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理論
你要怎麼讓誓不兩立的敵人和解?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懷抱這個問題,於一九五六年春天出發前往南非。此時南非已經施行了種族隔離制度。跨族婚姻遭到禁止,而該年稍晚,官方還會通過一條法律,把更好的工作保留給白人。
這位心理學家的名字是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而他一輩子思索的就是兩個基本問題:一、偏見是哪邊來的,二、我們怎麼預防它?經過多年研究,他找到了一種神奇解藥。或者至少他自認為找到了。
那是什麼呢?
接觸。不多不少,就是這樣。這位美國學者懷疑,偏見、仇恨和種族主義起源自缺乏接觸。我們大幅將陌生人概括而論,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所以解方看起來就很明顯了:更多接觸。
.
研究團隊蒐集分析了三十八個國家的五百一十五項研究。結論是:接觸是「有用」的。不只如此,社會科學裡很少有哪個發現有這麼多證據在支持。
接觸產生更多信任、更多團結和更多相互善意。它幫助你透過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此外,它會整個改變你的為人,因為一個人若有多元的朋友圈,就比較能包容陌生人。而接觸還會傳染:當你看到一個鄰居和別人友好相處,這情況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的偏見。
但這些研究也發現,一個負面經驗(好比說一場衝突或者一次怒目相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會比一個笑話或一次伸出援手來得更深刻。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運作的。一開始,這讓佩蒂格魯和同事們一頭霧水。因為如果我們對不良互動的記憶比較深,那接觸怎麼可能還讓我們更親密?到頭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不愉快的事件若遇到一次,愉快的互動就會遇到非常非常多次。
壞事或許比較深刻,但好事會以量取勝。
.
如果說有誰最了解接觸的力量,那人就是納爾遜.曼德拉。
曼德拉認清科學家日後會證明的事情:非暴力反抗比暴力有效太多。就以艾莉卡.錢諾維斯(Erica Chenoweth)最近的研究成果為例。這位美國社會學家本來認為「曼德拉方法」太天真。她覺得在真實世界裡,權力是透過槍桿子行使的。為了證明這點,她建立了一個巨大資料庫,涵蓋了從一九○○年以來的反抗運動。
「接著我就跑了這些數字,」她在二○一四年寫道,「結果非常震驚。」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非暴力運動都成功,相較之下軍事行動只有百分之二十六。錢諾維斯證實,最主要的理由是更多人加入非暴力運動。平均起來是多了「十一倍」。而且不只是睪固酮太多的男人如此,女人和孩童、長者和障礙人士也是。政權就是沒本事承受這種人海戰術。這就是善壓過惡的方式—以量取勝。
在非暴力運動中,有一個成分是不可或缺的:自制。關在監獄時,曼德拉成了冷靜大師。他決定研究他的敵人,大量閱讀阿非利卡人文化和歷史的書籍。他看橄欖球賽。他學習他們的語言。「如果你用某人懂的語言跟他說話,」曼德拉解釋,「他會聽進腦袋裡。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跟他說話,那他會聽進心裡。」
曼德拉試著讓他的牢友看穿獄卒也是人,只是被體制所毒害。多年後,曼德拉也是這麼看康斯坦德.維爾容:看作一位正直、忠誠又勇敢,一輩子為所相信的政權戰鬥的人。
獲釋後,曼德拉能夠為了目標召集百分之九十的南非黑人。接著他把工夫下在贏取阿非利卡白人的心。當曼德拉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四日穿著白人橄欖球隊的隊服踏入約翰尼斯堡球場,被成千上萬一度認為他是恐怖分子的男男女女以「納爾遜、納爾遜!」的歡呼聲歡迎時,堪稱是一大成功。
記者約翰.卡林(John Carlin)觀察到,讓曼德拉成為世界歷史上一位最偉大領袖的因素,是「他能夠在某個一百人裡九十九個人判定無可救藥的人身上,看出好的一面」。
曾經有人要曼德拉最親近的一位好友瓦特.西蘇魯(Walter Sisulu)講幾個曼德拉的缺點。「當他信任一個人的時候,」西蘇魯開口,「他就會竭盡全力……」接著他猶豫了一下。
「但這或許不算缺點……」
.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摘文比較片段,看原文會更精采。尤其曼德拉的故事還有很多細節,能讓我們清楚看見:非暴力很給力!
