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武打場面寫的這麼仔細,就會因掛一漏百而構成另一個影響 : 內容趨空洞。
整部小說的前一半,即是第一回到第十一回(全部二十回)的二十幾萬篇幅,基本上可以說是"搶救文泰來大兵",大致劇情也就是文泰來被清兵抓去,紅花會舵主陳家洛跟十幾個武功卓絕、文韜武略在江湖無雙的兄弟們幾次想方設法的救.............然後救不出來。
後半部救出文泰來了,劇情就落在 乾隆身世之謎,陳家洛希望以此讓乾隆迷途知返,然後自己去新疆遇到美女--香香公主,相知相愛然後替他們跟清兵打仗,最後香香公主被乾隆奪去,接著公主自殺雙方一場大戰............就沒了。
#51萬字就講了這些。
顯而易見的就是,因為很多武功場面講得非常仔細,壓縮了劇情;或者可以反向來看,其實劇情(相對後來非常有名的幾部)很簡單,但填充了大量過於仔細的武打場面,所以把可能20幾萬字能交代完的故事,撐充到51萬字。
讀起來自然會讓人很難著迷深入,無法樂在其中了。
(而且金庸小說,有好幾部都把 吸引眾人你爭我奪的根本設定為一個"天大寶藏",大家為了寶藏爭奪很正常,但飛狐系列、連城訣裡面都認為 得到一大筆錢就能驅逐滿清韃子,然後建立漢人帝國的這個想法,我認為還是草率了。
雖然建國需要基金(不信的去問陳水扁),但只有錢就能推翻一個立國快一百年的大國,然後成就另一個國家的大業嗎?
差遠了,那是要人、要糧、要組織、要支持度,還要運氣的事情,而且那筆錢能有多少? 能用多久? 只能說,單純的事情講起來比較簡單,所以閱讀時還是不要想得太複雜會比較入戲。)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就能體會我弟說的"很難看"的原因所在;這可能也是我到現在,遇過很多同樣也喜歡金庸的人,卻從沒聽說過誰自稱喜歡《書劍恩仇錄》這部書的原因了。
#真的很難讓人喜歡。
-----------------
但我們做人要公平一點,也該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首先,這是金庸先生第一部長篇連載小說,很多地方也不會這麼圓滑、角色也不會這麼豐滿、劇情也不會那麼複雜;拿後面作品來批評前面,自然不甚公允;要是我第一部就是《書劍恩仇錄》,然後一路看下來,我想一定會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另外,寫得很仔細(到妨礙流暢性)也是一個原罪。
畢竟,金庸寫小說的背景發生在1954年,吳氏太極拳第二代嫡系傳人-吳公儀與白鶴派-陳克夫在澳門擺擂台比武之後。
這場比賽雖然雙方打了一場王八拳,鬧的不勝不負不和的結果,但卻引發大家對武俠武功的幻想,所以之後金庸與梁羽生便拉開了武俠小說世界大戰的報紙連載序幕(金庸是《書劍恩仇錄》,梁羽生是《龍虎鬥京華》)
在那樣資訊貧乏的環境裡,在這麼幻想滿點的情況下,而且當年香港普遍習武或是看醒獅表演風氣盛,自然寫得越是像樣、越有武俠風采,寫者跟讀者越能感到滿足。
《書劍恩仇錄》作為這樣的時代產物與金庸的第一本連載小說,這樣的結果真的無可厚其非。
-------------------
而寫的仔細,也並非是亂寫。
金庸雖然自稱自己全然不懂武術,但對武術倒也不是真的全無所知。
例如,他自己說他自己是受到民國時期武俠小說跟說書的影響才有這麼多元素創作,但卻也聽說過金庸本身習練過太極拳,而且正是剛剛提到的"吳氏太極拳"。
1980年,吳氏太極拳第三代嫡系傳人-吳公藻整理了先人傳授跟自己的經驗,編成了《吳家太極拳》一書,並且得金庸為其書作跋;金庸在跋文中用了不到700字,講述了他對太極拳的精要與理解。
從那篇文章看來,我認為金庸對太極拳不是只有幻想,而是有一定認識與實踐的;另外從其小說中好幾次提到的太極拳使用情節(《書劍恩仇錄》的趙半山、《倚天屠龍記》的張三豐&張無忌、《飛狐外傳》的何思豪),其實就其描述場景來看,使用方式與時機也是大致正確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金庸甚至可能練過,並以其養生;才有辦法在小說中寫出正確的用法,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為太極拳譜作跋。
但我憑甚麼這樣猜?
