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惜的朝代。
說他可惜,是因為他已經把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手段都已經成熟的使用,效果雖有遺憾之處,但整體是讓人滿意的。
且不說康雍乾盛世,號稱「嘉道中衰」的嘉慶即道光兩位皇帝,在個人職業操守上其實也比大部分中國皇帝好。比如嘉慶皇帝,每天風雨無阻辦公,甚至生日當天都堅持批閱公文,這比明朝一堆不上班的皇帝舊牆上幾萬倍;又比如道光皇帝,他面臨時代變動無能為力,但他謹守本分,最好的例子就是他為了抑制統治集團的奢糜貪風,於是自己過得很節儉,身上穿著打補釘的龍袍,要加菜也就是加個炒雞蛋,雖然最終沒人鳥他,大家是舞照跳、妞照泡,但起碼心意是夠到位了。
後來英法聯軍後,清朝走向改革之路,雖然改革之路屢次不成功,但過程中的成果還是屢有亮點。像是自強運動時,能在十數年間搞出一個世界第八噸位的北洋水師,這個軍事崛起速度可是快得驚人;庚子後新政,清朝開始在各地有計畫性的發展,已經在高發展地區推動穩健的工業化,甚至在政治上都已經建立有次序的改革階段,光就國家整體發展上,比後來的民國可是有成果許多。
另外在處理民族問題上,那比現在的中共更是高明許多。起碼清朝沒鬧出大規模的藏獨,甚至乾隆皇帝搞出的金瓶掣籤,還成為西藏宗教的準則;至於蒙古,直到清帝退位,那跟滿族都還是一條心的,哪像現在中共把內蒙鬧的爭議不斷。
但以上所說,都是以中國傳統思想及手段看待清朝。而事實是......在清朝中後期,所謂的傳統禮教在世界關係上,那已經是不合時宜了。不是說清朝犯了大錯,只能說是時代的趨勢讓清朝一貫的統治陷入到落後的地步,也因位處於歐美大肆擴張的時代,相對落後的地區也就遭到從未預期的苦難。
所以所謂的大清盛世,那是在眾多妥協及調和下,來之不易的榮光。他並非沒有缺點(別忘了同時間可是文字獄不斷,而清朝對回疆地區的用兵,雖然打下大片江山,可卻也開啟延宕至今依然未獲解決的民族及宗教衝突),但在中國歷史長久的發展裡,卻是進入現代前的最後巔峰,也因為後來的苦難襯托,回顧這段「盛世」於我而言有頗多的感觸。
那如果想了解清朝的盛世生活,我們就進入主題吧......抽獎了!
如果想獲得這次抽獎禮物:《大清盛世忙什麼:來去紫禁城打卡,體驗當皇上的日常!》,請完成以下步驟: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文
2.
請留言「一想到清朝我就想到......」然後填上你自己對清朝印象深刻的人事物
就有機會將這次的贈品帶回家,提醒一下,這應該是今年本粉絲團最後一件禮物了,大家不妨試試手氣,為自己贏得一份年末禮品吧。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1位朋友,到時結果如何,還請持續關注喔。
購書可往這裡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7464
#大清盛世忙什麼
#平安文化出版
#一想到清朝我就想到徐錦江
#人家可是戀有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的鰲拜_後來又轉世成為京城六扇門的高手豹子頭_之後在清末民初又成為馳騁上海灘的袁嘯軍_這人在清朝的存在感還不夠強嗎
明朝文字獄例子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自費反清復明的故事01 :我要成為海賊王
-
根據〈石井本宗族譜〉
鄭成功的祖先,先是在唐僖宗光啟年間,因為黃巢之亂搬遷到南方的。
具體來說,是由河南光州固始,南遷到福建。
那本族譜裡面的「石井」,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下轄的一個鎮。
也是公認的,鄭成功的故鄉。
鄭芝龍的父親鄭士表,是泉州城內一個小官吏,收入很微薄。
還好,住在泉州,這是個不缺機會的地方。
1621年,也就是小木匠皇帝上台的那一年。
鄭芝龍帶著兩個弟弟,去投靠香山澳(澳門)經商的舅父黃程。
鄭芝龍在此學習了葡萄牙語,接觸各國的海商。
為了取得外國商人的信任,他受天主教的洗禮,教名為:
「尼古拉斯·嘉思巴特(Nicolas caspard)」。
鄭芝龍在澳門的兩年,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貴人:
「時常往來與日本與澳門的大海商李旦。」
(時人稱為Captain China,中國隊長?)
1623年,一艘李旦的大船,從泉州開往日本長崎平戶島。
船上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貨物,以及一個將改變很多人命運的男人。
在長崎,鄭芝龍碰到日本人田川氏。
田川氏是平戶藩士田川七左衛門之女,但是有資料顯示,她母親改嫁中國人。
所以,她可能對中國人很熟悉。
為什麼忽然這種八卦呢?
因為,這位女性的感情生活很重要。
1624年,田川氏在平戶島生下一子,取名鄭森。
這個孩子,就是名揚四海的鄭成功。
先不說小鄭成功,先說說鄭芝龍的奮鬥史。
1624年初,鄭芝龍因李旦推薦,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
(鄭芝龍通曉閩南語、南京官話、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且可能通曉荷蘭語。)
(真是人才~)
為什麼是澎湖呢?
因為此時荷蘭人,還不知道台灣島在哪…
而澎湖,荷蘭人18年前就來過了。
那一次,留下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石碑。
這一年,荷蘭人第二次佔據澎湖,想在中國沿海創造一個貿易根據地。
然後,又被明朝逼退。
同年初秋,荷蘭人撤退至台灣南部,鄭芝龍當然也跟著來了。
其實,你可以說,鄭芝龍是去荷蘭人陣營臥底的。
由於明朝和荷蘭的爭執,影響到李旦在陸、日、台間的商業利益。
因此,李旦派鄭芝龍去荷蘭人那邊當翻譯,算是跟荷蘭人開始合作吧。
從此時開始,鄭芝龍將事業重心自日本遷到臺灣。
至於是什麼事業呢?
說穿了,就是當海盜。
荷蘭人給鄭芝龍的任務是:
「在台灣海峽截擊往馬尼拉與西班牙人通商的中式帆船。」
根據荷蘭第二任大員長官(1625–1627)傑拉德·韋特(Gerard Frederiksz de With)的說法是:
「通事一官,率領約三十艘中式帆船去進行截擊與俘獲的業務。」
就在鄭芝龍努力搶劫的時候…
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於平戶島千里濱
生下了那個將撼動東亞海面的孩子。
鄭成功出生之後,鄭芝龍也決定自立門戶了。
反正搶劫,幹的都是刀頭舔血的營生,為什麼不自己當老大?
