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
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翻譯成繁體中文分享。
原文作者為Y-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標題: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
我們都很常聽到這句話:「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但我小時候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想,講這句話的人是真的在抱怨生命的有限性嗎? 所以把壽命延長十倍,我們就不會再有「人生短暫」囉?
很顯然這樣的假設性問題沒有人能回答,於是我當時就停止探索這個問題,直到我長大,直到我有了小孩。
我發現小孩給了我答案,答案是生命真的很短。
/
有了小孩以後,她向我展示了看待時間的全新角度。看待時間不該是一個無限延伸的時間軸,而是切割成零散的片段。
假設你有個兩歲的小孩,同時你又是一個擁有正常工作的上班族,扣掉那些你回家很累滑手機,以及他玩了一整天八點就睡這種無實際互動的天數。
你真正能與小孩相處的時間,一年只有52個週末。
又,假設聖誕節老公公只有在小孩3-10歲才存在,意味著你最多只能再陪她經歷8個有聖誕老公公的聖誕節。
這個8不多,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
不管壽命是一百歲還是延伸個幾百年,這個8都是固定、有限的。
我發現,生命的短暫並不是來自於壽命的長短,而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軌道單方向的快速行駛,會重疊的部分,只有短短的幾年。
對小孩來說,從她誕生的那一刻,我們相處的時間就開始倒數。
對爸媽來說,從我們誕生的那刻,就開始倒數,反過來也是。
所以,生命真的很短暫,但然後呢?
/
【避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對我來說,除了就字面意義上的把握時間以外,另一層涵義是,我們應該試著消除掉那些浪費時間的廢話 。
哪些事情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
冗廢的會議、毫無意義的爭執、官僚主義、處理他人犯的錯誤、擁塞的交通、會帶給人罪惡感且心理成癮的無益消遣。
這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會以兩種方式進入你的生活,要嘛強制進入,要嘛欺騙你。
我們先講強制的這種,通常是工作。大部分的人無法避免工作,大家都需要錢,錢才能維持生活的火車頭繼續前進。
但,工作的價值一直在變,方式在變,你可以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做小幅度的調整,讓自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生命。
例如,大型組織或傳產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在無意義的會議,以及花很多時間在蓋章、確認,蓋章,然後更多的確認的時間黑洞裡。
只要你有意識的,把「不浪費生命」的優先次序放在金錢與名聲上面,總是可以找到機會不用做這些冗事。寫幾支小程式,或者是趁疫情提議線上會議,這些都不是大變動,但你可以有意識地拿回時間的主導權。
如果你是自由業者或者小型公司,你可以從那些有毒的客戶下手,減少與他們的交流,甚至軟性拒絕合作,你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價值遠大於你從他們身上賺來的收入。
強制型的浪費人生還算好處理,比較麻煩的是騙你上鉤的這種。更糟糕的是,你不是迫於生活,而是你主動選擇了浪費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網路上與酸民吵架。
當人被攻擊的時候,會本能性的保護自己。但是,就跟想吃薯片、想要從眾的本能一樣,這種心理反射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了。事實上,在網路上被攻擊的時候,最好不要花太多時間捍衛自己,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就是「奪走」你的生命,也就是你最寶貴的時間。
想通了這點,你的回應也會跟著不一樣。
在網路上和別人筆戰算是偶然事件,有一種更容易讓人無意識下浪費時間的:各種科技的副產品。
所有商品存在的目的都是在爭取我們的注意力,包括現在手上拿著的這個手掌大的小玩意兒,這意味的我們要花加倍的心力,才能夠避免科技、物質成癮。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真的想要花時間在這個東西上面嗎? 我是不是應該要做更重要的事情?
但,什麼是重要的事情?