我想可以援引另一部小說《飛狐外傳》來作證明。在第四章〈 鐵廳烈火〉裡金庸描述了太極門高手--趙半山(就是《書劍恩仇錄》裡面的那位太極拳+暗器高手)趁著與太極門孽徒陳禹對打的當下,出言點撥在旁觀看的小胡斐,其嘴裡講的「亂環訣」、「陰陽訣」與各種示範,確實是太極拳練習與使用的心得跟要義。
再加上兩人後來的交戰敘述(已經沒有《書劍恩仇錄》裡的那麼繁瑣)兩人使用的招式與背景,確實是正確的理解與對拆,可以知道這不是金庸老先生的幻想空想;而提到用招發勁均需"冷、急、快、脆",更顯示他對太極拳的理解已經很深,才能讓拳理這麼深入淺出(有些理論歸結,甚至聽得我醍醐灌頂,身上寒毛直豎)
由於這些敘述,不是抄來的,必定只能是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講述;而且這些招式的應對拆解,必須真的知道怎麼練、怎麼施展,才能組合的出來。
所以要說他不懂武術,全憑幻想,我想是絕對不可能的;是不是高手不好說,但他肯定深深浸淫過。
-----------------
總之,《書劍恩仇錄》這部小說,雖然不能跟金庸其他作品相提並論,但也海放了很多其他人的武俠小說;況且,這還是金庸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作品。
至於我推不推?
只能說,要看這部小說必須有很大的覺悟。裡面還是有很多胡攪蠻纏的人,跟個性頑固到不通人情、莫名其妙到智商可能有問題的人物設定(讓我一度以為我在看古龍的《絕代雙驕》),讓劇情很多都是基於簡單低級的誤會下開展的。(不信去看看 鐵膽莊的那場亂鬥,跨幅還很大.........也是視聽時的一個圓寂點)
沒有愛,或是命不夠長,真的還看不完
------------------
那看電視劇呢?
youtube上能找到2002年中視拍攝的版本,主角是趙文卓,實在是英姿颯爽,但是人物對白劇情低能到我看了兩三集就很難支持下去了,但選角跟卡司還是一時之選的。
另外也能找到2008年中國拍攝的版本,裡面的主角喬振宇我不熟悉,但鄭少秋扮乾隆卻早就是個專業戶了,那深入人心的定裝與英氣,就算他躺在那裏扮死去的乾隆,我還是覺得沒人可以取代。
但我還沒看完,無法告訴你們好壞;但能肯定的是,《書劍恩仇錄》這部小說在原著上劇情不豐滿,所以電視劇如果要把集數拍個四五十集,劇本上勢必要大大改動跟撐充,所以大家就會面對偏離原著很多的幻想情節,除非他們忠於原著的重現武學(肯定沒人看懂),或是忠於原著的讓它繼續空洞下去..............
但換個角度想想,反正小說劇情不豐滿,電視劇如果能改成大家能接受的版本,看得高興其實也未嘗不是好事。
想想甄子丹的《葉問》吧,拍了四集亂七八糟的,打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到處征服異邦人,差點沒打出地球征服外星人,最後只有主角的名字跟葉問有關(葉問除了葉準之外,其實還有葉正、葉少華兩子,也不只一個老婆),大家還不是看得很爽?
總之,希望大家能享受其中囉
(PS : 這篇寫到現在也"不過"四千字左右,其中講了多少東西? 你再想想陸菲青跟人家打架打了5548字,叫人看了聽了有多難熬了)
.
.
.
#寫完了耶
#有沒有看過連續劇跟小說的人可以分享一下差異?
