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去記憶祖先的歷史與自身的定位?「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聲」,本週就讓胖虎帶著我們跟著阿菊到竹東、聽天穿山歌!
「阿菊在竹東天穿節,足足連續聽了四天從早上八點到六時日落的山歌賽事。在累翻返回高雄的車程上,腦中全是四句一葩,每句七字的客家聲韻:有老山歌、山歌子、有平板、有戲曲,竟然停不下來。聽著這些「九腔十八調」充滿情感的虛字加上蜿蜒的滑音,或快或慢,時而鏗鏘,時而纏綿;歌詞文本有的詼諧勸世,有的絕望嘆息,伴隨著演唱者的美嗓質地和認真表情,是否聲聲提醒著客家人在歷史長河中,對於世局變化與修身行事的心態?阿菊聽著聽著,忽然想起一些人與事。是否阿爸這世人的遷居奔波,開發坔田乃至蔥鬱竹林,到老宅院的賣斷拆遷,都一直反覆造訪著自己這家族的天命性格?在顛沛流離之際,當竹林與三合院灰飛煙滅之時,才顯見自原鄉出走的堅毅厚重。如此一來,記憶深處竹林的消失除了紀念阿菊個人生命史的斷裂時空,也召喚著下一代客家旅者在人與物的地景名譜上持續行動。」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733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