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 爆頭就對了 !| 從《#屍戰朝鮮:雅信傳》到《#惡靈古堡》| 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屍檢 | 後人類未來 // 李長潔 👾
.
看完《李屍朝鮮:#雅信傳》只有一個想法—「欸為什麼沒有可以按下一集的地方!」。真的很喜歡《#李屍朝鮮》,自從2019年看了第一季,那種「公路電影」般的一路跋涉,加上詭秘的政權鬥爭,還有寫實又魔幻的戰爭,重新定義了活屍文本的特徵與內涵。我們今天就談談「活屍」(#zombie)及其文本,活屍在大中文化中的意義,還有活屍也有社會學(?)
.
基本上,我們認為,活屍電影、電玩、小說等,尤其在2000年後的興盛,是一種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屍檢。這些文本從政治、經濟、科學等領域,迂迴地提出「反-社會結構」的批評,並在倖存者身上,賦予某種「#後人類」式的期待。這種Ulrich Beck的「#解放性災難」,使我們思考新的社會型態與人類存在,並開啟未來的可種可能。
.
📌 #今天的節目有
.
▶ 李屍朝鮮與雅信傳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屍
▶ 活屍的系譜
▶ 活屍文本的基本解析
▶ 巫術所控制的活死人
▶ 活下來的人有這三種
▶ 作為一種後人類
▶ 爆頭就對了
▶ 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屍檢
▶ 末日重生—解放性的災難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opkmml94wf0863oyg6vp2e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5YZl1BR-1MdCKbHpwX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GzNMgApuTqh61IbAnXKXp?si=qKcV2omiRo2D9-eAwCUvIA&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R074Gg
.
📣 #facebook 完整論述: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818922671628683/
|
///// 完整論述 /////
.
▓ #李屍朝鮮與雅信傳
.
想到2019第一次看到Netflix上的《李屍朝鮮》,非常驚豔,居然可以將活屍與歷史、政爭、戰爭混合在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視野。第一季的片頭,令人頭皮發麻,逐集釋出的片段,你可以一集一集地慢慢發覺這是養屍的陰翳詭譎畫面。
.
故事大概的背景是,16世紀末日本入侵朝鮮數年後的朝鮮王朝,王世子李蒼想見臥病在床十多天的父王,卻一直被宮人阻撓,直覺宮中有不可告人秘密。為追尋真相,李蒼微服暗訪醫治其父王的醫員,卻發現一場恐怖瘟疫正全國擴散,染疫的人會死而復活,變得非常嗜血及人肉,整個朝鮮正陷入一場滅亡危機。整個《李屍朝鮮》虛構地表現著真實的史實,包含16世紀的國際政治、政府治理、人民生活、飢荒與瘟疫,那些人吃人的殘酷歷史。
.
雅信傳,運用了朝鮮與女真之間的緊張關係,架構了一個「生死草源起」的場面。其中全智賢以及她的部族,是夾在朝鮮與女真之間歸順政府的「城底野人」,以來往探密為生。活屍在這裡,指向某種「他者」,是一個民族傷痛的隱喻,本篇裡並沒有太多的謀策或活屍趕殺,更多的是在恨意上的不斷加深,這個被賤斥、賤踏的他者(沒有認同、失語、赤裸、遭受暴力),最終反撲成為一種灰滅性的瘋狂與災難。
.
你是不是在最後活屍感染全滅軍隊時,感到內心充滿快感呢。你也可以藉雅信,明白前兩季的諸多橋段,包含生死草的來源、為何會出現、朝鮮的政爭、第二季結束時全智賢的詭異微笑。並且,藉由雅信這位女性角色的賤斥主體反撲,整個顛倒了前兩季的所有「皇權」(kingdom)統治。
.
《李屍朝鮮》大概是近年K-zombie中,最典型又精彩的作品。它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其脫離了20-21世紀裡,成為重要的反烏托邦類型的活屍文本,獨樹一格。不過,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談談這整個影視發展中的活屍文本,其是對晚期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反映與批判。
.
▓ #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活屍
.
套句導演李安的句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屍。活屍電影已然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是一種結合怪物、恐怖、與科學幻想的文本。從1932年的《白殭屍》(White Zombie)開始,1968年George Romero執導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興起,「活屍」一社會想像在40年內逐漸成為主流,時至今日已然有577部相關的活屍電影作品發行,尚未包含電玩、小說等其他傳播媒介。
.
