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學院 x WorkFace年會搶先看💥】線上教育的後疫翻轉:學習轉變、產品思維、商業模式
受到疫情影響,學校實體空間關閉,學習與空間的限制鬆綁,讓線上課程產品數量來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發潮!
🧐後疫情時代下,成人線上教育市場有何異同?個人學習、企業內訓有何改變?大量湧入的知識專業工作者,又如何透過不同形式的知識產品,如:影像、聲音、文字等媒介發揮效益?
這次年會中,我們邀請到 #大大學院 CEO 許景泰分享,他如何在十年間創辦四間互聯網企業,與在台灣、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18 年深耕 #互聯網 營銷經驗,如何在目前創立的知名線上學習平台「大大學院」上顯化,讓其發酵超過十萬會員註冊,聘請各行業頂尖高手、企業名師在線上開課。
👉其中,「大大讀書」以影音說書為號召,吸引超過一萬名學員長期訂閱,成為台灣最多人付費的知識訂閱產品。並被譽為「超級經紀人」以網羅各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包括企業講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財經專家、投資理財顧問、網路達人,甚或醫藥師、運動員、歷史學家等,發展多元類型的 #知識IP,提煉個人專業價值。
在後疫情一片成人線上教育紅海中,大大學院又如何突圍?怎麼創造正向幫助成人教育發展與企業人才競爭力提升產品服務?
讓我們一同參與WorkFace7週年年會,親身參與和 許景泰連線對談,尋找疫情後線上教育產業新破口!
超值早鳥票熱售中🌐 更多詳情詳見
活動頁面:https://fb.me/e/15DwH8USV
活動官網:http://workface.tw/tw/2021_annual
#WorkFaceTaipei7週年年會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山祖廟在廣東省佛山市城區,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北帝廟”。原建築于元代末年被焚燬,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稱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首”的緣故。明初重建祖廟時,規模“不過數楹”,此後隨著佛山城鎮經...
景泰 年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滿剌加與華人海商|知史百家
安煥然
2005年6月,恩師,台灣成功大學的陳信雄教授,以及盧泰康學長來馬出席鄭和學術研討會。陪兩人到馬六甲一遊,並在星洲日報專欄作者歐陽珊的引領下,我們在馬六甲河口,當時正裝修著的鄭和文化館看到了大量中國陶瓷破片。這些瓷片多數是明代中晚期的器物,有些甚至是明朝正統、景泰、天順年間屬於「明代空白期」的器物,而且盡乎是出自中國民窑的民間商品。其量多款豐,令人大開眼界。(詳見歐陽珊《到馬六甲看碎瓷》,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笑看古城》專欄,2005年10月30日)。
明朝中葉以後,中國海洋政策轉趨緊縮。為了防御倭寇,閉關鎖國,中國政府一再重申海禁政策,嚴禁商民下海私自貿易。因而,這些瓷器,究竟是如何到來這裡的呢?
其實,朝貢貿易,以及明廷使臣的賫賜貿易,只是「馬中貿易」的一部份。在朝貢體制之外,尤其是15世紀中期以後,逐漸擴大的中國民間走私帆船貿易,更是滿剌加對中國貿易的另一主要途徑。而且,與當時東南亞諸國一樣,滿剌加朝貢中國的貢使、通事,不少是由流寓於海外的華人充任的。他們常常依附在朝貢體制內進行「私貨」的貿易。
這些人當中,《明實錄》有名姓記載的,就有景泰年間的馬貴,正德初年的亞劉(蕭明舉)、彭萬春。這三人都是因為他們以滿剌加「貢使」身份來中國朝貢,發生事端,賄賂官員、劫害同僚,才被記錄下來其事跡。相信未記錄者,還有更多。
在海禁政策之下,當時的中國人是不能隨意下海經商的。因而,對中國朝廷而言,這些流寓於東南亞各地的華人海商,往往被視如「海賊」。那些擔任海外諸國貢使的海外華人,也被視為「以罪叛入其國」的「無恥之徒」。
誠如(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所言:「按四夷使臣多非本國之人,皆我華無恥之士,易名竄身,竊其祿位者。蓋因去中國路遠,無從稽考,朝廷又憚失遠人之心,故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不暇問其真偽,射利奸氓,叛從外國益眾。」