隔年1625年4-5月間,鄭芝龍離開荷蘭人,開始了成為海賊王的旅程。
一名荷蘭船長是這樣紀載當時的場景:
4月27日星期天
...突然首領一官後隨手執刀劍的銃手七八名,作為代表,向我們寒暄。
當時,這一行的王者,就是李旦。
只是鄭芝龍要崛起之時,也是李旦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了….
1625年8月2日,李旦在從台灣回平戶途中去世。
李旦在台灣的產業和士卒,從此轉歸鄭芝龍控制。
而於廈門的產業,則落入另一個大海到許心素的手裡。
此後,鄭芝龍與許心素,互相對抗多年。
附帶一提,在台灣流傳很廣的「顏思齊開拓傳說」,其實在歷史上很難找到根據
歷史學界始終都比較相信:
「顏思齊其實是李旦的化名。」
(當然,也有可能是李旦的副手。)
總之,鄭芝龍現在開始,真的叫鄭芝龍了。
1626至1628年,鄭芝龍以台灣魍港(嘉義縣布袋鎮)為基地
劫掠福建及廣東數地,使明朝官兵疲於奔命。
由於鄭芝龍的業務能力太強,明朝決定收編他。
只是,條件一直談不攏。
鄭在台海縱橫兩年六個月,搶得不亦樂乎。
1627年,鄭芝龍旗下已有700艘船。
嚴重威脅老對手許心素的業務。
許心素找上荷蘭東印度公司,想聯手打擊鄭芝龍,但東印度公司未允。
鄭芝龍則乾脆一舉滅殺對手許心素,成為台海第一海盜。
直到1628年年底,福建巡撫熊文燦招安鄭芝龍成功。
熊文燦是四川敘永人,官至兵部尚書。
曾掌管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權傾一時。
後因圍剿張獻忠不力,被崇禎帝下獄處死。
總之,透過熊大人,鄭芝龍開始當官(海防遊擊)了。
當然,這個官不大,也就是個少校營長。
但是,好歹是個開始。
雖說官階只是四品武官,但是鄭海盜手下人不少。
1628,鄭芝龍投降明朝時,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
有了正式的官方招牌之後,鄭芝龍在老家安平鎮,當起了地頭龍。
他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吸引各國商人。
他的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戰鬥力驚人。
定期航行於中國沿海、臺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
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
1633年,荷蘭臺灣長官漢斯·普特曼斯攻打廈門,被鄭芝龍打的大敗。
後來雙方達成和解:
「荷蘭東印度公司保證不再來中國大陸沿海。」
「改由鄭芝龍派船至臺灣進行貿易。」
當然,事業做大之後,光靠搶劫賺錢,就顯得太小家子氣了…
「必須企業化。」
鄭芝龍設立「五商」,掌控中國境內進出口的商品銷售管道。
「山五商」:
設於杭州,分「金、木、水、火、土」。
負責收購中國絲綢、瓷器、珍玩等各地特產至廈門。
「海五商」:
設於廈門,分「仁、義、禮、智、信」。
負責運作海路商船隊,將貨品運銷至東北亞及東南亞各地。
1633年,鄭芝龍事業做的如日中天。
這一年,同時也是日本鎖國的一年,但是這鎖不住鄭老大。
歷史課本往往都寫:
日本鎖國時,只准荷蘭及中國帆船進出。
這裡說的「中國帆船」,其實就是鄭老大獨家的。
接下來十年,直到明朝滅亡,掛著鄭氏旗號的中國商船壟斷東亞貿易。
華船(大部份是鄭芝龍的)進出日本的數字,比荷蘭船多出7至11倍。
什麼是海賊王?
這就是。
-
自費反清復明的故事02 :
-
上一段,講了鄭芝龍慷慨激昂的前半生。
本來只是想為鄭成功登場做個引子。
只是,臺灣史的這一段,考試挺熱門的,歷史敘述卻又有很多迷思…
每次都有學生來問,時間短又說不清楚,乾脆一次寫清楚,方便大家參考
-
先交代一下鄭芝龍的結局。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大明江山,半壁崩塌了。
在這種大時代,最考驗人的政治判斷力。
讀者諸君擁有「歷史之眼」,當然可以預見鄭芝龍的悲慘下場。
這裡就不詳述了。
1646年,清軍逼近福建,鄭芝龍心存觀望。
將駐軍撤離仙霞關,讓出天險。
讓滿洲清軍入閩,自己則退守泉州安平。
隨後,鄭芝龍的泉州同鄉,同時也是「大號明奸」洪承疇出面勸降鄭芝龍。
鄭芝龍獲得空頭王爵許諾,以及一個翻臉的兒子。
1647年,鄭芝龍後被誘劫往北京,封同安侯。
同一年,清兵逼殺田川氏,鄭成功決心殺父報國,誓死抗清。
1655年,鄭芝龍入獄。
1661年,鄭成功東征台灣,年底,鄭芝龍被斬首於北京柴市。
接著,故事要轉到鄭成功身上了。
鄭芝龍投降滿清之後,不願投降的部屬,就轉由鄭成功領導。
這裡,就是我這段故事要說的主題了。
接下來的十多年,鄭成功在東南沿海,聚攏了十多萬兵力,誓師抗清。
1658年,鄭成功甚至動員了17萬大軍北伐南京。
這基本上是鄭成功自費的軍事活動,是他私人的反清復明事業。
問題是,錢從哪裡來的呢?
學者估計,以明末的物價,這種規模的軍事行動:
「每年平均需消耗300-360萬兩白銀。」
「作戰規模大的時候,甚至需要400萬兩。」
以閩南沿海彈丸之地,鄭氏集團是如何籌集這麼多資金的呢?
要知道崇禎年間,握有天下的朝廷財政收入,也不過400餘萬兩。
看過上集的朋友,應該知道答案了:
「關鍵,就是貿易。」
這次,我就來詳述一下,貿易的利潤與規模。
鄭氏靠海商起家,全盛時期旗下船艦高達千艘,承包了最賺錢的貿易路線。
就以對日本的貿易來說吧:
1647年至1662年之間,也就是鄭成功接班後的15年。
航抵日本長崎的中國船隻,主要仍然來自鄭成功的勢力範圍。
據紀載:
「1650年,抵達日本長崎的七十艘船中…」
「有五十九艘,來自鄭成功所統治的地區。」
這種情形大致年年相同。
也就是說,鄭氏集團至少佔有80%的對日貿易份額。
那麼,做的是什麼生意呢?