/
【重要的事情】
有極少數的人很幸運,他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喜歡數學或照顧小動物,並且花很多時間在上面。
但多數人的生活都混雜了各種有用與無用的事情,最後才慢慢地學會區別他們。
「區別什麼是重要的」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困難,因為在國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時候,獲得同儕認同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當你問一個大人,如果能回到過去,跟國二的自己說說話,多數人會說他們希望當時的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所以,如果想知道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就問自己:「有哪些事情,十年二十年後的你回過頭來,仍然會覺得重要?」
重要的事情,不會因為時空背景而改變。
重要的事情不見得是「重要」的事情,它很可能就只是和朋友喝杯咖啡,聊聊生活,或者抱抱身邊的人。即使只是這樣,你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生小孩的一大好處是,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當你盯著手機時,他們會抓著你的袖子說:「來陪我玩嘛」。 十年二十年後,你仍然會覺得放下手機,與身邊這個小可愛說說話是件值得的事情。
/
【生命的短暫是什麼模樣?】
生命的短暫是,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某一刻突然消失了。
你總是認為有天你會寫本書,你會去爬某座山,你會開始學寫程式,然後下一秒窗戶突然關起來,再也沒有機會。
身邊有人離世,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多陪她一點,有時候我覺得他仍然在我身邊,而母親也以她過去慣有的安靜陪伴方式,鼓勵了我的這種幻想。
但這終究只是一種幻想,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犯下這個錯誤的人。
避免被這扇關上的窗戶嚇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意識到它。
我指的不是病態地提醒自己死神站在肩膀上,而是把事情反過來看,想做什麼就立刻去做。不再等待哪天有機會再寫書,不再等待哪天再去爬山、探望母親。
你不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該等待,you just don't wait,不要等,現在就去做就對了。
對於我的母親,我感到難過的不只是我想念她,更多的是,我常在想我們原本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然而我卻沒有。
我的大兒子現在七歲了,有時候我會想起他三歲的模樣,回憶把我帶到過去的時候,我沒有任何遺憾,至少我們度過了一個父親與三歲孩子最佳的時光。
把那些浪費生命的事情最小化,不要等到有機會才去做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時間,做重要的事情。
----------------------------------------------------------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圖片來自義大利插畫家 Davide Bonazzi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明@li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分秒不空過 #得與德 #佛法是永恆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2021.07.10農曆六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 又半月過去,現在已經是六月朔旦了, 一年十二個月,已經是六個月過去了 每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 用秒來算時間 我們到底半年的時間 每一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 半年已經過了多少的秒呢 秒雖...
有用與無用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型男老總虫說新語】
閱讀,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有用的書,為我們帶來的是面對現實競爭的解決能力;無用的書,為我們提供了安撫心靈思緒的快樂滿足。兩者都有存在的價值,也能交融出不同的火花。有時候,會困陷在有用書籍的繁雜思考瓶頸之中,理解過程常是乏味枯燥。此刻,適時拿起一本輕鬆無用的書,轉移注意力調節情緒,當再回到有用的書籍時,便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每本書,都有被閱讀的意義與價值。有用的書,能獲得智能,習得利益之道;無用的書,只是內容的不同被受限於成見,卻有養心、清靜思緒的沈殿功能。閱讀,本就該在有用與無用之間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地方,也能在對自己有用之時,看見用處。
【文節錄自: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閱讀,在「有用」與「無用」之間〉】▸詳讀全文:https://bit.ly/39w9LRY
👉我想看每一期的虫說新語:http://bit.ly/2o5oOMA
👉我想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2McDZOy
⭐記得把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專頁 設為 #搶先看,才不會漏接任何優惠活動和好書推薦!
有用與無用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設計師故事:【一支鉛筆的花花世界】
你有認真思考過,其實什麼為之「有用」與「無用」? 何解人們以「無用」作為責罵他人的形容詞,而有些父母希望子女成為「有用」的人?
我們生而為人,是為了擁有工具價值而存在嗎?「有用」與否,又由誰判斷?