他對待政敵良善,並且使用對方的語言,盡可能去理解對方。這是非暴力溝通的一種表現,理解相對於爭辯,更能帶來和解。
不過,就研究數據來說,非暴力運動並非百分百有效,這點我們也要放在心裡。就像我們表達善意,願意理解,對方也不一定會領情。
祝願您,能先接觸自己的恐懼,之後才能談藉著理解慢慢消解對對方的抗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蘇貞昌今(8)日前往桃園縣龍潭鄉拜訪兄弟象棒球隊,由董事長洪瑞河、領隊楊愛華,與教練馮勝賢陪同參觀球隊訓練環境。蘇貞昌表示,「棒球是國球」不能淪為口號,政府應該扮演一個整合者、規劃者、鼓勵者的角色,棒球運動就像是個金字塔,思考職棒產業的發展,必須由下而上,有厚實的基礎,層層淬鍊,才能撐起職棒產業,不...
曼 德 拉 橄欖球 在 旅飯 PanTrave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東京奧運|我感受的東京奧運
_
#運動,一個不可思議的名詞。
南非曼德拉總統透過橄欖球比賽,化解種族隔離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南非國人、「#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改編自印度角力選手瑪哈維亞的故事,透過運動讓原本在嚴重男女不平等的印度,能夠將IMPOSSIBLE轉換為I’M POSSIBLE。
運動提供了弱勢民族參與及平等競技的機會,無形中也化解了種族間的誤會,正面意義遠超過負面。
_
■ 專欄作家|黃怡錚 Yellow
我所看見的,2020東京奧運 https://pantravel.life/archives/22196
_
■ 想合作或發新聞稿?
請投至 contact@pantravel.life 信箱
曼 德 拉 橄欖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郭婞淳、李洋與王齊麟站在奧運頒獎台,身為台灣觀眾,雖然同感驕傲,但看見一面融合奧會五環的「梅花旗」冉冉升起,是否突然覺得有種「冷掉」的感覺?
.
如果有這種感受,是很正常的。在最新一集的《流行大百科:旗幟 Explained: Flags》(2021)之中,或許能提供給大家一個很清楚的思考方向。
.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前,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曾經八度在奧運場上飄揚。但在1970年代,國際局勢丕變,中華民國/台灣的身分遭到對岸打壓。1981年3月23日,《洛桑協議》簽訂,中華民國被「中華台北」取代、國歌被換成「中華奧會會會歌」(與國旗歌同旋律)、國旗則成了「梅花旗」。
.
大家都知道中共意圖統一台灣的主張,但奧運賽場畢竟是體育盛會,打壓國號、國歌(歌詞也提到了「以建民國」)尚可理解。為何必連「旗幟」也要管?
.
旗幟在早期歷史只是一種用於區分敵友的示意方式,但在近兩、三百年來,它已經轉化成一種精神凝聚的象徵,能代表一個政治立場,也能代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希特勒(Adolf Hitler)是最早領會一面旗幟能傳遞的力量,透過鋪天蓋地的卐字旗,他邀請人民將自己對建設新社會的渴望投射其中,創造出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
.
這也是為什麼納粹垮台之後,納粹旗立刻成為一種禁忌,因為當一個人展示這面旗幟,往往意味著你認同它背後所代表的反猶、種族淨化等邪惡主張。但相反的,如果一面旗幟沒有與任何極端主義掛鉤,它或許也可以只表現出一種單純的愛國主義情操。只是問題是,旗幟的意義也有可能產生變動。
.
一面美國國旗,在二戰期間無疑意味著解放、民主與自由的價值,但在冷戰期間,這面星條旗開始與霸權、侵略等負面意義掛鉤。隨著九一一事件,美國國旗銷售率一夕暴增,不只是焦慮的美國人必須要倚靠揮舞國旗來彰顯自己的愛國情操,也有許多中東、南亞族裔必須靠著展示它來表示自己不是恐怖分子。
.
一面旗幟表面上只是一個由多種顏色與線條配置而成的圖像,但它背後乘載的意義卻是遠超過大家想像。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自英國獨立之後,立刻將國旗之中的英國國旗(聯合傑克)去除,這往往是去殖民化、宣告獨立自主的所有作為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第一步。
.
但這也未必理所當然,旗面左上角擁有一面聯合傑克的紐西蘭在2016年便公投易幟,結果多數人民卻投票反對。背後當然有許多原因(例如紐西蘭人多是英國移民後裔),但或許最根本的原因是,許多紐西蘭人已經對這面使用上百年的旗幟產生強烈的「認同」,而新的旗幟意味著要建構新的認同。而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過去我很難理解,為何放火燒國旗會在許多國家是一種罪。但在這一集的《流行大百科》當中,它明確指出一面國旗代表的對建構出一個群體認同而言,所代表的終極意義。因此對那些必須倚靠愛國主義來保障自我存續、尊嚴感的國家而言,褻瀆國旗便等同推翻一個群體認同、對一個國家與政權的顛覆。
.
