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諮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創新工場投資的Insilico Medicine,看AI新藥研發平臺如何賦能傳統藥企,一起進行“AI+生命科學”的顛覆式創新!
改造者系列:AI醫藥的下一站是長壽 -- 本文来自BCG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
英矽智能的AI藥物研發平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今年2月和8月,半年的時間內,先後公佈了兩種臨床前候選藥物,分別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和腎臟纖維化。
在采訪中,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AI醫藥企業的下一個重要問題將是如何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和跨物種生物學,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AI製藥領域於2014年左右興起,在2018—2020年間全面爆發。AI能夠快速識別大量樣本中的客觀規律,加速尋找和測試潛在靶點的過程。「有了AI,我們50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得上一個典型的製藥公司5000人所做的事情」,英矽智能創始人Alex Zhavoronkov在「未來呼嘯而來」一書中如是分享。2
1 「改造者」 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2「未來呼嘯而來」,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著。
■本期受訪嘉賓:Alex Zhavoronkov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加速研發進程,為癌症、纖維化、抗感染、免疫和抗衰老等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提供創新的藥物和療法方案。
Alex Zhavoronkov是英矽智能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擁有皇后大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技術碩士學位,以及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和數學博士學位。
■對談實錄
Q1 英矽智能原來在美國創立,後來為什麼選擇遷至中國?
Alex:中國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和土壤,吸引創業企業、大型企業紛紛入駐。中國大陸多樣化的投資者,包括傳統藥企、科技巨頭、PE/VC等各類投資者,能將最優質的AI人才、CRO、藥企融合在一起。投資者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資質牌照、幫助招聘、企業管理和宣傳等等。英矽還與許多學校開展了合作研究,擁有豐富的內部研發管線。中國完整的生態夥伴體系使得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研發規模,甚至與大藥廠競爭。
Q2 英矽智能和輝瑞、安斯泰來、楊森製藥等諸多藥企都有合作,在和大型藥企合作的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或者經驗?
Alex:創新型的AI生物技術公司按照創立時間可以分為三大類:2014年之前成立、2014年—2015年左右成立、最近5年成立。2014年之前成立的企業通常不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或者不具備向藥企提供解決方案所需的行業知識。2014—2015年間成立的企業則創立的正是時候,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出現,AI製藥開始興起。同時,許多藥企缺乏AI的專業知識和AI團隊,如果想要獲取AI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就必須與初創企業合作。作為交換,那時候的藥企也通常願意向初創企業提供資料和各類資源。英矽智能很幸運,創立時間(2014)正處於大藥企對外部合作最為開放和寬鬆的時期。而最近幾年成立的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藥企已經開始自建AI團隊、自研AI應用,只有具備非常特定細分領域AI技術的初創企業才有可能成功撬動藥企,與之建立合作。
然而據我的觀察,儘管許多大藥企都建有自己的AI部門和數據科學家團隊,但他們並沒有足夠強的AI能力——他們往往缺乏具備足夠AI知識的團隊。以生物醫藥方面的論文發表為例,在2014—2019年間,英矽智能發佈了上百篇AI相關的論文,然而發表AI論文數量最多的藥企阿斯利康則只有65篇,位列其次的諾華有54篇。
藥企往往也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應用AI,而這正是AI初創公司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但是,在AI初創公司開始接觸藥企和銷售方案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大型藥企錯綜複雜的組織架構和部門分工,針對不同部門銷售定制化的模塊,而非從一開始就銷售整體性、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藥企內部通常很難有一個部門能夠處理所有的模塊,部門之間的協同往往沒有那麼強。因此,AI初創公司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也要靈活地劃分模塊,對症下藥,英矽智能通常一次只銷售一個模塊。