她憑著一雙巧手,利用他人眼中的垃圾--鉛筆屑,變出了無數朵小巧花朵,絢爛色彩由中央逐層往外擴散。
那平凡的一天,三澤遙如常削著鉛筆,發現那些鉛筆碎屑的形態就像花朵。她靈機一觸,先行製作漸層色彩的紙張,試驗各種由深到淺的顏色配搭,白色底色讓花朵更見輕盈。然後,仿效鉛筆的形狀及結構,再以刀片順應弧度把筆尖削成薄片,美麗小巧的「紙花」作品就此誕生。
日本設計師三澤遙(Haruka Misawa)相信,探討設計的可能性就是她一生的課題。
她心思細密,經常透過藝術思考生活,而纖細的作品讓觀者想像藝術家思考和創造的過程。
三澤遙是武藏野美術大學的室內設計系畢業生。她素來熱衷於紙藝創作,創作了紙藝作品《紙之花》與《紙的飛行體 》及相關展覽。畢業後,她曾就職於位於日本之原研哉設計工作室,創作靈感亦因此受到原研哉的簡約風格所影響。
削鉛筆時微細的角度與力度差異,會創造出不一樣的紙藝作品。而三澤遙另一作品《水中風景》,三澤遙則藉由水中的「重力」與「浮力」思考平衡的狀態。她探索水中生物的生態及水面下的重力,配上3D打印技術,建構魚缸內趣怪並具有張力的空間。
從小時就喜歡魚的三澤,希望能設計出讓生物感舒適的環境。充滿玩味的魚缸設計讓空氣滯留水中,令其內部溫度高過外部空氣,做出讓生物穩定生長的空間。她將不同3D列印的模型放到水裡,試驗浮與沉兩道力,同時觀察魚的反應。過程中反覆運用減法,貫徹她一向簡潔的設計風格。
三澤指創作過程中不時會發生超乎想像的事情,或出現挫敗。但能夠朝向終點不斷地自己設問和解題,對她來說開心又有趣。她表示自己的創作靈感通常是透過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醞釀而來。
由三澤自鉛筆獲得靈感那一刻起,鉛筆碎屑就再也不是廢物。
或者只要用心觀察和想像,意義就由我們賦予,世界其實不存在所謂「廢物」。
Designer & Storyteller:Haruka Misawa @misawadesigninstitute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連結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everyoneisstoryteller
有用與無用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分秒不空過 #得與德 #佛法是永恆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2021.07.10農曆六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
又半月過去,現在已經是六月朔旦了,
一年十二個月,已經是六個月過去了
每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
用秒來算時間
我們到底半年的時間
每一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
半年已經過了多少的秒呢
秒雖然短暫
但是,是人生的大道理
一秒鐘若過不去
這一世就是結束了
人命在呼吸間
呼吸也是在分秒間
但是行在時間完成
分秒,過去;
有修,有得,有用心,
叫做心得,心得
時間過沒有用心
那就是沒有心得
那就是這一世沒有得
得者,德也。德者,得也。
德,就是道德。得,就是所得。
時間,讓我們有所得嗎?
修行道理,我們有聽進去嗎?有啦。
有心得嗎?不知道啦。
你有在身體力行嗎?
忘記了。這是什麼都沒有所得,
因為他袂記得
袂記得,叫做忘掉了
忘掉了,心的上面就是一字亡
時間,分秒,我們沒有去用,
它就是死掉了,沒用了。
所以,時間在分秒中,
我們沒有珍惜,
就是這樣讓它分秒無用,
忘掉一切。很可惜。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行在菩薩道中,更是困難。
菩薩入人群,緣苦眾生。
不敢吃苦,不願付出,
那就是沒有行菩薩道。
所以,有或沒有,
得或是亡,這就要看自己
有沒有把握時間。
佛法是永恆,
但是,我們若沒有去取,
就不得這樣在我們一生中還是空過。
所以,水,它照常流。
你看它水在流,
你需要水嗎?需要。
可是它一直流,
我要如何去取哪一段水呢?
水,不管你取哪一段,
只要你生命中需要,
即時,捧起來,
喝下去,這就是我們所得。
道理這麼簡單。
各位菩薩,
稱為菩薩,叫做覺有情。
大家要自我期許,
自我期許:
學佛,要行菩薩道。
不懂菩薩法,路要怎麼走呢?
