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文老師Patti 曾經跟我分享,在台灣,東西不怕被人拿走;皮夾掉了一定會有人幫妳拿去警察局。上週日,我也一樣感受到台灣人的溫暖。
週日清晨參加了台北馬拉松,中午陪孩子吃飯、下午帶他們和同學交換禮物,晚上七點奔向朋友的晚餐聚會,晚餐結束後再去全身按摩來當作一天美好的結束。回到家整理包包時~疑,我的錢包呢?家裡尋了一遍還是片尋不著。
Vick要我馬上止付所有的卡片,以免夜長夢多。我心裡想,如果明天晚上還是沒有消息的話,在打給營行止付、換新卡。只是想到要重辦卡片、健保卡就覺得很煩心~
還好,在第二天的下午,我的經紀人發了一個照片給我,問說這是不是我的錢包。
謝謝拾獲我錢包的 Uber 司機陳先生,謝謝你省去我很多的麻煩、謝謝你謹慎小心的透過第三方還給我、謝謝你還特別重新包裝~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晚餐聚會 英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維繫友好的關係,有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問他個問題,這樣可以直接打醒這個違反常態的人,讓他離開手機地帶,這個問題會給他兩個簡單的選項:一、請求大家的諒解,然後處理他在裝置上所遇到的緊急事件。二、大方地放下他的手機。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我看到你在用手機,一切都還好嗎?」
記得要是真誠地問──畢竟,可能真的是緊急狀況,但多半的狀況會是這樣,他會含糊地說某個小小的藉口,然後把手機塞回口袋,再次重新開始享受這個夜晚。勝利是屬於你的了!
取自《專注力協定》
************************************
各位朋友,早安:
這篇摘文很可愛,在討論如何維繫一個良好的陪伴品質。
我最近在跟一些家庭討論彼此的關係,我很有感觸。有時候一討論就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我常常想,如果不是我在場,這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上次好好講話一個多小時,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由於我在的關係,溝通會比較順暢,相互了解的深度也深,很多心理話都講出來了。這個過程,常常伴隨著眼淚,而我們也知道,這些不適,常是我們分心的原因。
換句話說,社交時的分心,常用來化解尷尬,把對方阻擋在內心的某個深度之外。這種顧左右而言他,很常見,因為很多事連當事人自己都還沒面對。
「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
~莎士比亞
有朋友提到,是什麼原因要專注,為了成就嗎?為了功名嗎?
就個人來說,專注,是一種對自己忠實的表現。
就關係來說,我們在關係中能專注,這有利於相互理解。更進一步來說,能專注陪伴對方,比較能展現同理與慈悲。
我們知道,如果兩個人相處,在互動的過程中常被打斷,不管是什麼原因打斷彼此的互動,這常引發煩躁。專注是一種修持,有時候我們忍不住打斷對方,是因為我們內在湧現的不安,驅使著我們想要立即停止對方的談話,因此我們失去了專注。
各位知道,常打斷對方,互動就難繼續了,然後又容易引發誤解。偏偏打斷對方是很多人常使用的方式,在某些家庭裡,有的家庭成員從來沒有機會好好把自己的話講完。
連想說的話都沒辦法說完,內心也許憋著委屈與憤怒,也就很難感覺有愛了。可是,這種狀況並不少見喔!
「若你釋放並讓能量通過,它就會消失。當痛苦在心中出現時,假如你放鬆並真的敢於面對,它就會過去。每一次你放鬆、放下時,就會有一小片痛苦永遠離開。」
~麥克.辛格
關係的品質,跟維繫關係的雙方的內在成熟度,息息相關。當事人如何面對自己內在的痛苦,跟如何面對在關係中的痛苦,相近不遠。
要能在關係中專注陪伴對方,常要先能專注陪伴自己。祝願您,能全心投入,跟生命中重要的人相處!