儘管銷售是模塊化的,AI初創公司需要具備端到端、全鏈路的解決方案。英矽根據不同的研發週期,設計了三大AI平臺——新藥靶點發現平臺、分子生成和設計平臺、臨床試驗預測平臺。據我們瞭解,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同行,同時擁有生成生物學和生成化學兩大AI平臺,能把靶點發現和小分子化合物生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公司很少。此外,英矽智能的AI系統可以用軟件形式呈現,藥企可以自行操作,用自己的數據運算測試。這些都為我們創造了差異化的優勢。
最後,對於藥企而言,如果想要應用綜合的AI解決方案,需要有整體性的戰略為引領。咨詢公司可以充當整合各部門組織、統籌整體戰略的角色,AI企業可以選擇與之合作。
Q3 在您看來,未來AI醫藥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lex:在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和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現在市場上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企業,他們在不斷精進演算法模型和數據。未來的競技不會是關乎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新方式。
AI初創公司需要積累足夠的行業專識,理解藥企的需求,學習藥企的經驗,並向藥企證明自己提供的模塊能夠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下應用,並且模塊之間能夠很好地兼容,能融入業務流程,且符合監管要求。比如機器學習加速了藥物識別,但還有很多步驟和流程並不能被加速或跨越:實驗論文不能被跨越,你依然需要向藥物監管部門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和模型來證明研究的有效性;實驗中的生物過程不能被加速,你依然需要等待生物體自然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活動,你也不可能直接從大鼠實驗跨越到人類實驗。而這些都涉及到更細分的新技術問題。
所以,對於AI醫藥企業而言,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如何理解跨物種生物學?正因如此,我判斷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即如何運用AI來監督和追蹤生命體在漫長時間裡無數細微的實時變化,來創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進行跨物種比較、跨疾病模型比較。我相信AI是説明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體的最佳工具。
■要點回顧
1、中國的資本環境天然地聚集了垂直產業領域的優質企業,幫助AI初創公司,即「改造者」,迅速汲取經驗、擴大規模,加速行業創新與賦能。
2、在與垂直行業企業合作時,「改造者」既要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也要有靈活、敏捷的銷售和服務模式。端到端、全鏈路的方案有助於「改造者」更靈活地根據傳統企業的需求組合方案,能夠擴大服務範圍和客群,提升「改造者」的競爭優勢。
3、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與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限制因素並不是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方式來實現行業定制化。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
智能藥物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家觀點/加速擁抱AI 開創醫療新局
#A輪融資 #互聯網 #科技業 #複合年增長率 #智能藥物 #醫療產業新局 #治療
就在上(3)月底,中國成立才剛滿一年的人工智慧影像診斷新創公司視見科技,宣布完成由深創投領投的人民幣6,000萬A輪融資。無獨有偶在今年2月,同樣針對人工智慧影像產品開發的推想科技,也獲得人民幣3億元的B+輪融資,預計今年人工智慧與醫療結合的題材仍然被視為站在投資的風口上。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近幾年在中國快速崛起,光2017全年就有超過28家相關新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過人民幣17億元。
今年中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多次提及人工智能這一關鍵詞,強調將「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因此不只新創業者想切入這個領域,連擁有強大資本和技術人才的互聯網和科技業巨頭,也紛紛布局人工智慧醫療領域。
騰訊在醫療AI領域積極卡位,除投資醫療健康品牌Cloud MedX外,更領投深圳的碳雲智能1.5億美元。碳雲智能是由華大基因前CEO王俊所帶領的團隊,致力建立人工智慧模型,進行精準醫療和個人化醫療。去年3月,阿里雲也發布ET醫療大腦輔助醫生判斷甲狀腺結節點的技術,利用電腦視覺判讀技術在甲狀腺超音波影像上確認結節點,並判斷其為良性或惡性。準確率已可達85%,而人類醫生判斷的平均準確率僅為60%至70%。
在美國,微軟成立AI醫療健康計劃Hanover,試圖幫助尋找最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案。此外,微軟也在研究創造生物細胞和模擬癌症如何在不同病人身體的擴散情形。Google旗下人工智慧企業DeepMind更是在今年宣布開發出一種可針對包括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老年黃斑病變進行精準影像診斷的產品。