然而,利之所在,趨之若鶩。中國閩粵沿海商民在明中葉以後,常常是「犯禁」出海。從客觀形勢看,宣德十年(1435)以後,明朝官方大規模遠航活動停止,官方的朝貢機制趨向緊縮。但正統後期(1444年後)中國商民私自出海者卻開始增多,至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更為發展。其勢雖然不如嘉靖以後之壯大,已是16世紀中國民間海洋勢力之先聲。他們私自建造帆船出海,以中國的絲綢和陶瓷,交易東南亞各地的香料。根據葡萄牙人的文獻記載,當時從滿剌加「把香料運往中國,和運往葡萄牙一樣可獲大利」。
這些「犯禁」出海的華商,主要是以暹羅為其海貿的重心。因為暹羅給予華人海商享有相當優惠的待遇(一般商船得交22.2%的商稅,華船只需繳稅六分之一)。
正值崛起的滿剌加,看到這種光景,遂也對華商採取了禮遇態度。華船到來,竟然給予免稅優待(僅習慣性地以船貨之5%作為饋贈之物)。滿剌加對海外華商這種優惠舉措,顯然是意圖與暹羅爭取對華船之到來貿易,盡管壟斷中國貿易的企圖並未成功。
《明實錄》一條實例,提供給我們有力的歷史構圖。成化七年(1471),有「福建龍溪民丘弘敏與其黨,泛海通番至滿剌加及各國貿易,復至暹羅」。彼等在海外諸地貿易之後,又「還至福建」,反被明朝「官軍往捕,復致殺死」,「依律斬丘弘敏等二十九人」。
這是《明實錄》裡有確切記載姓名(丘弘敏)的中國民間私商前往滿剌加貿易的重要證據。這條史料透露了兩個現象:其一、顯示中國民間海商與滿剌加有海貿往來。其二、在中國海禁政策之下,福建商民丘弘敏等所從事的帆船貿易,是一種遁避於明朝貢體制之外,屬於非法的走私貿易活動。誠如王賡武所說的,那是一個不受中國官方保護(甚而壓制下),「沒有建立帝國的商賈」(merchants without empires)的閩粵海商集團。鄭和下西洋罷廢之後的一、兩百年間,「馬中貿易」,除了朝貢貿易之外,基本上是在這種經貿格局下進行的。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景泰 年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麗寶公主:傳說與史實|知史百家
安煥然
兩次擊退暹羅入侵,滿剌加崛起。至Sultan Mansor Shah (1459—1477) 時代,乃朝向「帝國」的建立,擴張領土,征服原本是暹羅屬國的彭亨和吉蘭丹,逐次統領馬來半島諸邦。收服新加坡海域附近的海盗,並且把勢力擴張到蘇門答臘的錫國、英得其利和甘巴等地,更有效地控制和壟斷馬六甲海峽的商貿利權。Sultan Mansor Shah時代,是為滿剌加的全盛時期。
關於Sultan Mansor Shah時代的「馬中關係」,馬來古典文學名著《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有記敘。敘事大抵集中在該書的第15章。其中一節,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明朝漢麗寶公主遠嫁滿剌加國王」的故事。
這則美麗傳說,至今被喻為「馬中友誼的頌歌」。有人甚至把漢麗寶故事搬上舞台,編成舞劇,以優美舞姿和動人音樂,體現馬中文化交流及華巫友好的情誼。然而,在友誼頌歌繞樑聲中,常有一種歷史的錯覺,誤把傳說當史實,甚至還想當然地以為,漢麗寶公主遠嫁滿剌加,是由鄭和護送的。
漢麗寶是否真有其人,尚是一個問題。把她說成是中國明朝的公主,可能性也極微。畢竟中國史書全無記載。若說鄭和護送漢麗寶公主到來滿剌加,更是荒唐。翻查《馬來紀年》,漢麗寶是下嫁給Sultan Mansor Shah。這位滿剌加全盛時期的君主在位年是1459—1477。而鄭和七下西洋是1405-1433。據考,鄭和卒於1433年(另有說是1434或1435年)。換句話說,鄭和在Sultan Mansor Shah即位之前,早已過世,怎麼可能會是護送漢麗寶公主遠嫁滿剌加的朝廷特使呢?
說這些荒唐,並不是要否定「馬中友好」。只是,我們必須實事求是。事實上,若翻查中國史書和官方檔案,有不少確切史實記述了Sultan Mansor Shah時代的「馬中友好」關係。《明實錄》裡至少有9條事錄,其不同的譯名包括:「蘇丹茫速沙」和「滿速沙兒」,應都是指Sultan Mansor Shah。譯音正確,活動年限也完全吻合,即在明朝的天順至成化年間。這期間,蘇丹茫速沙曾4次遣使入貢中國,明朝皇帝亦派遣朝廷特使往賜、冊封蘇丹茫速沙為滿剌加國王。
前述傳說中的漢麗寶公主是由中國特使護送,這個人會是誰?《馬來紀年》寫得很清楚,那是由中國皇帝下旨命Li Po備船百艘,由一位叫Di Po的大臣統領,選派500名宮女同行。Li Po應就是禮部。中國明朝處理海外之朝貢事務的「對口單位」,就是吏、戶、禮、兵、刑、工之「禮部」。
明朝禮部與滿剌加使團的交涉,在《明實錄》可找到蛛絲馬跡。《明英宗實錄》記載,天順三年(1459)六月,滿剌加國王子蘇丹茫速沙遣使亞烈葛、佛陰等來朝。同年八月,明英宗派遣給事中陳嘉猷為正使,行人彭盛為副使,持節往賜、冊封蘇丹茫速沙為滿剌加國王,並諭祭剛過世的滿剌加國王速魯檀無答佛哪沙。