911事件後,活屍文本更蓬勃出現,成為當代流行文化中的重要類型。這些血腥恐怖的情節背後,與一般鬼片不同,其隱含著複雜的、預設式的、假設式、未來式、較積極的負面烏托邦,用通俗的方式探討著「反結構」(anti-structure)的趨勢,甚至可以說,活屍文本就是某種「社會科學的科幻」(Reed and Penfold-Mounce, 2015),是一種社會學的想像。後面就來漫談活屍文本。
.
▓ #活屍的系譜—海地活屍
.
林宛瑄(2017)回顧了活屍的系譜。她認為,當代習稱活屍的怪物依其所從出的歷史脈絡與形象變遷過程,可以區分為「#海地活屍」與「#美國活屍」,兩種活屍形象各有所對應的社會情境及衍生的政治文化意涵,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差異則是揭示活屍的理論潛能所在之關鍵。
.
簡言之,「海地活屍」為巫毒教的產物,例如「白殭屍」,海地人相信巫毒教巫師能夠藉由含河豚毒素的特定毒物與儀式,讓活人處於假死狀態,之後再藉另一種藥物使之復甦;但甦醒過來的受害者會失去許多心智功能,淪為受巫師操縱的奴隸。由於海地的歷史充滿被帝國殖民為奴的記憶,海地活屍逐漸演變為一種政治社會壓迫的象徵。
.
▓ #活屍的系譜—美國活屍
.
海地活屍在1920年代傳入美國,並在電影中,幾經轉變,最後由喬治羅米洛的活屍系列,將活屍由巫術型轉換成「感染型」。二十世紀西方大眾文化想像中的喪屍已從「#傳統神祕傳說中沒有心智且相對不具威脅性的奴性機器」轉變為「#兇惡且自我驅動的吃人機器」;活屍研究者不應將「海地喪屍」與「美國喪屍」的發展史混為一談。
.
值得一提的是,喪屍擺脫巫師或奴隸主甚或殖民者支配後,始得成為所謂「常人怪物」(行屍走肉),方能夠代入各種社會脈絡與問題情境,凝聚吸納其間的想像與焦慮,羅米洛的活死人系列因此可說是活屍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林宛瑄,2017)所謂的「感染型活屍」。不論性別種族階級,任何人都可能轉變為活屍,人與喪屍之間的界線不再牢固,人無法輕易將活屍斥逐為與己對立之他者。只要有心(?),人人都可能是活屍。
.
▓ #活屍電影的基本分析
.
我們將557部活屍電影名稱做文字分析,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詞彙,如邪惡(Evil)、重返(Return)、活死人(Undead)、黑暗(Dark)、屋舍(House)、居民(Resident)、啟示錄(Apocalypse)、戰爭(War)、變種(Mutant)。這些片名用字指向大眾對「人」(human)之常態的質疑與恐懼。活屍象徵著,道德人性的變質、資源稀缺的搶奪、社會集體歇斯底里的害怕、全球戰爭的末日想像、對傳染病的恐懼、與基因科技的深層不信任。簡單來說,即是在技術、風險、生命權力、恐怖主義等等概念力量將社會質變後,活屍電影重新定義了「人」的存在狀態。
.
▓ #倖存者的隱喻
.
在分析活屍文本時,我時常將重點放在「活屍」本身,以其作為一種對當代社會的隱喻與批判視角,但事實上,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人類,也是很重要,他們可能是反映人類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社會重建的未來。倖存者的分類,依賴原本的社會資源,純淨的社會結構。倖存者可以分類成「#群眾」(Multitude)、「#超人類」(transhuman)、「#後人類」(post-human)。
.
在「群眾」的情況下,大眾被與活屍連接在一起,你可以在大部分的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人口過剩的新自由主義社會中,一方面不幸成為活屍的大眾在社會結構中無腦的重複動作,另一方面,倖存的群眾則試圖恢復舊秩序,或是,衝破各種機構的框架,例如種族、性別等。這樣的集體大眾合作,也表現在活屍路跑的活動場面中。
.
而「超人類」,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許多超人主義理論家與倡導者希望運用理性、科學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減少貧困、疾病、殘疾和全球各類折磨人的疾病。在《惡靈古堡》電影中,女主角Alice受感染又轉基因,變成一個超越人類界限的賽博格(cyborg),如Donna Haraway在《賽博格宣言》裡說的一樣,女性的暴力是對所有中心主義的一種超越與破壞,拋棄了所有人的從屬角色。
.
