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要分享我跟彼得吃B群的心得,
在講這個之前,
我想先講一個昨天才發生的事件:
羅比的阿嬤,
(就是過目不忘的職業目擊證人彼得媽)
中午時傳來一段影片
(運鏡拍得也很像蒐證角度),
是放學時羅比跟一個女同學,
揹著書包,一同牽手走出來的畫面。
羅比跟阿嬤說,
是那個女同學自己主動牽了他的手,
(臭男生都這樣片面宣稱的吧)
還問他: 今天是誰來接你?
羅比回答:
阿公跟阿嬤。
女同學說:
喔,我今天是媽媽來接的,
我爸爸去釣魚。
(所以就趁爸爸不在可以緊緊牽手嗎?)
兩人走到校門口,
烈日下,
女同學跟羅比說了再見,
就大方地離開了。
我把那畫面反覆看了幾遍,
晚上又問了羅比一次,
羅比還是不改說詞:
是女生來牽我的!!
她喜歡我......
我問羅比:
那你被牽的時候,
感覺怎樣呢?
他露出一個很難言喻的複雜表情,
然後說:
我,我感覺寄幾苦盡甘來了......
#我笑出來
#但羅比說他有超級好朋友
#而且還為此在睡前感謝天公伯
#我很替他感到高興
2.
吃早餐時,
我跟彼得說:
有羅比這個小孩以後,
我覺得不只我們兩個,
兩家人的生活通通都改變了......
彼得也贊同地點點頭。
家裡有個孩子出生,
那改變真的是全面性的,
幸福的感覺鋪天蓋地,
(特別是看到六歲兒童說自己的戀情是苦盡甘來的那一刻)
但勞累到全身無力的感覺也是。
我看到一篇文章,
說是女性因為大腦比較複雜的關係,
需要的睡眠時間比男性多,
我不管那文章的出處真確與否,
就想要立刻轉給彼得看。
羅比開學後,
每天大約是六點半至七點之間起床,
送去學校,吃個早餐,
我又累了,很想爬回床上去,
假裝一天還沒開始。
可是我又愧疚地想著,
兒子在學校已經開始第一堂課,
而我身為一個母親,
居然同一時間躺到床上睡起回籠覺,
這樣的身教好嗎?
(雖然他看不到也不會知道)
於是我問了我媽跟婆婆,
小孩去上學的時候,
你們有回去睡覺嗎?
結果當然是沒有人要承認,
就連彼得,
我明明常看他坐在懶骨頭上就三秒昏睡,
他也是說:
我不累,我沒有感覺累......
#P編只是登出 #他不是累
3.
體驗台塑醫之方的長釋B群EX PLUS時,
正好碰上我睡覺姿勢不良而成為一塊木板的那幾天。
本來因為自己不是健康養生專家,
只能以非常個人的感想來體驗保健食品,
一開始想要婉拒這個產品試用,
但這個邀約來得巧不如來得早,
我看到網站介紹說,
B群EX PLUS,
由於使用高單位活性B1成分,
不只是增強體力,
而是舒緩緊繃的身體時,
我又改變心意地答應,
還說好好好,請寄來給我吃看看,
最近我也有需要完成的稿件工作,
而我已經變成老舊的電風扇不能轉了......
那幾天,
讀到村上春樹書中的一段話:
"一旦開始寫起小說,
小說家就變成獨自一人了。……
一旦自己開始的事,
就只能自己推進,自己完成。
不能像最近的職業棒球投手那樣,
大體上先投到第七局,
然後就交給救援投手們,
自己則回到板凳上擦汗。
小說家的情況,並沒有在牛棚待機的選手。"
看完這一段,
就覺得自己不論是當媽媽,
或是當作家,
都要奮戰到底的感覺。
4.
感謝親朋好友以及廣大網友的關心,
透過以下方式:
- 吃B群EX PLUS加強錠
- 熱敷(用熱敷毯,洗完澡還用吹風機吹)
- 聽放鬆的古典音樂(推薦舒曼)
- 各式拉筋方法
我在兩天內順利地好了起來。
不只如此,
我還變成一個相當寬宏大量的人--
這不是秘密,
連羅比都知道,
某天他跑來向我告狀說:
媽媽!
爸爸洗完澡以後,
好像穿舊的內褲......
我說:
真的嗎?
可是我轉不過去看不到爸爸穿什麼,
算了沒關係好了......
#我漸漸發現
#彼得偏好穿髒的花內褲
#可是我們給他買了太多素內褲
5.
而當我收到產品,
拿著B群正要吃的時候,
彼得問:
這是什麼,
我看東西好像花花的可以吃嗎?
我立刻說:
這不是葉黃素啦,
你最近有感覺過度勞累,
而且身體沉重嗎?
彼得說有耶,我要吃,
他吞了一顆接著問:
所以吃了這個會變瘦是嗎?
#不是啦 #地瓜球人對世間萬物都誤會很大
PS.