「國旗」這個視覺的符號,比起一個國號與一首國歌,可說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它既有凝聚團體的奇效,也可用來誅鋤異己。在這集《流行大百科》當中,便提到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上任之後何以廢除舊旗,並以一場傳奇的橄欖球戰役賦予新旗一個和平的意義;也提及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如何扭轉旗義,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無論如何,中共當然很清楚一面旗幟的力量,所以採取的方法便是不允許台灣擁有一面予以任何投射的旗幟,只願意讓我們升起一面不倫不類的「梅花旗」。過去還曾發生過中國人暴力「奪旗」的事件,背後的目的是要否定台灣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
諷刺的是,雖然中華民國國旗的支持率高過現有的「國號」與「國歌」,但它終究代表的是一個1912年在對岸成立的中國政權。即便隨著時代變遷,國旗當然也可能衍伸出新的意義,但近年最愛公開曬國旗的人,好像除了旅外留學生以外,都是某些保守立場的狂熱支持者。原本台灣人可視為公約數的國旗,似乎被「騎劫」了。
.
這解釋了為什麼在李洋與王齊麟的奪金賽事之後,許多網友紛紛轉發鷹眼的綠底白線圖,戲稱它為台灣新國旗。因為許多人認為自己需要一面能夠投射情感的旗幟,而「中華奧會會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都不能滿足他們。雖然如果現在舉行易幟公投,有可能會得出與紐西蘭相同的結果,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去重新思考旗幟之於台灣人的意義。
.
在《流行大百科》的尾聲,一句話總結道:「旗幟是一張空白的投影布幕,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理想、希望和恐懼投影在上面。誰有愛國主義?誰為國家發言?誰定義我們的身分?我們認同什麼?」
.
(Photo: Mehrad Vosoughi)
#流行大百科 #旗幟 #國旗 #奧運
曼 德 拉 橄欖球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蘇貞昌今(8)日前往桃園縣龍潭鄉拜訪兄弟象棒球隊,由董事長洪瑞河、領隊楊愛華,與教練馮勝賢陪同參觀球隊訓練環境。蘇貞昌表示,「棒球是國球」不能淪為口號,政府應該扮演一個整合者、規劃者、鼓勵者的角色,棒球運動就像是個金字塔,思考職棒產業的發展,必須由下而上,有厚實的基礎,層層淬鍊,才能撐起職棒產業,不能只是追求球隊、球場、觀眾等帳面數字的增加,而是要替整體職棒環境,甚至是每位球員生涯做最完備的規劃。
來到球場,蘇貞昌也忍不住小試身手,除了與董事長洪瑞河傳接幾球,更被眾人拱上投手丘試投,一旁客串捕手的馮勝賢則猛稱讚蘇貞昌架式十足。蘇貞昌說,藉由運動,一個國家能夠凝聚團結的氣氛,蘇貞昌並以南非總統曼德拉舉辦世界盃橄欖球賽為例,認為體育能凝聚國人團結,進而打破種族隔閡的藩籬,良善的運動風氣與環境真的非常重要。
蘇貞昌更進一步表示,2005年他擔任民進黨主席時,便舉辦過「體育高峰會」;任行政院長時更是責成財政部召開跨部門會議,研擬以免徵營業稅等方式,鼓勵更多的企業願意投資或贊助運動。而近年職棒簽賭與放水球案也讓他特別感慨,蘇貞昌認為,球員們都很年輕,對於運動員的養成,必須兼顧「技術」與「教育」,否則球員們因缺乏完整生涯規劃,對於前途的不確定,容易讓威脅利誘有機可趁;而政府更不該只在事後追究與責備,應該更積極扮演整合的角色,妥善管理環境,並為球員各方面的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蘇貞昌認為,政府在許多政策上都能扮演整合者的角色,譬如:以減免營利事業所得稅等方式鼓勵企業參與,抑或讓觀眾得用賽事門票抵稅;對於球員給予長期培養,鼓勵職業球員回流基層擔任教練,不但對球員本身身涯規劃有所保障,同時,基層的小球員也能受到更專業、完備的訓練。在硬體部分,蘇貞昌則強調,應在基層廣設簡易的社區球場,讓每個人更容易親近球場,更能夠方便打球,才能培養興趣,蘇貞昌說,建構最合適的環境,才能孕育最適合國人的運動,這樣,棒球才能成為真正的國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