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女畫家芭博拉的兩幅畫作失竊,警方依據監視器找到兩名嫌犯,芭博拉問其中一名偷畫賊貝提爾,能否私下見面,並讓她繪製貝提爾的肖像畫?一段奇妙的友誼,就此展開...
.
關於 Benjamin Ree 導演的紀錄片《#女畫家與偷畫賊》。
.
《女畫家與偷畫賊》片中,貝提爾車禍重傷,芭博拉拍下貝提爾手上的傷痕,並將其繪製成畫作。男友奧伊斯坦表示芭博拉的行徑令他感到不適,認為芭博拉將他人的苦痛轉換為自己的創作能量是可議的行為。芭博拉表示自己已經事先詢問過貝提爾的意願,因此沒有道德問題。
.
《女畫家與偷畫賊》電影本身,恰好呼應奧伊斯坦所提出的質疑。芭博拉從認識貝提爾一刻便已經開始進行拍攝(女畫家幫偷畫賊作畫,題材本身就很聳動、很有「商業價值」),同時藉由芭博拉與貝提爾的口述,提供兩人的生命經歷:芭博拉的家暴歷史、對於暗黑題材的喜愛,以及貝提爾的悲慘童年往事,和他的自殘傾向等。將個人(或他人)的私密生活放到大銀幕,究竟是藝術表現?或是商業行為?當事人同意接受拍攝,就無道德上的疑慮嗎?貝提爾願意擔任芭博拉的模特兒、訴說自己的生活經歷,是分享?是贖罪?或是還債?
.
《女畫家與偷畫賊》一方面讓我想要保持距離,它是紀錄片?劇情片?真實或虛構?一方面又讓我為之著迷。如果我是貝提爾或芭博拉的另一半,應該會對這兩人的「友誼」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嫉妒吧)?無論是芭博拉對貝提爾的關懷,或是貝提爾對芭博拉的依賴,都讓人覺得他們的友誼即便沒有發展到肉體關係,精神面已經交纏一起。
.
#底下有雷喔
.
.
.
.
電影最後一幕畫面,一幅本該是貝提爾與(前)女友的肖像畫,女友被換置成了芭博拉。這畫面有點美:被害者(芭博拉)與加害者(貝提爾),在畫中世界找到和解、共生的可能性(呼應到他們對彼此人生帶來的影響)。但這畫面卻也有點悲傷,它令我想起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彷彿唯有在畫中世界,女畫家與偷畫賊才有可能成為一對(跨越社會賦予的界線與限制),但在現實人生,「拯救」他們各自的人生的(提供穩定的經濟與生活環境),並不會是彼此。
.
最後,《女畫家與偷畫賊》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貝提爾看到芭博拉為他繪製的肖像畫一刻,忍不住痛哭失聲,我不知道貝提爾為何落淚,但我想著,一個寂寞悲傷又自我放棄的人,看見有人以不帶扭曲與偏見的眼光看待自己,他的心或許在那一刻,感到了撫慰,感覺到自己又像個人,而不只是個麻煩。
「會自殘的另一半」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討論] 男生對於會自殘的另一半看法- 看板Boy-Gir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老公一發生矛盾就自殘(已解決)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要不要跟男友說我會自殘- 心情板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精華版】男友自殘不寒而慄女方提分手結果太嚇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心情] 三年半的感情這樣放棄真的對嗎- Boy-Girl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求助] 關於憂鬱症的伴侶- 看板Boy-Girl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心念自癒|許瑞云&鄭先安醫師身心靈自我療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心情] 跟憂鬱症女友吵到分手了 的評價
- 關於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心情] 另一半有憂鬱症- 看板Boy-Girl 的評價
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直播_跟內在父母和解是回家的唯一道路
.
▍案例/ 難以向父母發聲的W 小姐
不到三十五歲的W小姐來尋求協助時,已經失去活著的希望,反覆自殺過無數次,陷入身心千瘡百孔的狀態。一再地試圖自殺、自殘,強烈的自我否定,慢性的空虛感……從優秀大學畢業,還考上研究所的W小姐,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呢?