************************************
在朋友之間散播社會抗體
【文/ 尼爾.艾歐, 李茱莉】
當我們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陪伴都不是專屬於我們,手機幾乎是一定也會到場,並且總是蓄勢待發,隨時都可以用一個不湊巧的通知來打斷我們。話音未落,反射性地拿起手機,看了一下,也就因此而分心了,這種狀況誰沒看過?大部分的人面對這種中斷,就只是接受它,把它當作時代的一種象徵,然後嘆口氣也就算了。
不幸的是,分心是會傳染的,當吸菸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第一個人拿出香菸的時候,同時也給出了一個訊號,其他人注意到這個訊號的時候,他們就會跟著做。同理,數位裝置可能會誘發他人的行為,當一個人在晚飯時拿出手機,這就像是一個外在誘因,其他人也會跟著迷失在螢幕之間,而代價就是,要犧牲彼此的對話。
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社會感染」(social contagion),而研究人員發現,這對我們的行為會造成影響,影響層面從藥物濫用到暴飲暴食。當你在翻揀著碗裡的甘藍菜沙拉,但是你的伴侶和孩子卻在大啖糖霜甜甜圈,在這種情況下,要控制體重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而當你的家人朋友都選擇了看著螢幕而不是你的時候,你自己要改變使用科技的習慣也就相當困難了。
有鑑於他人對我們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是這麼的巨大,那麼當我們跟別人在一起,並且想跟他們共度一段不受干擾的快樂時光,這種時候要怎麽管理分心呢?當身邊的人不做出改變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改變自己分心的傾向?
散文家暨投資人保羅.葛萊漢(Paul Graham)寫道,社會有著發展「社會抗體」的傾向──當新型態的傷害行為出現時,就會產生社會抗體來防禦。試想,在一九六五年的時候,根據中央疾病管制局,美國成人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二點四都吸菸,而這個數字預計在二○二○年會降到只剩下百分之十二。當然,吸菸率的驟降,法規在其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法律並未禁止大家在自己的家裡吸菸,而即便沒有明文規範,這個習慣卻也改變了。
我記得我父母雖然不吸菸,卻還是在家中各處都放置了菸灰缸。那個時候,不管是在什麼地方,只要想抽菸,即便是在一個室內空間裡,或是身邊有小孩、在辦公室裡都無關緊要。我母親盡力地想要阻止這種抽菸的習慣,她所提供的菸灰缸都是骷髏的手骨的形狀,用這個不太隱晦的方式,提醒大家抽菸的後果,這是在不讓自己感到尷尬難堪的的前提下,我的母親能夠做到的極限了。在那個年代,要求別人不要在你的屋內吸菸被認為是個奇怪、甚至不禮貌的舉動。
但是現在,事情變得很不一樣。我從來就沒有任何菸灰缸,也沒人提出過想在我家抽菸的要求;他們已經知道答案會是什麼了。如果有人在我們家客廳沙發上準備點起一支菸,我光是想像我太太臉上的表情就開始害怕了──那個人不會繼續在我家待上太久,也不會繼續留在我們的朋友圈。
抽菸的常態是如何在一個世代之後就有如此戲劇化的轉變的?根據葛萊漢的理論,人們會使用社會抗體來保護自己,跟身體跟可能會傷害我們的病毒和細菌作出反擊的方法很類似。在社交場合中治療分心的療法需要發展新的慣例:當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把察看手機變成一項禁忌。
「社交上的慣例正在改變,但是是否變得更好,就取決於我們自身了。」
要確定不健康的行為真的不會被眾人接受的唯一方法,就是點出問題,處理它,用社會抗體來防止它的擴散,這個方法在吸菸行為上已然奏效,而在數位裝置的分心上也派得上用場。
來想像一下,你正在參加一個晚餐聚會,而有人拿出他的手機,開始用了起來。儘管你很可能已經知道在親密的社交場合裡面,掛在裝置上面是不禮貌的,但總是至少有那麼一個人還沒學到這個新的社交慣例。假設你還想繼續跟他維持朋友關係,在大家面前讓他難堪不是個好主意,需要一個更細緻又含蓄的方法。
為了維繫友好的關係,有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問他個問題,這樣可以直接打醒這個違反常態的人,讓他離開手機地帶,這個問題會給他兩個簡單的選項:一、請求大家的諒解,然後處理他在裝置上所遇到的緊急事件。二、大方地放下他的手機。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我看到你在用手機,一切都還好嗎?」
