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情感忽視的問題嗎?看看這些項目你中了幾個?😢
-
加入Bella儂儂IG快訊不漏接 👉 https://goo.gl/KmWW3Q
#Bella儂儂 #Bellataiwan #做自己最時尚
#內心陰影 #情感忽視 #傷害 #童年陰影
有毒父母定義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末贈書活動 好書推薦
《讓孩子盡情失敗吧!:懂得放手,才能讓孩子獨立又堅強》
★日本亞馬遜4.5顆星好評
★讀者評為「育兒明燈」、「育兒聖經」
★拒當過保護父母,不要把孩子養成「#相反的柯南」(身體長大了,內心卻還是小孩)!
GK爸爸我在育兒的路上也即將滿四年,每個階段都像不同打怪關卡,本來是奔放自我的凱心,現在卻變得玻璃心,容易被事物情緒所打擊,這樣也好,總要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與挫折,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專屬品,家長只是協助他們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在未來能夠自己活下去,直到某個時間點就要放手,書中提到在精神上排斥孩子的離家獨立,一直以家長價值觀支配孩子的父母,就是有毒父母。
不管未來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堅強幸福的生活下去,為了做到這一點,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
放手讓孩子練習失敗,學會跌倒後重新站起來
時代在改變,育兒觀念需要家長與時俱進。
讓孩子學會適應社會自立生存,才是現代父母的第一使命!💪
父母必須比孩子先察覺未來生存的社會,需要孩子有抗壓力懂得變通去適應環境,育兒專家水野達朗預告未來工作方式與公司存的在一直在改變,現在看似有發展又穩定的職業,未來不一定仍然成立,傳統父母幫忙決定的權威教育無法勝任多變的社會生存。
所以家長應該在家庭教育中訓練孩子獨立自主,不怕失敗願意多方體驗的勇氣,父母在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過程中,不以消極角度去定義眼前孩子的舉動,改以積極的意思去看待解釋,親子關係就能正向發展,培養出孩子的自我肯定意識,進而成為未來遭遇人生困境時得以發揮的潛力。
新時代來臨,抱持培養菁英的觀念養育孩子已經落伍,擁有歡樂親情又能培養出獨立自主完成理想的孩子,父母需要更新育兒觀念:
●家庭教育的重點,家長愛惜孩子的失敗經驗,甚至說出「失敗是好事」!
●遭遇過失敗與挫折,才能夠從中培養出自信。
●提高孩子的內在動機,才能發展自立自強的信念。
●培養孩子獨立又有自信的訣竅,在於父母具有同感的輔導心。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專屬品,家長只是協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更新育兒觀念從「#理所當然教養法」轉換成「#學習教養法」。
▍專業推薦
High媽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
林靜如(律師娘)
陳安儀/親職作家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鋅鋰師拔麻/臨床心理師、知名親子粉專創辦人
藍白拖/背包旅人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讓孩子盡情失敗吧 #親子教養 #育兒 #育兒知識 #資訊 #教養 #教養書 #素養教育 #家庭教育 #生活教養 #管教
✅這邊購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314
出版社回饋福利❤將會送出兩本 ~ 給大家
好書抽獎方式
💟1.粉絲團按讚追蹤
💟2.本篇貼文按讚+公開分享並留言
獎品《讓孩子盡情失敗吧!:懂得放手,才能讓孩子獨立又堅強》> 2名
(3/2抽出)
有毒父母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於是一旦跟孩子的關係斷開,等於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
再比如養兒是為了防老,「我現在這麼做,是給我的未來買一份保險」……
我們普遍認為的「愛」裡,就有很多種其實是「非愛」的。當然還有一大堆我們一眼看上去就根本不愛的,比如賣孩子、把孩子當出氣筒等。所以,所謂的「父母總是為子女好的」,這一點已經無須複雜證明就能知道是荒謬的了。
摘錄自《#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在談親子之愛,筆鋒犀利,論述不太一般,有些朋友看了恐怕不會太舒服。不過,這篇文章也描述到了某些親子相處的面向,能發人深省。
祝願您,能保持思考的彈性,勇於挑戰自己思考的慣性!
... ... ... ... ... ... ... ... ... ... ... ... ... ... ...
父母偉大,但沒有那麼偉大
【文/ 蔡壘磊】
■ 父母總是為子女好?