W小姐是家中三個小孩的老二,從小就是乖巧不須大人操心的孩子。父母經營工廠,一年到頭都很忙碌,還時常因為經濟問題爭吵。不只如此,由於最小的妹妹體弱多病,母親的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疏忽了對W小姐的照顧。
內向文靜的W小姐曾在學校遭同學霸凌,這個經驗導致她成年後仍恐懼人群,對自己沒有自信。
幸好用功的W小姐成績不錯,從學業上重拾了些許自信。在升學班就讀的國高中時代,是她人生中最安穩的一段時光。
然而,明明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入學後她的狀況卻漸漸不穩定。身邊充滿優秀的同學,她再也考不出過往的好成績,無法維持一路走來的模範生自我認同,使W小姐失去自我支持的力量。
一場失戀後,她陷入自己毫無價值的苦惱,整個人被想死的情緒困住。第一次試圖自殺時,受到驚嚇的父母也曾一度溫柔對待她。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自殺,最後只換來父母「妳夠了吧!」的指責,也不再繼續關心她。
考研究所和找工作的過程也一樣,原本表現都很完美,途中卻對太完美的自己感到筋疲力盡,只要一受教授或上司嚴詞責罵,W小姐就開始覺得活著很累,產生想結束一切的念頭。
為她提供臨時安全堡壘,傾聽她訴說心聲一段時間後,我深切感受到W小姐了無生趣的根本原因,出在認為自己不被雙親所愛。如果不想辦法改善這一點,恐怕很難扭轉病情。
從W小姐從小到大經歷的過程看來,她的父母也有可能不願意提供協助。只是,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協助,這一定會是個起死回生的好機會。
於是,我問她是否能請父母也來和我見一次面。起初W小姐顯得有些為難,我便要她轉告父母,身為主治醫生的我,無論如何都希望他們配合。
不久之後,我見到了W小姐的父母。才剛開始說明,他們就濕了眼眶。看到他們的反應,使我明白W小姐的父母絕對不是不關心她,只是雙方一碰面就容易起爭執。看來,W小姐還是有希望康復的。
我先肯定這對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再盡可能忠實地代替W小姐說出內心話。我請他們不要只看表面上的行為,也要去理解W小姐只能藉由這種行為表達內心想法的背後原因。
W小姐的父母噙著淚水,回想過去自己如何讓這個女兒承受寂寞。他們告訴我,只要自己做得到,什麼都願意配合。於是,我請他們成為W小姐的安全堡壘,並告知做為安全堡壘該注意哪些事項。此外,我也告訴他們,最重要的是付出父母體貼女兒的溫柔心意。
之後,W小姐臉上慢慢開始出現開朗的表情。
再後來,她一點一點復原,找到工作,也和在職場上認識的男友結了婚。對照剛來接受診療時的情形,真想像不到她後來竟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W小姐說,看到父母疼愛自己孩子的模樣,過去對父母的不諒解都煙消雲散。
■ 面對無法回頭與改變不了的父母或伴侶時
遺憾的是,並非所有案例都像W小姐一樣幸運。世界上也有無論如何都不懂反思、自省,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父母或伴侶。
那樣的人只會認為自己是被害者,也改變不了他們看事情的觀點。
無論當事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善和這種父母或伴侶之間的關係,只有自己不斷受傷害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重拾安全穩定的依戀,就算開始感到安全了,很快又會再次受到傷害。
這類案例必須先和對方拉開適當距離,以確保個案本身的安全穩定為優先。等經過一段充分時間,或個案也找到其他安全堡壘,本身狀態完全穩定下來,也有多餘力氣了,才能再次嘗試修復與對方的關係。即使如此,最好仍不要抱持太大期待,必須謹慎行事,依然維持一定距離,避免再次承受巨大傷害。
■ 即使只有一方進行修復依戀療法
某些案例的情形,是只有父母或伴侶這一方希望改善關係而前來尋求諮商。這種時候,即使諮商師不跟孩子或另一半見面,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能得到大幅改善。
有時,子女或另一半的行為甚至會達到判若兩人的地步。這正可說是依戀療法的真髓。
只有父母或伴侶進行依戀療法時,父母或伴侶改變了自己,進而帶動雙方關係愈來愈好,這種時候經常發生一件事,那就是看到父母或另一半的改變,子女或伴侶也開始對諮商感到好奇,想知道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自己也加入諮商的行列。事實上,這種例子非常多。
以親子關係不佳的個案來說,若感到痛苦而來諮商的只有子女這一方,這時往往無法適用修復依戀療法。相對地,若來諮商的只有父母這一方,這種療法則多半非常有效。光是父母願意改變想法或態度,就能連帶地讓子女產生明顯改變。類似這樣的案例,至今我已接觸過許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內在慈愛父母形象建立的重要性
■ 如何成為安全堡壘
.