最後分享B群體驗小心得:
1) 醫之方B群系列有兩款,一款是針對想要提振精神使用的「緩釋B群雙層錠」,另一款「長釋B群EX PLUS」,則是舒緩長時間姿勢不良造成的身體緊繃。
2) B群要早上吃,
對於迎接一天的挑戰的效果最好,
這個常識應該大家都知道。
但問題是早上吃,傍晚我就已經覺得累了,
而長庚團隊開發的醫之方緩釋B群雙層錠,
特點是緩慢釋放的B群錠劑,
能使維生素不被體內酵素分解,
可以破除B群容易流失的問題,拉長效用。
3) 身體緊繃的人,
多補充活性維生素B1維生素會有幫助,
醫之方長釋B群EX PLUS中的活性維生素B1,
不易被分解的特性,
更能延長B1在體內停留時間,
讓身體得到輕鬆感。
4) 個人經驗是B群不是吃了立即就見效,
我覺得EX PLUS加強錠對於放鬆這塊比較快,
至於緩釋B群雙層錠,
我吃了快兩週,
才漸漸覺得精神跟體力有回復。
最後以彼得長年育兒的各式勞苦的照片,
提醒大家,
我們可能都是牛棚沒有人的職業投手,
有時候延長賽也要一直投到比賽結束才能回家,
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太累,
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喔!!!
【台塑生醫】B群EX PLUS加強錠:
https://momo.dm/zzeMrY
【台塑生醫】緩釋B群雙層錠:
https://momo.dm/zIfRVJ
醫之方官方網站購買網址:
https://bit.ly/2Whpwb9
醫之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mdformula
PS.
歡樂小禮一樣放在留言處,
彼得又拍了好笑照放在最後兩張。
同時也有6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NeKo嗚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完這本書再看 #魷魚遊戲 真的是精神錯亂~我都不知道人性原來這麼善良?!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人慈 #說書 #世界局勢 #悲觀 #超...
時間都知道小說心得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時間都知道小說心得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成就解鎖的小里程碑
【我成為專欄作者了!】
沒想到在IG寫著寫著,也來到這個里程碑了。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IG-畫說有一天】漸漸地已成為我的生活重心,更難能可貴的,是透過這個版認識了許多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好友與合作夥伴,做過串聯、合訪、直播、讀書會與二手書攤位。
從小就喜愛閱讀的我,常常將書裡一頁一頁作為現實世界的遁逃出口,寫心得純粹為了抒發,然而越寫,就越能將現實世界看得更細微,人生開始有了多方面的興趣與可能。漸漸的,每篇書評分享都能從幾百字走到上千字,真要說的話,已經投入超過17萬字的努力,更不用說那些不求成本回報的時間。
三級警戒發布後,原本周末都不在家,將塞滿各種的行程時間轉而更加投入文字中,也就在這時,捎來了與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這個大型媒體的合作機會。
關鍵評論網是一個關注世界大小事的獨立評論媒體,其中以「策展」的概念將各類型文章做主題分類。我長期關注的,便是他們每周日更新的【鮮榨文學專欄】,裡頭深度探討的書評,也影響了我的選書與思考價值。
繼五月有了機會而刊上的文章後,不久便收到【鮮榨文學專欄】編輯來信表達長期合作的意願,收到信的當下我就像《靈魂急轉彎》裡飛奔雀躍的Joe,只差沒有掉進地洞 (?)
長久下來一直想達成的夢想竟然成真,能夠用自己的名字去專欄寫文章!
然而,接下來便是長期抗戰的開始XD
從前期需要與編輯討論選書、表達想法、稍微繁瑣的合約簽訂、作者平台建立、最痛苦的,就是開始寫文章的當下。
或許知道這是我的第一篇正式合作文章、或許知道專欄裡其他優秀作者的深度文筆,讓我在起筆前便已有不小的壓力,閱讀完那本書、蒐集了相關歷史與影音資料、還畫了心智圖梳理脈絡!卻怎麼寫都有種繞不出小圈圈之感。
後來,是這本書的作者在TED上的演講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得以串起了能夠與自身有所關聯的共鳴。
寫完後才發現,以這本書作為起始意義非凡,原因在於這是一個虛構故事,然而書裡的很多事物,都是真實存在。
以書中角色萊拉的死為你我階級之間並沒有分別作引言,帶出即使看似悲劇的人生卻依然有相信希望的可能。
雖然是故事,但卻在現實中我們所見的階級高牆間打出了洞,得以窺見他人的好。
誰說文學小說離你很遙遠?他具有改變現實世界的影響力,模糊了故事與真實的界線,卻也得以讓人對所處的當下有所觀察。
稿子寄出與編輯來回討論修改、直至他說OK將上稿刊登,內心反而是平靜的。夢想成真並不是終點,而是那之後得以平靜面對要做的每件事情,並持續努力的每一天。
“I’m a storyteller. That’s what I do in life.”作者艾莉芙.夏法克在演講開頭是這麼說的,”Storyteller”也正是我的帳號名稱,希望能繼續以一本本好書,成為陪你1001個夜晚的說書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374
時間都知道小說心得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看完這本書再看 #魷魚遊戲 真的是精神錯亂~我都不知道人性原來這麼善良?!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人慈 #說書 #世界局勢 #悲觀 #超級歪
📚書籍資料📚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
原文作者: Rutger Bregman
譯者: 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31
博客來:https://greenmall.info/2sj-y
📚延伸閱讀📚
女孩與真人實境秀的關係↓
https://www.girlscouts.org/content/dam/girlscouts-gsusa/forms-and-documents/about-girl-scouts/research/real_to_me_factsheet.pdf
國人平均壽命相關報導↓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8060044.aspx
銀狐馴化實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KyLwHGxRg&ab_channel=OregonStateUniversityEcampus
📚目錄📚
00:00 序
00:04 簡介
02:18 有毒的恐慌資訊=money money money
05:20 泯滅人性的蒼蠅王,真相其實...
09:31 復活島人民的滅亡,文明得負責?!
15:00 人性本善有漏洞!?
18:26 吹捧時間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時間都知道小說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時間都知道小說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