朝廷特使陳嘉猷,字世用,浙江余姚縣人,景泰年間的進士,受委正使出使滿剌加時,擔任禮科給事中。陳嘉猷此行並不順利。出發不久,遇颶風,船破。得救後,治舟再往,延至天順五年(1461)才到達滿剌加完成冊封之禮。
《明英宗實錄》明確記載了此事是由當時的禮部尚書石瑁呈奏的。奏折如是記述:「先是遣禮科給事中陳嘉猷,行人司行人彭盛為正、副使,往滿剌加行封禮。於廣東布政司造船,浮海行二日,至烏豬等洋,遇颶風,船破,漂蕩六日,至海南衛清瀾守御千戶所地方,得船來救。嘉猷等捧詔書、敕書登岸,令水手打撈,得紵絲等物,俱水灦有跡,乞行廣東布政司收買。應付其紵絲、羅、布,宜於內承運庫換給,遣人賚付嘉猷,仍往行禮。」
根據《明憲宗實錄》卷47,陳嘉猷後來「治舟再往,竣事還,升通政司左參議,尋升右通政。」
從明朝官方皇家檔案所確實記載的這則事例來看,蘇丹茫速沙時代的「馬中關係」,雖然沒有漢麗寶公主遠嫁的傳奇故事,然而往賜冊封蘇丹茫速沙,倒是事實。而且,從記敘中可窺,當時的中國朝廷特使往賜滿剌加的船隊,挾帶不少紵絲禮物和商貨。
成化二年(1474),工科右給事中陳峻出使占城。適逢占城發生亂事,陳峻以所賚載私貨和挾帶商人數多,遂假以遭風為由,越境至滿剌加交易,且誘使蘇丹茫速沙於次年遣使端馬密等朝貢中國。
漢麗寶是否就是這些朝廷特使,或其同行的華人海商所挾帶之女子?傳說與史實之間,究竟有無一絲關聯?歷史的想像和考證,就留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去探究吧!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景泰 年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佛山祖廟在廣東省佛山市城區,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北帝廟”。原建築于元代末年被焚燬,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稱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首”的緣故。明初重建祖廟時,規模“不過數楹”,此後隨著佛山城鎮經濟的日漸發展,祖廟不斷擴建,至清代初年,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並完好保存至今。 1962 年劃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佛山市博物館管理。祖廟建築群佔地3500平方米,由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的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物組成。作為眾廟之首,在清代建立地方行政機構之前,佛山祖廟曾長期用作處理地方事務的議事場所,異於一般神廟。它的建築乃至裝飾、陳設,全部由各行業捐奉而成,且大多是本地生產。佛山歷史上著名的鑄造、制陶手工業,其產品在祖廟有典型的表現。建築的精巧瑰麗也反映著古代佛山的繁華。它是佛山的一份珍貴歷史遺產。祖廟的建築裝修琳瑯滿目,豐富多采。如瓦脊上的石灣陶瓷、墻壁上的磚雕、灰塑、嵌瓷和殿堂裏的木雕、石刻以及錦香池中雄踞水面的龜蛇大石 雕等等,題材十分廣泛。所塑造的各種故事人物、鳥獸花卉等,大都構思新奇,刻劃細緻,生動傳神,耐人尋味。靈應牌坊是祖廟的重要建築物,建於明景泰二年( 1451 年),正值明景泰帝將祖廟“敕封”為靈應祠之時,施工格外講究,壯麗異常。清代以前,牌坊曾是祖廟的第一道建築,坊前有廣場。進入祖廟時,先經牌坊,過錦香池橋(今無),登石級而後入三門。清以後增建了戲臺、廊廡,牌坊才失去了門樓的作用。牌坊建於兩座高0.8米、長4.9米、寬3.8米的白色花崗岩臺基上,為三樓三層式。明間寬5米,次間寬2.1米,通高11.4米。第一層為歇山頂,第二、三層為廡殿頂,檐、柱間大量施用鬥拱,飛檐疊翠,層出不窮。其下用十二根柱子承托,左右各六根柱子,中間為木柱,外沿為石柱。由於是獨立的單體建築,除要承載牌坊的凈重外,尚須抵抗驟然而至的強風造成的撓曲力,故設計嚴格,結構精密,1976年曾受十二級陣風吹襲而安然無恙。萬福臺建於清初順治十五年(1685年),距今已有 350多年的歷史。萬福臺是演戲觀賞用的,看臺兩旁設有包廂,是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目前保存得完好的古戲臺。建築為歇山頂,不用鬥拱,面寬三開間,通長12.73米,進深二開間,11.78米,分前後臺;中間用一裝飾大量貼金木雕的隔板分開,前後臺各佔一開間。隔板有四個門,分別供演員及工作人員出入。前臺演戲,後臺化粧。前臺三門敞開,演戲在明間,奏樂在次間。臺高2.07米。臺前有廣闊的石鋪空地容納觀眾。空地東西各有廊,為卷棚頂二層建築,當時供士紳富戶觀劇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