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娟貼文】
敬愛的汪廣平老校長,謝謝您。
三十八年前,我是大四的學生,
因為一篇小說投稿參加全國學生文學獎,
獲得大專組小說首獎,
自此開啟了我的創作之路,
改變了我的人生。
這個獎項是由明道文藝與中央日報合辦的,
我這一代與下一代的許多作家,
皆由此邁出第一步,
對台灣文壇的影響相當重要。
汪廣平校長是明道中學與明道文藝的創辦人(相片最右),
陳憲仁社長(相片最左)是我的貴人與好友,
在寫作的道路上,給我許多支持與鼓勵。
後排的左右兩位是明道文藝的鄭彩仁老師與林淑如老師,
多年來,只要見面都給我家人般的親切招呼與笑容。
曾經,參加完明道的活動,
老校長總是領著我們去吃好吃的,
非常溫和的同我說話,
這些回憶都是無法忘記的。
帶著這些溫煦的回憶,
也像是一個護身符,
保我心靈平安。
一百零一歲的老校長走完了人生旅途,
縱是福壽全歸,還是令人不捨。
那種為教育、為文學付出,
充滿真誠熱情的典型,
是一個時代的崇高印記。
謝謝您,讓我遇見這樣的榜樣。
#每次辦完活動我都要領著夥伴吃好吃的可能是老校長影響
#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第一步從哪裡開始
#在我身後的是紫石作家蔣美經
#這是很有年代的照片了
#謝謝淑如老師借照片一用
明道中學汪大永 在 汪大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汪廣平老校長和老師的大時代故事
兩本泛黃的手札,上週由林朝棨教授的兒子親自交給老校長,重新揭開了這段塵封67年的往事…
民國35年,老校長就讀北平師範大學地學系。他的老師,林朝棨教授,是當時在北方極少數的台灣人學者之一,因其崇高的學術成就而擔任系主任。那年,二次大戰剛結束,內戰持續惡化,剛光復的台灣亟需像林朝棨教授這樣優秀的台灣子弟回到家鄉重建家園。於是,老師要走了… 地學系的師生每人寫了一段話,集結成兩本手札,讓林教授帶回台灣當紀念。
在師長手札中,林朝棨教授寫道:
「我永不能忘的北平,更不能忘的朋友。為了建設新台灣,所以不能不走。望留些痕跡在這裡,雨夕、風晨、月夜、黃昏,細細的讀這小冊子,會遙憶遠在天涯的知友。」
老校長當時24歲,在學生手札中,寫下了慷慨激昂的話語:
「忠誠的老師:在這北方戰雲密佈的時候,你要乘風破浪的歸去了。這叫在漩渦裡無以定舵的青年孩子們是如何的依戀哪!我是一個好說好動的學生,在地學上我雖未能如您理想的幹下去,可是您那『忠誠苦幹』的做事精神我是時刻在學習著。我認為中國這個紊亂的局面,壞就壞在『繼起的青年沒骨頭!』任人收買,任人驅使和腐化,結果熙熙攘攘老幼一起同流合污的亂起來。真的要談革命,使社會進步,還須要以『青年』作中流砥柱,要有血有淚的青年不屈不撓的大刀闊斧的砍下去,展開『青年本位的建設』,紊亂的中國才能煥然一新!這是我的見解,寫在老師別去之前,今後我始終本著我師『忠誠苦幹』的精神處事待人,請您欣然的別去吧!我們的神志是永久合一的! 學生 汪廣平 敬書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六日」
老校長畢業後,受命籌組臨時中學,接收流亡學生,讓他們在戰亂之中不致於失學。隨著戰情急轉直下,老校長帶著近300位流亡學生,於民國38年由北方輾轉到了海南島,幸運的搭上了最後一艘船來到台灣,得以和在台大地理系任教的林朝棨教授重逢…
林朝棨教授已過世多年,老校長已93高齡,教授的後人年紀也大了,需要把這兩本珍貴的手札交給這世上還會珍惜的人的手上。於是,我有機會見證了這段動人的師生的故事,老校長在接過這兩本手札,看著自己67年前寫給老師的信時,很激動也很認真的說:「林朝棨教授很關心學生,當時大部分教授上課都是在教室照本宣科,只有林教授常帶學生到野外實察,他是一位好老師。」
這樣一段師生情誼,值得當今學子和老師們學習,共勉。 (汪大久 轉述)
註一:照片左上是帥氣的林朝棨教授,右下是年輕的汪廣平
註二:兩本手札和幾本相簿會珍藏在明道中學弘道大樓「朝棨館」,那是多年前在林教授過世時,老校長整理老師一生的研究資料、礦石、標本等,設立的林朝棨教授紀念館。
明道中學汪大永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青少年眼中的美國是什麼樣子?
兩週前,美國在台協會美國文化中心羅森(Scott Robinson)主任,很高興在汪大久校長的協助下,訪問到台中明道中學的四位同學,他們是9年級的鄧以暄(Eve)、藍永懿(Catherine) 、10年級的張海寧(Annie)與藍永暘(Danny),分別以流利的英語(讚!)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美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