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像人體是個情緒閥,有一個限量的閥值,任何過量的悲與喜,其實都不是好事,我們喜歡比平常多一點的那種,有點刺激,但不會太刺激,那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狀態,一個帶點敏感的、些許激昂的,並不是極度憂鬱或極度快樂,也不是無聊死板的平衡,而是一種適當程度(Optimal Level),它可能是不舒服,或有點輕微躁鬱,但它是很容易感受這世界的狀態,我們不喜歡太過無聊的生活,我們希望保持著一點衝動或是焦慮感,比起一種無聲的情緒水平線,一種飢餓,填飽肚子後解除,口渴,喝了水以後「沒有不口渴了」.感到焦慮,試圖發揮攻擊傾向或不斷的自責歸咎,使焦慮解除回歸穩定,「任何事都是追求穩定的」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我們追求的是「不穩定中的穩定」,那條水平線並不是平坦的,而是經常起起伏伏如同聲波,雖然單幾次來看十分的混亂,感覺「不知道要什麼」,但看其整體,仍然可以看到「本來的樣子」、「本來的願望」,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本願」.這樣的亂中有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整體來說,他們都是一個名為自我的袋子,當這袋子,「我」置於「人群」之中,「我」的成分大了些,就是信念;「人群」的成分大了些,即為價值,這些決定了我們喜歡怎麼喜,喜歡怎麼憂,喜歡怎麼喜歡.
此即為,最佳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level theory).
--
我又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來了.
Search
最佳激發水準說 在 好奇,則未有足夠的解釋力。最適激發水準說宣稱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總之刺激程度適中的話,動機越強,工作表現越好。個體會追求適當的刺激。不過如果過了頭,則動機下降,工作表現不佳。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