Accenture預測未來10年全球與健康醫療相關的AI市場將以40%的複合年增長率快速發展。雖然許多相關技術仍尚待突破,以及未來病患的接受程度也需要被克服。但人工智慧醫療已從概念逐漸被落實中。主要涵蓋的類型可以歸納成為以下幾點,值得投資者高度關注:
健康管理與照護,結合行動穿戴式裝置的感測系統與個人AI助理,即時採集生理狀況分析。據統計迄今已有超過30萬個健康相關應用軟體可使用,但品質參差不齊。
高階影像辨識,結合人工智慧在影像識別領域的優異能力,將其與醫療器械結合,進行分析,從而獲取更為有利的資訊。是目前投資最活絡的領域,占AI醫療領域投資額逾30%。
醫療用機器人方面,目前已相當成熟的達文西機械手臂,協助醫生進行複雜且冗長的手術。未來人類遭遇不可逆的損傷,導致肢體的殘疾,將可能透過電子訊號與神經系統相互連結傳遞的智能外骨骼、智能義肢等輔助設備。電動車Tesla創辦人Elon Musk所成立的新創公司Neuralink便是其中之一。
智能藥物的研發,可以區分成兩類,一是與醫療機器人類似,透過奈米機器人進入人類體內對於疾病的病灶進行精準治療,達成最小的創傷,最大的療效。另一類則是透過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技術與強大運算能力,應用於日常藥物的研究,分析篩選出最適合的藥物產品,甚至模擬預測藥物的毒理副作用,以縮短研發週期,降低研發成本。
數位療法的突破,國際知名顧問麥肯錫公司,更以即將起飛來形容這個領域。一是與傳統藥物搭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更率先在去年下半年批准第一個App程式,用以輔助治療酒精,大麻和古柯鹼成癮的患者,臨床試驗顯示三個月內,混合療法改善率提高到40%。第二種則為可取代傳統藥物的替代性療法。如Akili正在嘗試開發透過行動裝置的軟體,治療神經和精神疾病、失眠症的Sleepio,和Big Health開發的中風恢復療法MindMaze等。
醫療診斷方面創新性技術的出現,都將進一步擴大AI在醫療行業的影響。而台灣擁有良好的醫療基礎環境與ICT高科技人才,但許多生技或醫療器材業者卻仍停留在硬體製造思維階段,在面臨與時俱進的科技變化,應加速軟硬整合,以開創醫療產業新局。(作者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分析師)
全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485/3075430
智能藥物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家觀點/加速擁抱AI 開創醫療新局
#影像產品 #人工智慧 #醫療結合 #電腦視覺判讀技術 #行動穿戴式 #軟硬整合
就在上(3)月底,中國成立才剛滿一年的人工智慧影像診斷新創公司視見科技,宣布完成由深創投領投的人民幣6,000萬A輪融資。無獨有偶在今年2月,同樣針對人工智慧影像產品開發的推想科技,也獲得人民幣3億元的B+輪融資,預計今年人工智慧與醫療結合的題材仍然被視為站在投資的風口上。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近幾年在中國快速崛起,光2017全年就有超過28家相關新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過人民幣17億元。
今年中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多次提及人工智能這一關鍵詞,強調將「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因此不只新創業者想切入這個領域,連擁有強大資本和技術人才的互聯網和科技業巨頭,也紛紛布局人工智慧醫療領域。
騰訊在醫療AI領域積極卡位,除投資醫療健康品牌Cloud MedX外,更領投深圳的碳雲智能1.5億美元。碳雲智能是由華大基因前CEO王俊所帶領的團隊,致力建立人工智慧模型,進行精準醫療和個人化醫療。去年3月,阿里雲也發布ET醫療大腦輔助醫生判斷甲狀腺結節點的技術,利用電腦視覺判讀技術在甲狀腺超音波影像上確認結節點,並判斷其為良性或惡性。準確率已可達85%,而人類醫生判斷的平均準確率僅為60%至70%。
在美國,微軟成立AI醫療健康計劃Hanover,試圖幫助尋找最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案。此外,微軟也在研究創造生物細胞和模擬癌症如何在不同病人身體的擴散情形。Google旗下人工智慧企業DeepMind更是在今年宣布開發出一種可針對包括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老年黃斑病變進行精準影像診斷的產品。
Accenture預測未來10年全球與健康醫療相關的AI市場將以40%的複合年增長率快速發展。雖然許多相關技術仍尚待突破,以及未來病患的接受程度也需要被克服。但人工智慧醫療已從概念逐漸被落實中。主要涵蓋的類型可以歸納成為以下幾點,值得投資者高度關注:
健康管理與照護,結合行動穿戴式裝置的感測系統與個人AI助理,即時採集生理狀況分析。據統計迄今已有超過30萬個健康相關應用軟體可使用,但品質參差不齊。
高階影像辨識,結合人工智慧在影像識別領域的優異能力,將其與醫療器械結合,進行分析,從而獲取更為有利的資訊。是目前投資最活絡的領域,占AI醫療領域投資額逾30%。
醫療用機器人方面,目前已相當成熟的達文西機械手臂,協助醫生進行複雜且冗長的手術。未來人類遭遇不可逆的損傷,導致肢體的殘疾,將可能透過電子訊號與神經系統相互連結傳遞的智能外骨骼、智能義肢等輔助設備。電動車Tesla創辦人Elon Musk所成立的新創公司Neuralink便是其中之一。
智能藥物的研發,可以區分成兩類,一是與醫療機器人類似,透過奈米機器人進入人類體內對於疾病的病灶進行精準治療,達成最小的創傷,最大的療效。另一類則是透過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技術與強大運算能力,應用於日常藥物的研究,分析篩選出最適合的藥物產品,甚至模擬預測藥物的毒理副作用,以縮短研發週期,降低研發成本。