江戶初期的日本,熱銷商品是中國的生絲,絲綢與糖。
商品價差之大,讓經營現代國際貿易的商人流口水啊…
據統計,從1622年到1660年間:
「從中國輸送到日本的生絲,每百斤價格平均為377兩白銀。」
「生絲生意的利潤率,平均可高達277%。」
生絲貿易不只好賺,而且還是「大規模」的好賺。
經鄭氏貿易船隊輸入日本的生絲,每年高達十餘萬斤。
另一項輸日大宗商品是糖。
1655年,輸日砂糖就高達141萬7430斤。
價差呢?
「每百斤砂糖,在中國賣2.5兩白銀。」
「運到日本後,每百斤8兩。」
砂糖貿易,利潤高達220%。
除了出口,鄭氏船隊還從日本大量進口貨物,尤其是日本大量出產的銅:
「每百斤銅,在日本僅僅13.5兩。」
「當時中國的銅價,則為每百斤白銀20兩。」
銅類貿易,利潤率達到48%。
從1650年到1660年,鄭氏船隻往來台灣、日本、中國沿海。
將生絲,糖等貨物運到日本,再從日本載回鉛和銅等貨物。
據統計,單單從事對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就能收入141萬兩白銀利潤。
而南洋方面的貿易,一年也帶來93-128萬兩白銀的利潤。
單憑貿易,以足以維持一隻規模龐大、有戰鬥力的軍隊了。
但是,這些還不是全部。
別忘了,鄭家是從海盜起家的,除了做生意,老本行不能放下。
從鄭芝龍那個時代開始,收保護費就已經是重要的固定收入了。
當時的船隻保護費,稱之為「牌餉」。
通過東亞海面的船隻,必須依其大小,繳納牌餉。
否則後果自負…
按照規矩繳費後,可得到一面牌,在海上就可不受劫掠。
注意,不是「不被鄭家海軍搶劫」,是沒有「任何人敢搶」。
如果沒有這種一言九鼎的本事,怎麼收保護費。
在那幾十年裡,鄭氏將海上貿易分為東洋、西洋二線。
西洋船:從事暹羅貿易。
東洋船:從事日本貿易。
西洋船的牌餉金額不明,東洋牌餉應納餉銀是:
「大者二千一百兩一年,小者五百兩一年。」
注意,要繳這筆錢的,不只是亞洲商船。
荷蘭,英國,葡萄牙等西歐商船,也必須按照規矩繳費。
如果沒有懸掛「鄭」字令旗,就自己出海隨便搞,隨時可能被送進海底。
鄭氏這種保護費收的有多誇張?
來看一個例子:
鄭成功在決定攻打台灣後,軍隊還沒出發…
就已經授權何斌,在臺灣向當地貿易船隊發放牌餉,收取餉銀。
還有,鄭成功在日本的胞弟,田川七左衛門,也幫鄭成功發放牌餉,收取餉銀。
「著訊守兵、地方官盤驗,遇有無牌及舊牌之船、貨,船沒官,船主、舵工拿解。」
--鄭成功寫給他弟弟田川七左衛門的信
看看這種說話的口氣,有沒有大海霸主的氣魄?
單是一項保護費每年收入就令人乍舌。
說了這麼多,鄭氏集團平均一年能收多少白銀?據楊彥傑《1650至1662年鄭成功海外貿易的貿易額和利潤額估算》一文估計,當時鄭氏集團年利潤可達2000萬或3000萬兩白銀。小編對這個數字不太相信,但是即使砍半再砍半,也有500萬-750萬兩白銀了。
正是有巨額的收入來源,鄭成功才能維持一隻擁有十幾萬員額的軍隊。
明朝文字獄例子 在 喬靖夫 刀筆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武俠小說家沈默兄,對《武道狂之詩》最後幾卷的感想。透徹。
【內有大量劇透,未看畢全書的朋友留意】
#武道狂之詩 #武道狂 #SangreYAcero #血與鐵 #狼派武俠 #沈默 #喬靖夫 #寫作魂 #武俠 #武俠故事
《武俠故事》第九十期
沈默之聲
在《武俠故事》第二十五期寫了一篇【目擊武俠】:〈技藝都知道──閱讀喬靖夫《武道狂之詩》卷14─17〉,當時只讀到卷17。這幾天把已然完結的剩餘部分都讀完,非常痛快啊。本週就來分享《武道狂之詩》卷18─21的想法吧。
沈默
寫於2018/03/15
【目擊武俠】:
〈從狼走成了羊──閱讀喬靖夫《武道狂之詩》卷18─21〉
沈默/寫
眼下還在專志寫武俠的寥寥同行裡,我最喜歡的無疑是喬靖夫。主要是他還有所可能地推拓著武俠的疆界,還在想武俠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境地。這是一股面對末世狂瀾也要隻手挽起的雄心壯志,教我激動。
我始終相信,最精彩的武俠,其實都是一個人的天下無敵。你得在無人時光裡面對著孤生獨命處境,念茲在茲寫著,全力以赴驅策自己,逼近,再逼近無窮一點,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
當然了,喬靖夫的下一步還是不是武俠,不得而知。畢竟他是一個以文字橫跨、演繹武俠片、功夫片與動作片的類型小說書寫者。只是,但願啊十年《武道狂之詩》之後,他還願意也還能繼續寫出他個人的武俠下一輪盛世之書。
☉當戰鬥置身於戰爭中
就想起了《銀河英雄傳說》──尤其是王守仁(陽明先生)面對軍勢龐大的寧王朱宸濠叛軍,其調度義軍的充足戰略認識與靈活銳利戰術,都不可避免地讓我聯想到田中芳樹筆下的帝國金髮皇帝萊因哈特與黑髮楊威利總督(被封為奇蹟的楊)的舉世(宇宙)大戰。當然我也沒有忘了黃易《邊荒傳說》開卷寫的符堅百萬大軍對上東晉謝玄八萬北府兵的淝水之戰。只是我少年時,對戰略(對戰爭的全面準備)、戰術(點的突破)的理解,全都來自《銀英傳》這套二十本、兩百一十二萬字的超級娛樂小說。
戰略理當是大壓小、多勝少的,是沒有奇蹟的,你有一百萬人就是比十萬人更強大,可以全面傾軋弱小大獲全勝──前提是你如果沒有犯錯,戰略崩散的話。而戰術則是在最狹隘的空間裡盡力施展的魔法,彷似起飛(或如Michael Jordan自道的,他在籃下各種神乎其技突破都是源自九0年代那些高壯禁區悍將的封鎖而誕生的。沒有怪物巨塔,也就不可能有籃球之神的華麗幻術)。先天差距是沒辦法克服的,但你的戰術,如果夠改變對手的戰略,將之切割、碎裂、零散化,就有可能以小勝大,完成非凡的奇蹟。
