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瑞隆受邀參加前鎮明正國小、旗津中洲國小百年校慶活動,感謝歷任校長、老師及家長對孩子們教育的付出,讓學校培養優秀人才,也讓孩子們快樂學習長大。
瑞隆也持續在中央爭取預算協助學校改善設備,去年7月成功爭取明正國小307萬、旗津中洲國小170萬經費,改善廚房及視聽教室設備。最近也成功爭取民權國小地面整平暨防水整修工程200萬、獅甲國中PU跑道整建工程221萬、青山國小PU跑道整道430萬,希望給孩子更安全的學習環境。
去年也順利爭取6066萬元,整體強化各校視聽教育、中央廚房設備及遊戲場。
🏀 遊戲場設施改善:旗津區大汕國小、中洲國小、旗津國小;前鎮區仁愛國小、光華國小、佛公國小、明正國小、民權國小、前鎮國小、復興國小、愛群國小、瑞祥國小、瑞豐國小、樂群國小;小港區小港國小、太平國小、坪頂國小、青山國小、桂林國小、港和國小、華山國小、漢民國小、鳳林國小、鳳陽國小、鳳鳴國小。
🖥視聽教室優化:旗津區中洲國小、旗津國小;前鎮區光華國小、光華國中、明正國小、紅毛港國小、復興國小、愛群國小、獅甲國小、獅甲國中、瑞豐國小、樂群國小、興仁國中;小港區二苓國小、小港國中、坪頂國小、明義國小、港和國小、華山國小、漢民國小、鳳林國小、鳳鳴國小。
💡用電設備檢修汰換:前鎮區瑞祥國小、小港區明義國中。
改善提升孩子們的學習環境,是瑞隆團隊持續努力的目標,我們會繼續加油,給孩子們更安全更好的學習空間。
生日快樂🎂繼續加油前進!
月 津 國 小 歷任 校長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擺地攤的人
已經上課幾分鐘,大學校長才滿頭大汗跑進教室,不好意思地向學生們解釋說:「遲到了幾分鐘,夫人忙不贏,幫她看了會攤子,同學們見諒!」
這個校長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似乎不見得」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是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學成歸國。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
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
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雇傭家庭幫工等「特權」。
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
其實當時清華有相當豐厚巨額庚子賠款基金,可梅貽琦卻分文不取。
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
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
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
很多師生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作為校長梅貽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一邊將自己值錢的家什當掉以補貼師生生活,一邊拼命向政府請求資金補貼。
申請給教師、困難職工的補助金,梅貽琦也高風亮節主動放棄了。
在校長梅貽琦的努力下,大多數師生脫離了窘境。
可梅貽琦自己和家人卻並未因此得到生活改善,他一個月的工資只能維持一家人半個月的生活,因為錢實在不夠用,一家人面黃肌瘦。
迫於無奈,出生天津望族的校長夫人韓詠華心急如焚:長期貧困的生活會嚴重影響孩子們的成長和健康。
為了支持丈夫的教育事業,也為了同時維持家裡的生計,經過數日市場調研,昔日的名門閨秀決定放下面子和身段去擺攤。
她身穿布褂子挎著小竹籃開始擺地攤,叫賣自己親手製作的糕點。
她並不敢去人太多熱鬧的地方,怕遇見熟人,怕被人認出。
畢竟讓人知道堂堂大學校長的夫人居然跑去擺攤賣糕點補貼家用,還是拉不下臉面的。
但後來,她發現擺攤賣糕點確實可以讓花椒巷一家七口的生活得到改善。
她的膽子也大起來,畢竟面子不能當飯吃,但擺攤卻可以讓一家人有飯吃。
在妻子的影響下,校長先生也開始加入了擺地攤的陣營。
有時候,夫人忙不過來時,校長梅貽琦也會早起幫忙叫賣。
所以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西南聯大的教授家屬們,受校長夫人樂觀堅韌的精神感召,紛紛組成互助組,自力更生,出門賺錢。
後來為了更好地售賣糕點,梅貽琦和教授們給地攤糕點取名叫「定勝糕」,意為「抗戰定勝」!