數位療法的突破,國際知名顧問麥肯錫公司,更以即將起飛來形容這個領域。一是與傳統藥物搭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更率先在去年下半年批准第一個App程式,用以輔助治療酒精,大麻和古柯鹼成癮的患者,臨床試驗顯示三個月內,混合療法改善率提高到40%。第二種則為可取代傳統藥物的替代性療法。如Akili正在嘗試開發透過行動裝置的軟體,治療神經和精神疾病、失眠症的Sleepio,和Big Health開發的中風恢復療法MindMaze等。
醫療診斷方面創新性技術的出現,都將進一步擴大AI在醫療行業的影響。而台灣擁有良好的醫療基礎環境與ICT高科技人才,但許多生技或醫療器材業者卻仍停留在硬體製造思維階段,在面臨與時俱進的科技變化,應加速軟硬整合,以開創醫療產業新局。(作者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分析師)
全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485/3075430
智能藥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智能藥物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6月03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WkRV7KGPnps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世衛批准將科興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這是繼國藥疫苗後,再有中國新冠疫苗獲世衛確認安全有效。西方大國囤積疫苗,發展中國家數十億民眾缺針可打,歐美輿論以往一段時間,不時有意無意向非西方新冠疫苗潑冷水,國藥及科興疫苗先後獲世衛背書,可以鞏固國際社會對中國疫苗的信心,有助填補全球疫苗供應的空白。新冠病毒不斷演化,第一代新冠疫苗雖非萬靈丹,但可以拖慢全球疫情惡化速度,讓科學家有更多時間,研究新一代疫苗及治療藥物。
蘋果頭條
周三(2日)下午5時29分,昂船洲大橋對出海面躉船起火,涉事船隻載有大約2000噸金屬廢料,船隻冒出大量濃煙,維港兩岸高處清晰均可見衝天黑煙,現場消息指暫未有人受傷。火警發生後,消防動用4座滅火輪水炮、一條滅火喉及一隊煙帽隊灌救,但延至晚上11時仍未救熄,於晚上11時09分升為三級火。火警期間,大量刺鼻濃煙衝天,乘風勢飄往西九龍一帶,市面濃煙密佈,不少街坊紛紛大感不適,至晚上更遠至青衣、長洲甚至沙田也聞到。
東方正論
為了「谷針」,可以去到幾盡?別看港府煞有介事聲稱不適宜提供誘因催谷市民接種疫苗,其實一聲令下,商界即自動自覺送出獎金獎品,蔚為奇觀。猶有甚者,港府預告即將通過將「復必泰」接種年齡下降至12歲,更在中央沒有任何表態下自設打針是通關必要條件。為了谷針,堪稱無所不用其極。
星島社論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九月在中四級起推行,取代高中通識教育科,成為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距離新科正式推行尚餘三個月,教育局宣布向每所中學提供一筆過三十萬元津貼,支援新科推行;同時公布《課程及評估指引》,為教學重點作補充說明,並列出教學建議與原則,包括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事件或課題,不應作為探究學習題目,教師不應引導學生囿於正反二元對立等;學校亦不應在初中開設校本公民科。
經濟社評
歐洲有傳媒揭發,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利用丹麥資源和地理位置,監控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歐洲盟友政要。相比每次牽涉中國、俄羅斯的國安議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總借題發揮,今次美方再深陷竊聽醜聞,不僅有關當局沉默不語,當地不少傳媒也避而不談,連受害的歐洲領袖亦反應低調,雙重標準得令人訝異,可謂醜態畢現。丹麥電台與歐洲同業的偵查報道揭發,NSA涉嫌通過丹麥國防情報局,2012至2014年藉專門系統拿取互聯網電纜的原始數據,截取包括默克爾在內的多名盟國領導人和高官的通電和短訊等私隱。

智能藥物 在 世美晚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相信90年代出生的人,都可能和我一樣,小時候看過一部卡通,叫做《通靈王 Shaman King》,其原型就是「薩滿 Shaman」。「薩滿」其實不是一個宗教,而是一組運行於靈性世界的實用方法,得以透過意識轉換(或冥想)與非尋常世界溝通。薩滿通常會用音樂、舞蹈或藥物(死藤水)等方式進行意識轉換,到上部世界追尋高我,到下部世界尋找力量動物,並將其迎回現實世界。
薩滿鼓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rBfyCQ0lQ
意識旅程引導語音&力量動物代表特質(引用自「Amethyst靈性揚升道路」):https://amethyst100.com/power-animal/

智能藥物 在 人工智能將成藥物研發關鍵工具 的相關結果
AI(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藥物研發已經引起研究院所和制藥行業高度重視,AI開始賦能藥物研發的靶標發現和確証、藥物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和優化、藥物藥代 ... ... <看更多>
智能藥物 在 新藥開發遙遙無期?讓AI 來助你一臂之力——《AI 醫療》 - 泛科學 的相關結果
英科智能公司(Insilico Medicine) 目前致力於癌症藥物開發,已從公共資料庫中篩選出超過7,200 萬種化合物。他們的做法很有創意,使用了一對對抗式生成網路(GAN)。 ... <看更多>
智能藥物 在 人工智慧方法於藥物開發領域的趨勢 - 國衛院電子報- 的相關結果
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擴及包括:藥物開發、臨床測試、品管、製造、產品開發與管理等面相,而藥物開發更是涵蓋藥物設計、多重藥理學(polypharmacolog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