咩害,東大嶼都會的位置就唔止咁簡單。由於位處葵涌貨櫃碼頭附近,根據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工作小組的專家估算,2025年時該區將會是二氧化氮濃度最高的地方,亦肯定會超出法定空氣質素指標
假達標 真發展
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一直落後於世界衞生組織的水平。近日政府提出修訂,輿論焦點主要集中於「放寬污染物超標次數」、「不收緊臭氧水平」,但完全忽略當中一項更重要的議題——空氣質素指標、環評及基建項目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故事是這樣的:表面看,是否收緊空氣質素指標是科學決定。正如有報章社論形容,雖然政府難逃「自欺欺人」、「刻意降低門檻」的指控,但大體上並無質疑背後的假設——我們應按照香港實際情況訂立一個恰當標準,分別只在於訂的標準高低而已。
我並不完全反對這種看法。不過就我在專家小組聽到的政府回應,似乎他們考慮的,不單只是追求「達標至上」的問題,而是有關的修訂是否會令香港未來的基建發展受到阻礙。
環評遷就發展項目
讀者必須了解的背景是,在香港進行任何覆蓋一定面積的工程,都必須依據法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然後有關報告必須得到環保署署長的批准,方可以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內其中一個必須達標的項目就是空氣質素,有關水平正是依據空氣質素指標來釐定的。因此,空氣質素指標收緊到哪一個程度,將會直接影響(現在以至將來)香港的基建項目,是否能夠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而展開工程。
然後大家亦必須理解到,現時進行的各項基建工程及發展相關的環評報告,是早於六七年前、甚至更早時便已完成。當時的環評報告依據的空氣質素指標,是1987年剛設立時的指標,於是便出現一個極其荒謬的現象:指標與計劃所代表的年份往往超逾30年。
舉例說,2017年開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其中一項連接蓮塘口岸及粉嶺公路的道路,有關的環評就是使用1987的指標;由於年代久遠,指標極其寬鬆,完全不符合幾十年後的實際狀況,即使整個工程如何增加車流、如何破壞空氣質素,也是完全不可能「超標」而通過不了環評的。
即使2013年政府更新空氣質素指標,收緊各種污染物的超標限值,卻同時留了一條尾巴,容許正在進行的工程繼續使用過去1987年的指標,以便各種大型的基建項目可以陸續上馬。
不過,正是由於法例規定必須進行空氣質素指標檢討,才會有專家進行未來的空氣污染分布評估。多得一班空氣專家的努力,我們發現由2020年去到2025年,空氣污染高度集中在大嶼山以東、青衣以南、香港島以西的交椅洲海域。由政府提供文件的圖表可見,整幅海域都會超出現時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面積之大完全覆蓋「明日大嶼」提出的填海範圍。
「明日大嶼」建議填海的地區,恰好是2025年空氣最污染的地區。這項科學推算將令政府陷入兩難的局面:
一、假如「明日大嶼」最終選址維持不變,那麼工程開展的地區將會面臨空氣質素指標超標,有關環評勢將不能通過,所有前期撥款的錢,將會「打水漂」;
二、假如到時「明日大嶼」的工程最終能通過環評,原因極大可能就如上次空氣質素指標檢討一樣,容許大量未來的基建項目可以豁免環評,那麼政府以「不能通過環評,令香港不能發展」為由而阻止收緊空氣質素指標,便無任何合理的理由可言,而環評制度亦在這個意義底下,形同虛設。
這令我十分好奇,究竟政府會如何解畫?是像東北發展計劃等工程般,繼續沿用1987年的指標,還是要求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必須在「合理及切實可行範圍之內」,大幅度提高空氣污染物濃度限值和容許超標次數?
這件事反映「基建霸權」絕不只是一句口號:空氣質素指標絕對不能收緊,因為未來香港的基建主要集中在香港某些地區,收緊了指標,意味這些地區將不能進行任何發展。在這個前提下,指標只能鬆,不能緊;環評可以做,但一定要趕在收緊指標之前做。
這某程度上亦解釋了,為何政府要求立法會匆匆通過「明日大嶼」的前期研究撥款:原來是在趕死線!收緊指標後再做研究,就可能有些基建項目會被新的空氣質素指標攔下了!
提高政策認受性的策略
整個「空氣質素指標檢討」的過程,正好反映了政府如何利用專家的科學公信力,嘗試作為推動某項政策建議的認受性基礎。可惜的是,在香港「基建霸權」當道、政府組成毫不民主的情況下,科學及工具理性已經不可能再為政府的荒謬施政保駕護航。
筆者當了所謂專家小組的委員兩年,其中一個最深刻的感受是,當你確認了每一個小程序都似乎沒有出錯,但合併出來的圖像可以是極度荒謬;當似乎所有人都認為這種荒謬極其正常時,只有你嘗試指出整個檢討背後假設都是錯誤的一剎那,部分為官者的那種訕笑和絕大部分人的冷眼旁觀,「合乎程序」恰就成了最大的諷刺。
尤其是你可以肯定,一大班專家都恰如其分地努力工作,卻在嘗試證明整個香港幾近一輩子也不可能有潔淨健康的空氣,因此不配有合乎國際水平的空氣質素指標,為的是香港基建永續的千秋萬代,這真是香港發展主義主導下的最大悲哀。
龍子維 影子長策會成員、健康空氣行動高級社區關係經理
#龍子維 #時事評論 - 假達標 真發展
信報財經新聞 2018-12-31 A19 | 時事評論 | By 龍子維
明日大嶼環評報告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create #宜居香港
就在我們構思「宜居香港」House as home 的專題期間,適值特首林鄭月娥針對香港現時的房屋困局,在本年度施政報告發佈「明日大嶼」計劃,建議斥資逾五千億在大嶼山進行大規模填海及興建人工島。一個影響如此深遠的masterplan,市民要求政府有更遠大的視野,是可以預期的。在思考和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時,繼續沿用一貫的填海造地方式外,有沒有另一種思維、更多的可能?
由本地建築設計師呂文聰及黃建鋒發起的Social Engineering Project,就挑戰了「有地才有樓」的既成概念。以佔地有限的3幢高樓,結構成直徑約400米的圓形模組(module)像三腳架般支撐上面連接起來的平台空間,儼如用樓宇去「做地」,將各功能空間垂直按排,也因為無需經過搵地、環評、規劃、審批、遷拆和平整等程序,建屋時間也可以大大縮短。同時繞過填海、棕地及發展郊野公園的爭議,短時間解決長年的公屋輪候問題等。加上與時並進的建築技術營造更有彈性的居住空間。在今期 #就係香港 內,兩位詳細地講解了這個計劃背後的理念及可行性。
#就係香港2018冬季號 #現已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詳情請前往👉🏻 shop.beinghongkong.com
明日大嶼環評報告 在 【劉遵義:明日大嶼絕對有經濟效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劉遵義: 明日大嶼 絕對有經濟效益】外界預料政府會在下周的《施政 報告 》公布有關「 明日大嶼 」的更多計劃詳情。劉遵義教授認為, 明日大嶼 能創造更多土地 ... ... <看更多>
明日大嶼環評報告 在 明日大嶼顧問未完成搜集生態資料 的推薦與評價
明日大嶼 未完成生態調查疑偷步闖關環評】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昨日旁聽明日大嶼環諮會會議,對土木工程拓展署及顧問公司的態度及做法十分失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