記得要是真誠地問──畢竟,可能真的是緊急狀況,但多半的狀況會是這樣,他會含糊地說某個小小的藉口,然後把手機塞回口袋,再次重新開始享受這個夜晚。勝利是屬於你的了!你已經成功且高明地把對抗「低頭」(phubbing)的社會抗體散播出去了,這個英文詞彙是 McCann 事務所為了 Macquarie 字典所造的新詞。
phubbing 是個混成詞,由電話(phone)以及冷落(snubbing)兩個字所組成,意思指的就是「在社交場合無視(一個人或是周圍的狀況),忙著用手機或是其他行動裝置的行為」。編字典的人召集了一群專家,為的是造一個詞,讓大家有辦法說出這個問題。現在,輪到我們來選擇了,可以開始使用這種說法,它就可能變成另一種正面的社會抗體,可以對抗社交場合裡的分心問題。
「像是智慧型手機、平板和筆電這些現代科技,並不是社交場合裡頭唯一的分心源。」
很多餐廳有電視牆,每台電視都轉到不同的頻道,新聞頭條或是體育賽事在螢幕上閃爍著,這些影像很容易讓對話突然中斷。我們應該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旁的人身上,但是正因為我們允許這些電視在背景播放,跟那些裝置比起來,這些電視讓我們分心的危險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朋友之間的分心還可能有其他的形式,包括我們的小孩也是一種。舉例來說,在一個近期的聚會上,一位朋友正要開始分享他個人和事業上的掙扎,就在這個時候,他其中一個小孩跑過來到我們的桌子旁邊,想要喝果汁。對話的主題馬上就變成討論孩子的需要。
這個天真無害的干擾卻是有能力讓一段敏感的談話偏離主題的──而這種對話能鞏固親密的友誼。在下一次我們共進晚餐的時候,我們確保了孩子們會需要的東西,包含食物和飲料,都準備萬全了,並且放在另一個房間裡面,孩子們收到非常明確的指令,除非有人流血了,不然不要打斷大人們。
全部的外在誘因──無論來源是我們的手機還是孩子──都得經過仔細的檢驗,好去決定是否對我們是有用的。當我們的小孩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對他們也比較好,並且透過觀察他們的父母示範怎麼建立友誼,他們也會學到要把讓他們分心的事情排除,專注在他們的朋友身上。如果我們不刻意規劃時間和場所,來進行不受打擾的討論,我們所冒的風險就是喪失真正了解他人並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機會。
社會整體用社會抗體來減少吸菸習慣,用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減少跟朋友相處時的分心行為。取得朋友和家人的同意,一起管理分心並且採取行動,把多餘的外在誘因移除,如此一來,當我們跟我們所愛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把分心這個社會感染給隔離在外面。
***
本章一點通:
.在社交場合分心,可能會讓我們無法全心全意投入,跟生命中重要的人相處。打斷和干擾會降低我們建立親密的社交連結的能力。
.阻斷不健康行爲的擴散。在交友圈中可以用「社會抗體」這個方法來讓傷害性的行為變成一種禁忌,並預防這些行為的發生。
.發展新的社交慣例。我們可以用社會上對抗吸菸的方式,對抗解決朋友之間的分心問題,把在社交場合使用裝置變成是不被允許的事情。準備幾個高明的說法──例如去詢問:「一切都還好嗎?」──來阻止朋友之間使用手機的情形。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1163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晚餐聚會 英文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法國總領事官明遠,在灣仔聖雅各禮堂主持「革新共享」創意互動沙龍。
官明遠說:看見去年香港年輕人在街頭高唱馬賽曲,他感到震撼。
他介紹今天法國狀況:「全球化」為法國帶來貧富懸殊,中產階級生活困苦。法國公民也在熱烈討論:國家的出路何在?
他說:法國人晚餐聚會,絕不迴避所謂敏感話題,都喜歡談政治,若沒有對立衝突的意見,令一張晚餐長出現唇槍舌劍的辯論,那一夜會很沉悶無趣。
因為,正如英文說的:food for thought,人生最重要的食物,不是紅酒芝士,而是思想。
香港半年來的所謂「黃藍撕裂」,群組互相Dislike, Unfollow,對於思想包容、開放的法國人,有點不可思議。
官明遠嚴正指出:世界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數碼網絡高科技,引起人心之變,辦一個公民社會,不能指望政府來解決問題,應該讓公民和民間團體,自行醖釀意念,分享經驗,一起行動,為這個世界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