大家要發心立願,
把握時間,分秒不可空過,
時時要多用心。
靜思弟子 恭錄
2021.07.10
有用與無用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看舞 還記得還能自由起舞的時刻,在無法進劇場的日子裡,分享三級警戒前,最後的起舞風景~~~
將近一個月前,那一天是5月17日,雙北進入三級警戒的第二天,在那之後的兩天後,全台進入三級防疫,各縣市開始有確診傳出,原本看似穩定的台灣,病毒肆虐開始升溫,許多生命在這段時間離開了,也仍有許多人在前線為防疫努力著。一轉眼第三級防疫將滿一個月.....這世界仍在運轉著,生命要有耐心,才能等到再次自由呼吸起舞的那一刻!
影片中,是在衛武營榕樹廣場的東側,那裡原本有一台公共鋼琴,許多民眾會在那邊排隊等候彈奏自己喜歡的音樂,有時也會有大人小孩隨之手舞足蹈,成為一個分享樂舞的自由空間。後來,因為防疫警戒開始,就先收了起來了。病毒,真的是生命最大的恐懼,也是與美好最遠的距離。
眼前空的風景,讓屬於這裡的記憶湧現,生命曾經在此流動著。我打開在手機裡的音樂檔案,選了一首王榆鈞創作的《時間廊道》片段,是她去年為《無用之地 _ 金瓜石》創作的音樂,我在這裡放出這首音樂,與此刻空蕩的空間呼應著,也許如名,這裡就像是一個時間的廊道,所有人都在通過的路上,也都會渡過困境,然後再次通往光亮的地方,無用之後,也就再次有用了吧!
這一年半的世界,這一個月的台灣,渡過了許多生死離別,珍惜眼前,把握每個能夠前行的當下,不要浪費生命。
#周書毅
#衛武營駐地藝術家
-----
時間:2021.5.17
地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weiwuying_centerforthearts
音樂:#王榆鈞 Yujun Wang #無用之地 #時間廊道 https://instagram.com/break_and_break
有用與無用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廣告與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是專們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立場。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0:58「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廣告段落
01:50 弟子規是什麼?
02:58 弟子規為什麼流行起來?
04:50 背誦弟子規能改善品德嗎?
06:35 弟子規是適合兒童的品德教育教材嗎?
07:56 我們的觀點
09:14 提問
09:33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簡樂
|腳本:簡樂、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為何台灣人愛叫小學生背《弟子規》?育有二子的她,怒轟浪費靈魂的教育真相:https://bit.ly/3yE7bUd
→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知識家線上百科:讀經:https://bit.ly/3c2ftLN
→《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https://bit.ly/34DXzuZ
→家長對讀經班的錯誤期待:讀經不等於品格教育,弟子規也不是聖人之書:https://bit.ly/3c2E2bE
→別再拿弟子規荼毒孩子了!家長自己不見得懂還要孩子浪費時間學?:https://bit.ly/3bXTJAG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讀經通訊:https://bit.ly/3c047Ip
→從小就背「三字經」、「弟子規」 孩子得到了什麼?:https://bit.ly/3wCFrxk
→誰說「弟子規」無用?勿諂富、勿驕貧...我是兩個孩子的爸,我贊成小孩讀「弟子規」:https://bit.ly/3vv2FW2
→不力行,成何人?——不思而罔的讀經教育:https://bit.ly/3oY09VE
→隱藏在兒童讀經班與宗教讀經背後的問題:https://bit.ly/3wCfPAI
→親子專家:讀三字經,不如帶孩子聽《五月天》:https://bit.ly/3wJRSYl
→清大中文系教授:小孩偶爾看看「三字經」無妨,但是碰太多就不好:https://bit.ly/3i4dwlR
→劉雅苓,清代蒙書《弟子規》之析論及對E世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七項修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https://bit.ly/3fMvVkq
→李建弘,經典與實踐-當代臺灣讀經運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3fLjNjG
→鄭育玲,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https://bit.ly/3oY0qIa
→陳君平,《弟子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品德表現的影響。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2SyGlfx
→張訓譯,重新思考讀經教育:親子共學為基礎的教育理念:https://bit.ly/34piAJt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