所謂「後人類」(post human)狀態,少了超人類的超越,更多的是重新思考與風險共處的例外狀態,然後形成一種生命風格。是對未來人類個體趨勢的一種觀察、推測與想像,最著名的經典是Francis Fukuyama的《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他強調技術革命將帶來人類社會的終極改變,其中包含了道德界線的瓦解,與社會集體暴力的來臨。Ira Livingston與Judith Halberstam則描繪「後人類」是科技的設計,是藏有符碼傳染的軀體,是致命的肉身,人類不再屬於「人族」(the family of man),而是後人類的一員。諸多學者對人類個體的未來狀態有著不確定的憂慮,但也隱含重新思考的可能性。
.
▓ #爆頭就對了
.
在電玩《惡靈古堡》中,第一次將「生化武器」、「傳染病」、「病毒」等元素加入活屍文本。「這場流行病的傳染速度,比現代歷史上的任何疾病要快得多了。」在Covid-19的時代,在《惡靈古堡3》重製版(Resident Evil 3,2020)詭譎緊張的開場序曲中的這句話,令每一個身處在現在的玩家深深感到遊戲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巧合。從1996年誕生於日本Sony公司的遊戲開發部的《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以大規模傳染與生化實驗為故事基礎,展開第一代成人玩家恐怖科幻視野,也是幾十年來活屍類型文本(zombie genre)的重要原型之一。
.
《惡靈古堡》的核心是T-virus病毒,這種將人類變異成活屍的虛構感染,讓玩家無論是通過歐式豪宅、非洲村落、亞州公寓,每一集都有。就算到了《惡靈古堡:村莊》(Resident Evil Village)的羅馬尼亞風格民間故事中,都還是可以碰見邪惡集團Umbrella Corporation,因為製造生化武器,而開啟的活屍末日。但對於《惡靈古堡》而言,一開始幾代你還會期待是有解藥的,可以回到末日前的社會。但最近的幾代,主角與活屍的距離開始混淆不清。
.
▓ #活屍就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屍檢
.
又或者是《屍速列車》裡,列車上的病毒傳染末日最可怕的敵人除了活屍之外,還包括各種延伸出來的危機狀況,像是對糧食、飲用水、衛生的不信任,大量流竄的、囂張的、與恐慌的活人才是真正致命的對手。這些由活屍想像延伸出來的情境,全都指向全球化晚期資本主義下的災難,社會失序、病毒感染、生化戰爭、病毒疫苗突變等。
.
此外,《屍速列車》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它的成功,正是奠基在韓國的徹底失敗上,的確,電影中所提及的「世越號沈船事件」、「MERS疫情」等真實事件,都體現了導演在韓國社會中的生活經歷,看見了韓國階層文化的不公平、國家體系的失常、經濟壓力下,人們渴望「逃跑」。所以我們看到《屍速列車》裡有不同群體之間的權力關係,例如資本家對雇員的指使、社會對高齡的排擠等;也看到軍隊體系的暴亂之力;一節節的車廂裡的失序場景,反而在極端的條件下將韓國的社會秩序表現了出來。而失速的列車也逃往向釜山,一個韓國經濟的重量級災區。
.
其他的電影如《活人生吃》、《毀滅倒數28天》也時常描繪「商場裡的消費活屍」、「倖存者的險惡競爭」、「資源的匱乏」、「極具才能的才德至上英雄」、「巨大邪惡的企業(與科學家)」、「失能又極權的軍政複合體」,也時常是活屍電影的重要場景。都很像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一場場屍檢。
.
▓ #人與非人的共生的遊牧主義
.
活屍片通常很短,觀眾看到的只是一個傳染的展開片段,但如果像是《陰屍路》這種發展很長的篇幅,就可以看人們開始嘗試展開新的生活。有趣的是,活屍科幻電影看似悲觀,這些倖存者卻總為未來社會帶來希望,追尋一個新的社會結構。例如《屍速列車》,電影中主角孔劉與其他人物的關係描繪得十分飽滿。一個故事由主角構成,主角本身卻又由許許多多的其他人構成,互動來去,在情緒、情感、合作策略的各種人際關係行為中,維繫了「人」存在於這個世界末日的價值。又或者是超級長篇《陰屍路》、被罵翻的《最後生存者2》,到後來已經展開各種活屍末日的生活共同體實驗,活屍末日是新世界的開始,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或傳統的社會建制,只有一群剛強的倖存者」(林宛瑄,2017)。
.