隨著銷路的打開,韓詠華地攤糕點也開始走向櫃台。
她找到一家叫冠生園的糕點店,寄賣她的糕點。
定勝糕開始叫響西南聯大和昆明城。
都說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大學這片淨土也未能幸免。
當時的「雲南王」龍雲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給予了西南聯大很大的支持。
龍雲女兒沒有考上聯大附中,他親自來拜訪梅貽琦,希望破例錄取。
梅貽琦卻不卑不亢地說:可以安排教授為他女兒做家教,讓她明年再考。
龍雲很生氣,但後來得知梅貽琦自己的女兒也沒考上西南聯大,只能去了燕京大學,才對此釋然。
校長梅貽琦就是這樣不畏強權,堅持原則,一心想辦好他心中的大學。
1948年,梅貽琦迫於無奈離開清華園,離開大陸,因為他有他的苦衷。
作為校長,他要保住庚子年賠款基金,那是清華的建校基金。
而這筆數額巨大的基金,掌握在美國人手上。
受美國人的要挾,作為校長,他不離開大陸是行不通的。
1962年,73歲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因病去世,家中幾無積蓄,沒有私人住宅,住的還是辦公室。
家中的寶貝就是一個舊皮箱,裡面是整齊利落的庚子賠款基金使用賬本。
當我們致敬兩岸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一生清華,兩袖清風的時候,同時也應該致敬那個樂觀堅韌的偉大女人——地攤小販、校長夫人韓詠華。
她用她纖弱的肩膀在風雲亂世扛起了生活的艱辛和家庭的重任,成就了丈夫梅貽琦治學夢想和家國守望,也成就了兩岸清華的繁榮昌盛。
這個62歲還到醫院當護工的堅韌女人,在梅貽琦去世後與兒女移居美國,1977年落葉歸根回大陸定居。
1993年8月,100歲的韓詠華病逝於北京。
———
看到好友傳來上面的訊息。太令人感動的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和夫人韓詠華!能夠「擺地攤的人」,不畏強權,這才叫做知識份子的風骨!
我很高興去年受邀加入清華,成為清華人。尊敬的梅校長夫婦,令清華人以你為榮!下次有機會要去新竹清華的梅園,在梅校長墓前行致敬禮!
月 津 國 小 歷任 校長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北板橋的海山國中由張義明先生於1968年12月創立,至今已逾半世紀歷史,在30年前(1989年)曾達到184班,學生近萬人,成為當時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國中。
2017年11月20日,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215號,新北市立海山高級中學。(張哲生 攝)
海山高中之前身為「海山國中」,創立於1968年12月3日,由張義明先生負責籌劃,因位於板橋海山西區而得名。
「海山」之名來自於16世紀統治臺灣的荷蘭人將從三峽山區流經此區域直至五股地區海岸山丘的冷水坑溪稱為「Spruijt nae Gaijsan」,意即「海山川」。清代臺灣地名即有「海山堡」,涵蓋今三鶯一帶。
1920年,統治臺灣的日本人在今板橋一帶創設海山郡,隸屬台北州;至於會取名自清代今三鶯地區的「海山堡」乃有其典故,此因三峽、板橋兩街庄當時實力不相上下,臺灣總督府決定將郡役所設於板橋之後,為考量「民心融和」,故另取三鶯之堡名「海山」作為郡名,以作調和。
1969年8月1日,湯錫珩先生奉派為首任校長,同年9月9日和全臺國中一同開學,惟因校舍尚於施工中,乃先商借當時的臺北縣板橋市中山實驗小學之教室上課。待1970年1月校舍完工後,便立即讓學生前往新校舍上課。
海山創校初期僅收新生12班,學生600餘人,在歷任校長的治理下,學校規模於1989年達到184班,學生近萬人,成為當時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國中。
1997年,海山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開始招收高中部一年級新生8班。
2000年,海山國中奉命升格為海山高中。
2016年時,海山高中共有高中部30班與國中部85班,以及進修學校之高中部9班與國中部3班。現任校長為古秀菊女士。
目前海山高中的高一新生入學時,以其選擇之第二外語為依據進行編班,每年的高一新生之第二外語種類不盡相同。以近5年為例,2013年為德語、法語、日語、韓語、義大利語等五種語言,2014年為德語、法、日語、韓語等四種語言,2015年為法語、日語、韓語等三種語言,2016年為法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四種語言,2017年為西班牙語、日文、法文等三種語言。
海山高中自2011年起,連續3年和日本熊本縣立大津高等學校進行學生參訪交流,雙方皆有運動友誼賽、校園參觀及當地特色介紹及教學;並舉辦日本國際教育旅行,2013年及2015年參訪大津高校及九州大學,2014及2016年參訪東京都中央大學附屬高等學校。
海山高中的校地面積(含國中部)達5.0712公頃,其對面是在1987年因應臺北縣承辦臺灣區運動會而興建的板橋第一體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