如要舉別的例子,就是你大可以設想《七龍珠》、《死神》、《航海王》之流的,對上《JoJo的奇妙冒險》、《Hunter x Hunter》等,一個是能量至上,勝利的那一方就是純粹力量更強(賽亞人、超級賽亞人、超超級賽亞人或一檔、二檔、三檔一路啊沒完沒了爬上去),另一個則是可以倚靠機智、觀察與運氣轉化劣勢。即使是絕對大魔王也會有弱點,只要你看見了,運用腦袋,就有可能打敗。大概是這樣。
而在《銀英傳》卷15亂離篇裡,有段敘述是:「……就外在條件而言,這是一場支配幾乎整個宇宙的空前大帝國,與一支流亡的個人兵團之間的戰爭。如同恐龍與小鳥由正面相互攻擊的抗爭。就這一點看來,勝敗的歸屬並不具有討論的價值。但是從內在要素來說,這場戰爭無異是一場精神雙胞胎之間的戰鬥。像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一般同時兼具長遠廣闊的眼界、豐富的構思、以及對前後方的優越組織能力的戰略家,就只有楊威利一人。而像楊這般具備深徹的洞察力、正確的判斷力及臨機應變力,同時又深得軍心的戰術家,也只有萊因哈特。他們是常勝和不敗之間的對決。」
我老覺得《武道狂之詩》對決戰場景的描繪與忽然抽離開來的武術闡述,其實更接近田中芳樹結合戰鬥畫面的摹寫與對戰術、人心的講論的寫法,反倒不大像前輩黃易──黃易雖然也擅長在高手對壘時討論武學技藝種種,但喬靖夫與田中芳樹筆下人物都有對勝利異常執著熱烈的渴望,黃易寫來則是超脫勝負的,總是看望著比人生、命運更高的地方。勝利是為了通向天人之道、破碎虛空,而不是勝利的本身、不是技藝的完美境界。
在《銀英傳》裡,最重要的兩大角色都英年早逝。一個在卷15被暗殺,楊威利死於那場伊謝爾倫回廊大戰後,他勝利了,但被另一股勢力擊斃;另一個病亡,回廊大戰敗給楊威利的萊因哈特終歸活得比楊威利久,直到卷20才死,但後來的銀河大戰幾乎是政治力的角逐。田中芳樹看似非常捨得讓角色在合宜的時間地點死去,但其實是依依不捨的,譬如楊威利吧,到了卷20開頭,仍然有他的話語與思維存在(尤里安整理楊威利留下的備忘錄),彷如還魂於世,更不用說後來衍伸的《銀河英雄傳說外傳》(四卷)、《銀河英雄傳說新傳》(一卷),往前探索死去的眾多銀英角色更早以前的生命經歷,於是他們也就是不死了。
死亡不是一個人物死了而已那麼簡單。以往的武俠,關於人之死,總是輕易的,像是他們一死,就真的完全退場了,不復提及,徹底遺忘。然死亡的後面,還有無窮的回憶。對死者的記憶與追索其實會不斷的來,且還會累積產生成新的觀點與認識。《武道狂之詩》不也是嗎,開篇就死去的何自聖,真的死了嗎?他不一直被燕橫記憶著,追逐著,直到山螺修練,直到卷19與斷去一臂葉辰淵的湖船之戰,直到卷21化身狂獸屠殺江彬,都還是有何自聖的存在,不是嗎?我以為,這也是喬靖夫傑出的地方,他不讓死人只是死人,而是讓死人活在後來者的內心深處,這才是人真實的情感,總忍不住要回過頭去望去想逝者種種。
另外,喬靖夫這樣寫荊裂的內在想法:「由廬陵之戰到這一仗,荊裂很清楚自己所指揮的那一張張臉孔,有些以後都會在世上消失。而用激勵的言詞送他們去死的就是他自己。無論那是多麼必要的戰鬥,為了多麼崇高的理想,這事實也不會改變。/而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拒絕對死者麻木,就是拒絕遺忘。……沒有犧牲,就沒有勝利。然而荊裂時刻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那些生命的重量。每個戰士的命都是平等的。要是忘了這一點,就只會被權力和慾望吞噬,總有一天再沒有人會為你而戰鬥。」
這真的只是在講戰爭、戰鬥嗎?這難道不是做為一個書寫者應該對筆下人物所懷有的珍惜心腸嗎?香港大小說家董啟章不止一次說他不讀武俠小說,只因為裡頭角色太多死了,也死得太容易了。但其實,我一直很想對他說,不是這樣的,至少我的武俠不是,喬靖夫的武俠也不是。武俠是很溫柔的藝術啊,已經有一些武俠人非常認真沉重面對生殺死亡之事。就連武俠電影也是啊,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又何嘗不是非常慎重以對,所以聶隱娘終究拋下了殺人技藝,回到世間凡塵,不是嗎?
而《武道狂之詩》的荊裂跟姚蓮舟,於我來說,正如楊威利與萊因哈特之爭,一個是野莽出身,另一個就是名門之首,一個狂放不羈,另一個就必是正統大器,非常有意思的對比,但同樣的是,對武術(戰略戰術)的猛烈執念。別的就不說了,單講卷19,因為被明朝軍隊狂轟濫炸遇真宮發現個人武力再強也無能為力、原本已經決定要捨棄原有的天下無敵(武術),改採以另一種天下無敵(權力)之道的姚蓮舟,在寧王大軍對上王守仁義軍的關鍵時刻,一看見荊裂正在施展絕對刀法,整個人就不行了,「第一次目睹『浪花斬鐵勢』,把姚蓮舟的武者魂魄完全喚醒。」他也激狂地就迫使水兵將船艦駛前,要與荊裂一戰,渾然忘了自己的決定,又變回原來的姚蓮舟。
萊因哈特呢,他無疑也是這樣子的,他企望與楊威利一戰,兩個軍事天才之戰,多麼璀璨絢爛啊,「『……深入敵軍內部,速戰速決,取得完全勝利。這個華麗的夢想,不知使得古往今來多少的用兵家、征服者,只落得埋骨他鄉的淒涼下場。即使是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這樣的戰爭天才,也無法抗拒如此甘美的誘惑。』/這不是誘惑,而是自己的生存意義。在旗艦伯倫希爾的私人房間裡,萊因哈特確定了自己的信念。」
說起來,心思清明之人,到底是懂得的,終極是不在的。或者說,終極就在過程裡,就在追擊終極的日復一日刻骨鍛鍊艱難堅持裡,感覺似乎觸及了極限,感覺自身無與倫比堅實的存在感──如同日本導演今敏的動畫《千年女優》裡的千代子始終追逐那個不存在的愛情幻影,重要的已經不是能不能見到那個男人,而是她喜歡一直保持追逐意志的自己。這才是最根本的,也是所謂的熱情。沒有用盡此時此刻自己的所有,哪裡能夠稱之為熱烈名之為熱情?