剝去感官主義的票房刺激,我們可以思考,在當代流行文化中被大量產出的殭屍文本,也許並不是我們恐懼上述的「後人類怪物」,而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具殭屍,他提醒著當代人類身上存在著「跨界性」,我們必須要在無法可管的條件(社會變動太過劇烈)下創造新的律法。這是「後人類」的啟蒙,在最狂暴卻又極度管制的的區域中重新創造「人」的存在。
.
▓ #解放式災難的契機
.
我們可以用哲學家Giorgio Agamben的「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來解釋這活屍延伸出來的後人類思考。在活屍科幻電影鋪成的過程中逐漸展開視域,可以發現空間與政治、生命與法律、混亂與正常之間已經失去清楚界線,這種「例外狀態」標示著當代社會型態的狂暴與管制、安全與風險的共存。而就是因為《李屍朝鮮》、《陰屍路》、《屍速列車》、《惡靈古堡》以及其他的活屍類型文本中,存在著活屍的暴力性、動物性、去道德化,反而強化了主角與其他角色之間社會關係,那些是人性的脆弱、難得的尊重與無私的互動,這些是維護「人」所存在的最後理由。「最後生存者」,這種新的存在方式,不純然是對非人狀態的拋棄恐懼,更可以是一種共振、共活(想想看這兩年的全球疫情)。
.
所以,活屍文本可以反映Ulrich Beck(周桂田、徐健銘,2016)提出的「解放式災難」,災難的風險可能帶來變革與解放的契機。「活屍」給我們一種壓力,一種啟事,一種警告,告訴我們自己即將面臨(或正處於)例外世界,承認當代人類個體已然是各種跨界性的混合體,但我們依然盡力地維護著人性的價值與個體安全的保證,在可能是最壞的未來情境裡,持續重新定義人類存在的意義。
|
📕 #參考文獻
.
1. 周桂田、徐健銘(2016)。進擊的世界風險社會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 林宛瑄(2017)。我們就是喪屍:《 陰屍路》 中的喪屍末日與再創生。英美文學評論。
3. Fukuyama, F. (2006).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Simon and Schuster.
4. Halberstam, J. (1995). Ira Livingston, eds. 1995. Posthuman Bodies.
5. Reed, D., & Penfold-Mounce, R. (2015). Zombies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he walking dead as social-science fiction. In The zombie renaissance in popular culture (pp. 124-138).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有趣階級名稱」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搞笑職位名稱的推薦,PTT、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搞笑職位名稱的推薦,PTT、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搞笑職位名稱的推薦,PTT、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問卦] 請提供有趣的職位名稱(錢)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有趣階級名稱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有趣階級名稱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有趣階級名稱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有趣階級名稱 在 秀才等六階級。每凡中秋節,家人朋友團團圍坐,不免 ... 的評價
有趣階級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 2016)是個大男孩的大冒險故事:「為了追求一個剛見面的女生,於是框她說自己有個樂團,想找她當MV女主角,結果女生答應了,男孩於是開始找人組樂團」。
結果,他成功組成樂團了嗎?成功創作詞曲了嗎?也成功地追到那個已經有男朋友的女生了嗎?
如果你喜歡80年代的搖滾歌曲,例如曾經聽過 Duran Duran 或是 A-ha 的歌曲,相信你一定會喜歡《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 2016),這是個充滿1985的故事。
.
#你一定認識的女主角LucyBoynton
又或者,倘若你曾經看過《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肯定對電影中飾演皇后主唱終身女性好友Mary Austin的 Lucy Boynton 印象深刻。這位有著漂亮大眼睛的精緻女生,正是《搖滾青春戀習曲》的女主角,一位有品味有理想的冷酷化妝師與模特兒,也就是男主角想追求的漂亮女生。
.
#破產父母的不得已選擇
《搖滾青春戀習曲》是個既熱血溫馨又青春勵志的故事。高中生 Conor Lalor(Ferdia Walsh-Peelo 飾演)的父母感情變異,父親一年時間找不到工作,母親只有一週三天零工,還有一個貸款中的房子,幾乎就在破產邊緣,原本就讀私立學校的 Conor 於是被犧牲。父親幫他轉學到附近一個公立高中。
原本的私立高中,是個注重教養與學業的中產階級學校,但是 Conor 轉學的新學校 Synge Street 則是個放牛吃草的男校,學生抽煙、霸凌,老師(神父)上課偷喝酒,校長只敢抓乖學生,不敢懲罰混蛋學生。
Conor 第一天上課,就遇上霸凌;不過,第二天下課,Conor 看見一個讓他能夠繼續待在 Singe Street 就學的積極理由:為對街的女孩歌唱。
.