討論書籍:
《#依戀_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作者:岡田尊司
直播時間:
6/9(三)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跟內在父母和解是回家的唯一道路
.
▍案例/ 難以向父母發聲的W 小姐
不到三十五歲的W小姐來尋求協助時,已經失去活著的希望,反覆自殺過無數次,陷入身心千瘡百孔的狀態。一再地試圖自殺、自殘,強烈的自我否定,慢性的空虛感……從優秀大學畢業,還考上研究所的W小姐,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呢?
W小姐是家中三個小孩的老二,從小就是乖巧不須大人操心的孩子。父母經營工廠,一年到頭都很忙碌,還時常因為經濟問題爭吵。不只如此,由於最小的妹妹體弱多病,母親的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疏忽了對W小姐的照顧。
內向文靜的W小姐曾在學校遭同學霸凌,這個經驗導致她成年後仍恐懼人群,對自己沒有自信。
幸好用功的W小姐成績不錯,從學業上重拾了些許自信。在升學班就讀的國高中時代,是她人生中最安穩的一段時光。
然而,明明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入學後她的狀況卻漸漸不穩定。身邊充滿優秀的同學,她再也考不出過往的好成績,無法維持一路走來的模範生自我認同,使W小姐失去自我支持的力量。
一場失戀後,她陷入自己毫無價值的苦惱,整個人被想死的情緒困住。第一次試圖自殺時,受到驚嚇的父母也曾一度溫柔對待她。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自殺,最後只換來父母「妳夠了吧!」的指責,也不再繼續關心她。
考研究所和找工作的過程也一樣,原本表現都很完美,途中卻對太完美的自己感到筋疲力盡,只要一受教授或上司嚴詞責罵,W小姐就開始覺得活著很累,產生想結束一切的念頭。
為她提供臨時安全堡壘,傾聽她訴說心聲一段時間後,我深切感受到W小姐了無生趣的根本原因,出在認為自己不被雙親所愛。如果不想辦法改善這一點,恐怕很難扭轉病情。
從W小姐從小到大經歷的過程看來,她的父母也有可能不願意提供協助。只是,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協助,這一定會是個起死回生的好機會。
於是,我問她是否能請父母也來和我見一次面。起初W小姐顯得有些為難,我便要她轉告父母,身為主治醫生的我,無論如何都希望他們配合。
不久之後,我見到了W小姐的父母。才剛開始說明,他們就濕了眼眶。看到他們的反應,使我明白W小姐的父母絕對不是不關心她,只是雙方一碰面就容易起爭執。看來,W小姐還是有希望康復的。
我先肯定這對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再盡可能忠實地代替W小姐說出內心話。我請他們不要只看表面上的行為,也要去理解W小姐只能藉由這種行為表達內心想法的背後原因。
W小姐的父母噙著淚水,回想過去自己如何讓這個女兒承受寂寞。他們告訴我,只要自己做得到,什麼都願意配合。於是,我請他們成為W小姐的安全堡壘,並告知做為安全堡壘該注意哪些事項。此外,我也告訴他們,最重要的是付出父母體貼女兒的溫柔心意。
之後,W小姐臉上慢慢開始出現開朗的表情。
再後來,她一點一點復原,找到工作,也和在職場上認識的男友結了婚。對照剛來接受診療時的情形,真想像不到她後來竟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W小姐說,看到父母疼愛自己孩子的模樣,過去對父母的不諒解都煙消雲散。
■ 面對無法回頭與改變不了的父母或伴侶時
遺憾的是,並非所有案例都像W小姐一樣幸運。世界上也有無論如何都不懂反思、自省,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父母或伴侶。