喬靖夫不就這麼坦白地寫著姚蓮舟摸上皇帝的船挾持了正德朱厚照嗎:「『你可知道我在武當山這許多年,見過多少有才能的人,在修練的道路上死亡殘障,或是半途而廢,一生沒沒無聞,從來沒有發揮過天賦嗎?』姚蓮舟說。『天賦越高的人,所走的道路,往往也得越危險狹隘。因為對這樣的人來說,若是作其他輕鬆的選擇,人生都算是一種失敗。』」
有才能不過是最基本的──誰不都有一些才能呢──但那遠遠是不夠的,不夠讓你逼向獨一無二,唯有自己所能成就的那種獨一無二。你得要有運氣,得要有健康的體魄,得要有長期的毅力,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才有可能找到那條無人小徑。
☉當人生像詩一樣
《武道狂之詩》的終點大決戰,分別是燕橫與葉辰淵、荊裂與姚蓮舟,就像黃易《覆雨翻雲》的浪翻雲與龐斑,就像吉川英治寫劍即一切一切是劍《宮本武藏》的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終究是無可避免的對決。在我個人的武俠閱讀經驗,史上寫得最好的決戰,當然是浪翻雲與龐斑。而決鬥寫得虛實並濟的喬靖夫,也把最後的戰鬥寫得極好,寫得像詩歌一樣。
先讀燕橫如何悟得雌雄龍虎劍譜的極致,「──世上無龍,燕橫自然無法真的去『借』。他是透過純粹的想像,在面對猛虎時擬想一種能夠擊敗牠的生物,並在心中成形。……『龍相』乃是青城派最高奧義,但也幾乎無法傳授。因為它本來就是一種幻想,一種憑空創造的意念。/──正因不實,故此沒有方法,但也沒有極限。」
還有燕橫被朱厚照囚禁大牢裡,日以繼夜的透過想像錘鍊自身劍藝:「他們並不知道:此刻的燕橫,正在一個他們肉眼看不見的世界裡,一次接一次跟敵人比鬥,身體才會如此燃燒得燙熱。/那個敵人,一身黑衣,只有獨臂。/就像何自聖死後,葉辰淵仍不斷在心裡再次與他決鬥;燕橫這段日子,同樣無數次以回憶中的葉辰淵當對手。」
很難不想到板垣惠介的【刃牙三部曲】,尤其是第三部《範馬刃牙》,刃牙也是這樣經由想像,不斷地與敵人決鬥,甚至身體會出現傷勢。而《範馬刃牙》的無敵之戰,落在父範馬勇次郎與子範馬刃牙上,刃牙傾付一切力量,仍然擊倒不了勇次郎而倒地,但其鬥志依然,即使身體軟癱了,他的意志力仍然持續攻擊有所感應的範馬勇次郎。最後,勇次郎用想像中的空氣宵夜(一碗默劇也似做出的豆腐味噌湯),刃牙的回應是喝了以後就翻桌,仍然保持挑戰者的態度。
勇次郎真是敗給刃牙了,他的兒子無論如何都不屈服,都仍然擁抱火熱的戰意,於是勇次郎同意把地表最強讓給刃牙,他說:「強的最小單位就是/展現任性的力量/和貫徹意志的力量」。
就連這樣的格鬥漫畫也都能如此展現詩意的一刻啊,所以喬靖夫這麼寫囚室中心心意意於劍道修練的燕橫:「他這低頭踱步的姿態,就像一個專心在斟酌字句的詩人,沉浸在一種無人能理解的美麗之中。」
而為什麼是詩呢?詩是對人生日常的脫離術,它並不是逃跑,相反的,它是往生命最基實處做神祕挖掘的動作,宛若飛翔。《武道狂之詩》不止是源自於日本文化而已,它應當有喬靖夫個人的價值觀,亦即生命如同詩歌篇章一般。
再看看同樣是破門六劍的圓性,如何擊敗魔性化的衛東琉:「此刻的圓性也是完全地靜止,但是你感到那靜止不是死的;他甚麼想法都沒有,好像你隨便就能在任何一個方為下手,但同時又決定不了往哪個方位、用哪一招進攻才好。圓性是湖。/而那幽深寧靜的湖水,把衛東琉散發的殺氣完全吸收消失。/他甚至感到圓性連求生的意欲都沒有。/而他從未殺過一個沒有求生意欲的人。」
如果說詩是人(類)精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那麼在殺戮戰場懂得何以太師伯要跟他說「看看這萬丈紅塵。用你的棍棒拳頭去結緣。」的圓性和尚,那一刻就像真正的詩人一樣,放開了一切,沒有欲求,只有滿心空無地迎接詩歌靜靜到來。
也因此,圓性的遺願極有意境:「『把我燒了。骨灰要撒到山野裡,滋養樹木和眾生。兵器和護甲的銅鐵把它折去熔掉,打成耕田養人的器物;木棍劈成柴枝,冬天給人生火取暖。』/『我的一切,不要留下點滴。』」
何等明亮深邃的心懷。本來就是無,就回到無吧。本來是萬物,就回到萬物之中吧。如同井上雄彥的《浪人劍客》,後來武藏不再著魔砍殺,反倒開始種田,與土地、水源、氣候對話,面對如詩似歌的萬物自然,他才活得像人一樣。
☉當狼如羊般的活著
被滅門的青城派,終究讓弱少年燕橫(燕小六)復興了。因為他不屈的意志,因為他有最強的靈魂。唯人生不止是戰鬥與毀滅,還有創造。燕橫必須從零開始地建造巴蜀無雙的青城派。他是何自聖、雌雄龍虎劍最強的繼承者。一如《銀河英雄傳說》,即使楊威利死了、萊因哈特病逝,總還是有人繼承他們的遺志,讓銀河故事繼續推演。
那麼,荊裂和姚蓮舟之戰的結尾也就不意外了,終歸得要有人把這一路以來學到的東西傳承下去。是故,姚蓮舟在最後時分想像到了金頂決戰的可悲結尾:「荊裂只能比姚蓮舟多活不夠半個時辰。/──這樣……能算勝利嗎?/每個人最終都會死。有的人比敵人多活了二十年。十年。五年。一年。一天。一個時辰。半個時辰。/那條勝利的界線在哪裡?」