#我也很多話題想跟大家聊
#但是為五斗米折腰後真的只想睡覺然後工作
#希望大家平安健康的度過難關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書劍恩仇錄2002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辭世。
襄陽,一個被金庸提起無數次的城市,城裡一群金庸迷在這夜相聚,將古城牆布上白色燭火,寄託哀思。
俠客行,江湖遠;這座城,為先生點亮。
背景音樂:鐵血丹心(1983 香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主題曲)
(唱:羅文、甄妮 曲:顧嘉煇 詞:鄧偉雄)
《金庸 大事紀》
1924年3月10日,本名為查良鏞的金庸,誕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
1932年,閱讀生平第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作者為顧明道;之後還讀了平江不肖生寫的《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武俠小說。
1939年,讀初三時,與同學合著並出版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大獲成功。
1945年,在杭州任《東南日報》外勤記者及英語電訊收譯員。
1948年,被《大公報》調派香港,續任國際電訊翻譯。
1955年,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其武俠文學基業。
1956年,所著《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並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闢「三劍樓隨筆」專欄。
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工作;所著《射鵰英雄傳》於《香港商報》連載。
1959年,創辦《明報》,所著《神鵰俠侶》於《明報》創刊號開始連載。
1964年,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社論,與《大公報》展開一系列筆戰。
1965年,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1969年,開始連載《鹿鼎記》。
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後,隨即宣布就此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
1973年,以《明報》記者身分赴台灣訪問10天,會見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與行政院長蔣經國等政府高層;之後於《明報》連載「在台所見.所聞.所思」。
1979年,正式授權台灣的遠景出版社出版其《金庸作品集》。
1980年,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中國大陸;15部36冊《金庸作品集》全部修訂完畢,前後花費10年時間。
1981年,與妻子兒女回中國大陸訪問,會見鄧小平,並遊歷大陸13個城市;獲頒英國政府O.B.E.勳銜。
1985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宣布辭去基本法草委與諮委職務;在《明報》創辦30週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明報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1991年,將《明報》賣給商人于品海。
1992年,回鄉尋師訪友,並在浙江省嘉興市捐建「金庸圖書館」。
1993年,宣布辭去明報集團董事會主席,告別自己一手創辦的《明報》。
1998年,獲香港政府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與巴金、冰心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授予「當代文豪金龍獎」。
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7年,獲曾將他退學的政治大學(前身為中央政治學校)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到台灣參加政大80週年校慶。
2010年,位於故鄉浙江省海寧市(舊稱海寧縣)的「金庸書院」落成開放,聘請金庸為書院院長。
2018年10月30日,病逝於香港跑馬地的養和醫院,終年94歲。
書劍恩仇錄2002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悼 金庸 1924-2018
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等經典武俠小說的文壇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鏞)已於今日(2018/10/30)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終年94歲。
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是我最愛的武俠小說,想起學生時代到租書店租金庸小說回家看,總是非常期待最後的結局卻又不捨故事就此結束,每每看到最後一章,便會出現這種複雜的情緒。
前述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乃金庸將自己所著的15部小說取出14部的書名首字組合而成,包括:《書劍恩仇錄》(1956)、《碧血劍》 (1956)、《射鵰英雄傳》(1959)、《雪山飛狐》(1959)、《神鵰俠侶》 (1961)、《飛狐外傳》(1961)、《白馬嘯西風》(1961)、《鴛鴦刀》(1961)、《倚天屠龍記》(1963)、《連城訣》(1963)、《天龍八部》(1966)、《俠客行》(1967)、《笑傲江湖》(1969) 及《鹿鼎記》(1972),而沒有收錄句中的作品則是1970年出版的《越女劍》。(書名後的括弧內數字為該小說集結成冊的出版年份)
《金庸 大事紀》
1924年3月10日,本名為查良鏞的金庸,誕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
1932年,閱讀生平第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作者為顧明道;之後還讀了平江不肖生寫的《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武俠小說。
1939年,讀初三時,與同學合著並出版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大獲成功。
1945年,在杭州任《東南日報》外勤記者及英語電訊收譯員。
1948年,被《大公報》調派香港,續任國際電訊翻譯。
1955年,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其武俠文學基業。
1956年,所著《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並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闢「三劍樓隨筆」專欄。
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工作;所著《射鵰英雄傳》於《香港商報》連載。
1959年,創辦《明報》,所著《神鵰俠侶》於《明報》創刊號開始連載。
1964年,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社論,與《大公報》展開一系列筆戰。
1965年,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1969年,開始連載《鹿鼎記》。
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後,隨即宣布就此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
1973年,以《明報》記者身分赴台灣訪問10天,會見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與行政院長蔣經國等政府高層;之後於《明報》連載「在台所見.所聞.所思」。
1979年,正式授權台灣的遠景出版社出版其《金庸作品集》。
1980年,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中國大陸;15部36冊《金庸作品集》全部修訂完畢,前後花費10年時間。
1981年,與妻子兒女回中國大陸訪問,會見鄧小平,並遊歷大陸13個城市;獲頒英國政府O.B.E.勳銜。
1985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宣布辭去基本法草委與諮委職務;在《明報》創辦30週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明報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1991年,將《明報》賣給商人于品海。
1992年,回鄉尋師訪友,並在浙江省嘉興市捐建「金庸圖書館」。
1993年,宣布辭去明報集團董事會主席,告別自己一手創辦的《明報》。
1998年,獲香港政府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與巴金、冰心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授予「當代文豪金龍獎」。
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7年,獲曾將他退學的政治大學(前身為中央政治學校)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到台灣參加政大80週年校慶。
2010年,位於故鄉浙江省海寧市(舊稱海寧縣)的「金庸書院」落成開放,聘請金庸為書院院長。
2018年10月30日,病逝於香港跑馬地的養和醫院,終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