#1985年的愛爾蘭與都柏林
Conor 所生活的1985年,愛爾蘭的經濟狀況極差,一方面是70年代的愛爾蘭,沒有好的經濟建設策略,使得經濟每下愈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支持北愛爾蘭而與英國長期敵對,使得外資不敢投入。愛爾蘭的經濟轉機,是在1985年年底,與英國簽訂和平協議,才有穩定的政治基礎作為發展起始。
於是,《搖滾青春戀習曲》Conor 的父母所遭遇的經濟窘況,並非他們不夠努力,而是當時整體的愛爾蘭現況,電影反應的只是愛爾蘭的實境。這也是為何故事一開始,電視上的新聞節目正在報導,愛爾蘭每年都有許多年輕男女偷渡到英國倫敦。與此同時也能理解,為何 Conor 與模特兒Raphina 的理想,都是前往倫敦發展未來的歌唱與影藝事業。
.
#陰性男與音樂
爸爸還在討論要把 Conor 轉學的餐桌上,就特別跟 Conor 說,在公立男校,最重要的就是「行為要像個男人(act manly)」。一進男校,Conor 就被盯上,因為大家認為他看起來軟弱陰性。
但是 Conor 以音樂改變同校男生的看法。雖然 Conor 與他組的樂團,穿著打扮詭異,還化妝塗髮膠,但是那是舞台表現,與是否軟弱無關(當時陰性被視為軟弱的象徵)。
Conor 把能量/精力/能力都展現在音樂創作,他們彈奏搖滾,在樂器中展現力道與魅力,以此感化同學、連結友誼、也獲得 Raphina 的青睞。
.
#片名SingStreet的由來
有趣的是,為何 Conor 的樂團,名稱會是 Sing Street 呢?電影開始,當Conor 還沒走進學校前,鏡頭就帶到這個學校的名稱 Synge Street CBS(這個中學今日還在)。原來, Sing Street 是 Synge Street 的形似諧音啊。
.
#哥哥是Conor的音樂啟蒙者
《搖滾青春戀習曲》提及許多80年代的著名搖滾樂,例如 Duran Duran 和 a-ha,尤其是 Conor 與哥哥一起看 Duran Duran 的MTV,而哥哥也一直向 Conor 介紹 Duran Duran 的貝斯手 John Taylor。由哥哥對這些樂團的介紹,Conor 順口說了幾個專有名詞,就把到 Raphina,也要到她的電話號碼。
哥哥是 Conor 的音樂啟蒙者,也是領著他由軟弱高中生,邁向創作者之路。哥哥對殘酷地對 Conor 說:「玩搖滾,就是冒險;冒險,就是你要做好被嘲笑的準備。」如此,讓 Conor 勇敢跨出冒險腳步,當然,也為哥哥完成哥哥曾有的搖滾夢。
.
#MV開始盛行的年代
這個年代也是MV盛行的年代,音樂不再只是一個人或一個團在螢幕上歌唱,而是以象徵、意象、蒙太奇等等,連結音樂與影像,撞擊出聽覺與視覺的新經驗。
當父親問這對兄弟,為何不聽聽 Beatles 的歌,為何MV裡的歌手,不好好唱歌,而是播放一堆沒有意義的影像。這時候哥哥告訴爸爸,這已經是不同年代,80都是錄影影像,不是收音聽歌。
在80年代就有音樂的代溝,80與70的年輕人,聽的歌曲不同,追的樂團不同,連觀看/聆聽的媒介也不同,更別說 MV 之於上一代,根本就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拼湊影像。
如此,也可以理解為何 Conor 與 Raphina 會有把《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作為新的音樂創作錄影的發想原點。一方面,Conor 的樂團是未來主義風格(Futurist),另一方面,因為 Conor 想創造的是音樂與視覺的衝擊享受。
.