而姚蓮舟的抉擇是:「──不可以。/──我與荊裂二人,至少要有一個活下來。把領會到的傳下去。/──假如我們的東西,就此一起消失,那實在太可惜了。……接受了自己最終的命運。/──由你延續下去。/『單背劍』上的力量,驀然消失。/姚蓮舟平生第一次,沒有在決鬥裡用盡全力。」他也就死在了荊裂的刀下,但心滿意足。因為他所目睹的所知道的景色,荊裂會帶著,繼續傳遞下去。
《武道狂之詩》某個部分是回應了《笑傲江湖》的主題,但更傑出更真實,也以更現代的精神,呈現了孤獨與群體的關係,不是孤獨的離棄與崩毀,而是更深的,讓孤獨者擁有交給下一代孤獨者求生備忘錄的信念。
最近出版、堪稱地表最強穿越術的《匡超人》,在〈破雞雞超人大戰美猴王〉一章寫到破雞(雞)超(人)回到明朝的王恭廠大爆炸案時,目睹了美猴王被施以酷刑的地獄場景,他想著:「……或是一種經驗法則的對『疼痛』的理解:剪開你的皮囊,用鐵鉗拔掉你一顆顆牙齒、一枚枚指甲蓋,讓你鬼哭神嚎,在破成碎片的過程,屈服、恐懼、認罪、懺悔。但這實在是缺乏想像力,不,那是一個個體和個體,只能直來直往,一個人能兜在手上的經驗,就是他一生能經驗的全部。他不知道會有『影分身術』,以無數分離出去的影子,去盛裝接收像蟲卵繁殖的『全部的感覺』。如果紅衣胖子活在後來的這個時代,他的想像力不會局限在,對一具孤獨的身軀,施以這些殘酷的凌虐。」
能夠兜在手上的經驗,就是一生經驗的全部。而如果這些經驗能夠往下遞解、連接呢,這麼一來,每個人都是複數的,複數的經驗,不止是個體的經驗,而是個體們的合成。那麼也許,人就不會再對其他的個體、自身的孤絕遂行慘暴吧。喬靖夫在《武道狂之詩》想要發散出去的訊息,恐怕不僅僅是對武道的瘋魔狂迷,而是更後面的東西,也就是理解人生如詩,然後一再一再地把人類的總體經驗有效且充滿溫柔地往下接續吧。
就像詩一樣柔軟,像詩一樣自由吧。
詩歌是最最自由的,它無形無體,是不斷變換、歧異開去的、無以名之、不可制式定義的技藝(記憶)。日常無詩。要讓日常長出詩,需要有足夠認真凝視想像思維的眼睛。一旦有了詩歌之眼,日常皆詩。而那樣的眼睛,也許是狼眼。
自以為是狼的羊,或者被當成羊一樣養大的狼,也許終歸是要活在羊群裡,活在某種矯飾、偽作的日常裡。但他們等待著,發掘著詩歌的可能性。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狼嗎?也許沒有了吧,所有人都是羊,只是有些人是偽狼。真正的狼早不在廣大的羊群裡。但在沒有狼的世界裡,應該還有某些羊還能夠變身為狼。或者我們再進一步說吧,世上哪裡有狼與羊之分呢?就連孤狼也是從狼群裡生出來的,甚至還要回過頭去找另一隻狼交配,產下下一代啊。
我想到島國七世代最好的詩人吳俞萱──在我認識的所有人裡,她最像狼,美麗、野生而且寬闊,但這樣的狼,也結婚生子懷孕,成為教育者,好像長成了羊──但她目前仍舊正狼一般地養著孩子。她的作法不是把羊教成羊。她是要把羊教成狼。是了,是要給羊自由。有了自由、願意理解自由更多、擁有深刻意志的羊,不就是狼嗎?
或者島國大小說家之一的駱以軍,他長年透支自己的生命和身體,就為了完成最偉大作品。唯在新近的訪談裡,他也說到願意平庸地活下來,看著兩名兒子長大。這樣是顧念群的羊,還是巨狼呢?還是一頭獨行在創作曠野的狼嗎?
但我曉得,他們沒有忘了自己是狼。就像我也沒有。狼是自由之心的完整體現,是膽敢面對現實,不逃不避地,竭盡所能地開展自身的極限,持續追求永不可及的境界。
是的,我萬分堅信,狼是境界,是羊的下一階段進化狀態。
每個人都是羊。每個人都能夠變成狼。只要你開始。
由你開始。現在開始。
明朝文字獄例子 在 知史- 滿清入關不是為了消滅明朝 的推薦與評價
但滿清皇帝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不僅會使用高壓政策來「依法治國」,更會與反清人士辯論相關民族、文化的概念,以消弰漢人的民族情緒。 雖然清代文字獄 ... ... <看更多>
明朝文字獄例子 在 #精品讲坛贺表案是怎么回事?明朝文字狱究竟有多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明朝文字狱 究竟有多可怕? 明朝 第一特务机构锦衣卫因何被朱元璋废除?《明太祖朱元璋》第22-24集| CCTV百家讲坛官方频道. ... <看更多>
明朝文字獄例子 在 [閒聊] 如果明朝沒有滅亡- 看板DummyHisto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看了許多關於明朝歷史
推翻了我過去對這時代的觀感
以前傳統見解總是一面倒,貶抑明朝,捧高清朝
說明朝特務廠衛橫行,皇帝又昏庸怠惰...
而清朝民生社會安定,皇帝又勤政愛民...
