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餐廳早期靠著應酬文化而生,吃飯對我們來說是「社交活動」,所以空間有時候比食物本身重要;但經過這波疫情衝擊,內用群眾瞬間萎縮,除了外食,餐廳還要發展出「中食」,就是民眾外帶半成品,如調理包,在家復熱吃。
觀察這一波疫情衝擊,全台登記的餐廳數量大約15萬。其中,#月營收大於150萬元的大型餐廳 金流政策較完善、容易借到錢,也有比較有效率的廚房來摸索下一代產品,因此還過得去;#月營收30萬元以下的微型餐廳,大多家族經營,沒有太多僱員,休息一陣子再復出,影響也還好。
比較值得擔心的是,#月營業額30萬元到150萬元的中型餐廳,有的設備已經投資下去、沒回收,又有人事成本,營運一停止,資金催繳再咬上來,後勤應變沒那麼快,就撐不過這個「枯水期」的生存壓力。
#吃氣氛的網美餐廳最受傷
#各位投資先進您認同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