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獨立,但僅這樣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弄明白不同人之間的具體邏輯關係。
我經常被人問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同小異,但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親子關係的認識模糊不清。許多人由於被「有毒」教育洗腦過久,導致對客觀事實視而不見,只願意固執地相信那些與自己現有的雜亂不堪的認知系統相融的東西,於是,自然對於超出這個範圍的事實難以理解,以至於處理不好一些基礎的事情。
在父親節、母親節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很多形容父母偉大的詞句,煽情異常。還有的學校搞感恩教育,弄得全場哭聲一片。然而,這裡面除了滿滿的噱頭和行銷之外,其實對於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毫無說明。
很多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同,父母永遠為子女好。稍微有一點思考能力的人,會認為父母的出發點的確是為子女好,但有時容易「好心辦壞事」。不過之所以偶爾給子女造成困擾,也僅僅是因為方式和方法的問題。這些理解都沒有正確理順親子關係的核心。
父母這種生物,跟「對子女好」之間是沒有什麼必然的邏輯聯繫的。通常,父母都會盡力將子女撫養到有獨立能力為止,不過這就足夠偉大了嗎?這種行為在鳥類或者哺乳動物中也很常見,是嵌入基因中讓種族得以順利延續的一種天性,非人類獨有,而「偉大」這個詞顯然也不是這麼用的。
如果硬要將這種行為說成「愛」也可以,但這是一種初級的衝動,一種沒有多少理性成分、沒怎麼經過思考的「愛」,跟我們通常說的愛是有區別的。就像你的天性就是要進食,若是因為你的進食行為從而讓某些物種得以更好地生存,那麼該物種就該認為你很偉大嗎?顯然沒有一毛錢關係,但該物種若是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也許是會這麼認為的。同樣的道理,子女作為受惠的一方,因為性命得以保全,自然容易將這種天性視為莫大的恩惠。因此,從古至今,在智慧未開化的時候,我們一直將其視為高層次的「愛」。
不過在子女有了獨立能力以後,很多父母還是會繼續盡心盡力地撫養,顯然就不能用天性來解釋了,而是根據社會現實分為很多種原因。比如父母受到社會的道德壓力──「因為周圍人都這樣,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否則會被人指指點點」;比如父母有攀比需求──「誰的孩子更厲害,誰就更厲害」。這就直接導致很多父母用近乎變態的方式逼孩子成長為他們想要的樣子,這背後除了「為孩子好」以外,可能有自己的攀比私心在作祟。比如父母在長期撫養中形成了「默認價值觀」,那就是「撫養孩子天經地義」「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 「孩子是我的延續,跟我是一體的」等,這使得他們人為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了,並用從中得到的快樂強化這種「默認價值觀」(這也導致一旦子女的反應與他們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會憤怒)。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於是一旦跟孩子的關係斷開,等於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再比如養兒是為了防老,「我現在這麼做,是給我的未來買一份保險」……
我們普遍認為的「愛」裡,就有很多種其實是「非愛」的。當然還有一大堆我們一眼看上去就根本不愛的,比如賣孩子、把孩子當出氣筒等。所以,所謂的「父母總是為子女好的」,這一點已經無須複雜證明就能知道是荒謬的了。
■ 親子「天性」並不天然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很複雜,雖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父母的那些看似真心實意為孩子好的行為,其內核很多都並不純粹。但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情感,有時又不像是有目的的,這一點我想很多為人父母的人都深有感觸,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在於我們並沒有將情感的物件搞清楚。
我們會對某個老物件有感情,我們會對某個玩了很久的遊戲帳號有感情,我們會對某個人有感情,這些感情的物件是什麼,是老物件、遊戲帳號或是人本身嗎?我想很多人都沒有真正想明白。
人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一直進行著塑造與反向塑造。我們不斷地將自己的某些資訊加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同時也通過接收其他人或物的資訊來改造自己。所以當我們對某人或物做出某種行為之時,我們就將這個行為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加在了對方的身上,對方可以拒收,也可以曲解,但那是在對方的世界裡。在我們自己的世界裡,內容是我們自己定義的,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收不收,反正我們的大腦是認為我們已經加上了的。
於是,不管老物件、遊戲帳號有沒有意識,對我們而言,那些曾經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記憶是存在的。不管孩子領不領情,對父母而言,曾經千辛萬苦的撫養行為是存在的。
你跟這些東西的所有交集,構成了你的情感來源,而非這些東西本身。這句話或許不太容易理解,希望你反覆閱讀一下。那麼,我們情感的物件是什麼?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分身」。我們對凝結在其他東西上面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產生了情感,我們付出得愈多,情感就愈濃烈。
所以,所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是什麼?
很遺憾,世俗認知中的親情是虛構的,真實存在的只是父母與自己那麼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勞動之間的情感。如果父親與子女從母親懷孕開始就素未謀面,幾十年後相認,他們之間是根本沒有親情的。如果看似有,那一定是諸如「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續」「不認爹娘就是不孝」等,錯誤認知和社會道德壓力在起作用,這不是情感。同理,當某些富人的寵物犬丟了之後,為什麼這些人甚至願意花費寵物犬原價格的一百倍懸賞找回,而普通人可能不會出這麼高的價格?因為在付出同等時間和心血的前提下,富人的時間價值比普通人值錢,於是他的情感價值自然比普通人值錢。偶爾有幾個普通人也願意出很高的價格,那是因為他們付出的心血更多,於是情感總值就水漲船高。
那麼,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又對父母有哪些「天性」呢?
很遺憾,孩子的確有印刻和跟隨的天性,但並非是對父母的,而是出於生存需求。是不是親生的,這並不重要,在沒有能力獨立生存的時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基於「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這裡面當然有情感,關於情感的由來我們已經說得很清楚,刻意昇華情感並自我感動是不正確的。
所以你看有些孩子,父母對他付出了很多,但他往往並不懂得感恩,是他天性特別壞嗎?當然不是,是父母不懂人性,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孩子好,就不要怪孩子「忘恩負義」。
有同父母產生互動,所以僅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麼父母自然對孩子有感情,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心血有感情。但孩子並沒有,所以孩子怎麼會對父母有感情呢?就算孩子有那麼一點點「感恩」,那根本就是靠教育強行洗腦出來的,並非出自人的天性。一旦有利益大過了背棄教育的羞恥感, 這種模式馬上就會崩潰。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間,能夠長時間地保持一個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狀態,那麼,就得多提供孩子為父母做事的場景。不要以為這是壓榨孩子,其實一味對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為對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悅的本意,符合本意的當然是自私,但我們的教育卻常常把這種自私扯成無私,實在是荒謬之極。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讓你不迷茫,突破盲點的33則人生指引(二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167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https://www.facebook.com/Walkers.Cultural/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