然而我十分懷疑關於明朝歷史的貶抑之詞,是清朝御用文人加油添醋的
清朝禁書毀書,偷梁換柱,竄改刪剪,搞文字獄風聲鶴唳,一不留意,全家被屠
這樣的時代所編的歷史,完全是為了鞏固其殖民統治的目的所編,可信度大有問題
我最近看到的一些網路資料,讓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一、整個明朝歷史比較接近清朝高度集權又勤政的皇帝,大概只有朱元璋與朱棣
有人說他們英主好殺,但是他們所殺、所監視的的大致上是官員富豪等上層統治階級,
並不屠殺或監視一般平民。這跟清朝的屠戮專門針對漢人平民或其他被統治者大不相同。
滿清對平民屠殺的規模,也遠比明朝可怕,屠城不夠甚至屠整個省。所謂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根本是反人類罪行。
二、明朝出了許多思想家,發揚人的個性,,甚至直指帝王的私心及對國家禍害。
甚至還出現情色小說金瓶梅,顯示明朝人並不避諱談男女私情,與宋代理學那種
壓抑人性假道學大不相同。而西遊記也是一個例子,顯示明朝人思想幽默,充滿想像力
反觀清朝卻一個思想家也沒有。滿清的辮子戲,動不動就自稱奴才,毫無個性。
而且好像關係不好還不能向對方自稱奴才,比奴才還不如。
這完全是因為滿清本身就是軍事奴隸制,把廣大的漢人都當成奴隸了,漢人從此奴性深重
至今仍難以恢復自尊自信。
三、明朝的海禁並不嚴格,只是政府說說罷了,主要是為了防倭寇,到後期海上貿易十分
興盛,海軍實力也很強。而清朝海禁是為了提防漢人與海外聯繫,手段極為殘酷嚴厲,
如遷界令,只給三天命令沿海三十里居民搬家,也不給搬遷補償,時間到軍隊便出動把
不肯搬或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居民殺死,房屋燒毀。這些被趕走遷到內陸的漢人,失去財產
最後也只好餓死。
四、明朝政府對西方科技的態度也遠比滿清開放。一般士大夫對西學的態度也比清朝人士
來得理性,許多翻譯西方科學的著作也大量出現,而明朝也有許多國產著作,相對於
當時的西方其實各有擅場,並不算落後。而清朝統治者卻大量禁毀明朝的科技書籍,
天工開物便是一例,使許多明朝的科技成果從此消失。明朝時期軍隊已經普遍配置火器,
到清朝卻退步回到冷兵器,太平天國甚至挖出兩百年前明朝古大砲打得清軍大敗。
而康熙自己本身雖學西學但是並不樂見別人,尤其是漢人學西學。
五、明朝皇帝對言論自由的開放程度令我吃驚,海瑞罷官的故事大家應該聽過,皇帝
最終也沒殺掉海瑞,而萬曆皇帝面對言官嚴厲的批判,終究也沒因此殺人,使得明朝社會
的思想言論自由可說達到空前絕後的境界。這在清朝與今日共產中國根本是難以想像。
六、明朝形成內閣制,國家由一人專權,轉型成文官集體領導。皇帝即使不上朝,行政權
仍能照常運作。有人說萬曆怠政二十年不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不辦公,重要軍國大事
他仍然親自積極參與。一個昏庸怠惰的皇帝,怎能打贏日本?援朝抗日,露梁海戰,
甚至在紫禁城公斬日本戰犯,國威大振。當年萬曆皇帝甚至在江浙集結一批海軍,
預備若朝鮮戰爭失利,這批海軍將直搗日本本土。這些都是光耀史冊的大事,
卻很少人知道。
同樣是王朝晚期,看看滿清對上日本是如何的慘敗?
此外,萬曆有一次向國庫要錢修宮殿,大臣給他的回覆是「下不奉詔」
意思是這次看你皇帝的面子,下次不給了。若是在清朝,有可能嗎?
七、西洋人士在明朝時來華,對明朝人大為讚賞,稱其衣飾華美,風度翩翩,晚明社會
是如何的富裕繁榮,城市規劃先進,老百姓生活安定,物價便宜;而在清朝盛世來訪的
馬嘎爾尼,卻提到“自從北方韃靼入侵以來,我們每天在科學藝術上進步,而中國人卻退
步了”,“到處都是驚人的貧窮, 許多人赤身裸體”,“他們正退化成半個野蠻人”,
“連我們丟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軍隊像乞丐一樣衣著破爛,滿清不過是泥足巨人
,輕輕一推就能將它打翻在地”。清朝人唐甄也在其著作「潛書」裡提及,清興五十年來
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
吳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這跟馬嘎爾尼的觀察不謀而合。
八、明朝面臨外族侵略時,只有一個字「打」,而且說打就打,絕不虛張聲勢。既不像
漢朝那樣和親,也不像唐朝那樣向異族乞援借兵,更不像宋朝那樣稱臣納貢。而且
,自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來,明朝皇帝就一直堅持在國防前線,國家若遇外敵入侵,
第一個站出來負責,成祖本人甚至死在親征蒙古班師回朝途中,這就是「天子守國門」。
明朝皇帝有一種超乎各朝代的尊嚴骨氣,寧死不屈不逃。
各位看清朝皇帝遇到外國入侵,放棄首都,倉皇逃竄。唐朝也差不多,遇到民變也是
逃到四川去。
再看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遺言:朕死無顏面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髮覆面,
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則是逢迎日本人,為了當皇帝,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放任日本人
在東北實施活人體生化實驗,屠殺自己同胞。
九、明朝人在當時世界上國際地位崇高,備受各國人民尊敬,也是最有尊嚴自信的時代。
整個東亞封貢體系正式形成,各國國王必須得到明朝皇帝的冊封,其在國內的政權才能
取得合法性,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天朝上國。明朝覆亡之時,有許多官員、
士大夫自殺殉國,數量驚人,這在各朝歷史中也是極為少見的。明朝滅亡後,韓國還繼續
用崇禎年號紀年到兩百多年,家家戶戶供奉明神宗萬曆皇帝。韓國國王官員等服飾,也
一律是大明朝服。
八、有人懷疑康雍乾盛世是否真實存在。因為在康雍乾盛世顛峰時期,工業生產質量皆
不及明末。即便是清朝人編的清史,記載康熙年間也是這裡飢、那裡飢、這裡大飢、
那裡人相食。而且康熙皇帝嚴禁開礦,已開之礦場也課以重稅,我想應該是害怕漢人起兵
鑄造兵器,對其滿人特權殖民統治不利。試想,礦業是第一級產業,若礦業被嚴禁,
生產不足,經濟怎可能會有長足發展?清朝盛世的存在,令人懷疑。
