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沒有市占率的話,自己活不下去是一回事,市場也不會理啊!市場很殘酷,看營業額決定聲音的大小與是否聽進去。
現在電商就是拿書當帶路貨,但是以後大概連當帶路貨都沒辦法,因為就是賣不動啊。
很多年前我就跟某獨立書店的老闆吵過,我說,那邊書根本不夠多...,很多書都沒有,對方直接說,我不是他們的客群。
當時我就想,如果我這種重度買家竟然不是獨立書店的目標族群,這個商業模式到底怎麼活下去呢?
能滿足我大量購書需求的,就是那些很會打折的書店,他們有足夠強的銷售量,可以談到很多供應商,可以賣的書很多元。
同樣買書,當然一次買足,不是嗎?
(很好奇最支持獨立書店的族群,平均年貢獻程度為何?)
附帶一說,我覺得最認真做獨立書店的就是唐山了,兼顧人文理想跟商業現實,多年來想辦法活下來,也提供足夠選擇的書單。
最後,所謂的地心引力問題是很難用對抗的方法處理的。
其實,書店真的不必然只能靠賣書求活,書也可以用很多方式增加自己的商業價值,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但是,真的不是斥責市場的行為偏好,這沒有辦法改變現實...,雖然出版業很多年來都這樣做。
如果獨立書店的出版人願意聽聽最核心之外的人的聲音就好了!?也許那些人也不是獨立書店的客群,所以即便很多人都對出版界的這種做法感到不可思議,但還是好出版人我自為之...
有點費解的是,如果是開門營業不打折,還能讓支持者表態,不開門,消費者不就只好去其他有開的書店買書?蠻奇怪的抵制方式?到底在抵制誰?
#聽說不能打折違反公平交易法
#圖書定價制會議我也去開過幾次知道現階段台灣根本不可能通過
#說這些大概又要被駡了
#不過我也算退出出版業了
#要來駡一個消費者就來好了
#總要有人敢說消費者的心聲
#其實更多人是根本不在乎出版業在想什麼
#因為更多更多人早就不買書不讀書了
#最有趣的是一堆出版社老闆不敢對獨立書店說真心話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