那樣的人只會認為自己是被害者,也改變不了他們看事情的觀點。
無論當事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善和這種父母或伴侶之間的關係,只有自己不斷受傷害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重拾安全穩定的依戀,就算開始感到安全了,很快又會再次受到傷害。
這類案例必須先和對方拉開適當距離,以確保個案本身的安全穩定為優先。等經過一段充分時間,或個案也找到其他安全堡壘,本身狀態完全穩定下來,也有多餘力氣了,才能再次嘗試修復與對方的關係。即使如此,最好仍不要抱持太大期待,必須謹慎行事,依然維持一定距離,避免再次承受巨大傷害。
■ 即使只有一方進行修復依戀療法
某些案例的情形,是只有父母或伴侶這一方希望改善關係而前來尋求諮商。這種時候,即使諮商師不跟孩子或另一半見面,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能得到大幅改善。
有時,子女或另一半的行為甚至會達到判若兩人的地步。這正可說是依戀療法的真髓。
只有父母或伴侶進行依戀療法時,父母或伴侶改變了自己,進而帶動雙方關係愈來愈好,這種時候經常發生一件事,那就是看到父母或另一半的改變,子女或伴侶也開始對諮商感到好奇,想知道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自己也加入諮商的行列。事實上,這種例子非常多。
以親子關係不佳的個案來說,若感到痛苦而來諮商的只有子女這一方,這時往往無法適用修復依戀療法。相對地,若來諮商的只有父母這一方,這種療法則多半非常有效。光是父母願意改變想法或態度,就能連帶地讓子女產生明顯改變。類似這樣的案例,至今我已接觸過許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內在慈愛父母形象建立的重要性
■ 如何成為安全堡壘
.
討論書籍:
《#依戀_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作者:岡田尊司
直播時間:
6/9(三)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老公一發生矛盾就自殘(已解決) 的推薦與評價
自殘 ,我認為他是在懲罰自己的傻,傻到找了一個不會體恤自己辛苦只會給自己找矛盾的人來當另一半,當然人永遠不可能永遠一直傻下去..... 這年頭大家都辛苦 ... ... <看更多>
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要不要跟男友說我會自殘- 心情板 的推薦與評價
從去年年底以來我的心情、情緒一直很不穩常常覺得無力重重的無力感壓住我我喘不過氣開學時的心理測驗憂鬱指數高達95 我很常哭和男友又是遠距離而且 ... ... <看更多>
會自殘的另一半 在 [討論] 男生對於會自殘的另一半看法- 看板Boy-Gir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另一半(女友)交往期間有過自殘的行為,
還會想跟對方繼續走下去嗎,甚至是結婚嗎?
最近和朋友聊天,聽到一個故事,
男生和女生認識是親友介紹的,
男生和女生在認識一年左右,
正式交往約一個月
因為一些事情男生提分手,
女生整個大抓狂,然後有一些自殘的行為,
也會去偷看男生的手機
或許事件是男生有不對的地方,
但想請問各位,看到對方會激動到自殘,
你們還有辦法繼續走下去嗎?
我個人是覺得,
塊陶RRRRRR~~~~~~~~
身邊大多數男性也是表示:
這種真的無法....就算理虧也無法
安撫好就疏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44.19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556946104.A.44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