九、明朝已經有資本主義的萌芽,東南各省極為繁華,滿清入關對平民大量殺戮,
使中國的科技與生產水準大幅落後,有尊嚴有思想的漢人不是被殺死就是只好當奴才
滿人又害怕漢人知識科技、道德文化水準太高,因此有計畫禁絕書籍箝制思想,隔絕
士大夫與一般民眾的聯繫,從此漢人的素質大幅下降,成了滿人予取予求的奴才。
若不想當奴才,就只能慘死滿人刀下。一直到今日中國人素質之差,遠因是滿清入關,
近因則是共黨統治。
十、明朝皇帝因為與中國主要民族屬同一民族,因此他可說是一君對萬民,他所面對的
是全國所有大臣、所有百姓人民,在他眼中並未有所差別。但清朝皇帝卻非如此。
清朝皇帝有一個堅決擁戴他的同部族,而清朝皇帝的所有施政,都必須優先考慮這個
部族的特權利益,其根本國策就是剝削廣大漢人來養活這特權部族。當遇到更強的外國
侵略者,一開始清朝皇帝也是反抗,因為不想與外國列強分享奴役漢人的經濟利益。
但後來發現實在打不過洋人,只好屈居第二級殖民統治者,充當西方在華利益的代言人。
幫外國剝削漢人。所謂「傾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正是這種第二級殖民統治者的
基本政策。可憐的漢人除了被滿人剝皮,還要被洋人再剝一層皮。
明與清,這樣的對比,可以說,明朝有朝向君主立憲的可能,因為言論自由、思想開放
與文官集體統治,已經對皇帝產生制約,明朝皇帝並不是為所欲為的,當大臣聯合起來
抵制他的時候,他也只能消極不上朝來抗議。但清朝絕不可能走向君主立憲,因為即使
皇帝個人同意,背後的部族也不會同意。而且漢人若道德知識水準提升,對滿人特權絕對
是不利的。所以滿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漢人都是笨笨的、乖順的農奴,因此漢人若要自救
,非得革命不可。君主立憲只能適用於明朝,而不適用於清朝。
十一、有人說明朝有宦官之禍,這也是以偏概全。事實上太監並不是全都壞人,有很多
個性正直仁慈的好人,甚至對國家有巨大貢獻。鄭和下西洋的史蹟,中外景仰。成化年間
的太監張敏,為明憲宗保留一個寶貴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是明代的好皇帝。
萬曆年間的太監田義,為人正直,為民爭利,也曾力勸皇帝廢除礦稅,不可失信於天下。
崇禎年間的王承恩,也與皇帝死在一起,比起一些幫滿人屠殺同胞的漢奸好太多了。
事實上明朝太監的素質可以說是歷代最優秀的,因為明朝是以培養文官的方式去培養太監
而且皇帝若有心,可輕易撤換為禍的宦官頭子,而不至於有太大的社會成本或政治風險。
所以幾個亂政的太監,像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其實說穿了是皇帝本身縱容,若換成
心術不正的一般官員,同樣會產生亂政的惡果。所以說穿了是皇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
宦官的問題。這些亂政的太監綜觀整個明朝也只是個案,並不是常態現象。
基於上述,我個人認為,今日共黨當初與日本、國民政府,三方爭鬥時,一開始的角色
像明末當年的流寇,但是奪權成功後,其實反而接近滿清。因為共黨統治類似滿清統治
,形成了特權族群、特權軍隊。這個特權族群與軍隊,堅決團結地擁戴同族or同黨的
領導人,而這個領導人所有的施政,也必須優先考慮同族or共產黨員的利益,否則這個
領導人就會被同族or共產黨員幹掉。
鄧小平死亡之際,共黨政府發布的是「告全黨、全軍及全國各族人民書」。先是黨,
繼而軍,最後才是全國各族人民。
也因為中共與滿清的利益型態與統治手段相近,因此中共開始有心吹捧清朝,大量的
辮子戲開始出爐,美化清朝形象,歌頌清朝皇帝,以暗示隱喻中共統治基礎與手段的
正當性。同理我們也可以站在滿清的立場來揣測中共的想法,他們一樣希望中國一般
人民,是個乖順服貼的奴才,是笨笨的農奴,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而且中國人民的知識
道德水準愈高,對共黨特權統治就愈不利。也因此,我們不必寄望中國人民的素質會有所
提升。
其次,我認為明朝才是中國人最後的朝代。清代對中國人來說是不折不扣的亡國。根本就
不是中國朝代。一來滿人統治者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二來滿人不管是服裝、文字
血緣、經濟生產方式以及對儒家文化的吸收信仰程度而言,都比日本人距離漢人更為遙遠
,更為迥異。滿人對漢人的屠殺與監控,比日本人對中國人或台灣人更殘暴更無情。
有人說滿人被漢化,但使用了你的漢文化,不代表他把你當同胞。正如同西方對非洲的殖
民剝削,享用非洲土產,不代表西方人把非洲土著當同胞。只是漢人後來貪圖滿清的版圖
,所以改口稱滿人為中華民族,因為若對滿人罪行加以報復清算,中國會失去對蒙古、
新疆、西藏的統治正當性。這也是中共吹捧清朝的理由之一。
第三,可憐的大明,經濟上有資本主義的萌芽,政治上有朝君主立憲發展的潛能,
科技知識上有與西方交流的樂觀局面,社會思想上有啟蒙思想家的開導,人民普遍具有
中華傳統美德,各種優異條件皆備,若明朝能延續到今日,與西方啟蒙運動的交流洗禮,
極有可能走向君主立憲的優質強國,軟實力與硬實力兼具。
當然,它版圖可能不及今日遼闊,但國家版圖大小,並不是決定國勢強弱的關鍵因素,
人心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國民思想開明進步,知識涵養豐富,道德文化水準高,
才是國力的基礎。
版圖大又如何呢?今天中國版圖除漢族本部以外,其他皆暴力裹脅而來,
不是你的你硬要拿,就是造孽,將來要付出代價的。
第四,對中國人民最好的國家前景就是,撤除共黨專政並防止特定團體、黨派或種族等
形成特殊特權執政團體,並恢復明朝版圖,大約是清末的中國本部十八行省外加
東北三省的範圍,對於新疆西藏內外蒙等地尊重其意願,
對於願否加入中國,悉聽尊便。至於採民主政體或君主立憲,皆可。
若繼續由特權黨派或種族把持政權,廣大的中國一般民眾,素質將難以提升
,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利益矛盾太大,漢人興則滿人亡,平民興則共黨亡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7.247
※ 編輯: Kenshilo 來自: 218.166.57.247 (02/06 02: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