#SingStreet的1985
《搖滾青春戀習曲》充滿著1985:
1985 Conor 轉學,認識 Raphina,組團 Sing Street
1985 英國與愛爾蘭簽訂和平協議
1985 《回到未來》上映
1985 A-ha 發行〈Take on Me〉
1985 The Cure 發行〈InBetween Days〉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9
#2021年5月24日
#搖滾青春練習曲
#玩搖滾就是冒險就是你要做好被嘲笑的準備
有趣階級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會說這堂課是我目前在Coursera上的最有趣的課程:[跨媒體敘事:敘事世界,新興技術和全球觀眾]
我很同意這堂課中提及的一個概念:
說故事是種自我實現。這是在人類滿足愛、歸屬感、自尊的狀況下,想要達成的「自我實現」。透過說故事、電影、音樂、投影、主題樂園以及互動式展覽,人類完成對於眾人的自我揭露。這個自我揭露預示著無論眾人的反饋是令人愉快或悲傷,都證明你與世界產生了連結。
關於故事的形式,有個說法(我認為隨時可以被推翻)是,世界上的故事可以總的分為七種形式:克服怪物、白手起家、追尋(例如魔戒)、航程及回程、重生、喜劇、悲劇。它分類的原因,並非是限制作者必須盡可能在這些「受歡迎」以及「容易被讀者」接受的狀況下創作,而是提供理論框架,讓作者有更好的基礎創造超越這七種故事的可能性。
除了創作故事本身,必須認知到,觀眾(在這裡又可以替換為讀者、使用者等等)的體驗,時常與我們想要給予觀眾的體驗是兩件不同的事。相信許多創作者都有這樣的經驗。例如:寫作某個故事並將它發表在平台上時,我們可能信心滿滿,認為它將會引起讀者共鳴,但最後卻沒有。也有這樣的狀況發生:輸出某一段文章,認為只是情緒分享,卻受到讀者廣大迴響。這堂課,幫助我理解「自認為觀眾會理解」以及「觀眾真正感受到」的這兩件事有著巨大鴻溝。身為創作者也身為觀眾的我們,需要以各種不同視角來觀看作品。
而故事的觀眾又分為兩者:鐵粉以及普通粉絲。(這個名稱是我自己取的)鐵粉希望與故事有更多主動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哈利波特以及迪士尼系列有主題樂園,以及星際大戰有自己的遊戲),而一般粉絲則是希望透過被動互動,例如看電影及看書來參與故事。身為創作者的我們,要如何能夠利用跨媒體工具,讓不同類別的粉絲對於故事有「相同」的體驗也是未來面臨的挑戰(在這裏指的「相同」體驗,是讓他們體認到這是哈利波特故事,而不是其他與哈利波特完全無關的新的故事)。
修這堂課的過程中,因為要繳交作業,我也寫了一篇故事,並設想它要如何以書本、廣播、互動式展覽呈現。這必須回到西元2200年,人類已成為種姓制度最底層,而強勢物種則是機器人。政府預定在2250年完成「種族清掃」,在50年內將不必要、沒有用的人類有意識的從世界上掃除。而身為罕見且極少數的高階級種姓人類,掙扎著是否要參與這個計畫,與機器人一同迫害自己的族人,為此獲得更高的階級以及財富,又或者要幫助自己的族人,讓人類免於迫害繼續繁衍。人類在兩個選擇的掙扎中,找出一條道路。
這個故事受到課堂中其他同學的迴響,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很適合改編成遊戲,給我很大的鼓舞。
最後補充,我開始對於VR及AR使用,還有UX Design產生濃厚興趣。跨媒體敘事著重在能夠突破文化以及語言的限制,讓人們對同一件事產生共鳴(就如同我們熟知的魔戒)。而這樣融合不同學科,不卡在某種特定方法上的創作模式,讓我感到充滿熱情。
「追隨你的熱情」,課程結尾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前來說明自己對於跨媒體敘事的想法,他們在微軟、迪士尼、好萊塢工作,也有許多是新創產業的負責人,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追隨你的熱情」,我想那句沒有說出來的潛臺詞是「那會帶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總結來說,這是一堂令人驚豔的課程,我會推薦任何想要學習數位敘事以及跨媒體的朋友們學習。這堂課並沒有中文字幕(許多Coursera課程會有好心人幫忙翻譯成簡體或者繁體中文),是可以練習英文聽力以及寫作的好機會。
有趣階級名稱 在 有趣階級名稱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為了解決 有趣階級名稱 的問題,作者LiliaMoritzSchwarcz 這樣論述:. 巴西國內暢銷 ... ... <看更多>
有趣階級名稱 在 有趣階級名稱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為了解決 有趣階級名稱 的問題,作者LiliaMoritzSchwarcz 這樣論述:. 巴西國內暢銷 ... ... <看更多>
有趣階級名稱 在 [問卦] 請提供有趣的職位名稱(錢) 的推薦與評價
常常有xx公司執行長,營運長之類的有沒有其他有趣的名稱我要給我小弟們安排一下最有梗的1000p 今晚12點截--. 1 F 噓q347: 便當試毒員 121.254.66.76 ... ... <看更多>